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观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他主张“适意忘返”,即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著后人在面对国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2.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多涉及社会现实问题,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这种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重客,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为民众的福祉而写作。
3.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苏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
他的诗词、书画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感情。
这种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影响了后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4.豁达宽容的人生智慧:苏轼在历经磨难后仍能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这种人生智慧为后人所敬仰。
他的作品和言行中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引导若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
5.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苏轼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和创新。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勇于挑战和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启发了后人的创新意识和求变精神,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旁于探索和创新。
综上所述,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人生态度、人
文情怀、审美观念人生智慧到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人呢。
一、苏轼的乐观旷达
苏轼的一生那是起起落落,被贬到好多地方。
但是他可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哦。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那生活条件可差了,可是他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词句。
他好像把那些倒霉的遭遇都不当回事儿,还能乐呵呵地去享受生活。
他会自己种地,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来的呀。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在小日子里找到乐趣的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真的很让人佩服。
二、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到一个地方,就很快能融入当地。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偏远了,可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不会去抗拒命运的安排,而是随缘自适,在哪就把日子过好。
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偏远之地做个小官或者平民,他都能适应,还能根据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呢。
三、苏轼的积极进取
虽然苏轼老是被贬,但是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想法。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修水利工程之类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他的诗词里也经常
能看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百姓生活的思考。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观是非常多元而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乐观旷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困难都不是事儿,随缘自适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又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评论家以及政治家。
他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因其独特的人生观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秉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主张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共情和思考人生。
他将“活在当下”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并认为人应该尽情享受身边事物带来的美好。
同时,苏轼也对社会不公和伦理亚损有着敏锐的触角。
他反对权贵阶层侵略百姓权益,主张平等正义。
这种正义感也常常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使得他在后世被赞颂为文化英雄。
二、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是一位全才型艺术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均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堪称妙手偶得,风格多样,既有抒怀诗表达内心情感,也有咏史抒志诗展示了他对国家大势的关注。
在书法方面,苏轼倡导了“欹斜谈怪”派别,他将自然与“真”,艺术个性与艺术灵魂相结合,在书法中表现出自由奔放而不墨守成规的风格。
苏轼的绘画作品也充满了个人特色。
他能够根据题材采取不同风格,并以笔墨纸砚或者花鸟虫鱼来描绘景物。
这些作品传达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
三、苏轼对后世的影响苏轼不仅在文艺创作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也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激励后来者。
他主张以人为本,享受生活、追求自由,并反对权威和专制统治。
这些观点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创作。
不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苏轼独特的风格以及对情感与自然的表达方式,都成为了后来艺术家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结论苏轼通过自己在人生观和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遗产。
他通过诗歌、书法和绘画等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为后世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苏轼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真实纯粹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观,同时也在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苏轼人生观的文化解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安徽宿州(今安徽宿县)人,唐
末宋初伟大文学家、乐府大家。
作品涉猎广泛,充满奔放的思想,是与欧阳修、辛弃疾并
称的“唐宋四大家”。
苏轼的人生观让怀疑和挑战的气息,朴素而又勇敢的追求无欲无求的最终目的,矛盾
与顽强的对立、激情与坚定的融合,是他跃然纸上的思想源泉。
苏轼以自由和质朴为他人生观的核心理论,在他们理解处被拉升到新的水平。
他深信,自由、质朴、灵性、共产主义四者是并服的,是一个兼容的哲学。
他的人生观考虑的不只
是感官生活,而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解析。
苏轼把自己的人生观看作是一种“境界”,任何行动都有其影响。
他提倡的,是一种
超越社会、宗教、精神及道德的智力观点。
他曾说:“今日之头,吾言贵之,因以释放自由。
” 他认为个人自由应该兼顾他人自由和弘扬人伦,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感情。
另一方面,苏轼对追求创新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把自己的创新思想比作水流循环,
“江水入海水无穷,源流不尽,而终归大海”在他看来,就是人们理解世界的方法:追根
溯源,将智慧发挥到极致。
苏轼也主张,在创新的过程中,要能给予和释放那些深藏的思想,成就大志。
从上面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观坚持用自由、质朴与灵性来解析生活,追求勇敢的创新,体现一种释放人性智慧的境界。
他把心中想当然的思想融入文字之中,并因此诞生了
许多经典的作品。
在苏轼的文学中,人们不但可以感受他对生活、社会和创新的独立思考,还可以从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肤浅社会约束的全新思想。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从他的诗词和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宽容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波浪,时而平静,时而翻腾,但只要心怀豁达,就能应对生活的起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以平常心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还体现在他对名利的看法上。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
他认为名利只是人生中的过眼烟云,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在他的人际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同明月,短暂而美好,所以应该珍惜眼前的友情和人际关系。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人,珍惜与他们的相遇和相知。
苏轼对人生的豁达理解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中。
他在《东篱乐府》中写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融合感受。
他认为人应该像山一样坚强,像树一样朴实,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与自然相融相通。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他教会我们如何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看待名利的得失,如何珍惜人际关系,如何与自然界相融相通。
他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起伏。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作文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他的人生观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
咱先来说说他的豁达乐观。
苏轼的一生那叫一个坎坷,被贬来贬去的,换
做别人,早就哭天抢地,怨天尤人了。
可苏轼不,他倒好,走到哪儿都能找到
乐子。
被贬黄州,他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瞧瞧,下
着大雨,别人都忙着躲雨,他却在雨中慢悠悠地走着,还哼着小曲儿,这心态,简直绝了!就算是在条件艰苦的岭南,他也能乐呵呵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好像被贬不是惩罚,而是去度假享受生活了。
再说说他的随遇而安。
到了一个新地方,他从不抱怨环境不好,而是迅速
融入当地生活。
在杭州,他欣赏西湖美景,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抹总相宜”的名句;在密州,他和百姓一起出去打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那叫一个豪迈!他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不管撒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还有啊,苏轼这家伙特别重情重义。
对兄弟苏辙,那感情深的哟,“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对朋友也是真诚相待,
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
苏轼的人生观,用咱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想得开,看得透,活得潇洒”。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别愁眉苦脸,要学会笑着面对。
人生嘛,就像一
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苏轼的人生观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时,也能有勇气和信心,保持乐观,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01 苏轼的命运波折与坦然面对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以其卓越的文才和高尚的人格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曾多次遭受政治迫害,但他始终能保持阅历风霜的泰然自若。
他的《定风波》正常常被视为他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其中的淡定和宽容,源于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对待人生困苦与挫折,有着超然物外的淡定和乐观,这是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中始终贯穿的精神基调。
02 苏轼的乐观人生观无论是在仕途得意的时候,还是在被迫害流放的时候,他都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保持消闲和淡然。
他的这种乐观和消闲,并非是对人生的消极逃避,而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生命的独立自主。
他的这种人生观深深地体现在他的《定风波》中。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苏轼对于自己即将被流放人生的肯定,他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遭遇,以坚韧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未来,这正是他的人生境界。
03 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以乐观、淡定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无论是繁华的仕途,还是艰难的流放生涯,他都毫无怨言,脱尘而出。
他在《定风波》中的淡然超脱,这正是“含蓄之至,深沉之极”,这种深沉取舍之间,实际是一种人生的洗礼,是一种对人生到达一种物我两忘、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的独到理解。
总的来说,苏轼的《定风波》以其悲观中的乐观,以其辛酸中的豪迈,淋漓尽致地流露出他的人生态度。
他始终保持超然物外的淡定,这种淡定就是他对人生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深学习。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作文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妙人,他的人生观就像他写的诗词一样,丰富多彩又充满哲理。
而且苏轼还有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算是偏远又艰苦。
可是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就因为荔枝好吃,他都能觉得在岭南待着也不错。
这要是让那些天天抱怨生活的人听到了,估计得羞愧死。
苏轼就像是一个永远能在黑暗里找到闪光点的人,他不会让困境把自己困住,反而总能从身边的小事中找到乐趣,让自己开开心心的。
不过呢,苏轼的人生观里也有他的执着。
他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被朝廷里的那些小人排挤,但他心里还是有着对国家、对百姓的那份责任感。
他一直想为国家做点事,不管是在什么职位上,哪怕是个小小的地方官,他都想着怎么改善民生,怎么让当地的老百姓过得好一点。
这种执着就像他心中的一团火,不管风吹雨打都没有熄灭。
在我看来,苏轼的人生观就像是一个宝藏。
他的豁达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不如意就像一阵风,只要我们的心像大树一样扎根牢固,就不会被吹倒;他的乐观告诉我们,快乐有时候就在身边的小事物里,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他的执着又提醒我们,人活着还是要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
苏轼就像一个人生导师,虽然他生活在千年前,但他的人生观却能穿越时空,给我们这些现代人很多启示,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也能像他一样活得潇洒、自在、有意义。
苏轼人生哲学他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率真自然苏轼在为人处世中主张“率真自然”,他认为人应该保持本真、自然的状态,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享受自然的美好。
二、追求自由苏轼在文学和生活中追求自由,他反对权威和刻板的束缚,主张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
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人生在世,虚灵者也,一为物所役,则失足而下陷。
嗟夫!役于物者,固其祸哉!”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自由的追求,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解脱。
三、重视情感苏轼在文学中强调情感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人性。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体现了苏轼对真挚情感的追求。
四、超越生死苏轼在生活和文学中超越了对生死的恐惧和焦虑,他主张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自我来达到解脱和永生。
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超越对生死的执着和困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自我。
苏轼是中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文学和思想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他在生活和文学中的重要体现,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主张率真自然、追求自由、重视情感、超越生死。
他在生活和文学中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苏轼是一位心态非常乐观的诗人,他的许多诗句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豁达的人生观。
以下是一些苏轼心态乐观的诗句: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
沙·游蕲水清泉寺》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
打叶声》
4.“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信念。
他认为人生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豁达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享受生活的美好。
苏轼人生观的看法苏轼呀,他可是一个超级有趣又很厉害的人呢。
苏轼的一生有起有落。
他曾经做过很大的官,那时候他可高兴啦,想着能为百姓做很多很多好事。
就像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看到西湖因为淤泥堆积,湖水都不那么清澈了,还经常发大水。
他就下定决心要治理西湖。
他带着百姓们一起把淤泥挖出来,然后用这些淤泥堆成了一道长长的堤岸,这就是现在有名的苏堤。
这时候的苏轼,充满了干劲,他的人生观就是积极向上,要尽自己的力量让周围变得更好。
可是呢,他的人生也有倒霉的时候。
他被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换做别人呀,可能就整天唉声叹气,觉得人生没希望了。
但是苏轼不一样。
他到了黄州,看到那里的猪肉很便宜,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把猪肉做得好吃。
他就自己琢磨,发明了东坡肉。
他还写文章,写诗词。
他在黄州的日子里,虽然没有以前那么风光,但是他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他会去赤壁游玩,看着那滔滔江水,他想到了很多很多。
他觉得人生就像这江水一样,有起有伏,只要自己的心是开阔的,就没什么大不了。
有一次,他在下雨天没带伞,别人都在躲雨,他却慢悠悠地走在雨里。
别人问他为啥,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的意思就是,不要管那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有多响,就慢慢走,还可以大声吟诗呢。
这就体现了他的乐观。
他的人生观就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面对。
苏轼的这种人生观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难题,就像苏轼遇到仕途的坎坷一样。
我们不能一遇到难题就哭鼻子,就放弃。
我们要像苏轼治理西湖那样,充满干劲地去想办法解决。
还有,当我们和小伙伴闹别扭了,或者被老师批评了,不要太伤心。
就像苏轼被贬到黄州还能开开心心的一样,我们也要乐观地看待这些小挫折。
苏轼就像一个大朋友一样,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生活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乐观,用心去对待每一件事,那我们的生活也会充满乐趣的。
苏轼的人生观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他的人生观那可真是独特又有趣,值得咱好好唠唠。
苏轼这人啊,一生那叫一个坎坷。
仕途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被皇帝看重,一会儿又被贬到偏远的地方。
但他可没有像个怨妇一样整天哭哭啼啼的,相反,他有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豁达。
就好比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这地方在当时可算是穷乡僻壤了。
要是换了别人,估计得天天唉声叹气,觉得自己倒霉透顶。
可苏轼呢?他就像个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
他在黄州研究起了美食,这就捣鼓出了东坡肉。
你看,人家把困境当成了生活的新起点,在艰苦的环境里还想着怎么享受美食呢。
这就像是在游戏里,本来被分到了一个很烂的地图,他却能找到隐藏的宝藏,把这个烂地图玩出花来。
苏轼的人生观里还有一种乐观到有点调皮的成分。
他写的诗词那可真是把这种乐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下着大雨呢,别人都在找地方躲雨,他倒好,慢悠悠地走着,还吟诗唱歌。
这就像是在雨中漫步的顽童,根本不在乎那雨点打在身上,还觉得挺好玩的。
他这种乐观就像是一种魔法,能把生活里的那些倒霉事儿都变成有趣的冒险。
他被贬到岭南的时候,那可是个瘴气弥漫、条件艰苦的地方啊。
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就因为能吃到荔枝,就觉得在岭南也不错,还想长期待下去呢。
这心态,就像我们玩游戏,不管遇到什么难打的关卡,他总能找到其中让自己开心的小细节,然后就觉得这个关卡也没那么讨厌了。
苏轼的人生观还体现在他对友情的态度上。
他特别珍视友情,不管自己在什么处境下,都能和朋友玩得很开心。
他和朋友之间的交往就像是一场场轻松愉快的聚会。
他会给朋友写诗,和朋友一起游山玩水。
即使在被贬的时候,他也能吸引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身边。
这就像是在游戏里,他不管在哪个服务器,都能组建起一个欢乐的小团队,大家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观就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幽默的生活指南。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要懂得在困境中寻找乐趣,要会自我调侃,还要珍惜身边的朋友。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艺术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1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3苏轼具有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和坚定沉著、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4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文道观:文道并重1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不只是载道工具,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
2“道”泛指事物的规律,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成就:1艺术风格: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a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气势的雄放。
b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
2艺术气魄兼收并蓄,表现力极高,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广泛地从前代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想象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3议论文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更具美文的性质。
《日喻》中,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说理透辟。
如《石钟山记》。
4以“辞达”为准则,作文行止有度,简洁凝练,在其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记承天寺夜游》,八十馀字,韵味隽永。
5辞赋中融入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的抒情意味。
《赤壁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第三节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一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重要主题;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1抨击社会的弊政、陋习,体现出深沉的批判意识。
2从人生遭遇和客观事物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如《题西林壁》);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超越。
苏轼的人生观:
最突出的特点是儒、释、道三家苏轼儒、道、佛并糅的人生观。
这固然反映了他圆融的心态,但是自小接受儒家熏陶的他,基石是儒学,佛与道只是映衬而已。
苏东坡特殊的经历,造成了他特别的人生观,但综合他的一生,属于儒家的人生观;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苏轼热爱诗词创作,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意人生观。
人生态度苏轼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展现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曾多次被贬谪流放,但从未失去对人生和艺术的热情。
他以宽容、豁达的心态接受命运的安排,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另外,苏轼注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体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强调了个体改革、自我完善和道德修行。
诗意人生观苏轼提倡追求诗意人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热爱。
他喜欢借助诗词表达并感受人生中的美好瞬间,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融入诗歌之中。
此外,苏轼也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他认为只有在内心平静、舒适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美好。
影响力苏轼以其卓越才华和独特见解,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领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还通过文学评论等方式传播着这种诗意人生观。
苏轼所提倡的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和人文精神等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许多文化名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结论苏轼以其独特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推崇诗意人生观而为后世人所敬重。
通过他的诗作和思想传承,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追求美好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意人生带来的心灵愉悦和启示。
浅谈苏轼的人生观
摘要: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观;入世;出世;旷达;乐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
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此外,“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既然无法主
宰自己的命运,“此身非我有”,那么便借着美酒与惬意的大自然,驾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内心看透外物便也不再执着于外物。
当然其中的关键之处是苏轼承认了人生有缺憾,就如自己的仕途坎坷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没有什么比正视现实更可贵的了,苏轼就是将自己的悲欢置于宇宙人生的阔达空间去观照,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进而体悟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的合理性,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苦境。
三、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
苏轼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在矛盾痛苦中乐观旷达,这就要看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了。
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尤其是其母程氏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他影响极深。
《江城子?密州出猎》将他志于为国尽忠、扫荡胡虏的英雄气概与高尚人格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他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对像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梅尧臣等政界文坛上的宿儒名流。
儒家的“经世济民”理想让苏轼走出大山,但仕途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他不得不寻找解脱,于是坎坷路上他所接受的佛道思想精髓便成了他思想上的出路。
道家哲学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做到这样只有淡泊名利,淡化死生,只有无所求,顺其自然,心才会游于物之外。
这种思想正好切合苏轼的境遇和精神需求,从而为经世济民不通,弃世
又不甘的苏轼的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
苏轼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有欲望而不能得到满足,减少欲望就减少了痛苦,追求欲望则只会徒增烦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儒道的切合点。
苏轼无论处于多么残酷的处境,总能随时随地地去寻找并进而确立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快乐之源,从而达到“无往而不乐”的最高境界。
可见,苏轼的思想不是一家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以儒家为本,又博采道家之长,他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于是便形成了他儒释道兼收的外儒内道的作风。
总之,综观苏轼的一生,得与失,功与败,逆和顺,荣和辱如影相随。
顺境中,苏轼积极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苏轼旷达乐观,坦然面对。
今天,我们欣赏苏轼的同时,更欣赏他于词中所蕴蓄的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欣赏他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j].内蒙古: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c].长沙:乐麓书社,2000.
[4].朱靖华.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南时期的人生反思[j].北京:新东方,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