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原因预防护理措施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方法针对36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查找产后出血的原因,给予相关急救与止血的护理措施,及时抢救产妇的生命。
结果经急救后抢救成功率达到100%,无死亡病例,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8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9例。
结论针对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实施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护理措施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
因此,要保障产妇的围产期的生命安全,必须加强孕期保健措施,针对产前、产时、产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护理,及时有效地处理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孕产妇的生存质量以及产科的护理质量。
现将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1.1危险因素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如剖宫产、产程时间长、胎盘因素以及产妇的心理状态的。
还与隐瞒生育史、人流史、产时精神紧张、担心胎儿是否正常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2子宫收缩乏力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70%),导致宫收缩乏力的因素有很多,如产程延长、多胎、胎产次、巨大儿、各种妊娠并发症以及妊娠合并症等均会对子宫收缩造成严重的影响。
其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在分娩过程中患者已经有宫缩乏力的表现,导致产程延长,尤其是第二产程出现产程停滞。
出血特点主要是在胎盘剥离延缓,在胎盘未剥离或者部分剥离时阴道不流血或者只有少量阴道流血,当胎盘剥离后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子宫出血不止,流出的血液不能凝固,大量失血会导致产妇失血性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渴、尿少,心慌,脉速、头晕,血压下降。
产妇体征检查腹部是往往感到子宫轮廓不清,松软如袋状,摸不到宫底或者宫底升高。
1.3胎盘因素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其中以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为多见。
产后出血原因与护理措施及预防[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与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入选对象为进行阴道分娩200例产妇,根据实施护理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比较两组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发生尿潴留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缩短,产后2小时出血量明显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发生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产妇产前、产时及产后系统的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可以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缩短产程时间,提高分娩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产后出血;护理预防[中图分类号] r714.4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84-01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容易并发失血性休克、产后贫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产妇生命。
因此,研究及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时采取合理、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孕产妇病死率。
总之,产后出血的护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作用。
对进行阴道分娩的200例产妇进行观察,旨在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护理效果与预防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8月对进行阴道分娩的200例产妇,根据实施护理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年龄、孕周及孕产次,明显高危因素(多产、巨大儿、双胎等)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儿胎盘娩出后按摩子宫、严密观察阴道出血量和生命体征等。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专职助产士给予产妇持续的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全程陪伴,实施心理护理、疼痛、行为、第三产程、产后等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发生尿潴留及护理满意度。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发布时间:2021-11-29T02:36:32.16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月14期作者:沙依甫加马力·尤努斯[导读]沙依甫加马力·尤努斯(新疆洛浦县人民医院;新疆洛浦848200)【关键词】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护理产后出血是分娩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危及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生命安全,部分患者可继发产褥感染,垂体功能低下及贫血等严重后遗症。
因此实施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是减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
本文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建立孕妇卡且无妊娠及内科合并症的980例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产后出血预防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取得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建立孕妇卡且无妊娠及内科合并症的980例阴道分娩产妇,年龄18~42岁,孕周37~42W,初产妇572例,经产妇408例,其中有人工流产史688例,占70%,人工流产次数1~3次。
所有产妇均有阴道分娩指征,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0例,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失血量≧500ml或分娩24h后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子宫大量出血。
1.2方法1.2.1对照组给予产妇常规用药和一般护理。
①心理护理:孕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常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分娩心理,助产士应主动关心体贴产妇,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引导正确认识分娩及过程,促进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使产妇在生理、心理及精神上都处于舒适的状态,减少母婴产前、产中、产后并发症及剖宫产,确保母婴健康;②健康宣教: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妊娠及分娩的认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顺利生产。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果洛州甘德县人民医院,青海甘德814100【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10-02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出血量≥400ml或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其发病急,短时间内阴道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为了避免和减少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应加强临床检测和护理。
因此应积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降低产妇死亡率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现将如何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临床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分析1.1子宫因素:子宫收缩不良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因子宫肌纤维的收缩和缩复,使子宫肌壁血窦内血栓形成,从而制止胎盘剥离面的出血。
因此,凡一切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与缩复的因素,皆可造成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如产程延长尤其是第三产程延长及各种难产之后,或产妇体质虚弱,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如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等使子宫肌纤维伸展过度,妊娠中毒症致子宫肌水肿等情况。
1.2胎盘因素:胎盘滞留:以部分胎盘粘连及植入性胎盘所致胎盘剥离不全多见。
胎盘娩出后发生阴道流血、色鲜、量多而有血块时,如为间歇性出血,多为胎盘或胎膜部分残留。
1.3软产道损伤:以子宫颈裂伤为最多见。
胎儿娩出后,立即出现持续性阴道流血,色鲜红而量多时,多为产道损伤性出血。
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良好仍有阴道出血,也有产道损伤的可能。
1.4凝血功能障碍:以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或重度妊娠中毒症等所引起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为主。
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产后出血量多而不凝。
用各种促进宫缩的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必须立即抽血,并进行有关凝血功能化验检查。
2.预防措施2.1由于产后出血常发生在分娩后两小时内,发生于分娩6小时以后者明显减少。
产后出血护理专题报告范文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分类1.1原因分娩后子宫收缩不良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子宫大小、位置、形态的改变,子宫内膜与宫颈裂伤、破坏,以及子宫壁和血管牵拉、挤压、撕裂等因素导致子宫产生功能障碍,引起子宫收缩不良而出血。
1.2分类产后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产妇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继发性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24小时至产后产后6周内出现的出血,原因多为产褥期子宫收缩不佳或内膜残留、感染等。
二、产后出血护理的目标产后出血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及时有效地控制产妇的出血量,保持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产妇的躯体和心理健康,促进产妇的康复。
三、产后出血护理的具体内容3.1 早期评估实施产后出血护理的首要任务是对产妇进行早期评估。
通过观察、询问、体温测量和血流量测定,了解产妇产后出血的程度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2止血治疗早期采取止血治疗是控制产后出血的关键。
可以采取手压、药物、手术等方法来控制出血。
在进行止血治疗时应注意做好局部的伤口包扎和压迫止血,必要时及时转到手术室手术。
3.3输血治疗对于出血过多的产妇,如果血容量不足,可以及时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治疗可以迅速补充产妇的血容量,减少血液中的红细胞流失,从而提高产妇的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能力。
3.4观察和监测在进行产后出血护理时,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意识等生命体征的情况。
特别要关注产妇的血压和心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5心理护理产妇在产后出血的情况下往往面临着身体疼痛、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时要给予产妇充分的关怀和安慰,帮助产妇调整心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3.6宣传教育针对产后出血这一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医护人员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产妇对产后出血的认识水平,教育产妇在分娩后要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治疗,避免因个人行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26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护理,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并实施。
结果:2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无并发症。
结论: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合理的技术上的护理和心理指导,可提高产后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心理指导【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3-0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h内,阴道出血超过500ml。
在临床上若抢救不及时则可危及产妇的生命[1]。
因此,医生在针对病因迅速止血的同时,护士配合医生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的同时并实施相应的心理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1临床资料云南省某乡卫生院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26例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患者,年龄在18周岁-46周岁,孕周在35周-42周。
26例患者中宫缩乏力17例,软产道裂伤7例,胎盘因素2例。
其中10例是初产妇,有16例是经产妇,这16例患者分娩的均是女儿。
2护理2.1宫缩乏力性出血: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缩宫剂。
若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及时配合医师作好结扎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必要时作好子宫次全切术的术前准备[2]。
2.2软产道裂伤造成的出血: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
2.3胎盘因素导致的大出血: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滞留、粘连,可徒手剥离取出;胎盘部分残留,则需刮取胎盘组织,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除。
如系胎盘植入而引起的出血,应立即切除子宫[3]。
2.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若发现出血不凝,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取血做凝血试验机配血备用。
并针对不同病、疾病种类进行护理,如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人应输新鲜血或成分血,如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配合医师全力抢救。
2.5失血性休克的护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及早补充血容量,失血多以补充同等血量为原则,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保持平卧位、保暖、快速给氧。
产妇产后出血病因分析及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90-01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及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产后出血是发展中国家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科出血占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49.9%,其中产后出血占产科出血死亡构成的87.8%。
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必然会对产妇造成一系列危害,产后出因的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医务工作者应做好怀孕妇女的围生期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及早干预,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我们对产科产后出血病例做回顾性分析,在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对其预防及治疗的有效方法,为及早采取措施,努力降低其发生并及时搭救产妇生命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分娩2450例,发生产后出血69例,年龄20-40岁。
产后出血量500-2500ml,其中失血性休克(失代偿)7例,自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总失血量2500ml即诊断为产后出血。
2 方法所有产后阴道流血较多的产妇均先行子宫按摩,并常规应用促宫缩药物,清除宫腔残留物等影响宫缩的因素,如在剖宫产术中,除按摩子宫及应用促宫缩药物外,8字缝合胎盘附着部位;对失血量较多者在止血同时开通静脉通路,抗休克治疗。
有软产道裂伤者给予缝合。
全身疾病者治疗其原发病,如有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其实验室检查结果补充相应凝血因子。
采用容积法加面积法及目测法来测定产后出血量。
3 结果宫缩乏力43例占62%,胎盘粘连26例,前置胎盘13例;软产道裂伤3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
护理(1)做好孕期保健。
产前保健包括孕前及孕期的保健,产前保健有两方面的潜在作用,医务人员在产前随访时可以随时了解妊娠妇女的情况,及早发现潜在因素和高危因素,预先诊断,并随后采取合适的措施。
教育妊娠妇女明白妊娠各期潜在因素和高危因素的严重性,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应立即采取措施。
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有妊娠合并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孕;不宜妊娠者在早孕时及时终止妊娠。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发生的大出血,是产科医学上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产后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的情况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4万名产妇因产后出血而死亡。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在分娩后需要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并通过收缩来压迫血管,防止出血。
如果子宫无法充分收缩,就容易出现大出血的情况。
2. 胎盘残留:胎盘在分娩后需要完全排出,如果有任何残留在子宫内,就会导致子宫内出血,甚至引发感染。
3. 子宫破裂:产后子宫破裂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情况,多发生在生产史中有剖宫产或子宫手术的产妇身上。
子宫破裂引起的出血速度很快,容易危及产妇的生命。
4. 血栓形成不全:产后血栓形成不全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血栓形成不足或者血管损伤都会使产妇出血增加。
5.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如果产妇在妊娠期曾经患有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的风险将会增加。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 产后定期复查:产后出血的预防需要产妇在产后接受定期的复查。
产后42天内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子宫恢复情况,以及检查是否有胎盘残留等情况。
2. 饮食调理:产后新妈妈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避免受凉,保持充足的休息。
3. 科学哺乳:科学哺乳可以帮助子宫迅速恢复,促使子宫及时回缩。
4. 注意个人卫生:产后妇女应该保持私处卫生,定期更换卫生巾,避免感染发生。
5. 避免劳累:产后女性在月子期间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体力活动过于剧烈。
6. 注意心理保健:产后妇女的心理也需要得到关注和照顾,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助于产后出血的预防。
1. 定期监测血压:产后出血的护理需要定期监测产妇的血压情况,以及观察产妇是否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
2. 观察产后情况:产后出血的护理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3. 保持清洁:保持产妇私处的清洁,避免感染。
浅谈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摘要】正确分析产后出血的基本特征,掌握临床出血的急救和护理措施,积极做好产前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为社会培养健康聪明的一代儿童。
我们应该做好产妇的孕期健康检查及相关的健康指标的测试。
【关键词】产后出血;急救;预防护理先了解一下什么叫产后出血?所谓产后出血就是指孕妇在生产过程中或者申产后一定时间内出血量超过了体重百分之一,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妇在孩子出生后两小时之内发生大出血的。
此种症状一般发生的突然,病情严重,没有一定经验的医护人员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以致错过了最佳为病人产妇止血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
也是造成产妇死亡的巫妖原因之一。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往往是突发性的病情迅速恶化继发性肾衰,或者因流血过多而引起失血性休克。
如不及时加以治疗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危及产妇生命以及严重的缺血性综合征各种感染和产后并发症,这样严重的后果要引起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要采取和准备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应急预案,以防不测。
因此,做好好产后出血的防治与护理工作,对控制孕妇死亡率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医院产妇临床就最近几年来看,我院或是产妇自己来或者通过120急救送来的临产孕妇,调查后显示,产妇的平均年龄均在30岁以内,破腹产的站总搀扶人数的一半,究其原因是:担心产后身材变形,自己的男人会嫌弃自己,有的怕顺产自己的阴道收缩不好,难以拴住自己男人的心,在外边找小姐等等。
真正难产的少之又少,顺产的接近三分之一,出血在800毫升上的几乎没有。
基本在住院3天至一周都安全出院。
2 必要的急救护理措施医院应准产妇提供安全安静舒适的生产环境,预产期内的孕妇,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或者医院专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与孕友一起散步谈心,打牌下棋娱乐等休闲以等待生产。
医护人员要为临产妇女多灌输生产保健方便的知识,做孕妇保健操及孕妇按摩操等以缓解孕妇临产前的恐惧感,帮助孕妇包吃和注意正常的体位教孕妇多做做腿部按摩以有利于血液的回流,预防腿部静脉曲张的发生,适当地做好产前运动保证心脏的心也排出量和胎儿的氧气需求,注意产前保暖,预防产前感冒,提高准产妇的产前免疫力。
产后出血的预防观察与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从而有针对性进行预防观察及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住院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87例。
结果产后出血率2.89%,其中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占78.16%,胎盘因素占13.79%,软产道损伤占6.90%,凝血功能障碍占1.15%。
产后出血发生与孕次呈相关性。
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经产妇和产检次数少于三次的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增加。
助产士如能做好预防、早期发现、及时诊治、精心护理,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经产妇预防观察与护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就必须弄清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提高护理与观察能力,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护理。
现就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分娩发生的8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阴道分娩产妇3013例,发生产后出血87例,发生率2.89%,孕妇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9岁,初产妇2108例,经产妇905例;产检次数<3次者1058例,≥ 3次者1955例。
1.2 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1]1.3 测量方法:产时出血量用容积法(聚血盆在胎儿娩出后,置于产妇臀下接血至产后缝针结束,把血放入量杯测量出血量),加上称重法[失血量(ml)=胎儿娩出后接血敷料湿重(g)-接血前敷料干重(g)/1.05(血液比重)][1]。
产后出血量采用产妇垫纸计算(产妇缝针结束撤去聚血盆同时穿上带称的一次性产妇纸,根据需要随时称重)。
出血量的测量由助产士完成。
2 结果2.1 产后出血时间 <2h者80例,2-24h者7例。
产后出血护理个案范文一、个案基本情况。
我要讲的这个产后出血的宝妈叫小莉,28岁,初产妇。
小莉那小身体啊,看着就娇弱,但孕育新生命的时候可是充满了力量呢。
她顺产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宝宝,可把一家人高兴坏了。
但没想到,产后出血这个小恶魔就悄悄找上门了。
二、产后出血情况。
小莉刚生完孩子,医生还在产房里处理后续的事情呢,就发现她下面出血有点多,那出血量啊,就像小水龙头没关紧似的,滴答滴答个不停。
医生赶紧检查,一测,出血量都超过500ml了,这就是产后出血了呀。
小莉的脸色也开始变得煞白煞白的,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可吓人了。
三、护理措施。
# (一)病情观察。
1. 生命体征监测。
我这个小护士呢,就像个超级警卫员一样,守在小莉旁边。
每隔15分钟就给她量一次血压、脉搏、呼吸,还有体温。
那血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脉搏也跳得比平时快多了,我这心啊,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还得特别注意小莉的意识状态呢。
我就不停地跟她说话,看她是不是还清醒。
小莉一开始还能勉强回答我,可慢慢地声音就越来越小了,我就更紧张了,赶紧把情况报告给医生。
2. 出血量观察。
为了准确知道小莉到底出了多少血,我们可是想尽了办法。
在她身下垫了特制的计量垫子,就像给出血装了个小计量器一样。
而且还得随时查看她的会阴垫,看血浸湿的范围和速度。
那血啊,看着就揪心,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可别再出这么多血了。
# (二)子宫护理。
1. 按摩子宫。
子宫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不好好收缩就会导致出血。
我就开始给小莉的子宫按摩。
那感觉就像是在给一个软软的气球做按摩一样,不过可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
我按照医生教的方法,把手放在小莉的肚子上,有节奏地按摩起来。
每次按摩的时候,我还会跟小莉说:“小莉啊,咱让子宫这个小家伙听话点,好好收缩,别再出血啦。
”小莉虽然很虚弱,但也会微微点头。
2. 使用宫缩剂。
除了按摩子宫,我们还给小莉用了宫缩剂呢。
就像给子宫打一针“强心剂”,让它更有力地收缩。
产后出血论文:产后出血95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方法选择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3016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95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5例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均平安出院,无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结论通过加强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进一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1]。
产后出血往往发生快,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防止产后出血应是产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院在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护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资料来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共住院分娩产妇3016例,发生产后出血95例,发生率3.1 %。
其中初产妇33 例(34.7 %),经产妇62例(65.3%);年龄≥40岁者2 例(2.1 %),年龄35-39岁者8 例( 8.4%),年龄30-34岁者24 例(25.3 %),年龄小于30岁 61 例(64.2 %)。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孕产次、生理、病理妊娠的关系2 预防及护理对策2.1 组织管理2.1.1 建立完善的孕产妇抢救组织:成立抢救小组,24小时听班,当孕产妇需抢救,抢救小组成员可迅速召集到位,实施抢救。
2.1.2 加强人员培训:经常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特别在孕产妇危、急、重症的识别,抢救、监测、护理等方面。
2.2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2.2.1 产前监测: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产前检查时要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与本次分娩有关的疾病,有无异常分娩史或产后出血史。
注意识别高危因素,对高危孕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
护理学毕业论文优秀护理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护理学的发展需要护理科研的支持和推动。
护理学理论的构建,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的结合成果,护理技术、方法的改进,护理设备、护理工具的改革,护理管理模式的建立等。
都有赖于护理科学研究去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推进护理学的不断发展。
护理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一:【摘要】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产后出血发病突然,来势凶险,如处理不当,可使产妇在短时间内死亡,即使抢救过来也会因垂体缺血坏死,日后并发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严重影响妇女健康。
本文对8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了我们对产后出血的观察和护理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大致分为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为了避免和减少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应加强临床监测和护理,如加强心理护理,稳定产妇情绪,消除紧张、焦虑因素,可避免因紧张焦虑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诱发的继发性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因此,要根据产后出血的原因作相应处理,使产妇安全顺利度过此阶段。
一、临床资料:2002~2006年在我站分娩的产后出血患者8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38岁,初产妇45例,经产妇35例,孕37+2周2例,38~39+6周32例,40~41+1周44例,≥42周2例。
其中自然分娩者52例,会阴侧切加胎头吸引28例,出血量500~700ml 167例,800~1000ml 13例。
以上病例均采用容积法收集血量。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59例,胎盘因素11例,软产道损伤9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
二、护理措施:心理护理:紧张和焦虑易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诱发继发性宫缩乏力引起产程延长,从而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因此,应对产妇心理状态做出正确评价,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暗示等心理发表,稳定产妇情绪,从心理上克服妊娠分娩带来的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反应。
产后出血的防治及护理【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原因及相关因素。
方法:通过对2006年3月~2012年3月分娩2689例产妇中发生的产后出血的42例采用临床总结分析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31例(73.8%),大于2小时11例(26.2%)。
导致产后出血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35例(83.3%),胎盘因素5例(12%)。
软组织损伤2例(4.7%)。
手术产发生产后出血明显高于自然分娩(p<0.01)。
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略高于初产妇,但无统计学意义。
42例产后出血发生出血性休克2例,输血13例,产后出血dic行子宫切除2例,全部抢救成功.结论:产后出血的防治关键在于加强孕产期监护和高危妊娠的筛查治疗,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重要环节在于产后2小时严密观察与护理。
【关键词】产后出血;防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197-0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是分娩期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也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产后出血可发生在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产后2小时至24小时三个时期,但多发生在前两期。
如何减少产后出血预防及适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是关键,通过对发生在2006年3月~2012年3月产后出血42例做一回顾性分析,讨论如何防治产后出血及护理。
1 临床资料1.1 资料来源。
通过2006年3月-2012年3月共分娩的2689例,按照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的定义,发生产后出血42例。
1.2 测量法。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测量出血量的方法有目测法、容量法、称重法、面积法。
目测法:根据经验进行估量;容量法:量杯测量流于弯盘内的血液;称重法:事先称产包、敷料等质量,产后再称质量,前后相减所得结果的质量按血液比重1.05换算成毫升数;面积法:按浸润两层纱布敷料的面积测算,5 cm×5 cm计血量2 ml,10 cm×10 cm计血量5 ml,15 cm×15 cm计血量10 ml,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产后出血的护理和预防【摘要】目的提高和改善妇女产后出血护理质量和护理措施。
方法对6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探讨。
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与抢救,患者的生命得到保障且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产后出血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应及时诊治组织精心护理患者痊愈。
【关键词】产妇产后出血;护理;预防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04-02对于孕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判断方案一般为:若胎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之内,孕妇阴道流血超过500ml,即诊断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预后与产妇失血量、失血快慢以及产妇身体健康情况有直接关系。
且这些因素对产妇的产后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通过一定手段预防或者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是必要的。
就我院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采取保护性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1.1 现将我院妇产科自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孕产妇3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产后出血60例。
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45岁。
初产妇35例,经产妇25例。
孕37+3周2例,孕38-39周的22例,40-41+1周的36例。
自然分娩的32例,会阴切开术28例出血量达500-700毫升的47例,出血量达800-1000毫升的13例。
1.2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类宫缩乏力的39例,胎盘因素的11例,软产道损伤9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
1.3 产后出血的三个阶段在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后至产后2小时,产后24小时。
1.4 产后出血的测量用碗盘接阴道流血至分娩结束,用量筒测量。
1.5 预后及转归 60例均在紧急状况下得到正确的诊治和精心的护理,全部痊愈出院。
2 产后出血的护理2.1 一般护理体位①首先保持患者平卧位,必要时可取头低足高位,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及时有效的止血。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4-6l/分)注意观察面色口唇。
产后出血论文护理体会论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方法:对81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32%,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结论:严密观察产程,加强产前、产程和产后的监测与护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阴道流血超过500ml,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产后出血来势凶猛,若抢救不及时可严重危及产妇生命,为了避免和减少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使产妇安全顺利度过此阶段,应加强临床监测和护理。
本文对我院81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和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我科阴道分娩的2437例产妇中,共发生产后出血者81例,发生率3.32%。
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50±7.25)岁;初产妇57例,经产妇24例;孕龄34~41周,平均37.25周;有人工流产史47例,有妊娠合并症43例。
81例均符合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达到500 ml以上,出血量计算采用称重法和容积法[2],其中出血量500~800 ml 54例,800~1000 ml 20例,1000 ml以上7例。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49例,胎盘滞留21例,软产道损伤7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子宫破裂2例。
转归:4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其余患者均止血成功,平均住院5.75 d。
2 护理2.1 预见性护理:加强孕期保健,产前定期接受系统检查,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
认真做好产前监护,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危险因素,如子痫前期、双胎或多胎、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应加强监护,定期检查。
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其凝血功能,并于分娩前制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和急救流程。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预防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危及产妇的生命,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剖宫产出血。
因产后血导致的死亡多数是可以避免的,所以,重视孕期保健,及早制定恰当的预防措施,并加以正确的实施,减少宫缩乏力的发生和降低剖宫产率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对35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分娩产妇1400例,年龄16~40岁,平均年龄26岁。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500ml或产后2小时出血量≥400ml。
出血量的测量方法:以容积法为主,辅以面积法(敷料血染面积15cm×15cm 为出血10ml)和目测法。
①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用面积法计算血敷料及血染床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②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400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35例,发生率2.50%。
其中阴道分娩产妇980例,发生产后出血22例,发生率2.24%;剖宫产420例,发生产后出血13例,发生率3.09%。
产后出血时间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在2小时内33例(94.3%),2~24小时2例(5.7%)。
出血量400~800ml 30例(85.7%);800~1000ml 3例(8.6%);1000ml>2例(5.7%)。
治疗结果:产后出血的治疗原则为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防止感染。
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
产后出血与危险因素的关系:危险因素包括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贫血、羊水过多、双胎、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等。
产后出血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
摘要: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
有文献报道,孕产妇死亡49.9%是由产后出血所致,居于我国孕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在产前、产时和产后采取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对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及时处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4-0292-01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4-2010年共收住产妇1025例,其中晚期产后出血的共6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经产妇4例,初产妇2例。
2 出血原因
2.1 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
上述这些情况,都可使子宫肌肉收
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2.2 胎盘问题而引起的出血。
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完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还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滞留在子宫腔内,都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不止。
有时部分胎盘和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分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很大。
2.3 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
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
如果施行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多
2.4 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
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
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产后出血,虽不多见,但后果非常严重。
3 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措施
3.1 妊娠期:
3.1.1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时治疗高危妊娠及早孕时终止妊娠;对高危妊娠者,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高危因素的孕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健康教育,提前住院分娩。
3.2 分娩期:
3.2.1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胎心音,宫缩的情况,定期肛
查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及时排空膀胱,绘制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使用宫缩剂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
保证产妇的能量需要及休息,避免产妇的衰竭状态,必要时给予安定静推促休息。
作好术前及预防大出血的准备。
3.2.2 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术;胎头,胎肩娩出要慢,一般相隔3分钟左右;胎盘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脉滴注缩宫素及舌下含服米素(除有禁忌症),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2.3 第三产程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2.4 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小时,胎儿娩出后,立即将集血盆置于产妇臀下收集阴道出血。
如果2小时阴道出血超过2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面色及全身情况,检查宫缩和阴道流血,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的症状。
3.3 产后期:
3.3.1 产后2小时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内接受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每30分钟测量产妇的生命体征。
3.3.2 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
3.3.3 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
3.3.4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注意保持静脉通道,
充分作好输血及急救的准备并做好产妇的保暖。
4 护理体会
4.1 通过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我深刻体会到,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产前认真及时筛选出高危孕产妇,作到产前监测,加强分娩期监护,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作好产前,产时的检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2 产后出血的抢救其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因此,我们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炼技术操作,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作好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病例,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作到争分夺秒,沉着应战。
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谈,消除其恐惧心理,使产妇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4.3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妇保健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孕产妇接受保健水平越低,产后出血的危险系数越高,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茜,论文范文产后出血临床分析,中国医药论坛,2009.4(4):37-38
[2] 戴玉兰,高文杰.产后出血119例的抢救与管理[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医学论文胡建玲.李海燕. 清远市1995-1998年孕产妇死亡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社,2000.14 增刊124-125
[4] 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护理学》.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