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战国策》;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4.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
概括故事情节。
2.荆轲的思想性格。
3.文言词句。
【学习难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学时安排】五学时一、【知识链接】1、文学小常识自主预习《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
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语言运用上也相当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国已于公元前230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 1. 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
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学习重点】:学习文言知识,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学习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由《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3一、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2. 了解文中揭示荆轲的悲剧性格及其他人物性格;二、知识储备荆轲刺秦王背景: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三、课前作业A组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虏赵王樊於期拊心戮没骨髓刎揕其胸变徵濡缕箕踞偏袒扼腕惶急被八创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秦王还柱而走⑤卒起不意⑥日以尽矣⑦请辞决矣B组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 终已不顾3.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5.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6. 愿大王少假借之7. 诸郎中执兵8. 左右既前,斩荆轲9. 将军岂有意乎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11. 仰天太息流涕12. 持千金之币物13. 秦王方还柱走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5.秦王购之金千斤1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文章梳理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梗概。
太子丹多次催促荆轲实施刺秦计划体现及荆轲的回应分别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秦廷行刺一幕表现出秦王、荆轲和秦舞阳怎样的性格特征,尝试表演这精彩的一幕。
五、课堂检测1. 下列各句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见燕使者(于)咸阳宫③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④皆(穿)白衣冠以送之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⑥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⑦给贡职如郡县⑧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B.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C.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D.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2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风吹草低见牛羊B.封:又欲肆其西封函封之C.遗:使人遗赵王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比:比诸侯之列朋比为奸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c假借..() 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学生导学案荆轲刺秦王一、学习目标1.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2)通假字:淬、决、卒;(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二、学习方法1、根据课本下注释疏通文意,勾出重难点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的描写及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来了解人物的性格。
3、通过积累、评述或讨论来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三、课前必知1.《战国策》2.背景3.四刺客4.积累切齿拊心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图穷匕首见无可奈何悲歌击筑变徵之声5.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四、课堂任务环节一读第1——2节1.解释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探究: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环节二读第3——9节秦之遇()将军深()仰天太息流涕()可以()解燕国之患揕()其胸然则()将军岂有意()乎见()陵()之耻濡()缕忤()视偏袒()扼腕樊於期乃前()曰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皆白衣冠()以送之为()变徵之声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3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环节三10——18节解释加点词语持千金之资币()物朝服()假借()郎中()左右()轲自知事不就()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振()怖大王之比()诸侯之列唯()陛()顾()笑武阳发()图自引()而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被()八创()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执笔:审核:姓名:班级:《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人物介绍1、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2、司马光评价荆轲: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所以扬雄对此评论说,要离的死是蜘蛛、蝥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的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
他又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
”此话说得好啊!3、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马上增派军队,度过易水,大破燕国二、小组讨论英雄匹夫荆轲刺客侠士三、课后延伸世间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英雄,失败的英雄乃是英雄中的超级英雄,从他们身上更能凸显出英雄主义彻骨悲壮的那一面。
世间的财富和地位并非为失败的英雄而备,被财富和地位俘虏的成功的英雄也终将褪除其本色。
失败的英雄为人间正义而歌,即使长刺扎入胸脯,也绝不短少夜莺绝唱的每一个音符,歌之以泪,继之以血,歌之以生命,继之以灵魂。
那些瞻前顾后的人,那些精打细算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这样的英雄,也不可能钦佩这样的英雄。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幕壮剧,历来有赞有弹,比如说,陶渊明盛赞荆轲的侠义勇烈,柳宗元则批评荆轲的浅见寡谋。
同样是《咏荆轲》,他们竟吟咏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味。
陶渊明的《咏荆轲》能够成为千古名篇,不仅以诗艺取胜,以激情取胜,而且以历史观取胜。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学习重点 1.积累本课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重点掌握常用实词和定语后置句。
2.理解本文的内容及思路,正确认识荆轲的侠义精神。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⑤秦王还柱而走:(2)一词多义①兵⎩⎪⎨⎪⎧ 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武士 ②穷⎩⎪⎨⎪⎧ 图穷.而匕首见:形容词,穷尽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形容词,困厄,走投无路 ③陈⎩⎪⎨⎪⎧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动词,排列恐惧不敢自陈.:动词,陈述 ④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仇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私自 ⑤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⑥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连词,不过、只是, 表轻微的转折终已不顾.:动词,回头(3)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今义: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今义: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今义:⑤诸郎中..执兵 古义:今义:⑥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古义:今义:(4)虚词归纳 ①乃⎩⎪⎨⎪⎧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②以⎩⎪⎨⎪⎧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 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 (2)形容词活用①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方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群臣怪.之:太子迟.之:3.特殊句式(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事所以不成者……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语句翻译(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译文:(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字音及相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
【背景知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堂导学】(一)听课文范读,学生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节奏。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臣愿得谒.()之樊於.()期戮没..()()骨髓.()右手揕.( )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收盛.()使工以药淬.()之人不敢与忤.()视士皆瞋.()目厚遗.()秦王宠臣卒.()起不意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箕.()踞.()以骂(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卒起不意( )【巩固达标】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B.箕踞(jū) 忤(wǔ)视喝叱(chì)C.畸(jī)形揕(chèn)刺偏袒(tǎn)D.拊(fǔ)胸瞋(chēn)目樊於(yú)期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课题:《荆轲刺秦王》
课时:第一、二课时编写人:
审核:高一备课组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朴素自然又饱含真情的语言。
三.情境导入:
四.学习过程
1.“自学”提示: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
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
《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2.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大约是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和赵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但是太子丹在秦国并未受到礼遇,他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国,同时也为了报自己被羞辱之仇,就派荆轲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
3.为下列字注音。
荆轲()谒()樊於期()戮没()揕()拊()淬()瞋目()厚遗()忤视()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进兵北略地:
微太子言:
谒:
邑:
愿足下更虑之: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人不敢与忤视: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发图:打开。
自引而起:
操其室:
5、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交流。
2.“研学”探究:
3.“导学”引领:
5、教师小结:
课题:《荆轲刺秦王》
课时:第三课时编写人:
审核:高一备课组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朴素自然又饱含真情的语言。
三.情境导入:
四.学习过程
1.“自学”提示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掌握重点内容。
1、理解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的用法。
秦王必说见臣:
今日往而不反者: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注意古今异义词。
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
樊於期以穷困来归丹: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诸郎中执兵: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活用。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箕踞:
又前而为歌曰:4、一词多义。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使使以闻大王:2、“研学”探究
3、“导学”引领
五、教师小结:
课题:《荆轲刺秦王》
课时:第四课时编写人:
审核:高一备课组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朴素自然又饱含真情的语言。
三.情境导入:
四.学习过程
1.“自学”提示
一、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结构。
二、问题思考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如何交待为什么要行刺的?
2.荆轲是如何准备行刺的?
3.有人说荆轲行刺必然失败,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预示了这一点?4.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秦武阳“色变振恐”?
5.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6.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7.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8.易水诀别一段中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问题探究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研学”探究:
3.“导学”引领:
五、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