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 格式:docx
- 大小:9.04 KB
- 文档页数:2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375-肺部感染性疾病的
诊疗思路与病例分析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弥漫性肺病诊断中的应用
1、合格BALF所要求混有上皮细胞的比例应低于:
A、15%
B、10%
C、8%
D、3%[正确答案]
2、肺泡灌洗液中最主要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正确答案]
B、淋巴细胞
C、中性和嗜酸细胞
D、其他细胞
3、肺泡灌洗液中正常CD4+/CD8+比值为:
A、1.0
B、0.9~1.0
C、1.5~1.8[正确答案]
D、2.0~1.8
4、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来诊断弥漫性肺病,其依据有:
A、灌洗液的外观
B、细胞学检查
C、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
D、以上皆是[正确答案]
5、以下不属于免疫介导性DPLD的是:
A、结缔组织疾病
B、PVOD[正确答案]。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在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验在肺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将本院中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256例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时期至本院体检的256例疑似肺部感染作为对照组,给予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验,对所有样本进行涂片培养后,对比其阳性率。
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培养阳性率为241(94.14%),其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的3(1.17%),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验应用于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中能够准确显示患者的病情,在对患者的肺部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时误诊率较低,能够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验;肺部感染性疾病;肝损伤肺部感染性疾病是现代临床上呼吸内科门诊以及住院患者的常见病症,这种病症主要包括患者终末气道、肺泡腔以及肺间质等部位存在实质性肺炎[1]。
越早发现和采取治疗,对其身体造成的损伤也就越小,因此选择有效的诊断方式非常必要[2]。
而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虽然影像学诊断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由于患者的肺部结构复杂,且影像学特征也较为多样,不同病原体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各不相同,所以应用影像学进行诊断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诊断准确率较低。
所以在临床上多选择样本取样以及培养检查作为主要的诊断方式[3]。
本次研究将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验应用于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具体价值,并选择本院中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256例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时期至本院体检的256例疑似肺部感染作为对照组,以下为实验过程和结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中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256例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时期至本院体检的256例疑似肺部感染作为对照组。
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临床检验诊断路径摘要: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大部分是见于病毒感染,在临床统计上大概有70%都是由病毒感染。
且病毒包括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以及柯萨奇病毒等。
在针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要采取更切实可行的临床检验诊断路径,这样才能提升检验的精准度。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临床检验诊断路径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临床检验;诊断路径引言急性上呼道感染的病毒感染之后继发有细菌感染,或者直接就由细菌感染所引起,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病原体,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克雷伯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
在针对各类病原体进行临床检验和诊断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相对应的诊断路径,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识别和判断,这样才能体现良好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进而为相关治疗工作的推进提供有效支持。
具体来说,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临床检验诊断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常规检测流程因为该病原体和肺部感染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面临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早期症状并不是特别明显。
通常情况下很难通过症状进行相对应的评估和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着重做好实验室检测工作,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来有效诊断,这样才能体现出良好的诊断效果。
在针对检测项目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不同季节和地域流行的特点实现针对性的检查。
在常规检测中主要进行血常规炎性标志物等初步感染类型的检测和分析,然后再实施靶向检测。
如果患者出现病毒感染等相关问题,要根据病毒的流行特点对于某些病毒进行针对性检测。
例如,针对流感病毒来说,在对其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根据患者的接触史来进行相对应的评估和判断,在针对患者进行感染病原体种类确定的过程中,要实现联合检测,要优先选择相对应的可以快速出报告的项目,在选择检测周期方面,要确保时间比较长的检测项目得到有效选择,可以首先选择病毒抗原进行检测,然后再通过核酸的形式进行病毒检测。
肺泡灌洗液小宏基因组检测在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小宏基因组检测在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2022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4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宏基因组检测,记录其检测的病原体种类及数量。
结果:43例患者中,仅有1例(2.32%)未检测出病原体,42例(97.67%)检测出一种或多种病原体。
结论:对于能够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在气管镜下取肺泡灌洗液后进行宏基因组检测,能够明确致病的病原体,能够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最佳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宏基因组检测;肺部感染临床上的肺部感染主要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实质炎症反应。
临床上针对肺部感染,通常是根据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支刷物的涂片及培养(传统方法)结果,并结合血清学检测和胸部CT来治疗[1]。
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
在抗生素尚未出现时,肺炎链球菌是肺部感染的第一大“杀手”,然而目前的情况已不是如此,即使有新的检测技术出现,许多患者的病原体诊断仍不明确。
由于传统方法和血清学方法检出病原体的阳性率不高,因此通常使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但有些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其肺部往往有混合感染,导致疗效欠佳,因此快速、简便且准确地检出病原体是治疗肺部感染的第一要务[2]。
宏基因组测序无需筛选得到各微生物群落的纯培养物,而是直接测定样品中所有微生物的核酸序列,这样可避免实验污染带来的偏差。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8月-2022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43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在15-73岁,平均年龄为(44.15±1.38)岁。
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行肺泡灌洗术,同时留取支刷物(BB)和1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外送医学检验所进行病原体mNGS。
所有mNGS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严格按照公司或检验所的标准规范执行。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对于肺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对诊断肺部细菌感染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送检肺部细菌感染者BALF标本,根据感染情况分类,绘制ROC曲线分析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对诊断肺部细菌感染的价值。
结果:45例为肺部细菌感染,15例非肺部细菌感染,感染组在中性粒细胞比例与巨噬细胞比例高于非感染组(P<0.05),ROC曲线分析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诊断肺部细菌感染,诊断阈值25%,敏感度0.844,特异度0.969,曲线下面积0.899。
结论:针对肺部细菌感染,检测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对诊断疾病的价值高,辅助疾病早期干预。
【关键词】肺部细菌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例;诊断肺部细菌感染属于常见的一种现象,可影响心肺健康以及呼吸道健康,发病通常与不合理饮食、长期抽烟等因素相关[1]。
肺部细菌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因此诊断上需明确细菌感染情况。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被称作为液体活检,使感染病原体测定重要标本,对于细菌感染者,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出现变化,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肺部细菌感染者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特点无统一标准[2]。
本次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测定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对诊断肺部细菌感染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6月送检的60例肺部细菌感染者的BALF标本检测结果。
送检标本病例资料上,男37例,女23例;年龄30~68岁,平均(47.12±2.46)岁。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批准号:1584715)。
1.2方法BALF标本送至检验室做对应处理,观察灌洗液颜色、性状以及总量。
标本在离心机下离心获得上清液,作为可溶性成分的测定。
(1)细胞计数在Neubauer 细胞计数板中进行,在显微镜低倍镜或高倍镜下时,计数除上皮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以每升回收液的细胞数表示。
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是以纤支镜嵌入到肺段或亚段支气管水平,反复以无菌生理盐水灌洗、回收的一项技术,对其回收液(BALF)进行细胞学、生化学、酶学和免疫学等一系列检测和分析,是作为研究肺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一项手段,是纤支镜应用的重要发展。
依灌洗范围和应用的不同,将BAL方法分为两种:全肺灌洗和肺段或亚段灌洗。
(一)全肺灌洗用于肺泡蛋白沉着症、严重哮喘发作、肺尘埃沉着症、肺泡微石症的治疗。
以肺泡蛋白沉着症为例简要说明其操作过程。
在手术室全麻下进行为宜,先经纤支镜引导下Carlen双腔管,吸纯氧10~15min 后,以150cm H2O压力,滴入37 ℃灭菌生理盐水500~1000ml,然后吸出或任其自行流出或虹吸回收,回收的流失量不超过200ml .灌洗应反复进行,直至洗出液完全清亮,总量一般在3~10L ,个别可高达18L .先灌洗一侧,隔2~3 天再灌另一侧。
全肺灌洗技术操作较复杂,有一定风险,为此,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选择小液量选择性肺叶灌洗,每次50~100ml ,反复灌洗和吸出,一侧肺灌洗总量200 ~ 2000ml,隔3~7 天一次,两肺交替进行。
肺泡蛋白沉着症在采用BAL 治疗前,仅有1 / 4 病例病变可安然无恙全消退,死亡率高达32 .4 % ;采用灌洗治疗,约3 / 4 患者症状可获缓解,有效者于灌洗后1~2 天,症状即见改善,胸部X 线表现的改善则较慢,一般需数日~数周。
严重哮喘发作进行灌洗时,可于灌洗液中加溶痰剂,如乙酰半胱氨酸以增加粘液廓清作用;根据病情,可在局麻下进行小容量(250ml)灌洗,效果良好,操作并发症和死亡率很低,据24521 例的统计,分别为0 .08 %和0 .01 %。
全肺灌洗治疗肺尘埃沉着症的操作方法,与肺泡蛋白沉着症基本相同,某组治疗之I~III期硅沉粉病70 余例次,灌洗后症状普遍好转,通过灌洗清除SiO2,典型病例肺通气功能、P(A-a)O2均有明显好转,虽然对已经发生的纤维化改变不能逆转,但对阻止病变继续进展,改善患者长期顶后,肯定会有好处。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目前国内外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检测病原体的具体操作及处理流程不同。
为了更充分利用BALF的检测价值、增加BALF 病原体的检出率、提高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成功率,需要进一步规范BAL的操作流程及标本处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织专家撰写了"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提示本共识涵盖BAL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标本送检、并发症、临床意义、常见问题说明、BALF标本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等几个方面,本文仅就常见问题说明展开,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年第八期。
常见问题说明1灌洗部位的选择:灌可参考近期的胸部CT,遵循"灌洗病变叶段"的原则,特别是出现新的或进展性的浸润性病变的叶段;影像学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时,推荐选择右肺中叶或左肺舌段,这2个部位的灌洗操作便利且回吸收量较多(与下叶比较可增加约20%)。
对于肺外周病变,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采用径向超声支气管镜技术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2灌洗液量的选择:灌灌洗量的多少可影响标本检测的结果,包括细胞比例、蛋白含量及GM水平等。
具体灌洗多少生理盐水是合适的,不同文献甚至指南的推荐均有差异。
Rennard等发现,灌入20 ml液体后获得的回吸收标本内含有更多的上皮细胞和铁蛋白,表明该标本更可能是BALF。
研究结果表明,在灌入60或120 ml液体时所回吸收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至少灌入120 ml生理盐水时所回吸收的标本结果才相对稳定。
上述文献主要集中于健康成人及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观察,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基于查找病原体的目的,又要防止在灌洗过程中感染的扩散,本共识认为采用60~120 ml的灌洗剂量,且分次灌洗,是比较好的方法。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价值【摘要】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应用价值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介绍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原理、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危害以及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应用和效果评价,探讨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研究发现,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可以有效清除肺部病原体,改善肺部感染症状,减少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还展望了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领域的未来发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机械通气、肺部感染、评价、临床意义、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结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的原理和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危害,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促进重症患者的康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价值。
通过对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原理、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危害、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应用、效果评价以及临床意义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参考依据。
通过未来展望和结论总结,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指导,提高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 正文2.1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原理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原理是一种通过支气管镜将生理盐水或其他药物注入肺泡内进行清洗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标本:首先需要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将导管插入患者的支气管内,进入肺部,并将肺泡内的分泌物或病变组织样本吸入到导管中进行收集。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作者:李强饶常红黄渤帅丽华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7年第34期【摘要】目的:评价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1,3)-β-D葡聚糖(BG)含量的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诊断价值,并寻找最佳诊断阈值。
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3月本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或临床诊断的IPFI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单纯肺炎患者30例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同时检测患者BALF和血液的BG的含量,评价其诊断效能,并绘制ROC曲线。
结果:两组患者BALF和血液G试验的B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ALF的G试验灵敏度90%、特异度83.33%、准确度86.67%、Youden指数0.73、阳性预测值84.38%、最佳诊断阈值为42.5 ng/L;血液的G试验灵敏度73.33%、特异度90.00%、准确度81.67%、Youden指数0.63、阳性预测值88.00%、最佳诊断阈值20 ng/L。
结论:BALF的G试验较血液的G试验对IPIF诊断可能更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阈值【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1,3)-β-D glucan(BG) content(G test) in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IPFI),and to find the best diagnostic threshold.Method:30 patients with IPFI diagnosed by histopathology or clinical diagn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group,30 patients with simple pneumonia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y were treated with bronchoalveolar lavage,the BG content of BALF and blood were detected,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BALF and blood were evaluated,and the ROC curve was drawn.Result:The BG levels of BALF and blood G test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ensitivity of BALF for G test was 90%,specificity was 83.33%,accuracy was 86.67%,Youden index was 0.73,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4.38%,and the optimal diagnostic threshold was 42.5 ng/L.The sensitivity of blood G test was 73.33%,specificity was 90.00%,accuracy was 81.67%,Youden index was 0.63,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8.00%,and the best diagnostic threshold was 20 ng/L.Conclusion:The G test of BALF may be more valuable for IPFI diagnosis than G test of blood.【Key words】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1,3)-β-D glucan;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Diagnostic thresholdFirst-author’s addres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ujiang College,Jiujiang 332000,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34.007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环境出现严重污染,加上人口老龄化,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升高,恶性肿瘤放化疗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2017 年版)
目前国内外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 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检测病原体的具体操作及处理流程不同。
为了更充分利用BALF的检测价值、增加BALF
病原体的检出率、提高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成功率,需要进一步规范BAL的操作流程及标本处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织专家撰写了"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II
"。
提示
本共识涵盖BAL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标本送检、并发症、临床意义、常见问题说明、BALF 标本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等几个方面,本文仅就常见问题说明展开,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 年第八期。
常见问题说明
1 灌洗部位的选择:
灌可参考近期的胸部CT,遵循"灌洗病变叶段"的原则,特别是出现新的或进展性的浸润性病变的叶段;影像学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时,推荐选择右肺中叶或左肺舌段,这 2 个部位的灌洗操作便利且回吸收量较多(与下叶比较可增加约20%)。
对于肺外周病变,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采用径向超声支气管镜技术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2 灌洗液量的选择:灌灌洗量的多少可影响标本检测的结果,包括细胞比例、蛋白含量及GM 水平等。
具体灌洗多少生理盐水是合适的,不同文献甚至指南的推荐均有差异。
Rennard等发现,灌入20 ml液体后获得的回吸收标本内含有更多的上皮细胞和铁蛋白,表明该标本更可能是BALF研究结果表明,在灌入60或120 ml液体时所回吸收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至少灌入120 ml 生理盐水时所回吸收的标本结果才相对稳定。
上述文献主要集中于健康成人及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观察,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基于查找病原体的目的,又要防止在灌洗过程中感染的扩散,本共识认为采用60〜120 ml的灌洗剂量,且分次灌洗,是比较好的方法。
3 吸引负压的选择:
吸过大的负压会引起支气管壁塌陷或黏膜损伤,从而影响灌洗液的回收量和质量。
但负压过小时,回吸收量亦会受到影响。
美国胸科协会发布的指南中推荐采用100 mmHg的负压。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但不局限于这一数值,选择合适的负压(如—100〜—150 mmHg),尽可能多的收集标本。
4BALF的预处理:
B对获取的BALF特别是含有黏液成分时,是否需要无菌纱布过滤?本共识认为不需要常规过滤,因为在过滤过程中,细胞会黏附于纱布,损失部分细胞及其他成分,如肺抱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更多的存在于黏液成分中。
过滤过
程会使标本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且存在污染的可能性。
5第1管回吸收液的处理:
研究结果显示,第 1 管回吸收液与后续回吸收的标本中细胞成分有较大差异,有学者建议第 1 管回吸收的灌洗液需单独处理或舍弃。
美国胸科协会推荐混合所有的灌洗液包括第 1 管的灌洗液进行常规的细胞学分析。
本共识认为,如果考虑气道的疾病,第 1 管的回吸收标本需单独处理。
而对于大多数疾病,可考虑混合所有的标本进行检测。
6BALF的储存与转运:
BALF的储存对于GM的检测结果非常重要。
获取BALF标本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完成检测。
BALF的GM水平在4 C条件下24 h内保持稳定。
血清和BALF 的GM水平在零下20 C条件下可以存放11个月保持相对稳定。
如果标本在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检测,可在室温下转送,要求送检时间<4 h。
如果送检时间超过4 h,应在4 C下保存,可以储存24 h;超过24 h的标本,不适合再送检。
7BALF-GM的解读:
B作为非培养检测手段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BALF-GM已被列入IDSA和EORTC/MSG隹荐的诊断标准之一。
但在临床诊治工作中,不能仅凭BALF-GM的
结果进行抗真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BALF-GM阳性结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