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音乐与民族 民歌篇
- 格式:ppt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单元:悠扬民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用自己的语言
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2、聆听乐曲《迪克西岛》,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
识并听辨出短笛的音色。
3、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
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
之情。
4、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
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
演。
单元教学重点: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
福之情。
单元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2、认识并听辨出短笛的音色。
教具、学具使用:电子琴、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妈妈格桑拉》,旋律创编活动;
第二课时:聆听乐曲《小河淌水》,学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
里》;
第三课时:聆听乐曲《迪克西岛》,学吹竖笛曲《箫》。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4节《少数民族民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欣赏。
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蝉之歌》。
《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
歌中用生动的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
《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特点。
《牡丹汗》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
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特色。
《蝉之歌》这首歌曲是侗族具有代表性的“大歌”,歌曲的歌词较少,更多的是衬词部分,这种比例安排给人声的发挥留下了更多的余地。
两个声部以三度、四度、五度音程为主,旋律优美、音色和谐。
通过作品欣赏,对少数民族的民歌特征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讲解音乐知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的民歌特征。
教材分别讲解这四个少数民族民歌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聆听少数民族民歌,感受并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并理解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
2.掌握相关音乐知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的民歌特征。
3.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现状及发展。
(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四首音乐作品鉴赏,使学生明白少数民族民歌的特征,培育在听觉机制作用下对音乐音响的综合体验、感知和评鉴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2.艺术表现:通过鉴赏、歌唱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鉴赏的兴趣,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3.文化理解:学生能从感知和表现的具体作品中,理解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聆听少数民族民歌,感受并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并理解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及教学反思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化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感受。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一个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教师: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欣赏两段音乐,同学们考虑这两首歌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不同?(教师播放《遇见》和《倩女幽魂》两首流行歌曲的片段)【引导学生自主的听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及其分类,为课题的导入做好铺垫。
】(“点评”用方括号表示,下同)学生1:这两段音乐里有钢琴,吉他,琵琶和笛子。
学生2:钢琴与吉他属于西洋乐器,琵琶与笛子属于中国民族乐器。
教师:在通俗歌曲中加入了民族乐器,能够突显音乐的内容和风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人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加如了民族音乐的元素,来凸显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共同感受的在流行音乐中迅速发展的中国民族音乐。
二、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音乐教师:看大屏幕,我们刚才欣赏的《倩女幽魂》属于哪一类?(大屏幕显示三大类别: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通俗化的民歌,民族器乐的演奏新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找出准确答案,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学生:《倩女幽魂》属于“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这一大类别。
教师:非常好,回答的很准确。
那我们今天就先来学习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
同学们能否应用以前学过的中国民族器乐的知识为笛子和琵琶进行分类呢?【通过归类法让学生参与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复习。
】学生1:笛子属于吹管类乐器。
学生2:琵琶属于弹拨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对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请同学们继续聆听一段音乐,仔细听辨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东风破》里的二胡片段。
)【在这个地方,教师并没有显示画面,只播放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这种乐器是二胡。
教师:很好,那你能说出二胡属于我国民族乐器的哪一类别吗?学生:应该是属于拉弦类乐器。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中国民歌欣赏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 掌握中国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 3. 能够欣赏并分析中国民歌的优秀作品。
二、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的特点分析2.中国民歌的发展历史3.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4.中国民歌的欣赏和分析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录音带/CD3.民歌选集(提前准备一些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四、教学过程1. 中国民歌的特点分析(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和特点,如:自然真实、朴素质朴、感情真挚等。
•播放一首典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通过听觉感知其特点,引导学生谈论。
2. 中国民歌的发展历史(20分钟)•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如:古代民歌、近代民歌等。
•播放一些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中国民歌,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变化和风格。
3. 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30分钟)•分别介绍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如:正确发声、把握节奏、情感表达等。
•对比演唱技巧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4. 中国民歌的欣赏和分析(30分钟)•分发民歌选集,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进行欣赏。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享,谈论自己所选择的民歌的特点、创作背景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
五、教学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掌握了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演唱技巧。
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民歌的作品,学生培养了音乐欣赏和分析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播放民歌和实践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然而,在时间分配上可能稍显不合理,下次可以适当调整。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最后,教师还需注意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中国民歌欣赏一、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民歌的节奏、曲调、歌词和情感表达;3.能够从中领悟中国民歌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二、教学重点1.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2.中国民歌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3.中国民歌的风格和形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体会中国民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2.掌握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概念;2.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演变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2.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3.中国民歌的传承和流传。
三、教学方式1.讲授;2.录音欣赏;3.课堂讨论。
四、教学时间1 学时第二课时:中国民歌的节奏和曲调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民歌的节奏和曲调特点;2.学会如何演唱旋律各异、节奏变换的中国民歌。
二、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的基本节奏和韵律;2.中国民歌的各式曲调和演唱技巧。
三、教学方式1.录音欣赏;2.口头教学;3.实践演唱。
四、教学时间1 学时第三课时:中国民歌的歌词和情感表达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民歌的歌词特点和情感表达;2.了解中国民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的歌词和其情感表达;2.中国民歌的流派和类型。
三、教学方式1.录音欣赏;2.课堂讨论。
四、教学时间1 学时第四课时:中国民歌的评价和鉴赏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民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2.了解如何评价一首好的中国民歌。
二、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的评价标准和文化内涵;2.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效果。
三、教学方式1.录音欣赏;2.课堂讨论;3.个人批评和改进。
四、教学时间1 学时五、教学过程建议本教案以听、说、读、写、唱为主要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互动交流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歌曲演唱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喉部、口腔以及呼吸、音调等演唱技巧,营造充满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的民族音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