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介绍——科波拉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6
导演艺术风格研究——索菲亚科波拉与她的女性电影综述:作为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波拉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可谓是电影圈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电影人,曾经做过模特,演员,而当她最终凭着一部《处女之死》走上导演的舞台时,俨然已成为影视导演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
身为一名女性导演,影片中无不流露出细腻的情感,对寂寞和孤独这种无以言状的小情绪和小情感更是刻画的入木三分。
近10年来好莱坞鲜有女性导演大放异彩,而科波拉的出现,似乎让角斗场般的好莱坞显得更加生动。
而其凭借着《迷失东京》的成功,更是走向了聚光灯的中心,让人们对这位含着金汤匙的天才导演都充满了期待。
关键字:索菲亚-科波拉导演好莱坞情感一.沉浸在个人情怀中的寂寞主义身为一名女性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尤其喜欢讲述带有强烈个人情感和情绪的故事,而这种情绪亦或者情感往往又是表现了一种沉重和孤独的色彩。
在其4部作品中,3部都以女性为叙事核心,一部以男性为叙事核心,都表现了人在各种情景中,与社会,与家庭间的一种缝隙感,造成了无法找到情绪的出口,情绪的宣泄点,并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情绪中渐渐有一种迷失感。
在电影《处女之死》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里斯本一家的5个女儿迈不过那道门槛。
他们最小的女儿赛西利亚在自己13岁的生日夜晚划上了句号,而赛西利亚的的死却并不是这一场痛苦的青春期的终结,而仅仅是一场残酷青春的开始。
而在索菲亚科波拉另一部大受好评的《迷失东京》中,过气的男演员,初为人妻夏洛特,年轻貌美的电影女演员机缘巧合下在东京相遇,他们在东京这个与自己所生活过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过度里,渐渐迷失了自己不知如何走出这样一个困顿的环境。
《在某处》突破了索菲亚科波拉以往的以女性为中心的叙事核心,讲述了一名男演员不知如何面对与私生女相处的困顿。
《绝代艳后》则回归其女性化的叙事核心,将历史上著名的法国封建统治最后一个皇后的故事用一种修辞的手法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中,着重表现了以女性为叙事核心,以女性情感描述为基本创作主题的题材风格,大多表现了这些人情感上的困顿,郁郁寡欢的生活,自身与周边的一种矛盾而所造就的伤痕和迷惘。
导演索菲娅·科波拉研究综述摘要: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处女之死》《迷失东京》《绝代艳后》均以女性作为主角,通过镜头,细腻地展示了女性的心理,表现出女性主义与电影结合。
由于导演索菲娅·科波拉的作品风格有别于传统美国电影,导致关注度并不大,理论研究数量更是屈指可数。
通过对她电影作品创作背景分析和影像细读,进行梳理,对未来女性电影的创作和鉴赏很有必要。
关键词:索菲娅·科波拉;研究现状;主题域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12-01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索菲娅·科波拉曾因为笨拙的演技被金酸莓奖屡屡羞辱,甚至被嘲笑成“木头”。
然而从开始走上导演之路的索菲娅·科波拉仅用29天拍完《处女之死》在2001年获得y·ung h·llyw·d awards 最佳导演、mtv电影奖—最佳新人电影制作者,用27天拍完《迷失东京》,最后再凭一部《绝代艳后》,终于一跃成为美国最原创、最有前途的年轻女导演。
作为《教父》大导演法兰西斯·科波拉的独生女,在2004年凭借自编自导的低成本独立制片《迷失东京》,获得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原创剧本获奖。
2006年索菲娅·科波拉凭借《绝代艳后》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提名,2010年凭借《在某处》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索菲娅·科波拉一改以往好莱坞式的电影风格,不同于主流商业电影中常常提供的男性的“英雄梦”“个人主义”。
索菲娅·科波拉对电影的控制完整且有力,三部作品在主题上互相联系,并有一定的延续性,所使用的电影语言自成一派,所选择的题材都有一定的自传性,并表露出含蓄的女性主义倾向,从而使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刻上了独属于作者的印痕。
当下,由于电影工业性和商业性的增强,电影作者逐渐变得难以辨认,女性电影作者则更为少见。
一.名词解释1.导演风格:指处于一定时代,民族,社会环境的电影导演,犹豫世界观,个人气质,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等的不同,形成独特的电影美学追求,并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从题材处理,样式选择,主题表达,视听语言运用等各方面呈现出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导演风格的形成是一名导演成熟的标志。
2.西部片:是以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主要的故事背景,通关过代表正义的牛仔或警长与恶势力的歹徒间的冲突,反映现代化进程中文明与蛮荒,个人与社会,本民族与异域文明之间的矛盾的类型影片,西部片强调人物的类型化与戏剧冲突的重要性;在场景选择上,卡斯特地貌的山谷荒漠,偏僻小镇的驿站与面馆具有极强的表意性,在画面构图上以水平线为支点,大量使用横向摇移,广角镜头进一步强化西部的空旷感,色调以黄色基调为主,色彩凝重饱和,代表作《关山飞渡》。
二.客观题(一)法国电影:1.库米埃尔—记录写实传统;梅里埃—表现主义传统2.印象主义:谢尔曼-杜拉克《微笑的戴伯夫人》;阿贝尔-冈斯《车轮》<拿破仑》3.达达主义-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破坏一切:勒内-克莱尔《幕间》;费尔南多-来热《机械舞蹈》4.超现实主义:不努埃尔-达科《一条安达卢狗》5.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手册派,左岸派。
6.电影手册派:拍摄随心,剪辑自由。
让-吕克-戈达尔《女人就是女人》《筋疲力竭》;埃里克-侯麦《围绕都市男女的爱情》《面包店女孩》;雅克里维特《巴黎属于我们》;克罗德-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日》7.左岸派:阿伦-雷乃《雕塑也会死亡》《夜与雾》;阿里斯瓦尔达《短岬村》《北京的星期天》:雅克-德米《瑟堡的伞》8.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四百击》《20岁的爱情》《偷吻》《爱情逃跑》《婚姻生活》9.后新浪潮新巴洛克主义:吕克-贝松《地铁》《尼基塔》;让-雅克-贝内克斯《歌剧红伶》;雷蒙-卡拉克斯《新桥恋人》《坏血》(二)德国电影:1.二战前:A历史巨片,弗里兹-朗《赌徒马步斯博士》《三生计》,恩斯特-刘别谦《木乃伊之舷》《牡蛎公主》;B表现主义,F.W.茂崰《诺斯费拉图》《浮士德》;C室内剧《除夕夜》2.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A施隆多夫《青年特尔勒斯》《铁皮鼓》;B赫尔措格《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C亚历山大-克鲁格《1965向昨日告别》《束手无策的马戏团演员》;D准姆-文德斯《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公路旅行三部曲)。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制片人编剧
ShouLan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02(000)007
【摘要】他能飞快地吃下一盘牡蛎或一大块金枪鱼生鱼片,以致同桌的人几乎都吃不上。
现年58岁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一位胃口极佳的美食家,无论什么他都能有滋有味地尽情享受。
他就像喜欢电影和书籍那样,喜欢鲑鱼点心和古巴雪茄。
【总页数】3页(P)
【作者】ShouLan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3
【相关文献】
1.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一个时代的美国精神 [J], 丰哲;大QIN;少轩;八爪怪;陈薇薇;
2.不要把拍电影和赚钱联系在一起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访谈 [J], Noel;
3.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电影的艺术风格 [J], 郑立
4.伟大的追随者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J], F·D
5.大师链接思想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