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旅游地产——以重庆环城游憩带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39
重庆市环城游憩带开发定位研究Abstract: The Chongqing ReBAM has a typical feature of the landlocked mountainous. Development should bas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creational spac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to localize of recreational theme, image, products, market, and to realize the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city tourism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t development; Chongqing; ReBAM环城游憩带(ReBAM)又被称为“城市边缘带”、“城乡交错带”、“环城绿带”[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居民对旅游的逐日攀升,城市旅游的空间不断延伸,环城游憩带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区域。通过对文献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已成体系,但对重庆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内容也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重庆市民对近郊游憩设施与项目的需求与游憩带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上没形成很好的契合与匹配,本研究对重庆市游憩带旅游资源特色和游憩空间特色进行分析,并对游憩主题、形象、产品、市场做出特殊和正确的旅游开发定位,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重大课题[2]。1环城游憩带开发总体定位分析在环城游憩带开发建设中,资源、空间、主题、形象、产品、市场五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源是基础,空间是构架,游憩带的开发是在一定的游憩空间构架下以一定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基础的;产品是核心,在现有游憩空间构架和资源的基础上,能否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能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憩产品系列,是关系到游憩带开发成败的关键;主题形象是灵魂,是游憩带发展的显性因素,也是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市场是导向,游憩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只有销售出去后,才能实现其价值,因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游憩带开发的先后顺序以及游憩产品的类型和规模[3](图1)。重庆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以此为基础可以开发系列产品,但是它的核心与特色必须通过凝练的主题形象来反映。也只有通过主题,才能将游憩带资源、空间和游憩产品整合为一个整体,以便向市场传递鲜明、独特、统一的信息,帮助游憩空间树立其预期的形象。因此,在具体开发中应该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游憩空间为构架,围绕统一的游憩主题形象,开发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憩产品,强调资源、空间、产品、主题形象、市场五者的有机整合,只有把这五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实现重庆市环城游憩带良好的定位开发。2重庆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特色分析2.1自然、人文特色鲜明,开发价值大2.1.1自然特色重庆市游憩带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自然旅游资源总类齐全,有以缙云山、华蓥山等风景名胜区和各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山水生态资源;有瓷器口古镇、偏岩古镇、走马古镇、丰盛古镇、龙兴古镇、金刚碑古村落等六大各具特色的古村镇为依托的古村镇旅游资源;有北温泉、东温泉等五方十泉为支撑的温泉养生资源;有南山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为支撑的度假旅游资源;主城区夜景为观景对象的不夜城夜景观光资源组合而成的多品类旅游资源。生态观光、温泉养生、休闲娱乐、周末度假、宗教朝觐等各类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资源特点突出特征明显,资源的组合度高,为环城游憩带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资源基础。2.1.2人文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古朴传统且丰富多样,主要表现为:①多元文化并存。重庆市环城游憩带的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乡土性和创造性。主要体现为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火锅文化、码头文化、山水文化、山地建筑文化以及现代时尚文化等多种类型的纵横交织,现代都市文化与传统乡土文化并存。②文化积淀丰富且古朴传统。各种文化渊源流长,人文与文化积淀非常丰富,产生古朴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地方文化。它们形成于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继承中不断演变而来,带有传承性和古朴性。这在众多的古镇、古村落、社会经济文化遗址以及人民生活习俗中得到体现。2.2资源组合好,开发潜力佳2.2.1资源类别组合良好①资源类别多。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密度较大、类型丰富、搭配协调,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游憩带内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人文活动应有尽有,其丰富度大大提高。②类型组合好。“特色旅游资源”附近总有一定数量规模的辅助性资源[4],形成了资源的高、低搭配,天人合一的格局,总体上看,自然、人文资源类型不同,但互为补充。③总体融合度高。山、水、林、泉、洞、湖、溪、河、瀑、谷互成画面,民族风情和文化艺术多姿多彩,避免了自然景观或者民俗风情的单调,资源类别融合较好。2.2.2资源形态组合巧妙众多的资源单体或类别在地域上相间分布,具有良好的组合效应,使整个游憩区娇小玲珑而又丰富多彩。资源分布上有:东温泉、姜家溶洞、樵坪山为主体的山、水、洞、林的组合形态;缙云山、北温泉、嘉陵江小三峡、金果园等这样的山、水、泉、林组合;铜锣峡、广阳岛、明月峡、桃花岛这样的峡、岛组合形态等,总体上看,资源形态组合山水相间分布,林中藏洞,人景相融,有良好的开发价值。2.2.3资源空间组合奇特重庆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链式排列,通达性好,整个布局结构空间具有链式分布和组团分布特色,形成部分资源皆临近山、河、江,呈现出“两环,两江,六山”的链式特色[5]。链式分布主要表现在自然观光旅游地空间分布上,重庆市城郊自然观光旅游地旅游资源构成多以森林资源为主,而重庆城郊的自然保护区及郊野公园多集中于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等山脉上;此外长江和嘉陵江也是重庆自然观光旅游地的主要分布带。组团分布主要表现在人文观光旅游地的空间上,主要形成在城市中心距离为5~30 km的地带。从整体上来看,资源多集中分布于九大地区,形成了九大组团,分别是缙云山风景区组团、歌乐山森林公园组团、南山风景区组团、东温泉风景区组团、圣灯山森林公园组团、张关风景区组团、统景风景区组团、金刀峡风景区组团和静观森林公园组团。2.3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好2.3.1互补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与平原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山城游憩带的许多景观和风情都是平原所不具备的。据大多旅游者的求异心理,平原地区的人们往往会追求这种山地游憩带景观,使得重庆环城游憩带具有天然优势,迎合了市场和游客的需求[6];②自然风光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互补优势。火锅文化、夜景文化、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码头文化是重庆环城游憩带发展的独特优势资源,这些优势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符合整个游憩业发展需求。2.3.2市场需求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符合生态旅游市场需求。随着现代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回归大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生态旅游逐步受到人们的追捧。重庆市游憩带的自然风光和农家乐,适合游客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维系自身身体健康。②符合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现代旅游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游形式,求知欲尤为强烈。而重庆游憩带处处都透露出人文气息与文化意味,满足旅游者文化上求异的需求,赋予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③符合商务旅游市场需求。重庆市是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金融中心,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加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商务旅游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3重庆市环城游憩带游憩空间特色分析游憩空间是休闲游憩业发展的构架和载体,制约着一个地区休闲游憩业的发展。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游憩空间是游憩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必须对重庆市游憩带的游憩空间特色和开发潜力等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整个游憩带的开发定位提供依据。3.1游憩空间特色分析游憩空间的特色,是由其发育环境决定的。重庆是个“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城市,“一岛、两江、五谷、六脉”的自然山水格局形成了众多的自然游憩空间[7];重庆也是一座拥有3 000多年发展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而又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游憩空间,形成了集自然与人文游憩空间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游憩精品。各游憩空间之间以及与城市其他空间之间的关联性较好,形成合理化的“网状”空间结构。3.2游憩空间开发潜力分析游憩空间的开发潜力体现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丰富的自然游憩空间与人文游憩空间紧密结合,应深入挖掘二者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游憩产品中,丰富产品内容,提升产品档次,其生命周期才能得以长久的延续。完整意义上的自然游憩空间除了其本身的具体形象外,还包括穿插、隐含和寓于空间本身中的文化内涵,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自然游憩空间才显得有灵气,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滨江文化、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码头文化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文化内涵,重庆市环城游憩带是自然游憩空间和人文游憩空间组合优良的空间富集地,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巨大[8]。4重庆市环城游憩带开发定位研究重庆市游憩带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以资源特色和游憩空间特色为基础,围绕统一的游憩主题、形象,开发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憩产品,强调游憩空间、资源、产品、主题、形象、市场六者的有机整合,只有把这六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实现重庆市都市区游憩业的可持续发展。4.1游憩主题定位游憩主题的定位决定整个游憩带的开发方向,而旅游资源又决定游憩主题的方向。因此,根据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游憩主题是开发的关键和起点,结合资源特色和空间特色分析,把重庆环城游憩带主题定位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文化体验”。①观光游览:游憩带依托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可开展各种观光游。首先是两江游,该休闲活动比较单一,游人不多。应在此基础上,增加游憩活动的主题,突出以江和山为主脉络的都市观光游,并延长游览线路,丰富观光内容;其次是城市观光游,重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为开展城市观光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山城夜景首屈一指;最后是农家田园观光游,游憩带的北部与东部有广阔的农家田园风光,农家田园观光游,这是工业化、商业化等现代文明还未影响到的“净土”,是市民回归田园的好去处,同时,体现了人们游憩的最初要求,即放松心情,回归自然,寻找快乐。②休闲度假:依托游憩带内的山地、高覆盖率的森林及“五方十泉”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度假和温泉度假,为休闲度假提供了良好的出处。③康体娱乐:借助生态环境优良的山地开展登山、越野跑等体育活动;借助众多的温泉开展温泉健身活动;借助各种娱乐设施开展多方面的康体娱乐活动等。④文化体验:重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3 000多年的发展史,期间形成了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陪都文化、火锅文化、夜景文化等各种文化,底蕴深厚,为开展各种“文化体验”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要确保重庆都市游憩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抓住政策机遇,迎接市场挑战,变劣势为优势,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游憩主题。4.2游憩形象定位在重庆市环城游憩带地脉(自然条件)与文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可把游憩形象定位为:“激情山城,动感两江,魅力重庆,休闲之都”。重庆市的山、江、桥、索道、轻轨使重庆市构成了一座立体城市。游憩形象“激情”、“动感”、“魅力”具有较强的地方特征,源自重庆的地理文脉、人文精神,它是在充分挖掘整理重庆地域文化与自然特征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丰富的景观资源,滚动的长江之水,立体化的交通方式,快节奏的生活节律,多样化的游憩活动等决定了这是一座充满激情、动感、魅力的城市。此外,游憩的目的就是让人休闲,就是让人感到快乐和寻找生命的价值。都市区独特的地质地貌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地文景观、温泉景观和山地森林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景观,为打造“激情山城,动感两江,魅力重庆,休闲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十分有助于把重庆市游憩区建设成为集“山、水、城、林、泉、文”于一体的山水园林休闲之都。4.3游憩产品定位根据资源特色,应该制订完整的文化坐标系,完善与深化重庆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谱系结构,通过增加品种构造“产品群”,加强产品开发的系统性和系列化、多元化,满足不同游憩者的不同需求,开发应该重点拓展观光型游憩产品,即水域景观、地理景观、气候生物景观、农业景观等;历史文化型游憩产品,即:遗址遗迹、革命文化、名人故居、宗教文化等;康体型游憩产品,即:温泉康体、水上康体、山地康体等;度假型游憩产品,即:温泉度假、森林度假等;刺激性游憩产品,即:猎奇探险、运动刺激型等;都市旅游产品,即:商务会议、贸易洽谈、庆典活动等产品类型。此外,将现有游憩产品进行组合提升,从分散到联合,从单一到综合,从普通到独特开发大产品、特色产品,这样才会有竞争力,才会有大市场,才会有高回报[9]。4.4游憩市场定位根据调查统计,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居民的市场意愿结果,可将重庆都市环城游憩带市场定位为:一级游憩市场为都市区,这是核心游憩市场,主要以日常的休闲娱乐观光为主,市场定位为家庭游憩、学生游憩、会议游憩。其消费特征表现在:人数多,流动快,停留短,重游率高。随着游憩空间的逐步完善,停留时间会相应延长,总体效益可观。二级游憩市场为重庆辖区内除都市区以外的各大区县,特别是紧邻都市区的綦江、南川、涪陵、长寿、合川、璧山、江津等7个区县,是主要的发展市场。主要开发周末节假日的短途游憩休闲、观光度假等。其消费特征表现为:以二日游为主,集中于周末,消费水平较高。三级游憩市场为重庆以外的国内与国外市场[10]。其消费特征表现在:消费水平高、对设施和服务的要求高,消费需求弹性大。5结论.同时也是带动西部发展的龙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都市区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特色为其开发建设游憩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前景十分广阔.在环城游憩带总体开发定位的研究上.分析了旅游资源特色和游憩空间特色.并定位了游憩主题,形象,产品,市场,为整个游憩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重塑了重庆市环城游憩带的形象.为更多的研究者来探讨这一课题.扶持和推动这项前景广阔的工程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进军.:[1]王伟.环城游憩带成长模式及创新系统研究——基于体验经济视角[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7.[2] 高鑫,董青,姜辽.环城游憩带对周边县域旅游产业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02):125-129.[3]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1,8(4):354-357.[4]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1):11-12.[5] 冯维波,龙彬,张述林.基于游憩者感知的重庆都市区游憩空间品质评价[J].人文地理,2009(6):91-96.[6] 陈忠祥.宁夏特色旅游发展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12):360-363.[7] 冯维波,陈鹏,蒋坤富,等.多中心组团式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格局的构建——以重庆都市区“森林城市”建设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2):69-72.[8] 周继霞,苏维词.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乡镇经济,2007(7):36-40.[9] 窦开龙.新疆民族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定位研究[J].开发研究,2008(2):157-160.[10] 曹雨晨. 重庆市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9(6):127-128.。
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环城游憩带发展定位与完善建议探究作者:杨璐曾莉周霞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1期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当前,以打造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环城游憩带,成为很多大都市周边农村发展经济的主要选择。
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农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重庆环城游憩带建设实际,分析其旅游资源特色,从资源、主题、形象、市场等方面明確定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城游憩带;开发定位;重庆中图分类号:TU982.29;F32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市典型环城游憩带发展研究”(20SKGH338)。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环城游憩带建设热潮高涨,即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基于环城游憩带理论,将乡村旅游融入环城游憩带体系,推进城乡资源有序融合,打造新型乡村旅游业态。
重庆市在推进大旅游战略中,将环城游憩带建设作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充分挖掘近郊假日乡村旅游资源,这既能够为城市群体提供多样化旅游目的地选择,又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因此,本文围绕重庆环城游憩带旅游现状,就其定位和发展建议展开阐述。
(一)环城游憩带的发育机理环城游憩带的发育、成长机理,主要由旅游消费需求来推动[1]。
结合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及特点,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涓流效应”,即主要依靠内核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形成由内而外的逐层释放的旅游效应[2]。
在城市周围分布着不同密度的游憩地,这些圈层之间交流、互融、互促,形成以城市为“核”的游憩带模式。
另一种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即结合城市现有发展体量和规模,在城市中心地带兴建中央商务区和休闲区,以培育城市休闲经济“增长极”。
在这种模式下,环城游憩带以产业、人才、资本集聚方式,形成较为完整的休闲产业链。
2006年5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6第33卷第3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33No.3[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Z020129)。
[作者简介]李志飞(1976-),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商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环城游憩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发展形式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环城游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为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休闲方式;环城游憩;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6)03-0269-03环城游憩---新的休闲产业发展形式李志飞1,殷正坤2(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一、休闲、休闲旅游与游憩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
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
休闲也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特定的生活方式总是映照着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映照着建构在这一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人的生活活动的样式和质量标准,它们是人的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展现着一个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活动的典型特征。
休闲通过它特有的方式,通过对人的精神、心理、体魄的积极影响,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导引着人们的行为,矫正着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抚慰着人们疲惫的身躯,提升着人的生活品位,净化着人的心灵。
于是,在科学与技术的惊人物化、系统的和组织化的工业行为被快速颠覆的后工业时代,休闲方式的转换带动了社会基本生活方式的变革,而这种以休闲为主的生活方式从长远来看,则蕴含着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进步。
环城市游憩带(2007-04-16 19:16:49)转载刍议城市旅游的环城游憩带问题一、研究背景城市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集散地和目的地,城市旅游现在也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体。
统计表明,在2003年我国的174. 06亿美元的入境旅游创汇中, 22 个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创汇达到110.114亿美元,占据全国旅游创汇总量的63%以上[i]。
另有研究表明,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
现代的城市功能,除了以往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居住、工作、与交通外,作为城市旅游研究的一部分的城市的游憩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城市旅游的概念,学术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城市旅游是在空间上依托城市作为载体, 在内容上是以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城市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基本功能所提供的服务为主体,兼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一种旅游形式,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有些学者认为,研究城市旅游一方面要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
另一方面还要将城市作为旅游的一个客源地来研究。
卢玲认为城市旅游显示出不同于传统旅游的特征之一是城市旅游内涵扩大。
城市旅游的内涵在不断外延, 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农家乐”、“渔家乐”和“民俗游”等, 按其性质应列入乡村旅游或民俗旅游, 但是现在不少城市将其纳入旅游体系内, 成为城市旅游的组成部分。
这些景观大多居于城市近郊, 有人称之为“都市休闲”[ii]。
通过对以上学者观点的研究,笔者认为随着休闲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应成为现代城市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张岩就认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这是城市发展的必需,也是城市扩展的过渡和衔接。
很多城市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出现城市空心化,从城市结合部到郊区形成环城市旅游度假带。
所以,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发展,也是城市特色的发扬,通过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可以进一步弘扬城市的文化特色,使城市旅游有一个长远发展的条件,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方向[iii]。
重庆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SWOT分析摘要:重庆市环城游憩带拥有丰富资源、良好的区位、广阔客源市场,但因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景点通达性差、景区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发展缓慢。
本文用 swot方法分别对重庆市环城游憩带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对重庆市发展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城游憩带;swot;旅游;建议环城游憩带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1】。
近年来,我国旅游进入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周末及假日的短途游憩成为城市居民青睐的休闲方式,环城游憩带成为旅游新热点。
本文所研究的重庆市环城游憩带为重庆内环以外,都市区界限以内。
总面积为5394.89km2。
其范围包括:渝北区;北碚区;巴南区(部分);大渡口区(部分);江北区(部分);九龙坡区(部分);南岸区(部分);沙坪坝区(部分)。
重庆市环城游憩带开发潜力虽大,但总体发展缓慢。
本文对于重庆市发展环城游憩带进行了swot 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重庆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一、重庆发展环城游憩带的swot战略分析(一)、s-优势1、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合理重庆环城游憩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历史造就了游憩带丰富的旅游资源。
游憩带内资源品类齐全,生态观光、温泉养生、休闲娱乐、文化宗教等各类旅游资源应有尽有,而且分布集中,地域组合条件好。
其中共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点)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个等。
在这些景点中很多都是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景点,如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瓷器口古镇等。
同时,多数旅游资源都位于主城区附近,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条件良好重庆是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唯一的直辖市,地处我国东西部地区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区位,担负西部开发“桥头堡”的历史重任,具有较强的旅游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
新乡村主义视域下环城游憩带建设模式及开发路径研究毛昕;明庆忠【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环城游憩带成为新一轮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先遣区和热点区,同时也是新乡村主义理念的理想践行区.文章结合新乡村主义理论,以城郊游憩区作为研究空间要素,并从游憩产品开发模式和空间布局模式的角度对环城游憩带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究,并提出云南环城游憩带建设的开发路径.【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7页(P100-106)【关键词】新乡村主义;环城游憩带;游憩产品开发;经济新常态;开发路径【作者】毛昕;明庆忠【作者单位】云南省特色产业促进会;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浪潮下,环城游憩带是都市休闲腹地和城市景观拓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休闲娱乐产品供给的优选地,未来旅游投资的热点区域,不仅可以拓宽中心城区的活动空间,更是城市生活、休闲的差异化补充,同时也是实现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互动的重要区域和路径.新乡村主义理念顺应了国家全力扶持特色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常态,为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环城游憩带的空间重构指明了方向.关于环城游憩带的相关研究在国内主要聚焦于定义[1,2]、动力机制[3]、产品类型[4]、开发模式[5]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新乡村主义作为研究切入点,对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模式和建设路径鲜有论述.由于资源条件、区位等原因,云南环城游憩带发展整体上看处于初级阶段,州市周边小城镇休闲点呈现点状分布,属于散点状、初级的环城游憩带.本文以云南各州市环城游憩带为个案,以新乡村主义的视角对环城游憩带进行新的诠释,阐述云南环城游憩带建设空间布局,归纳出云南环城游憩带的类型和模式,并就环城游憩带的开发路径进行探讨.英国人霍华德早在十九世纪就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应将城乡环境无缝地合并到他构想的田园城市[6],“田园城市”实际上已形成了新乡村主义思想的雏形.恩格斯认为:“除非将城乡融合,如今的空气、水质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清除,只有这样才能使城里群众的排泄物不引发疾病,而是将其作为植物肥料[7].”恩格斯对城乡环境问题的分析以及生态循环理念成为新乡村主义的理论来源.新乡村主义是一种出现于21世纪初的城郊发展理论,虽然这一新兴理论体系尚未成熟,但理论框架已初见端倪.Rummell认为,“随着城市人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不断寻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避世的居所,人们通过与自然的交流获取平静……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下,人们逃离城市的束缚,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8];Kraus则认为新乡村主义是一种可持续农业与新城市主义的结合,提出农村社区、中小型农业、自然生态、多样化社区、综合规划等针对新乡村主义的五大原则[9];英国的摄政公园[10]、美国的浪漫城乡运动[11]、韩国的新乡村运动[12]等都是新乡村主义的国外实践先例.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周武忠基于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观规划实践,提出“三生和谐”(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的新乡村主义规划理念[13].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新乡村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城乡一体化未来发展可能的两种路径:一种是建设紧凑型城市,即美国规划协会构想的“精明增长策略”;另一种是改变培育食品的形式,即在不牺牲农业盈利能力的前提下,促进环境卫生和社会经济公平.笔者认为,新乡村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城乡一体化的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农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重塑和回归“乡土、乡俗、乡物、乡景、乡情”等乡村文明,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同时,它也是促进“社区收益”、旅游扶贫以及综合提升旅游经济绩效的民生工程.新常态下,环城游憩带是新乡村主义思想与政府、开发主体、旅游者的有机结合点,新乡村主义理念表达了城市居民追求田园、宁静休闲方式的一种理想环境,反映了久居喧杂城市的市民渴望回归自然的真实心态.总结近年来我国环城游憩资源开发的经验,结合云南环城游憩带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景观环境、游憩资源的差异性,环城游憩带主要旅游景观建设和游憩地类型主要包括风景名胜观光、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度假村、城郊生态公园、户外休闲运动、山水度假区、主题公园、都市农庄等(见表1).云南环城游憩带开发只有具备休闲游憩产业生态化、游憩资源类型多样化、休闲游憩服务人性化的旅游开发结构,才能够全面地满足游客、市民的休闲需求,全力推进打造“美丽云南游憩版图”. 3.1.1 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旅游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作为指导思想,以保护资源、生态的多样性,可持续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保育与自然教育,提升环境与资源的治理水平为显著特征,最终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共生[14].拥有绿色旅游之称的生态旅游,其产品特质十分吻合旅游者环城游憩带旅游的旅游休闲需求,同时也是新乡村主义倡导内容的题中之义.根据云南城郊环境的资源特点,可以开发的生态旅游包括城郊生态公园、都市农庄、山水度假区、森林生态游等.3.1.2 休闲产业旅游模式当今,产业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产品,它不仅满足市民、游客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而且旅游项目具有投资较小、占地少、容易组织等特点.云南的环城游憩产业旅游可大致划分为:以“旅游+农业”模式为特点的休闲农业游和以“旅游+工业”模式为特点的工业游,而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等业态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农村以其古朴的乡风民俗和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城市中心区市民前来休闲旅行.注重开发城市周围的休闲农业旅游将更加丰富云南农业资源大省的特色与内涵.云南生物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加之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孕育了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开发休闲农业产品提供了优势条件.云南发展休闲农业要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前来考察,投资兴业是休闲农业成为云南环城游憩带建设的新增长点;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云南建设“三个定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以及特色园区等,与当地旅游景区紧密结合发展;深度挖掘当地农耕文化底蕴,发展休闲农业要打“文化牌”.3.1.3 主题公园模式主题公园是以借助现代科技为工具,反映某种特定的主题,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人文观光及服务为一体的人造游憩空间.主题公园产品较为丰富,其不断变化的活动内容可以给游客带来全新的刺激体验,但主题公园一定要深度挖掘主题特色,个性鲜明,挖掘文化景观内涵,开展活动要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云南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具备建造各色各样文化主题公园的潜力.云南开展主题公园建设应该做好市场分析论证,而且结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现代化游乐准确定位主题公园的主题;树立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形象,不断丰富充实文化内涵,确保旅游产品不断更新;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追求IP品牌效应,不断完善服务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提升主题公园的“品牌颜值”.3.1.4 风景名胜观光模式云南广泛分布着旅游资源品位高、景观特点突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景区,这些景区大多呈带状和块状密集分布.这些景区开发的关键在于景区的管理运营、游览线路的设计等方面.但随着人们游憩需求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等转换,只有将风景名胜观光和其他旅游相结合,比如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稳定自己原有的客源市场,促进共同发展.3.1.5 专项旅游休闲活动模式以旅游公关和品牌塑造的角度考量,专项旅游活动以其巨大的品牌聚焦效应、关联带动效应以及经济峰聚效应而受到旅游目的地的推崇,它也成为旅游地形象塑造、特色旅游品牌宣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拓展旅游收入来源,培育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旅游项目[15].云南环城游憩带专题旅游休闲活动的举办,应当挖掘各州市的地方特色,体现民族性、土著性、趣味性、参与性,专项活动的专题设计要围绕着当地传统开展.3.2.1 增长极式开发模式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首先集中出现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里.将增长极理论引入云南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当中,以重点游憩地(点)或游憩中心城市,通过游憩线路向外扩散,从而带动整个游憩产业的发展.云南地质地貌复杂,地域辽阔,游憩资源星罗密布,开发潜力大,但是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本有限,因此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若干游憩经济中心,由此带动游憩带全局发展.云南建设环城游憩带应优先加快包括昆明在内的13个游憩中心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云南省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图1).3.2.2 点轴式开发模式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模式,主要运用在优化区域内生产力布局和选择城市发展战略等方面.环城游憩区规划首先要涉及到游憩线路的规划,按照点轴开发理论,不仅要重视打造游憩增长极,而且也要关注旅游路线和旅游环线的构建,“点、线、面”统筹融合,形成环城游憩带.以昆明、玉溪为例,区域空间是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点”是各级中心地,即昆明和玉溪;“轴线”是连接不同级别的旅游核而凝结成的旅游产业带,在这条轴线上,以昆明和玉溪为两个点,通过昆明游憩核、玉溪游憩核这两个点带动周边以及轴线上的游憩点的发展.昆明和玉溪作为增长极,昆玉经济带作为生长轴(图2).3.2.3 网络综合开发模式增长极(游憩核)发展集聚到一定规模后,扩散效应就会逐渐显现.这一发展过程形成沿交通线路分布的重点游憩板块,并形成换线,最终形成网络.云南网络综合开发模式的要素主要有:一是增长极的各类游憩中心城市,即“节点”;二是“节点”扩散的主要范围——“域面”;三是“网络”,即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和连接.经过网络化集成,进而强化各环城游憩带的联系,放大环城游憩资源优势,将更多的游憩资源要素进行合理的调度和组合.综合网络开发是云南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模式的高级形式,当前可通过点-轴模式推进,待点轴空间发育成熟后,最终形成综合网络化及适宜规模的环城游憩带(图3).3.2.4 组团布局模式组团布局实质上就是云南省环城游憩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是根据区域内赋存的资源丰度或存量、环城游憩发展的需要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现状等来确定空间范围和界限,使之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游憩功能分区.根据游憩功能体系的结构要求以及结合云南六大旅游区的发展目标,云南省将重点打造滇中旅游圈环城游憩带、优先发展滇西北、滇西旅游圈环城游憩带,积极培育滇西南、滇东北和滇东南旅游圈环城游憩带.依据以上定位,确定各区域核心城市为游憩核、以区域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基础,提出各环城游憩带组团布局及发展定位(表2).《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指出“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大众化、产业化发展已成定局,国内自助游异军突起,成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旅游方式.因此,游客更加青睐自主性强、灵活性大的休闲体验方式,对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自助游信息等要求更加强烈.“大旅游”格局的加速形成,要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云南环城游憩带建设而言,乡土公共空间设计是云南各州市环城游憩带规划的重要环节,在根据资源相互补助、方便城乡联系等原则的基础上决定旅游项目在空间安排上的最佳分布,各级部门引导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向乡村流动,补齐乡村公共资源要素短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市民逃避紧张、寻求慢节奏的心理逐渐凸显,人们往往通过远离城市的郊野乡村暂时逃避喧嚣的城市生活环境.有些学者认为,环城游憩产业的发展依托乡村旅游产品.云南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要从城市周边环城游憩带的休闲地入手,大量生态环境优良的、资源禀赋较好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作为云南旅游业发展重头戏之一的乡村旅游大致历经以下阶段:20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乡村旅游壮大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乡村旅游步入正轨阶段[16].通过深刻的乡村地方认知,强调通过对本土环境要素、本土文化、本土社会经济状况、人员构成等的把握,精心编制出科学合理、符合乡村实际、更具操作性和落地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其原生态、品位高、类型多、范围广,拥有巨大开发潜力.依托云南乡村多样性的气候类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和风俗、形态各异的农耕生产形态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成为开展特色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美,旅游美,乡村废,旅游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云南旅游业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与城镇发展相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按照《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布局,积极促进各城镇群规划建设,使各城镇群成为推动云南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力抓手,促进城镇群区域基础设施共建、资源信息共享等,充分调动各州市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使之成为推进云南环城游憩带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云南环城游憩带可以依托城镇群这个潜力巨大的区域空间,将各州市之间的环城游憩带发展紧密联合,形成一个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呼应的环城市群游憩网络.有利于整合各州市的游憩资源,提升州市间的合作交流层次,最终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者对休闲时代文化精神含量不断增加,具有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越来越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品.云南要建成旅游强省及民族文化强省,不能不讨论旅游与文化的问题, 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关系[17].依托悠远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广阔的地域、独特的民俗,云南在历史长河中凝铸为炫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因此云南旅游产业建设发展以及环城游憩带的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为乡村保留好乡土记忆和土著知识,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耦合,提高旅游项目中的文化含量,进而提升游客的文化消费水平.在环城游憩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既要关注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宗教寺院等文化实体的开发与保护,也要注重民俗节庆、民间工艺、民族村寨等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利用.游憩产业体系的完善包括游憩地空间、类型、规模配置的完善,以及对游憩系统的运作管理体系的完善[18].云南尚处于环城游憩空间的初级开发期,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由于环城游憩带发展需要依赖完善的游憩产业体系,包括游憩带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要素需加紧完善.因此,加快完善云南游憩产业体系,实施环城游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实现重点城镇景观化建设,完善城镇旅游功能,特别是对一些重点旅游项目的提升改造,构筑以重点旅游区为龙头、旅游小城镇为节点、乡村旅游为支撑的城乡共融发展框架.环城游憩带发展规划应与空间管制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环保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相衔接.环城游憩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高位调控环城游憩系统.因此,环城游憩规划不仅要兼顾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也要和各个方面的规划相衔接.首先,按照旅游资源禀赋在云南环城游憩带内的空间差异特点,以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游憩产品空间布局和科学选址的依据.其次,旅游行政相关部门要制定差异化游憩带发展战略,整合优质资源,减少重复开发建设和盲目利用,实现游憩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政府部门产业开发可以适当兼顾旅游业发展,例如水利部门在兴修水库的时候,可以适当开发水上旅游项目等.最重要的是,通过创新环城游憩带的规划方法和理念,强化规划对产业、生态和城镇建设的空间统筹,全面开展城乡一体化设计,推进“多规合一”.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环城游憩带的独特空间价值愈发凸显,并逐渐受到未来旅游投资和规划的重视.环城游憩带是新乡村主义实践的理想空间,随着国家对乡村地区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制度变革,以及人们对环城游憩带旅游重要性认知水平的提高,城郊结合区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及新兴经济增长点.【相关文献】[1] 魏小安. 对发展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1-09-07.[2]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为例[J].地理科学,2001,8(4):354-359.[3] 赵玉宗,张玉香.城郊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4(2):115-118.[4] 吴希冰,张立明. 武汉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64-368.[5]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一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55(3):346-352.[6]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 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18.[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0-321.[8] PS Rummell-The Rise of New Ruralism[J].URBAN LAND,2006.[9] Kraus.S.(2006).A Call for New Ruralism.In Frameworks,Issue3.[Online][10] [美]约翰·阿切尔著, 周武忠译. 美国浪漫色郊区中的乡村和城市[J]. 北京园林, 1992(1):25-33.[11] John Archer(1983):Country and City in the Amerrican Romantic Suburb,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tural Historians,XLII(2):139-156.[12] 卢良恕,沈秋兴等. 韩国农业发展与新乡村运动[J].中国农学通报,1997(6):2-8.[13] 周武忠. 新乡村主义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8(7):123-131.[14] 明庆忠,武友德,李宏.论生态旅游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8,3(1):100-104.[15] 吕和发.论专题旅游休闲活动的策划[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0-34.[16] 明庆忠,刘宏芳. 乡村旅游:美丽家园的重塑与再造[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79-87.[17] 陶犁.论云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思想战线,2000(6):78-80.[18] 王伟.环城游憩带成长模式及创新系统研究——基于体验经济视角[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7.。
城市滨江游憩休闲带的构建条件——以重庆主城为例作者:于婷婷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8期●于婷婷城市滨江区域一直是各城市发展滨水经济、提供滨水休闲的重要区域。
构建滨江游憩系统对滨水城市意义非常。
重庆是一座充满生机、富有韵味的大都市,是我国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其主城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建筑于一体的滨江旅游带。
笔者在综述滨江游憩休闲旅游发展的基础上,以重庆为例,对重庆主城滨江区的现状及休闲旅游资源的重组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和区域竞合分析法对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带的构建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分析给出匹配战略指引。
21世纪是“休闲的时代”,游憩、休闲、娱乐活动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主题。
对于重庆而言,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旅游步入发展阶段,初具规模,且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延长,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滨江游憩休闲旅游在休闲旅游中仿佛更受大众欢迎。
滨江游憩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适应了人们休闲旅游方式的需求,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融合不断深化。
对于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带的构建符合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要求。
城市滨江区即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1]。
城市滨江区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
国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滨江区进行研究[2]。
从1988年开始,重庆渝中区首先开始对滨江区进行修建,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展,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环境改善、景观设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重庆主城滨江带的构建,对于挖掘重庆主城滨江旅游资源、城市规划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主城滨江游憩区域的现状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众多的自然及人文游憩资源。
但是,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主城滨江区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休闲度假活动的逐步普及化,城郊休闲小城镇应运而生。
与给知名风景区提供配套服务的旅游小城镇和旅游古镇不同,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讲,城郊休闲小城镇还只是具备了初步的雏形,发展还很不成熟;但是可以预见,这类小城镇不仅将成为旅游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有望成为旅游小城镇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类型。
一、研究背景(一)城郊范围的界定城郊学术化的表述就是城市边缘区。
目前,学术界通过城市边缘带、城市蔓延区、城乡接合部、城市阴影区、城乡交错带等方式来描述城市边缘区。
按照鲁斯坦的研究,城市区域被分为五个部分:城市中心区(城市核心建成区)、内边缘带(靠近城市中心区,绝大多数土地已用于城市建设或已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外边缘带(农村土地利用的特征明显,但城市影响已经渗入,在公路边分布着独立的住宅、商业网点等等)、城市影响区(自然景观受城市的影响小,但已有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用地存在,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影响)、农村腹地(可以发现一些城市影响,如非农业人口建立的第二家园,基本上全为农业用地)。
因此大体上看,城郊对应的是城市内边缘带、外边缘带、城市影响区和距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农村腹地。
从城郊休闲小城镇的角度看,城郊的范围是小城镇内存在一定休闲经济的区域,从空间维度看,这些区域可能集中在空间距离与城市中心区150公里以内的地域内,从时间维度看,这些区域一般在车程2个小时以内。
同时,在这些区域内存在一定的休闲经济活动,这些休闲经济活动可能在小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镇区内,也可能在人口相对分散的乡村内。
而从行政划分看,这些城郊休闲小城镇虽然多数隶属于其所在的城市,但是从旅游市场的角度出发,隶属于某一城市的休闲小城镇可能会以另一城市为主要客源市场。
比如,河北省的某些休闲小城镇因为距离北京市的距离较近,实际上是以北京市民为主要客源,而不是以其省会石家庄市为潜在客源市场。
此外,在实际分析中,城郊范围还要取决于当地中心城市的旅游消费的辐射力。
图1 重庆市游憩者接待情况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2014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自绘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型游憩网络的构建初探徐煜辉,付洋摘要:当前“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阶段,游憩产业成了重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与此同时也对其游憩空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由于缺乏对特色资源整合与空间的系统化构建,游憩体系出现了空间可识别性缺失、要素联系性不足、资源保护与利用失衡等一系列“粗放式”问题,构建“生态型游憩网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以重庆市大渡口区为例,在对现状具有游憩价值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以功能混合、系统衔接、环境生态为主要原则,提出了“梳理—激活—缝合—织补”的技术路线,在宏观层面构建出“山—水—绿—城”互相辉映的网络化游憩空间,旨在实现山林水系的资源共享、游憩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生态型游憩网络 游憩空间 自然山水 文化要素 重庆市大渡口区1引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高效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变,游憩产业凭借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较高的业态关联以及低污染、低消耗的特点,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的重要引擎[1][2]。
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日趋休闲化和体验化,游憩产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人们对于游憩空间的需求大幅增加[3][4]。
如何让游憩功能渗透到城市的特色资源里,并与之建立一种相辅相成的融洽关系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重庆市是国内七个超大城市之一,山水交融所构成的自然与人文风貌成了独有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拥有数量庞大的游憩者(图1)。
由于川东平行岭谷地形地貌的分隔,现有的游憩空间显得零散而琐碎[5],再加之曾经粗放的资源利用模式,共同导致了重庆市游憩资源品质粗糙、系统性不足、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游憩功能的高效发挥[6]。
.重庆市亟待构建系统化的游憩空间,以此推动游憩产业的发展。
2解读“生态型游憩网络”2.1游憩空间的演进趋势对游憩空间和生态要素关系之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随着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游憩空间所经历的是一个由分散存在走向网络联动,由单一的景观游赏发展到生态复合的过程(表1)。
环城游憩带研究文献综述随着国内外城市旅游的迅猛发展,假日经济的日益兴起,环城游憩带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新宠。
对环城游憩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标签:环城游憩带;文献综述;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向外围扩散,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休闲、游憩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了环绕城市外围、与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主要适应城市居民短期休闲度假需求的土地利用形式,被众多学者称为环大城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
19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周边地区相继出现了ReBAM现象,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城游憩带越来越成为我国城镇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随着黄金周旅游所爆发的食、住、行、游、购、娱乐等各方面问题的出现,人们的旅游消费越来越理性,旅游消费方式有所转变,开始由长距离旅游向中短途旅游转变;从追求旅游景点名气向追求旅游质量转变,尤其是随着短线、乡村等城市周边旅游的不断兴起。
公共节假日改革和推行带薪假期制度将对人们此后闲暇时间的分布和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长短假期的合理分布以及带薪假期的灵活应用将有助于国内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发展。
调查显示,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的近距离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环城游憩带渐渐成为城市居民出游选择的新宠,并将成为今后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向(李文英,郑昌江,2008)。
因此,对国内外环城游憩带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999年在中国珠海召开的“城市旅游国际研讨会”上,吴必虎教授提出“环城游憩带”的概念,标志着城市周边旅游研究成为旅游学界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2001年时任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的魏小安发表论文《对发展中国家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思考》对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概念与原则、过程与现状、地位与作用、发展模式、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这表明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已经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预示着环城游憩带在研究和实践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魏小安,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