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五年级《劳动号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2
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建设项目课程建设资源参考样本(3)——电子教案课题第一章 民间歌曲第二节 民间歌曲的类别与艺术特征(劳动号子)学时 2教学 目的 与 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劳动号子的界定、类别及其艺术特征。
教学要求: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要求学生深入领会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船工号子的特点,进而领会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
教材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高职卷 《中国传统音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9教学 内容 劳动号子(一)劳动号子的定义(二)劳动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 2.农事号子 3.工程号子 4.船工号子 (三)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教学 重点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船工号子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船工号子的艺术特征。
教学 方法采用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模式,使用讲解、示范、互动等方法进行教学与辅导。
作业与思考 1.搜集相关音、视频资料加强学习。
2.完成课后习题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活动设计 备注一、复习旧课民歌的相关知识点复习与巩固。
二、导入新课有关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审应览》中,书中云“今举大木者,前乎舆謣,後亦应之”。
西汉《淮南子·道应训》书中亦有“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
资源调入: 劳动号子图片jpg(一)劳动号子的定义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北方称“吆号子”,南方称“喊号子”“打号子”“叫号子”“吼号子”,它产生并应用于生产劳动,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二)劳动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就是指在以人力负重(如:搬运、挑担或装卸货物等)的劳动中,特别是在集体性的运输劳动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提高劳动效率所唱的号子。
资源调入: 搬运号子图片1 jpg资源调入: 搬运号子图片2 jpg作品欣赏:《哈腰挂》《哈腰挂》是黑龙江林业伐木工人搬运木头时所唱的号子,在东北林区称为《哈腰挂号》;全曲没有固定的唱词,由指挥者即兴创作,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时有领、和交迭,形成多声部的歌唱形式;因为领唱者张口就唱“哈腰挂”而得名。
《劳动号子》说课稿
课型:唱歌课
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课件、琴
教学目标: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
体验劳动号子特点,用乐观、热烈的情绪演唱《军民大生产》。
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编创活动。
教学重点: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教学难点:歌曲中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
一、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播放民工修路打夯实况视频,并一起参与
二、学习新课
1、完整感受歌曲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劳动号子与劳动动作的关系(劳动中产生为劳动服务)
号子声音特点(粗犷有力强弱鲜明)
号子的作用(协调节奏鼓舞干劲调节精神)
介绍劳动号子是我国民歌体裁之一。
3、歌曲学唱学生跟琴演唱歌曲学生分组讨论歌曲分为几个部分,然后请学生回答,找出最具特点句子,模唱:“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太
学唱第一、二两段。
重点结合乐谱中的重音记号,把握“嗬咳”所表现的劳动热情。
自学第三、四、五段。
三、处理歌曲:
教师总结随琴完整演唱全体带着对歌曲的理解、带着欢快的情绪演唱本首歌曲,分小组演唱评分,让学生找代表进行演唱。
四、提高拓展:尝试不同演唱形式表演。
五、即兴创编活动四人小组合作,创编运动或劳动号子。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了解并体验了劳动号子的特点,用乐观、热烈的情绪演唱《军民大生产》。
了解了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的关系,更加热爱我国民族音乐。
音乐教案-劳动号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劳动号子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劳动号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 能够正确演唱劳动号子。
教学准备:
1. 劳动号子的录音或视频材料。
2. 乐器,如鼓、铃铛等,以及教室中任何其他可用的乐器。
教学过程:
引入:
1. 介绍劳动号子的定义和起源。
解释劳动号子是以歌曲的形式表达劳动的节奏和动作的音乐形式。
2. 播放一段录音或视频材料,让学生们听一听劳动号子的节奏和旋律。
3. 请学生们思考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场合可以听到劳动号子的声音。
示范:
1. 选择一首简单的劳动号子,向学生们示范如何演唱。
2. 请学生们注意旋律和节奏,并试着一起跟唱。
练习:
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种乐器。
可以是教室中已有的常见乐器,也可以是自制的简单乐器,如用瓶子装水做成的鼓等。
2.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劳动号子,并使用他们分到的乐器来演奏节奏。
3.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喜好,加入一些适当的动作和舞蹈。
表演:
1. 每个小组准备好后,进行表演。
2. 观众可以通过鼓掌和欢呼来给予肯定。
总结:
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劳动号子的理解和体验。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劳动号子的意义和作用。
拓展练习:
1. 鼓励学生们自行编创一首劳动号子,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劳动技能和经验进行创作。
2. 学生们可以通过录音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劳动号子,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汉族民歌
教学内容:欣赏丰富多彩的劳动号子
《澧水船夫号子》《黄河船工号子》《过滩号子》
教学目标:1、聆听劳动号子,了解熟悉这一民歌形式的音乐特点。
2、能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劳动号子的独特魅力及浓厚的生活气
息。
3、聆听、体验劳动号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创造幸福
生活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欣赏《澧水船夫号子》,了解号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要求:注重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
教学方法:比较、探究与互动、体验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内容分析:“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中一项
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澧水船夫号子》《过滩号子》《黄河船工号
子》的赏析,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劳动号子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起
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
础。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汉族民歌
——劳动号子音乐鉴赏一、代表作品
《澧水船夫号子》演唱形式
《过滩号子》作用
《黄河船工号子》音乐特点。
教学设计:劳动号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内容:1、欣赏几首劳动号子。
2、音乐知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教材分析:1、民歌民歌即是民间歌曲。
它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民歌来诉说哀愁,祈求幸福,抒发感情,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它在人们一代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地得到加工完善。
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独特性。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大致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2、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
如《拼命号子》《下滩号子》劳动特点不同,配合劳动的节奏也不同。
在劳动中,号子起着统一劳动节奏和步调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的精神,鼓舞劳动热情,激发劳动干劲的作用。
多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音调铿锵有力。
节奏有律动性。
音乐性格粗犷、豪迈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2、初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1、通过创编劳动号子,理解掌握劳动号子的特点、作用。
2、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难点:《川江船夫号子》的劳动背景。
课型:欣赏课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劳动号子1、学生活动:四个学生抬一重物。
问:刚才他们喊的口令是什么?[板书]“口令”回答:123问:把重物抬着走,怎样才能使大家很协调的抬着走?回答:重复喊12122、抬重物时重复喊口令与军训时喊的1212,其作用有什么不同?回答:军训时喊的1212,起到统一步伐的作用;抬重物时重复喊口令,是为了统一发力,劲往一处使。
[显示板书]:统一发力,统一步伐。
(因为它是一种集体劳动)这种就是劳动号子。
一个简单的劳动号子。
3、引入情景:如果把123口令变一下,如:“前面有只老鼠,咳左,后面有只猫啊,咳左,同学们哪,咳左,加油干哪,咳左,”.或甚至再加上旋律,(5363︱5363)。
汉族民歌劳动号子教学设计1. 学生能够理解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演唱汉族民歌劳动号子,感受其节奏和氛围。
3. 学生能够了解汉族民歌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录制好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音频或视频。
2. 准备乐器,如鼓、锣等。
3. 准备一些与劳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准备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通过播放录制好的汉族民歌劳动号子音频或视频,向学生介绍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和背景。
可以提问:1. 你觉得这首歌有什么特点?2. 这首歌的节奏和氛围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 你们认为这首歌在劳动中有什么作用?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对于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问一些开放性问题:1. 你们听过或演唱过其他种类的劳动号子吗?2. 你们认为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是什么?3. 你可以想象这首歌在劳动中的场景吗?演唱练习(25分钟):让学生跟着录制的音频或视频一起演唱汉族民歌劳动号子。
可以分角色来演唱,例如有的学生唱主要部分,有的学生唱和声。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氛围的把握。
反复练习,直至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
实践体验(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让他们在模拟的劳动场景中演唱汉族民歌劳动号子。
可以在教室里摆放一些劳动工具和道具,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劳动任务进行模拟,同时演唱劳动号子。
鼓励学生用身体语言和声音表达劳动的节奏和力量。
展示分享(10分钟):让学生依次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实践体验,他们可以讲述自己演唱劳动号子的感受、困惑和收获。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评论。
总结讲解(10分钟):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分享,引导他们总结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
可以向学生解释:1. 汉族民歌劳动号子是一种劳动中的歌曲形式,通过特定的节奏和氛围来调动劳动者的情绪和力量,增加劳动的效率和乐趣。
2. 劳动号子中的节奏和声音可以帮助劳动者保持节奏感和身体同步,促进集体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汉族民间音乐之瑰宝——劳动号子》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观赏、献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和介绍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1、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2、设计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并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1.听赏相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优劣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1.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合唱,能够比较整齐人与自然地献唱。
学生活动1、与教师合作演出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识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深入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内容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教师播出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回答:这首作品整体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存有哪些献唱形式,整体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课前播出的音乐存有什么差别?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引入课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b,同学们讨厌吗?美在哪?(教师直观了解民歌的艺术特征)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出一首抒情直截了当的歌曲,旨在营造较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带出整体表现了本课内容。
新课——民歌体裁(一)、号子1.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同步伐,提升劳动效率的呢?”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农村劳动号子教案:传递农村劳动精神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村劳动号子的起源和演变历程;2、掌握农村劳动号子的基本表演技巧;3、通过表演,传递农村劳动的精神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清楚地描述农村劳动号子的特点和演变历程;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农村劳动号子的表演技巧;3、学生能够通过表演体现劳动者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农村劳动号子中的人文内涵;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传递劳动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内容:1、了解农村劳动号子的起源和演变历程农村劳动号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农村地区。
它的演唱形式独特,一般都是由一名领唱者带领合唱。
在农村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经常会用到这种随劳动节奏而唱出的号子来配合劳动的步伐和节奏。
农村劳动号子曾经是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劳动中,它不仅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产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而且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
2、掌握农村劳动号子的基本表演技巧农村劳动号子的基本表演技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用飘逸、清晰、流畅的唱法表现出号子的基本韵律和重点节奏;(2)注意音调起伏和力度大小的合理安排,以增强表现力;(3)呈现出适合不同劳动场景的不同唱法和表演风格,以符合传统文化的节奏感和民族精神。
3、通过表演,传递农村劳动的精神和文化农村劳动号子具有浓郁的人文内涵和家国情怀。
它传递了农民劳动者的勤劳、坚韧、顽强、团结、拼搏、奉献等优秀品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劳动的尊重和爱护之情。
通过表演,我们可以传递这些精神和文化内涵给观众,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劳动文化,感受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唤起我们对于劳动的尊重和爱护之情。
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通过板书展示农村劳动号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艺术品的来源和特点。
2、教师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农村劳动号子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加强对号子文化的深度理解。
【教学目】1、通学中国民歌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史文化,同到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和号子的密切关系,引学生关注、体奏、拍、速度、力度化与奏、度、情之关系。
3、欣、体船工号子和歌曲的格与特点,着重体会歌曲中的表意,能号子的格特点。
【教学重点】重点:号子的音特点。
点:《船工号子》的各段体和感受,辨各段的不同音特点。
教学流程:身:“跟我学”1=G ( 1)念“ ”( 2)(幻灯片 1)2 2 5 5..(3) 6 2 5 6(柯文手助)....西察索太( 4) 6 6 6 1 2222 ∣ 55 #45 6.∣...........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太(幻灯片 1)一、号子初体1、生合作演唱“同学呀,用力拔呀么,一鼓作气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太,加油拔呀!”:不知道你喜不喜我送你的《丹中拔河歌》,新出炉。
:有知道才你唱的部分有什么作用?我才种演唱形式又叫什么?作用?一奏的用性和鼓舞者情的表性(一众和)——(幻灯片 2)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了巨大的社会功能,造了人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出了最早的精神、之花。
它就是号子。
生活中,随着代方式的演,号子已逐离我去,但是它具有永恒的史文化价。
我一起走近它。
民歌分、号子概念及分:(1)搬运号子,例《哈腰挂》(2)事号子,例《》(3)工程号子,例《打路基》(4)船号子,例《船工号子》《哈腰挂》看什么要以2/4 与 1/4 两种拍子形式演唱?(体会拍、奏与奏/ 作的关系;力度与度的关系)模抬木的特点,体一众和的关系——唱的作用 - 指每一步搬运作,和者在高度注意、在每一号令中出有力的一步。
《》看的旋律特点在歌曲中有何表意号子一般性的律:凡是用力的候,其音也随之得短促、;凡不用力或休息,号子的歌唱性才得以唱工程号子《打路基》标出领唱、齐唱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每小节第二拍要用力劳动号子音乐特征:1、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
2、节奏的律动性。
3、音乐材料的简单、重复性。
《劳动号子》教案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劳动号子
一、教学内容
《抬石号子》(湖州民歌)《哈腰挂》(东北民歌)
《石工号子》(重庆民歌)《龙舟号子震天外》(重庆民歌)
二、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体现“开放的教材观”思想的课,围绕教学目标,对本堂课的教学材料进行了选择和组合,主要采用了原始的号子和歌曲的号子,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劳动号子有教全面的认识:最初的号子不是歌,纯粹是那样的劳动自发产生的呼唤,为劳动服务;歌曲的号子,是在原有号子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它更多的是为了表演和欣赏。
三、教材分析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
劳动的歌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了解什么是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种类、劳动号子的音乐与劳动的关系以及劳动号子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对号子的认识和学习,了解劳动号子是产生于劳动中并且是服务于劳动的,它是劳动人民群众的歌曲艺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号子、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3、二、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了解劳动号子对劳动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揭示课题。
播放民歌《茉莉花》,引出民歌的含义,从而揭示课题——劳动号子(二)深入讲解,感知号子的情感1、观看相声,从相声演员的对话中了解什么是劳动号子2、了解劳动号子和劳动的关系3、认识不同的劳动号子。
不同的工作唱不同的劳动号子。
4、了解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合。
领唱者即劳动的指挥者5、认识劳动号子的作用:实用性和表现性。
(三)亲身实践,体会劳动号子的魅力1、在打夯号子的音乐中,让4个同学上来表演打夯,体验劳动号子的节奏感。
2、学唱劳动号子(四)总结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劳动号子是人与自然和劳动向结合又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
因此,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劳动,记住这源自人民群众的美丽号声。
劳动号子主要有以下几类:搬运号子--在以人力直接负担重物的运输劳动中使用,例如装卸、扛抬、挑担、推车等。
工程号子--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
农事号子--在一般的农业劳动中歌唱,例如打麦、车水、薅草等。
船渔号子--伴随着船务劳动而歌唱。
由于船务劳动内容多样例如打渔、行船、摇橹、撑帆等)江上、海上的水路和气候情况多变,为配合这些复杂的情况而歌唱的船渔号子就成为劳动号子中最丰富的一类。
作坊号子--过去,在一些采用土法生产的工场、作坊中(例如:盐坊、纸坊等),繁重的劳动主要靠人工来写成,于是产生了与这些劳动相配合的号子。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同时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劳动和劳动号子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体验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变化与劳动节奏、强度、情绪之关系。
3、欣赏、体验船工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着重体会歌曲中衬词的表现意义,能够归纳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难点:《船工号子》的各段体验和感受,辨别各段的不同音乐特点。
教学流程:热身:“跟我学”1=G (1)念“嗬嗨”(2)﹥﹥﹥﹥(幻灯片1)2 2 5 5..嗬嗨嗬嗨(3)6 2 5 6....(柯尔文手势辅助)西察索太(4)6 6 6.∣....∣ 55..#45.. 6...1 2222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罗罗罗太(幻灯片1)一、劳动号子初体验1、师生合作演唱“同学们呀嗬嗨,用力拔呀么嗬嗨,一鼓作气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罗罗罗太,加油拔呀嗬嗨!”师: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我送给你们的《丹中拔河歌》,新鲜出炉。
问:有谁知道刚才你们唱的部分有什么作用?我们刚才这种演唱形式又叫什么吗?作用?统一劳动节奏的实用性和调剂鼓舞劳动者情绪的表现性(一领众和)——(幻灯片2)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出了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
它就是劳动号子。
现实生活中,随着现代劳动方式的演进,劳动号子已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民歌分类、劳动号子概念及分类:(1)搬运号子,例《哈腰挂》(2)农事号子,例《嶉咚嶉》(3)工程号子,例《打路基》(4)船渔号子,例《船工号子》《哈腰挂》看图为什么要以2/4与1/4两种拍子形式演唱?(体会节拍、节奏与劳动节奏/动作的关系;力度与劳动强度的关系)模拟抬木头的劳动特点,体验一领众和的关系——领唱的作用-指挥每一步搬运动作,应和者在高度注意、在每一号令中迈出有力的一步。
劳动号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
(2)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
2、难点(1)体会劳动号子中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力量。
(2)尝试模仿和创作简单的劳动号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劳动场景的视频,如农民在田间劳作、工人在工厂生产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劳动场景中,人们通常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课题——劳动号子。
2、知识讲解(15 分钟)(1)定义: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2)特点:节奏:节奏较为固定,通常与劳动的节奏相契合,以强调节律的规整性。
旋律:旋律简单、质朴,多为重复或变化重复。
歌词:歌词内容多与劳动相关,直接反映劳动生活和劳动心情。
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
(3)分类: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
工程号子:像《打硪号子》。
农事号子:例如《插秧号子》。
船渔号子:常见的有《捕鱼号子》。
3、欣赏体验(15 分钟)播放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音频或视频,如《黄河船夫曲》(船渔号子)、《打夯歌》(工程号子)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劳动号子的节奏、旋律和演唱形式。
欣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实践模仿(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劳动场景,如搬运重物、拔河等,让学生尝试模仿创作劳动号子。
每个小组先讨论确定劳动号子的歌词内容和节奏,然后进行排练和展示。
教师在学生创作和展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点评。
5、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劳动号子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欣赏和创作体验。
强调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同时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劳动和劳动号子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体验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变化与劳动节奏、强度、情绪之关系。
3、欣赏、体验船工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着重体会歌曲中衬词的表现意义,能够归纳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难点:《船工号子》的各段体验和感受,辨别各段的不同音乐特点。
教学流程:热身:“跟我学”1=G (1)念“嗬嗨”(2)﹥﹥﹥﹥(幻灯片1)2 2 5 5..嗬嗨嗬嗨(3)6 2 5 6....(柯尔文手势辅助)西察索太(4)6 6 6.∣....∣ 55..#45.. 6...1 2222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罗罗罗太(幻灯片1)一、劳动号子初体验1、师生合作演唱“同学们呀嗬嗨,用力拔呀么嗬嗨,一鼓作气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罗罗罗太,加油拔呀嗬嗨!”师: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我送给你们的《丹中拔河歌》,新鲜出炉。
问:有谁知道刚才你们唱的部分有什么作用?我们刚才这种演唱形式又叫什么吗?作用?统一劳动节奏的实用性和调剂鼓舞劳动者情绪的表现性(一领众和)——(幻灯片2)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出了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
它就是劳动号子。
现实生活中,随着现代劳动方式的演进,劳动号子已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民歌分类、劳动号子概念及分类:(1)搬运号子,例《哈腰挂》(2)农事号子,例《嶉咚嶉》(3)工程号子,例《打路基》(4)船渔号子,例《船工号子》《哈腰挂》看图为什么要以2/4与1/4两种拍子形式演唱?(体会节拍、节奏与劳动节奏/动作的关系;力度与劳动强度的关系)模拟抬木头的劳动特点,体验一领众和的关系——领唱的作用-指挥每一步搬运动作,应和者在高度注意、在每一号令中迈出有力的一步。
劳动号子教案教案标题:劳动号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劳动号子的基本要素和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劳动的意愿。
教学内容:1. 劳动号子的定义和作用;2. 劳动号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歌词;3. 劳动号子的演唱技巧:音准、声音的力度和韵律感;4. 劳动号子的创作和编排。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劳动号子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劳动号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歌词。
解释每个要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示范演唱:3. 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劳动号子,让学生感受节奏、旋律和歌词的整合,并带领学生一起跟唱。
练习演唱: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劳动号子进行练习演唱。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劳动号子的歌词供学生选择,也鼓励学生自行创作。
合作编排:5. 每个小组将自己练习的劳动号子进行编排,包括舞蹈动作、声部分工和合奏部分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展示演出:6.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编排的劳动号子,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学生观看演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总结反思:7. 结合学生的演出表现和观众的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反思自己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将劳动号子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演唱劳动号子,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劳动的意愿。
教学评估:9. 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劳动号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2. 劳动号子的歌词和音频资料;3. 学生编排劳动号子所需的舞蹈和合奏乐器。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劳动号子的基本要素和演唱技巧,并通过合作编排和演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劳动号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几种常见的劳动号子;3. 学会编写劳动号子;4. 培养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劳动号子的概念和特点;2. 学会编写劳动号子。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2. 学生能够自信地表演劳动号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劳动可以表达出来。
2. 了解劳动号子(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劳动号子的定义和特点,例如:劳动号子是通过歌唱形式来表达劳动精神和工作场景的,它既有固定的歌词和旋律,又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3. 学习劳动号子的例子(15分钟)教师播放一些劳动号子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观察来了解劳动号子的常见类型和形式。
4. 编写劳动号子(30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合作,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劳动主题编写一首劳动号子。
学生可以参考已学的劳动号子,也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劳动号子的开头和结尾,以引导学生的创作。
5. 分享和表演(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将自己编写的劳动号子进行分享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在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和创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此次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展开思考:劳动号子可以在哪些场景中使用?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可以尝试写一些和其他主题相关的号子,如环保号子、友谊号子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号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3. 学生对于其他类型号子的尝试和发展。
六、板书设计:劳动号子特点:- 表达劳动精神和工作场景- 有固定的歌词和旋律- 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编写劳动号子步骤:1. 选择劳动主题2. 创作歌词和旋律3. 表演和分享七、教学资源:1. 劳动号子音频或视频资料;2. 小组合作所需的活动材料。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劳动号子
一、教学内容
《抬石号子》(湖州民歌)《哈腰挂》(东北民歌)
《石工号子》(重庆民歌)《龙舟号子震天外》(重庆民歌)
二、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体现“开放的教材观”思想的课,围绕教学目标,对本堂课的教学材料进行了选择和组合,主要采用了原始的号子和歌曲的号子,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劳动号子有教全面的认识:最初的号子不是歌,纯粹是那样的劳动自发产生的呼唤,为劳动服务;歌曲的号子,是在原有号子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它更多的是为了表演和欣赏。
三、教材分析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为了完成劳动即兴演唱,当机械化时代到来时,越来越多的劳动号子正日益减少,艺术家们为了挽救这一题材的歌曲形式,取材原生态的劳动号子,并融入许多音乐元素,使之更富表现力,成为大众欣赏的优秀作品。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音乐材料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劳动号子。
2、通过对家乡民间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家对它加工,使它更具美感,令大众都能欣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看秧歌》(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中进教室,让学生说说这音乐属哪个地方的。
2、师唱湖州小调《龙船调》。
3、教师:“咱们再来听一首湖州的“劳动号子”。
聆听湖州的《抬石号子》。
设计意图:从家乡的歌导入,吸引学生。
(二)欣赏原始的劳动号子
1、初听《抬石号子》后,说说是什么劳动,然后老师告知是抬石劳动。
2、再听,请学生关注开头(嘿,站起来),说说,为什么抬石头要喊这个?(统一起来的时间,力用到一块)。
3、全班表现“嘿,站起来”,声音加动作。
还可以怎样喊来统一?生:嘿-、嘿哟等,再全班声音加动作表现。
设计意图:抓住“嘿,站起来”初步体验号子最初的产生和功能。
4、画面配语言,师解说劳动情景:
“在连接着河岸与货船的狭小跳板上,抬石工人一前一后,迎合着木板的上下起伏谨慎迈步,若两人迈步节奏不统一,不仅没法前行,还容易掉进河中。
所以,熟练的抬石工人口里喊着号子,以统一脚步。
喊着喊着,就慢慢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调调。
”话语刚落,师马上唱起《抬石号子》(注意:歌声强调节奏,没什么表现力)。
5、生在老师的歌声中按节拍拍腿、踏前脚掌,多遍后,轻声跟唱起来。
6、在老师的琴声中生边踏脚边歌唱(歌声要强调节奏和匀速,没什么表现力)。
设计意图:在了解了抬石劳动后,通过拍腿、踏脚、聆听、歌唱,体味原始号子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帮助劳动。
7、师:在号子声中,脚步和木板的上下起伏非常统一(老师说话的同时,用手模拟木板的上下摆动),然后用眼神暗示学生在“木板的上下摆动”中唱起来并踏脚。
两遍,每遍师给的速度(通过木板的上下摆动给)不同,第二遍比一遍慢。
8、说说,此时的抬石工人注意力在脚上还是在嘴上,说了之后再表现一次(三遍,速度一遍比一遍慢)。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味原始号子不是唱歌,是服务于劳动。
9、师:累了,歇会儿吧。
岸边上停满了船,抬石工人很多,有些累了,抬慢点,有些不累抬快点,号子声此起彼伏,听(放录音)。
10、师:其实,最初的号子不是歌,劳动者不是在歌唱,他们是在以这些号子帮助劳动。
象东北的伐木工人,八个人要把一棵大树从山上抬到山脚,脚步一不统一,你跨左脚时,我却跨了右脚,马上会跌倒,而当号子响起,脚步就统一了,听《哈腰挂》。
11、再听一、二首。
说说特点(强调匀速,简单、重复------)
设计意图:通过多首原始号子的聆听,对它们的特征与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欣赏歌曲中的劳动号子
1、师:这些在劳动者耳里不是歌曲的号子,艺术家们却听到了里边的旋律和韵律,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成为歌曲体裁中的一种——劳动号子,我们来听。
(聆听《石工号子》)
2、听后说说和原始号子不同的感受。
(歌词、用普通话唱、音色、有音乐、好听了、更多的是为表演和欣赏)。
3、再听一遍,把刚才说到的进一步体验。
4、师出示为《抬石号子》加入歌词的谱面,弹琴歌唱(注重前奏、伴奏、歌唱音色),学生跟琴歌唱(注意音色的表现力)多遍。
5、再听《船工号子》,说说又有什么新感受?(速度、情绪、曲调)
6、老师讲解劳动号子的歌曲创作是在原来号子基础上的艺术再现。
师敲起大鼓,师生合作模拟表现初时龙船号子的音效。
然后聆听歌曲《龙船号子》,说说加如了什么?(伴唱------)
7、给《抬石号子》加入伴唱。
再加入引子和尾声。
8、富有表现力地歌唱。
设计意图:对比欣赏,了解成为歌曲的号子和原始号子的不同,充分感受歌曲劳动号子的艺术美感和它的表演、欣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