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济政治社会教学大纲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43.50 KB
- 文档页数:88
2024年统编版政治必修课件《经济与社会》课件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第一章“经济学导论”,详细内容涵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成及其运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经济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
难点: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提出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的问题。
2. 知识讲解(1)经济学基本概念(2)经济学研究方法(3)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经济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场作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现实经济问题展开讨论,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2)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成及其运行原理。
2. 答案:(1)经济学基本概念: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
研究方法:如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2)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成: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
运行原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学会用经济学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2. 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高中政治统编版教材《经济与社会》示范精彩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2024年高中政治统编版教材《经济与社会》的第三章“市场经济”展开,具体包括: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第四节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及其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市场经济理论素养。
2. 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增强对我国经济制度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高实际运用市场经济理论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运行机制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市场经济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市场交易图片,引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及其运行机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例,指导学生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2.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4. 市场经济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简述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2)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4)谈谈你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看法。
答案:(1)市场经济的含义: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
特征:开放性、竞争性、平等性、法制性。
(2)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政治与社会ppt 课件目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及其演变•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趋势•政治参与和公民责任•社会问题及其治理策略0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01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关系02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0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的总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就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甚至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就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破坏作用。
因此,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2政治制度及其演变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
政治制度的定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政治制度的分类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统编版政治必修课件《经济与社会》课件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经济与社会》第一章“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具体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经济发展为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劣势。
4.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3. 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课后习题1、2、3。
答案:见教材附录。
2. 拓展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3. 实践情景引入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部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商品与货币•价格与价值•消费与消费观•生产与经济制度•分配与收入分配课程介绍与目标课程背景与意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当前社会对经济、政治与社会方面的知识需求日益增长,本课程旨在满足这一需求,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基础。
0102 03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及社会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商品与货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030201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货币的产生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即作为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和一般财富的国际化身。
2024年高中政治统编版教材《经济与社会》示范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政治统编版教材《经济与社会》的第二章“市场经济”,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第三节“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及其运行机制,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素养。
3. 增强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发学生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内容讲解:a. 讲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b. 分析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2.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3.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b. 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c.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
2. 答案:a. 市场经济的含义: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
特征: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法制性。
b.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
c.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及运行机制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案例分析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