贫穷道德观及其文学话语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120.32 KB
- 文档页数:6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在我国,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传统上,我国学者对于贫困文化的研究多是从物质与经济角度切入,将贫困文化的主体限定为穷人,使得贫困文化的指涉仅仅局限于经济贫困人的精神文化状况,这样的理解有局限。
为此,本文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对贫困文化作了广义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的关系。
一、贫困文化的内涵(一)文化对贫困文化的研究与界定,从根本上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
何谓文化、文化谓何?学界众说纷纭。
但从总体上看,人们的文化视野有两种指向: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着眼于物质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的区别,指人类活动中区别于物质性活动的精神性活动及精神性活动的成果。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独特生存方式,着眼于人和自然的本质区别,指人类的所有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既包括物质性的存在,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存在。
在广义意义框架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诚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所讲,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①有学者进一步将广义文化化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由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物态文化与人类的联系最为密切,满足的是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的日常生活需要。
因此,它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直接反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
第二层是由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用于调整社会关系、满足人际交往需要的准则、制度系统。
正是有了这些制度、规范,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等等组织才得以生成。
第三层是由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这一层文化形成于人们日常生活起居,具有民族性、地方性、集体性、专利性。
第四层是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范文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有其表面意义,在其表面下常含有深刻的话语蕴藉。
比如,经典的《红楼梦》所蕴含的道德教育。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法刻画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的言行透露出社会上种种丑陋的习俗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变迁,便可视为作者对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默默倡导,具有较强的话语蕴藉属性。
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的堕落经历和冷静的反思,反映了当时官僚贵族的腐朽,以及庶民对权贵们和道德败坏的呼声。
林黛玉则代表着一个纯洁的灵魂,她的悲剧命运、对名利的不屑和不甘,以及最终的自尽,呼唤着人们重新审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些形象既是作者对历史现实的注脚,也暗示出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红楼梦》中,诸如爱情、权力、财富等话题都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虽然文学作品并非是为了教育读者,但是它常常蕴含着强烈的话语蕴藉,在文学的层面上释放着作者的哲思,引导着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写作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为解析《红楼梦》中人物经历的道德探究,重点在于凸显小说的话语蕴藉。
同时通过明确小说中两位代表人物的角色意义,下面阐述小说中对道德价值观的批判和探究。
用词分析:本文的用词较为正式,且给人以深入解析的感觉,接近于学术的用词方式。
范文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包含着强烈的话语蕴藉,我们可以通过善用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来借助艺术的力量,引导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班纳特家姐妹与达西夫妇之间的故事。
其中,伊丽莎白·班纳特,作为一位天性独立、有思想的女性,恰巧遇见了达西先生。
达西先生在伊丽莎白的眼中,是一位傲慢、冷酷的人,伊丽莎白不仅深受其所以然的侮辱,还被其钟情的男友威克姆先生出卖。
《贫穷的本质》经典语录
1.贫穷并不只是缺乏金钱,更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
2. 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知识和教育。
3. 贫穷并非无法逃脱,只要有正确的思维和行动,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4. 贫穷者往往将自己的命运归因于外部环境,而忽视了自身的能动性。
5. 改变贫穷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6. 贫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智慧,就能够改变命运。
7. 贫穷会让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会走出困境。
8. 最好的帮助是教会贫穷者如何自救,而不是仅仅给予物质上的援助。
9. 贫穷并不等于没有尊严,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10. 贫穷并非是一种罪过,而是社会和家庭环境的限制。
只有通过教育和改革,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 1 -。
《贫穷的本质》经典语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句子大全、说说大全、经典语录、名人名言、个性签名、标语大全、口号大全、心语大全、幽默笑话、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articles, such as sentence lists, talk lists, classic quotes, celebrity quotes, personal signatures, slogans, slogans, heart phrases, humorous jok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贫穷的本质》经典语录1、贫穷的本质不是缺乏金钱,而是缺乏机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关于道德的句子关于道德的句子1、道德就是对一个人认识的标准,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保证。
2、道德是立足社会的身份证,任何人都不应该丢失这一珍贵的东西。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高尚的观念。
没有道德的人,是绝(决)对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3、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4、道德——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是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
在社会中,只有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了,才能让社会变得跟美好。
5、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常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道德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道德之花永远绚丽,绽放!6、道德像一面镜子,照耀着每个公民的一举一动,让每个公民分清荣辱,树立崭新的社会风气;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启明星。
7、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桨,只要拥有道德的人,船就会有前进动力,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人生的最巅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船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慢慢地往后滑,越滑越快,最终回到原点。
8、道德准则是这样说的,道德是建立人与人良好关系的桥梁。
你若没有道德,那么你就只能招来别人的厌恶。
9、假如你看见一个老奶奶正准备过马路,你去扶她,这是道德。
别人就会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
假如你去尊重一个农村的穷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10、讲道德是一种美,最纯朴的美,它会给我们人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拥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你会快乐一生,终身受用。
11、良好的修养乃是人在其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播种一个思想,你会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道德,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
贫穷的本质名言名句在探讨贫穷的本质时,许多名人和智者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名言。
这些名言深刻地反映了贫困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令人们重新审视贫穷的本质。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名言和名句:1.“贫穷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意识。
”这句话表达了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缺乏,更是心灵上的困境。
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贫穷的现实,他的思维和态度也会受到影响。
2.“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的无奈。
”这句话强调的是贫穷带来的无力感和束缚。
在贫困的困境下,人们可能找不到希望和出路,这种无奈才是最可怕的。
3.“贫穷是一种社会的罪过而非个人的耻辱。
”这句话指出了贫困并非个人的错,而是整个社会制度或环境的问题。
贫穷的产生往往涉及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4.“穷人不是懒惰,正是因为穷才让他们更加努力。
”这句话强调了贫困对于穷人的激励作用。
在面对困境时,贫困可以激发人们更加努力奋斗,争取改变自己的命运。
5.“钱买不到幸福,但缺钱可以带来不幸。
”这句话表明了贫穷对于幸福的影响。
虽然金钱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但缺乏金钱会让人们陷入困境和不满足中。
6.“贫困是一种疾病,需要社会的医治。
”这句话比喻贫困如同一种疾病,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改善社会制度和环境,才能真正根除贫困。
7.“贫穷的根源不在于钱,而在于思维。
”这句话指出了贫困的本质在于人的思维定势和观念。
只有改变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摆脱贫困的困扰。
8.“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享受生活的能力。
”这句话强调了财富并非幸福的唯一标准,真正的幸福在于能够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9.“贫穷是暂时的,穷人的进步是永恒的。
”这句话鼓励穷人要相信自己的进步和潜力,贫穷只是暂时的状况,只要不放弃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10.“贫困并非命运,而是选择。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对于贫困的影响。
通过积极的选择和努力,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这些名言和名句反映了贫穷的本质并呼吁人们关注贫困问题,共同努力改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穷人家里的伦理众所周知,穷人家里的伦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这个世界上,贫富差距愈发明显,穷人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那么,穷人家庭的伦理是如何体现的呢?穷人家庭具有勤劳和节俭的伦理观。
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生计。
无论是种地、打工还是经商,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尽管收入微薄,但却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
与此同时,他们也注重节俭,精打细算。
他们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因此从小就教育子女要节衣缩食,不浪费一粒粮食,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穷人家庭注重家庭关系的伦理观。
在经济困难的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变得尤为重要。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境。
无论是分担家务,还是互相照顾生活起居,他们都会默默地付出。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也会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关心和尊重父母。
这种家庭关系的伦理观在穷人家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穷人家庭还具有为人诚实正直的伦理观。
面对困境,他们不会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谋求利益。
即使生活再艰难,他们也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这种诚实正直的伦理观不仅在个人行为上体现,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传承。
穷人家庭注重道德教育,教育孩子要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人。
穷人家庭还具有对社会的关怀和奉献的伦理观。
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们仍然乐于助人。
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社区中,他们都会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懂得困境中的苦楚,因此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奉献的伦理观使得穷人家庭成为社会的温暖力量。
穷人家庭的伦理观体现了勤劳节俭、亲情团结、诚实正直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和奉献。
他们尽管生活困苦,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穷人家庭的伦理观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正能量,让我们明白在困境中仍然可以做到坚持和奉献。
让我们一起向穷人家庭学习,关注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价值。
(完)。
贫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缺乏丑恶:丑陋恶劣的思想与行为滋生:引起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探讨「贫穷」观念:人类物质上的所需,包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务的不足,这些不足有没有改变、改善,经济上是否丰裕,钱财、资源(天然资源)是否足够。
「足够」一词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经济上,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欧盟国家对「贫穷」的定义就包含了资源分布是否平等。
社会人际关系,面临贫穷的人有否被边缘化、是否对他人依赖、能否过着普遍认为「正常」的生活模式--例如,是否能够维持一个健康的家庭、能否教养小孩、能否参与社会上的活动。
经济社会的今天,贫穷的概念要增进深入,涉及到精神领域,思想感情的进步与否。
贫穷是在很多方面的有关社会、经济及文化传统上。
在於经济上,分为两类的贫穷:绝对贫穷和相对贫穷。
在於政治上,很多国家的政府以对抗及消灭贫穷为社会福利的工作目标,为达成目标,许多政府也设置有专门处理贫穷问题的组织或机构。
这些机构所做的工作主要以人口普查研究以及确认低收入户为多。
在积极的作为方面,则包括了住房供给计划、社会津贴、特殊工作机会或提供生活必需品。
某些意识形态(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家及政治人物为了制造贫穷而努力奔走。
其他理论则认为贫穷是一种经济系统失败的徵象,也是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法律面而言,在许多已发展国家之中,贫穷是法定减轻刑罚事由之一。
立法者通常认为,一个人能否清楚认知社会及法律所接受的行为,系受到其通常且经常性地处於生活穷困状态中所影响。
由于穷人心理压力的增加,贫穷通常被认为导致犯罪率升高。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贫穷两字是分开解释的.贫指的是没有钱的意思.穷指的是没有官爵的意思.近义词:贫苦反义词:富裕个人因素:“病态性”的因素,即将贫穷视为是行为、选择或缺乏能力所导致的后果;家庭因素:将贫穷归因于家庭的教养过程;还有可能是因为高昂的医药费而陷入贫穷;次文化因素:将贫穷归因于一个社群中借由学习及分享所得的生活模式;社会因素:将贫穷视为其他人(包括政府及经济体系)所造成的后果;结构性因素:立论贫穷是社会结构所导致的。
贫穷的本质经典句子贫穷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行动。
——弗雷德里克·拉登贫困是一种失去机会的惩罚,而不是努力工作的回报。
——乔治·奥威尔贫穷是一种心智状态,有位于贫穷中的精神境界。
——约翰·拉斯囼贫困不能平衡贪婪,它只看到了物质的不均衡。
——艾略特·康威贫穷也是一种自我处境,一种个人的经济境遇。
——玛丽·泰勒贫穷即 symbolizes 没有力量、没有气质,有太多的伤痛和恐惧。
——布拉曼·索南贫穷因为它可以同时承载暴政统治、奴役、精神折磨和物质克制。
——埃莱娜·弗兰克贫穷可以用一个字简要概括:孤独,孤独像一个现代化的门户,传播和蔓延着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平。
——玛丽·詹姆斯贫穷是人类智慧的威胁,是经济秩序的隐患,是贵族权力的枷锁。
——乔治·梅纳德贫穷不仅仅是个人的经济落后,它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失衡。
——西蒙·雷纳贫困是普遍的乃至长久的痛苦的表面,它的重量对普通人实在太沉了。
——詹姆斯·蒙特贫穷是一种思想模式,它不仅会制约我们的心灵活动,而且会改变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约翰·亨利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状况的变化,它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状况。
——巴里·埃文斯贫困不只是一个生活状态,它是一种情绪;它让人们感到孤独、无力、恐惧和无奈脆弱而又无比强大。
——李奥纳德·科恩贫穷是一个地理位置,是一种思想和体验,也是一个理论的假设。
——爱德华·海耶斯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不足这么简单,它是收入不足、自尊低下、孤立无援以及恐惧、希望和不安全。
——萨拉·巴特利特贫穷不仅是缺乏物质财富,而且是缺乏欢乐、能力和参与权的表现形式。
——斯蒂芬·韦伯贫穷是一种情绪,一种可怕的、暗淡的情绪;它可以让人心灵挣扎和沦落,并阻止人们进步、成长和集体进步。
——约翰·拜莱。
贫穷的本质经典句子
1、贫穷的本质在于缺乏有效的技能、资源和机会:“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缺乏有效的技能、资源和机会,他们无法有效地发挥价值,从而使自己或家庭脱离贫
2、社会网络的弱点也加剧了贫穷:“许多贫穷家庭往往没有足够的社会网络来支持他们,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教育和资源,也不能发挥他们的价值,从而无法摆脱贫穷困境。
”
3、政策和宏观环境的缺乏也可能导致贫穷:“政策不足,社会宏观环境艰难,可能会导致贫困发生或持续发展。
缺乏有效的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严重侵害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导致贫穷问题日益严重。
”
4、不平等也是引发贫穷的原因之一:“不平等是造成贫穷和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收入分配不均等或不够公平,会使贫困家庭无法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源和发展机会,从而增加贫困发生和持续发展的风险。
”
5、不透明的市场也对贫穷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市场不透明的现象,会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物价的高昂,使得贫困家庭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改善生活,从而使他们深陷贫困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
6、可持续发展是缓解贫穷最重要的策略:“可持续发展是通过改善就算、改善资源利用和投资等方式改善贫穷现状的重要策略。
这将使人们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改善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改善贫困社会的长期发展。
”。
第8卷第9期2009年9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G uangzhou Uni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8No .9Sep .2009 收稿日期:2009206215 基金项目: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村”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高泉(2),男,广西扶绥人,广州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从事文学研究、文化研究。
① 可参看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年版)、尹虹《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年版)的相关论述。
贫穷道德观及其文学话语方式吴高泉(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贫穷光荣、贫穷代表正义这些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是当时革命话语中用以重新划分社会阶层、团结劳苦大众、无产者进行革命的一种话语策略。
这种道德观的理论基础来自马克思主义对私有制的批判和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并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机制中得到展播且深入人心。
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形式,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对贫穷的道德观进行了有效的宣传,炫耀贫穷和仇恨富有者是贫穷道德观常见的文学话语方式。
关键词:贫穷;道德观;农民;话语 中图分类号:I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94X (2009)0920084206 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贫穷,历史上有过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主要体现为批判的和同情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欧洲,穷人的游手好闲曾经成为社会的隐患,并被归入疯人的行列禁闭起来,甚至有很多流浪人被绞死。
①道德上最普遍的批评是因为他们懒惰。
但到了资本积累上升时期,由于新兴工业对大量廉价雇佣劳力的需求,对穷人数量的制造显得必要,因此出现过为贫穷正名的理论。
福柯说:贫困这一角色之所以是必要的,原因在于它不可能被压制住,还在于它使财富的积累变得可能。
如果穷人多劳动而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使国家致力于经营土地、殖民地、矿山,生产行销世界的产品。
总之,没有穷人,国家就会贫穷。
贫困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因素。
穷人成为国家的基础,造就了国家的荣耀。
因此,他们的贫困不仅不可能被消灭,而且应该受到赞颂和尊敬。
[1]2132214帕特里考克豪恩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贫困是社会中一个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缺少了它,国家和社区就不能以一种文明的状态存在。
这就是人类的命运,这就是财富的源泉。
因为没有了贫困,就不会有劳动力的存在,就不会有财富,不会有文雅,不会有舒适,那些拥有财富的人就不会有利益。
”[2]150在中国,尽管一直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肉食者鄙”等对“为富不仁”的批判和对贫穷者的同情,但从贫穷者的角度来看,不仅在具体的生活中充满艰难,在精神上也是充满自卑和屈辱的。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阿Q 在被人看轻时常常冒出无法考证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的话来。
很少有人以贫穷来自诩和标榜自己的,除了个别如颜回之类的精神高蹈者。
但在中国20世纪的革命时期以及革命胜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贫穷是一种荣耀和资本,并且先前的贫穷被烙成一种名叫“出身成分”的标记可以世袭享受这种荣光和待遇。
这时人们与阿Q 对贫穷有了截然相反的理解,《暴风骤雨》里大家在瓜分胜利果实“论资排辈”时就有“我叫初福林。
我们家三辈子都是吃劳金的,谁能跟我比”的铿锵有力的话语。
贫穷光荣、贫穷是一切美好道德的根源的这种观念曾在很:19741999200长的一段时间里深入人心,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才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纠正这种观念。
一、贫穷道德观的理论基础贫穷光荣、贫穷代表正义这种观念是如何产生并广泛深入人心的呢?其背后的话语权力又是如何运作的呢?贫穷道德观的理论支持来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一段时间里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穷人的哲学,他在那个以财富、货币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性状况中揭示金钱的罪恶和欺骗性,并给予无产者以道德上的正名。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揭示了贫穷的产生根源———私有制: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粮食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3]121马克思沿着卢梭的思路,揭示私有制对社会公平和人民自由幸福生活的阻碍。
他发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制造贫困的根源,即通过野蛮的掠夺和隐秘的剥削,前者明目张胆地驱逐和圈地,把农民赶出他们的土地和家园,并使他们沦为靠出卖自己劳动的无产者;后者通过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隐秘的剥削,最终把工人变成赤贫者。
马克思一方面对财富的增加加以赞扬,另一方面又对财富的占有者强烈排斥。
他要说明的,就是富人们财富都是从广大穷人手中夺取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很契合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平均主义和原始的人道主义,它以强辩的理论方式使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明白了富人为什么富而穷人为什么穷的原因,并把这个见解理解为拯救穷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我们之所以穷,是因为我们的财富被富人剥削了。
上文福柯和帕特里考克豪恩对贫困的分析也多少印证了穷人的贫穷源于富人剥夺的观点,甚至可以认为穷人是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有意制造出来的,富人制造出穷人并把他们隔离起来进行奴役和剥削被认为是私有制的一种必然,也是一种人性的退化。
如此看来,穷人与富人并不是一种自然的关系,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占有财富的多少成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表征。
而问题是,这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眼里却理所当然地“成了自然”。
在某种意义上,“贫困是文明世界的发明”,马歇尔萨林斯说,“贫困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人财产的缺乏,世界上最原始的人很少占有什么,但他们并不穷。
贫困既不是东西少,也不仅仅是手段与结果之间的一种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
”[3]75处于社会地位底层的穷人很多时候已经在社会的价值观的习惯下形成了“富人恒富穷人恒穷”的自我认同。
但如果有一天,他们被告知,他们的贫穷是由于被别人剥夺而造成的。
因此穷人们“觉醒”并联合起来讨回自己的财富和权利就变得理所当然,这其实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合法性的表述。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鼓舞地宣布“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2852286的时候已经宣布了穷人造反在理论上的合法性,同时为暴力革命提供了道德上的合理性,并以共产主义的崇高名义取得了正义,而这一点的核心思想也与中国社会传统中的“均贫富”思想相契合。
毛泽东富有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和某种原始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对农民阶层进行鼓动和宣传,并组织农民起来造反。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中国农民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境况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划分,并据此找出革命的朋友和敌人。
[5]3在当时,富有者成为贫穷者的殊死对立阶级,并把财富的拥有者定位为剥削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中国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外来的思想指导下,暗合了“官逼民反”的逻辑,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替天行道”和“劫富济贫”的“水浒”道德主题。
另外,革命话语还利用了传统观念中对财富不均的愤慨,沿袭了传统中的仇富心态。
传统中关于仇富的潜意识一直是一道历史的暗流。
民间故事中对富贵者的揶揄以及对贫穷智者礼赞的故事比比皆是,如《笑林广记》和《阿凡提》等故事里被取笑的对象大多数是富人。
解放后,原先这些富人被取代为地主、财主,并借助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力改造了民间富人的形象,塑造了愚蠢、贪婪、自私、为富不仁的凶恶的形象,最后以《白毛女》里的黄世仁作为最终典型样板。
革命话语把这些本土的资源加以阐发,强化了贫穷代表正义、贫穷是革命的动力等道德主义的观念,并以话语的方式不断复制、强化和丑化富有的罪恶。
穷人先天具有的革命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并在贫穷道德观的革命话语言说中重新构筑了穷人的良好品行和富人的罪恶,用以克服革命者对剥削者温情脉脉的人际伦理。
费孝通在分析中国乡土58 第9期吴高泉:贫穷道德观及其文学话语方式社会的人际关系时曾说,中国农村中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熟悉的,“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6]9要在农民彼此熟悉的生活中忽然让他们发现身边熟悉的人原来是那么罪大恶极并且即刻产生一种来自抽象理念的仇恨,确实需要很大的思维转向和断裂,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思想动员就是革命者的主要任务。
在这样的语境中,毛泽东把农民阶级提到革命的最前线,并在此基础上大力煽动农民的仇恨,这种仇恨不仅仅限于私人的小恩怨,而是努力上升到阶级的大仇恨。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农民不能仅仅仇恨身边直接剥削过他的地主,而要精进到学会仇恨一切被称为地主的人。
农民们接受的最重要的一个教育就是培养自己的这种阶级仇恨和阶级意识。
翦伯赞就曾在这点上对农民表达了不满:反对地主,他只反对压迫他的那个地主。
所以农民战争一跑到另外一个地方,他对地主就没有仇恨了,或者是仇恨小一些了。
……把他当作一个一个的地主反对,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阶级来反对的。
如果是把他当作一个阶级来反对,那他就应该对地主阶级采取同样的手段,但很多农民革命对地主阶级都不是那样的意识的。
[7]278中国革命中一直存在着利用暴民的特性并有意培养人类性格中原始的一些本性,如仇恨和暴力、嗜血和破坏等多少具有恐怖主义活动性质的暴动和抢掠。
事实上艾芜的小说里就涉及到农民那种具有恐怖主义式的反抗行为,在《山峡中》就通过一种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一伙马贼偷盗的过程,作为一种价值倾向上的描述,马贼里的成员基本都是穷得无路可走的,其中一个年轻人侧面透露了他田地耕牛和女人都被地主恶霸抢去了的叙述。
这种得到作者同情的偷盗行为仅仅是民间的一种暴力偷抢,还没有具备革命的目标,而且偷抢的目标也谈不上是富人,没有达到劫富济贫的道德支持,但却能够让我们欣然接受,并对纯朴的人性生出许多遐想和向往,甚至《红楼梦》里那伙趁乱抢劫贾府的不明身份的强盗都曾被致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敬礼,这与我们倡导的贫穷道德观有关。
二、贫穷道德观的话语表现如何推广及强化贫穷的道德观,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话语灌输,而作为意识形态话语的一种普及方式,文艺被认为是很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纲领提出来之后,无产阶级文艺的话语方式中充满着贫穷正义的情感色彩和暴力倾向,而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普遍还是前工业的传统社会里,基本还没有产生马克思所理解的作为一个具有革命力量的工人阶级存在,所以中国现代的革命在事实上体现出的确实是农民起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