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9讲《农业》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农业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了解农业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在高考中获取更高的成绩。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农业类型与分布农业是农村的经济支柱,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与分布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高考地理中,对农业类型与分布的了解是必要的。
1. 农业的分类- 根据作物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农业分为谷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果树种植业、茶叶种植业、特色农业等。
- 根据区域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农业分为低纬度农业、中纬度农业和高纬度农业等。
2. 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 经济因素:如交通、市场需求等;- 人文因素: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等。
第二部分:农业生产与农业问题农业生产是指农村地区从事农田、林地、农畜产品培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农业资产和农业产品。
而农业问题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阻碍和困难。
1. 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种植业:针对谷物、经济作物、果树等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养殖业:针对畜牧业、水产养殖等的生产养殖方式。
2. 农业问题- 土地资源问题:人口过多导致农田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下降等;- 农业技术问题:落后的耕作方式、缺乏现代化农机等;- 环境问题: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等。
第三部分: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
1. 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运用现代农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科技进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2. 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合理规划农田灌溉体系,避免水资源浪费;- 土地保护与利用:合理规划农田利用方式,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生态农业的推广: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知识点农业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在地理学中,农业也是一个重要的专题。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农业专题知识点往往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本文将从农业的地理分布、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现代农业问题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考地理农业专题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农业的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是指农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我国北方较为干旱的地区,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农作物;而在南方湿润的地区,则以稻谷和棉花为主要农作物。
地理分布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农业的生产特点和优势,为合理安排生产和发展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农业的生产方式也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农业生产方式是指农民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下,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生产的具体方式。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劳动密集型和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则以机械化、化肥农药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以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为特点。
了解不同生产方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农业生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加剧,农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农产品供求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化导致农民流失,农业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加剧。
大规模农田开垦、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问题;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挑战。
通过对农业地理分布、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问题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业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专题。
在准备高考地理考试时,我们应该全面了解这些知识点,掌握其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培养我们的农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农业则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气候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农作物和牲畜的生产和养殖的活动。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农业常常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介绍高考地理中与农业有关的几个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农业资源。
农业生产对土地、水源和气候要求较高。
在地理学中,有一种常见的类别是农业区位分类,通常将农业区分为农业发源地、农业传播地和农业转移地。
农业发源地即农业起源和农业发展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传播地是指那些吸纳了农业的新技术、新作物和新品种的地区。
农业转移地则是指一些地区因为农业资源的不足、废弃或者其他原因,需要将农业生产从该地区转移到其他地区。
这种分类对于理解农业发展的动态和区域差异意义重大。
其次,我们来谈谈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的发展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和地形等。
不同的农作物和牲畜对这些因素有不同的要求,而农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以获得最佳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此外,人文因素也对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和劳动力的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政府政策、农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等都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高考地理中,常常会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例如,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果树的育种技术、畜牧业的饲养技术等。
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包括单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还需要有全面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
例如,农田水利设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农产品的贮藏、加工和销售等。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满足当前农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未来世代也能够继续进行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考地理农业必备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的科学,而农业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地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农业作为重要的一部分,考察的内容众多。
下面,我们以地理学的视角,来总结高考地理农业必备的知识点。
一、农业分类1. 农业的耕地分类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利用方式,耕地可以分为永久性耕地和临时性耕地。
永久性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水田主要用于水稻、芦苇等水生植物的种植,旱地则适合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长。
临时性耕地则是指轮作地、休耕地等,用于保持土壤肥力和调整农田生产结构。
2. 农业的经济类型农业根据经济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集约农业、家庭农场和农耕牧兼殖民农业。
集约农业是指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形式,注重机械化和科技化生产;家庭农场则是指农民个体经营的小农场,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农耕牧兼殖民农业则是一种多样化的农业形式,包括农业和养殖业的结合。
二、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1. 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是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中国的水稻主要种植在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东北地区;小麦则主要种植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玉米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2.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是指用于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的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
棉花主要种植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油料作物则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糖料作物则主要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3. 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独特地域特点和优良品质的农产品,包括绿茶、红茶、葡萄酒等。
中国的绿茶主要产于长江以南的地区,红茶则主要产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葡萄酒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北京周边地区。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土地的类型和质量对农业产量有重要影响。
中国土地主要分为盆地、平原和高原等,其中平原地区的耕地较多,而高原地区则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土地的肥力、水分和排水状况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
201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9讲《农业》第9讲《农业》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2)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条件: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这里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季风水田农业特点: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属自给农业)③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④机械化水平较低;(日本除外)⑤科技水平低。
(4)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①自然: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水稻土。
②社会经济: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喜食大米3.商品谷物农业(1)种植作物:小麦、玉米(2)分布:美、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
(3)基本特征:(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例)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区域化经营,商品率高。
(4)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②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阔④交通便利:便利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及公路、铁路。
⑤科技水平高。
⑥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
4、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牧牛(干旱、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以阿根廷为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3)潘帕斯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③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4)阿根廷为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
③开辟水源(大打机井)。
D.种植饲料。
5、乳畜业(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农业地域类型)(1)乳畜业的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乳畜业的特点:(以西欧为例)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3)影响因素:市场、饲料。
(4)乳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①自然: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饲料充足)②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高;有食奶习惯;市场需求量大6、混合农业(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1)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交替进行。
c.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
(4)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7、种植园农业:(1)热带——单一经济作物——密集型:(2)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3)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与其相似。
8、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旱灾害频繁是共性)与优势:澳大利亚(1)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2)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3)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9、我国农作物分布:(1)东耕西牧:耕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内蒙古、新、青、藏为我国四大牧区)(2)南蔗北菜:指糖料作物甘蔗布在南方(台、闽、粤、桂、云、川、琼)、甜菜主要分布在北方(黑、吉、内蒙古、新)(3)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与晚稻二熟制,华南早稻、晚稻与冬种其他作物三熟制。
(4)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5)暖温带水果---苹果、梨、桃;(6)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
(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原来是,现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因城市化,向郊区农业和园艺作物发展)(7)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五片。
10、三大粮食作物的地域性分布考点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可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不合理利用强度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13、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①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
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②沼泽的保护: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③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
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①问题:采育失调。
采伐大于更新,导致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②措施: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坚持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14、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
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15、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1)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①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
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②生物资源: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
但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③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④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
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⑤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水、热充足,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
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2)整治:①走立体农业之路: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
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