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构建方法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7.19 KB
- 文档页数:2
诠释与建构: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李训昌【摘要】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朱熹与王阳明建构了具有不同理论视野的哲学体系.若单就知行关系而言,王阳明知行本体、知行合一说对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并进的继承要大于批评;若关联本体论、工夫论而言,王阳明对朱熹知行观的批评则要大于继承.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透显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宗旨和理论特色,深化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5)003【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朱熹;王阳明;知行观;比较研究【作者】李训昌【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一、对知、行范畴的界定和使用对知、行范畴的界定和使用,朱熹和王阳明不尽相同。
如对《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解释,朱熹认为: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
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
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1]48王阳明则认为: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
盖学之不能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
辨即明矣,思即慎矣,问即审矣,学即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
[2]45-46在朱熹和王阳明的解释中,《中庸》学、问、思、辨、行五目在知、行范畴上的归属并不相同。
以朱熹而言,学问思辨属知,是致知;笃行属行,是力行。
因此,在朱子哲学中,知、行关系一般表现为致知与力行[3]365。
以王阳明而言,学问思辨“敦实笃厚”即是行,而知则主要是指对良知本体的证悟,即学问思辨的“能”“审”“慎”“明”处,如他说“良知之外,别无知矣”[2]71、“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2]46与朱熹相比,王阳明一方面窄化了知的范围,另一方面则扩大了行的范围。
本体的相关研究一、本体的内涵本体(Ontology)源于哲学概念,指事物的本身,用以描述事物的本质。
在哲学界,本体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万有论”等。
本体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事物本质的研究[5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在对世界的研究中,将本体引入到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领域研究中,给出了自己的研究、定义、理解和应用。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在信息科学、知识工程领域引入本体的概念。
Neches 等在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给出了本体定义:本体是某个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定义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外延的规则[54]。
换句话说,本体是某个领域公认的概念集,该概念集包括确定的语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Gruber给出的本体定义迄今为止引用最为广泛,本体是某个领域中概念模型的形式化和显示的规范说明[77]。
在Gruber研究的基础上,Guarino和Giaretta对本体定义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他们认为本体论是一套对某个领域概念做出清晰、局部说明的逻辑理论[55-56]。
Borst在Gruber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形式规范说明[57]。
Studer等人在Gruber和Borst基础上,提出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
Studer认为本体包括了“共享、概念化、明确、形式化”四个方面的内容[58]。
杜萍对本体“Ontology”在国外的发展过程做了较为完善的总结[59],如表2-1所示。
表2-1 本体定义的发展续表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本体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但究其根本,从本体的内涵上看,学者们对本体内涵的认识都是把本体当作某个领域不同主体之间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即用本体定义明确的词汇,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得使用者之间能够达成共识[68]。
二、本体的分类本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本质、概念化、共享性等特征。
本体的自动构建方法解峥;王盼卿;彭成【摘要】The method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based on ontology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semantic heterogeneity,but the traditional ontology construction requires a ot of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With the help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ealizeautomatic build of ontology, such as WordNet knowledge base will save a lot of social costs, will be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and future aspects of building ontology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mainstream in the world today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 of building ontology automatic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uture main direction of ontology automatic building technology.%基于本体的信息集成方法是解决语义异构的最有效途径,但是传统的本体构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WordNet等知识库实现本体的自动构建,将节省大量的社会成本,将是现在以及未来的本体构建方面研究的重点。
文中对当今世界上主流的本体自动构建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未来本体自动构建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面向南海问题的智库知识库的构建研究丁晟春,史金晶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4在当今世界,智库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决策链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影响政府决策制定的重要力量。
有学者将其称为为是继立法、行政、司法和媒体之后的“第五权利中心”。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在这个契机下,我们应该就我国目前战略发展的目标与挑战,建立一批新型的专业化智库,为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南海问题”主要是指中国南海诸岛主权及其附属海域权益归属问题,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由于南海是太平洋上重要的战略军事要地,南海问题受到了国际上多方力量的关注和影响,国家间的博弈使得南海局势的稳定和问题的最终解决变得更加艰难。
因此如何制定出南海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面向南海问题的智库,对南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我国南海战略。
智库高质量产品的“质变”依赖于知识资源的组织、利用和创造。
智库作为知识型的组织机构,有效的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是智库研究的基础保障。
如何对搜集到的数量庞大、资源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地组织管理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TTCSP(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全球性报告中特别强调,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和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要求智库构建完善的知识库以应对挑战。
因此本文将知识工程领域的知识库理论应用到智库中来,面向南海问题构建知识库。
1相关工作知识库(Knowledge Base)是关于某一领域各种知识的集合,用于实现知识的存储、管理和重用。
就其内涵而言,知识库是一种基于数据库技术,针对特定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进行知识抽取,并且根据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分类和组织后,针对知识特点和需求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相互关联的有序化的知识集合,是一种专业化的面向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系统。
一个新突破三面新进展——评宗廷虎主编《20世纪中国修辞学》王培基【摘要】宗廷虎主编<20世纪中国修辞学>是一部高水准、高质量、高成就的修辞学史著.首先是方法论上的突破,具有较明晰的历史真实感和较准确的史学概括力;其次是比以往史著有三大进展:描绘了20世纪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新局面;提升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有机结合的新高度;开设了描写研究与解释研究有机结合的新范例.【期刊名称】《焦作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24)001【总页数】4页(P89-91,93)【关键词】《20世纪中国修辞学》;新突破;新进展【作者】王培基【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著名修辞学理论家、修辞学史家、修辞学教育家宗廷虎先生主编,并与中年修辞学家高万云、吴礼权先生分工合作撰写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以下简称《20世纪史》﹚ ,是一部具有“三高”——高水准、高质量、高成就的 20世纪中国修辞学史,是一部集大成之杰作,是同类史著中的佼佼者,它将彪炳中国修辞学史册,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而论,该著“三高”主要体现为一个新突破,三面新进展。
当代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观手段”、“有效手段”和“软件”,它对各门科学的诞生以及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任何一部科学史长卷拉开,就不难发现,没有一座科学高峰不跟科学方法交相辉映,不依赖于科学方法的推力。
一部科学史从方法论来看就是一部方法史。
比如,一部语言学史,从传统的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史,就包含着语言学方法的演变历史,或者说是以不同语言学方法为分期标志的演变历史[1]。
由此可见,任何一门科学发展史专著,都离不开对该门科学的科学方法史的研究。
通过综观和纵观考察,我认为,《20世纪中国修辞学》的最新颖、最突出、最重要的突破,是修辞学方法论史的简明扼要的总括与升华。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一)比较文学的本体论1.本体现在讨论中所使用的本体一概念,其基本内涵即源自于“essentia”,在康德及其以后的哲学那里固定下来,意指万物恒定不变的基点、本源。
2.本体论本体论是指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万物创生的基点——本源——终极存在的学问。
3.比较文学本体论借用本体与本体论这两个概念,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建构中,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以此成立比较文学本体论,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它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源做终极意义上本体论追问。
4.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是研究,是文学研究,是作为一门学科对两个民族以上的文学和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汇通性的学术研究。
这是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
5.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比较视域,比较视域就是比较文学的本体。
(二)比较视域1.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和国别文学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成立的意义上非常强调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即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
2.视域:“视域”在比较文学这里是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我们把它总称为“视域”。
3.在古汉语中,“比”有两种基本意义涉及比较文学原理的建构(1)“比”在“密”的原初意义上引申为“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这样一条意义链正契合比较视域对两种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进行透视所获取的内在意义。
(2)“比”在古汉语中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较”人们在这个层面上对“比”与“比较”的理解、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是最为普泛的,一些初涉比较文学的学者往往从这一字面上提取意义,去理解比较文学,最终导致对比较文学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把两种文学现象拿过来进行对比。
4.比较视域的含义(1)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