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
- 格式:pdf
- 大小:277.64 KB
- 文档页数:6
极致疯狂下隐藏的悲哀——浅谈《半生缘》曼璐的悲剧形象发表时间:2019-08-08T17:01:40.3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作者:陈海燚余冰徐会娟曾鸣[导读] 张爱玲给每部作品的女子都种下了一道伤口,不会结疤,陆曼璐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张爱玲成功塑造的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受读者的唾弃与憎恶,但很少人却选择性地忽视她一生的凄凉坎坷,从清纯女学生到知名交际花,从善良的家庭保护者变成残害妹妹的凶手,她极致疯狂,也一步步走向灭亡。
造成顾曼璐人生悲剧的因素是多样化的,性格、社会、都是她悲剧人生的催化剂。
曼璐,她在那个旧暗的世界里挣扎着,但最终还是舍弃了善良走向了悲(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摘要:张爱玲给每部作品的女子都种下了一道伤口,不会结疤,陆曼璐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张爱玲成功塑造的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受读者的唾弃与憎恶,但很少人却选择性地忽视她一生的凄凉坎坷,从清纯女学生到知名交际花,从善良的家庭保护者变成残害妹妹的凶手,她极致疯狂,也一步步走向灭亡。
造成顾曼璐人生悲剧的因素是多样化的,性格、社会、都是她悲剧人生的催化剂。
曼璐,她在那个旧暗的世界里挣扎着,但最终还是舍弃了善良走向了悲剧。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顾曼璐1作者及作品内容简介1.1作者简介张爱玲是一位才女,她的写作风格独特,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为冷色调,带有悲情色彩。
她很清醒地用冷眼观看世界,但是她又像是飞蛾扑火般地投入世俗;她有着与生俱来的清傲,她不顾世间看法,我行我素;她一爱了就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她一旦彻悟便头也不回地离去,她绝世而独立,她迷人而孤傲,正是这样的一个“奇女子”,才会写出这样的悲剧性人物-顾曼璐。
1.2作品内容简介该作品主要讲了沈世钧和顾曼桢两人错过的爱情,这两人是一对接受过新文化浸染的情侣。
顾曼桢家境差于沈世钧,她的学习费用全部都是依靠当交际花的姐姐顾曼璐提供,后来姐姐顾曼璐嫁给了祝鸿才。
男权压迫下女性的悲剧——浅析张爱玲笔下顾曼桢的人物形象摘要: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用精妙冷峻、回味无穷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所在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就极为深刻地剖析了顾曼璐这一男权社会压迫下从受虐者转变成迫害亲妹妹的施虐者的悲剧女性。
本文着重分析男权社会下顾曼璐的人性扭曲。
关键词:顾曼璐男权社会受虐者施虐者人性扭曲《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凄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典型的张爱玲风格。
其故事是在民国时期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众多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爱人的折磨,在男权统治的阴霾下丧失自我。
《半生缘》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叙述了顾曼璐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扭曲了人性、由可怜的受虐者渐渐变成可恶的施虐者的女性形象。
1.从顾曼璐受虐到施虐转变的过程看女性心理1.1初期的受虐者形象及自卑心理:由于父亲早逝,作为一家长女的顾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和幸福,抛弃了自尊,作了舞女。
曼璐年纪轻轻,正是幻想幸福的年纪,生活却残酷决绝地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切美梦都在片刻间破碎。
要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原本幸福天真的少女沦为卑贱的舞女。
这种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她变得敏感而自卑。
小说中提到祝鸿才将顾曼璐做舞女之前的清纯照片错认成顾曼桢的时候,曼璐顿住,停了一会儿方才冷笑道:“你一点也不认识?我就不相信,我会变得这么厉害!"说到最后两个字,她的声音就变了,有一点沙嗄。
这冷笑中带着自嘲,对妹妹的羡慕,对自己的厌恶以及她极力掩饰着的自卑。
还有一处体现在小说中母亲劝曼璐早为自己的归宿作打算时, 她不耐烦地打断母亲的话道:“他们都大了, 用不着我了, 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 所以又想我嫁人! 这时候叫我嫁人, 叫我嫁给谁呢? ”之后祝鸿才建议低调结婚时曼璐更是生气地说道: “怎么太招摇了? 除非你是觉得难为情, 跟我这样下流女人正式结婚, 给朋友们见笑。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而闻名。
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多样而丰富,既有温柔娴静的女子,也有独立自主的女强人,她们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红玫瑰是一个旧时代中的女性典型,她温柔贤淑,对待感情又是坚持守信的。
她在爱情面前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无私,对待她的丈夫宁远晚年的病痛,她坚定地守护在他身边,关心照料。
她的爱情观念贯穿着整个小说,她坚信自己的爱情可以改变宁远,给他带来幸福。
红玫瑰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品质和价值观念,她在男性社会中以悲剧的方式被迫作出了一系列的牺牲。
与此相反,白玫瑰则是一个现代女性的典型形象。
她是一个独立自主、不被束缚的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白玫瑰是一位成功的女强人,她在事业上非常有成就,并且在爱情上拥有着自己的选择权。
她不愿意妥协和牺牲自己的幸福,她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白玫瑰代表了现代女性的自主和独立,她们不再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半生缘》中,女主角明亮是一个受到家庭和社会压力束缚的女性形象。
明亮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她在家庭中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一直为家庭而奋斗,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她一直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下,忍受着他的不忠和冷漠。
她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不幸,她被社会舆论束缚和家庭压迫,没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明亮代表了传统女性在现实中的困境和无奈。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丰富多样,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她们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选择,无论是被传统道德观念束缚还是追求独立自主,她们都在自己的方式中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对女性地位和价值观的影响。
张爱玲通过她的作品为女性争取了发声的机会,让她们的声音在文学上得到了体现。
天使与妖妇——《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天使与妖妇天使与妖妇——《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此话说的真是恰到好处。
张爱玲自己说“我是一个古怪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的确,张爱玲是天才,有着惊世骇俗的袭人才气,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奇女子,唯有她,年纪轻轻就“站在了文学的金字塔的顶端”。
张爱玲(1920——1995)笔名梁京,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楚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终止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
[1]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此后,她出走香港,移居美国,终老于异国他乡。
自出道后,其盛名至今不减。
“张迷”遍布全球。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
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看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
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
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的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2]张爱玲的笔下很少有决断的女子,她们大都是小奸小坏可怜可哀的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葛薇龙投靠姨母,自愿成为一名高级妓女;《心经》则是写父女恋,小寒与父亲峰仪一场畸形的恋爱,是小寒把她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一点一点地扼杀掉,是“爱的凌迟”;《金锁记》则写了曹七巧,这个“最初用金锁住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3]的女人的故事,她“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能给自己快乐,也不能给她子女快乐”[4]结果是“悲剧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越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青年文学家·文学评论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半生缘》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本文分析该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沈世钧、顾曼桢以及顾曼璐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关键词:《半生缘》;人物形象;爱情作者简介:刘程程(1990-),女,辽宁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学号:12506017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41-01《半生缘》在刚发表的时候叫做《十八春》,作者亦已梁京的笔名将其发表。
张爱玲在20世纪60年代将其改写并命名为《半生缘》,有人评价《半生缘》是张爱玲最为独特的作品,鲜明的时代烙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无一不打动着读者。
而她笔下刻画的人物以及该人物的命运走向却一直在牵动着读者的内心,仿佛一样经历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一、沈世钧人物形象沈世钧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好男人形象之一,他踏实肯干,并不因为家庭的关系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孝顺自己的母亲,对朋友热心,没有过着骄奢淫逸的富二代生活,用自己的薪水给曼桢买戒指,甚至他没有中意富家小姐石翠芝,而是爱上了一个平民女子顾曼桢,这些都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只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但我不得不说,他的性格成分中是有懦弱的成分在里面的。
在他的父亲见到曼桢,并说曼桢像曼璐的时候,他退缩了,他没有向自己的父亲承认这个事实,他对他的父亲说了谎,反过来说,即使他口口声声说不在乎曼桢的家庭,现在看来,他毕竟还是在乎的。
可以说他欣赏曼桢,欣赏她能吃苦以及她的坚强,可是,在世俗面前的他还是退缩的。
毕竟当舞女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表面上是在维护曼桢在他父亲心中的形象,本质上他是对曼璐心存芥蒂的,他的平等思想是不彻底的。
沈世钧与顾曼桢之间的爱情之花最后还是以枯萎为结局,沈世钧遵从长辈的意愿娶了富家小姐石翠芝,石翠芝也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新婚之夜便问沈世钧:世钧,怎么办,你还是不喜欢我。
张爱玲《半生缘》中男性形象分析读完张爱玲的《半生缘》顿时觉得整部小说流露出的便是遗憾而又幸运,凄凉而又美好的气息。
都说作家创作时都会将现实中的人物幻化进去。
然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现实生活中又是无不找得到原型的。
而我想说的是小说男主人公沈世钧,初读作品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懦弱。
然而越看到后面这种想法也随之改变。
在读这部小说时林林总总对他有这么一些感觉。
第一是:沈世钧的性格。
沈世钧有自卑感,对石翠芝,对许叔惠、甚至对张豫瑾都有很强的自卑感。
就如:张豫瑾第一次来上海住在曼桢家,当他看见曼桢和他说说笑笑时,他很是低落,扭头便要走。
对他来讲,他中意的女孩要瞧得起他,依赖他,给他以自信。
世钧虽然在事业和人缘上远远难比叔惠,但是就性格来说他却有优势。
世钧是个感情专一的人,这从他对曼桢始终如一的感情可以看出。
也是为了家庭肯做牺牲的人,最后听从父亲的安排娶了翠芝。
同时也是个有责任心的好丈夫,婚后履行着做丈夫的责任。
特别是世钧宽厚,能容人,心软,还有点傻气。
第二是:沈世钧大智若愚。
看到后面发现:世钧这个人一点也不笨,翠芝退婚原因他是第一个猜到的。
理由如下:曼桢来南京后,翠芝马上露面,世钧就怀疑其来者不善。
去登山时,翠芝想盖住曼桢的风头,这点曼桢和他都察觉了。
曼桢感到受了其家人的藐视,有些不高兴,世钧送给曼桢红宝石戒指逗她开心。
世钧这时想阻止危机发生,当翠芝等回到沈家后,世钧旁敲侧击用不大高明的玩笑劝告翠芝,还用曼桢手上刚带上的订婚戒指表明了态度。
第二天,一鹏来告诉世钧,翠芝退婚了,世钧很紧张。
当一鹏说要去问文娴时,世钧才如释重负。
那么他为什么会感到如释重负呢?显然他认为这事和自己有关。
一鹏见文娴后回来告诉世钧,文娴说他:“聪明起来比谁都聪明”。
世钧感到很诧异,过后一再嘲笑一鹏。
世钧猜到了翠芝退婚原因,却装在肚子里,去和叔惠和曼桢说,看看他们的反应。
第三是:找叔惠当伴郎同时是为了放心。
翠芝和叔惠单独相处过两次,翠芝给叔惠寄过信,被他看到了,当时觉得很奇怪,叔惠怎么会有南京的朋友。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缘?还是无缘?顾曼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
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
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
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
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
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
《半生缘》女性形象解读【摘要】张爱玲笔下的《半生缘》以曼桢与世钧的爱情互动关系,及其与曼璐的亲情互动关系交织出刚刚跨出旧式生活模式的门槛的近代职业妇女的生存尴尬,描绘了新旧两代女性精神空间的交融及对抗的现实图景。
传统价值观与新式女性意识的冲突而致的精神困惑。
本文主要从女性形象方面对《半生缘》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半生缘》;张爱玲;张爱玲上世纪40 年代张爱玲在文坛上的异军突起,本身就如她的第一部小说集的命名,构成了一种传奇。
而当她50 年代从改天换地的中国大陆悄然赴港,又辗转赴美之后,便传奇难再,在创作上很有些江郎才尽的意味,勉力为之的新作,几乎都乏善可陈,与巅峰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
但其对旧作的改写,仍然引人瞩目,最重要的莫过于由《十八春》改写而成的《半生缘》。
一、错位的母亲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母亲形象,她对母亲情感的表述,对母亲深层世界的刻画无不令人惊叹。
她写尽了人间百相,尤其是写女性,千姿百态。
她笔下的母亲角色,处在男权文化的阴影中,没有确立独立的价值体系,以致在这种文化的抑制下畸变出病态的人性。
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中塑造了一个出离常规的错位的母亲——顾太太。
曼桢因为难产住进了医院,产后想借此机会出逃。
然而,由于身体非常虚弱,逃跑的计划难以实现。
这时愿意帮忙的反而是在医院里认识的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蔡金芳。
连曼桢自己都这样不相信她的母亲:“她跟金芳商量,想托金芳的丈夫给她家里送个信,叫她母亲马上来接她,其实她也觉得这办法不是顶妥当,她母亲究竟是什么态度也还不知道,多半已经被她姐姐收买了,不然怎么她失去自由快一年了也不设法营救她?这一点是她最觉得痛心的,想不到她自己的母亲对她竟是这样。
倒反不及像蔡金芳这样一个陌路相逢的人”。
这与传统作家所描写的母亲是完全对立的。
如此的母亲竟然还不如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这既是女儿的悲哀,也是母亲的悲哀。
后来曼桢经过了人生的转折,与母亲的关系很淡薄,母女间剩下的只是钱的义务了。
2014.02嫚黄姝一.背景与环境的设置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半生缘》较其他作品而言,与我们距离更为贴近的原因之一在于背景设定。
小说主人公沈世均、顾曼桢都是普通人,因同事兼好友叔惠的缘故结识,逐渐便有了感情。
如此稀松平常,如同是发生在我们或认识的人身上的事。
他们的发展细水长流,波澜不惊,但从细节便可看出这份感情的美好。
世均初见曼桢,三人在小饭馆里,曼桢替他涮洗了筷子,“世均把筷子接了过来,依旧搁在桌上。
搁下之后,忽然一个转念,桌上这样油腻腻的,这一搁下,这双筷子算是白洗了,我这样子好象满不在乎似的,人家给我洗筷子倒仿佛是多事了,反而使她自己觉得她是殷勤过分了。
他这样一想,赶紧又把筷子拿起来,也学她的样子端端正正架在茶杯上面,而且很小心的把筷子头比齐了。
其实筷子要是沾脏了也已经脏了,这不是掩人耳目的事么?他无缘无故地竟觉得有些难为情起来,因搭讪着把汤匙也在茶杯里淘了一淘。
”①世均自是心思细腻,这样胡思乱想也是因了曼桢的缘故,一个青年男子初见一个姑娘总是有些局促不安的。
这样的心理描写不胜枚举,其后世均替曼桢找还手套时;在异地想起曼桢时;归来后想早点见到曼桢又不愿叔惠知晓的时候。
这是一段由心而生、两情相悦的爱情,清新真挚,没有阴谋算计,没有轻浮调情,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契合着每一对热恋中的情侣的步调,平静中孕育着欣喜,又别有一种含蓄的甜蜜。
再如世均从家乡回来后的表白“曼桢,我有话跟你说……我有好些话对你说”书中这样写道“其实他等于已经说了,她也已经听见了。
她脸上完全是静止的,但是他看得出来她是非常快乐。
这世界上突然照耀着一种光,一切都可以看得特别清晰,确切”②这是两个人定情的场面,张爱玲用她惯常的不动声色却深入人心的描写手法将两人之间涌动的情愫、细密澎湃的喜悦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使没有类似情感经历的人也能从中感受那种恬静的幸福,感受到青年人恋爱时特有的青涩和无需言说的情意。
其次书中有大量地市民生活的场景描写,主要以曼桢、世均、叔惠三户人家为主。
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璐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璐人物形象分析【导语】:看过半生缘的小伙伴都不太喜欢顾曼璐这个人物。
《半生缘》的内容以及创作背景1.《半生缘》的内容《半生缘》最初名为《十八春》,以上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入手着墨,以沉郁而任性、感伤而婉讽的风格,精确视破与把握人性深处,描绘出了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种种人和事。
可以说,《半生缘》是写女性的巅峰之作。
《半生缘》中,张爱玲以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塑造了顾曼桢、顾曼璐这两个女性代表人物,顾曼璐爱慕虚荣,追求奢靡生活,却因家贫只能卖身为舞女以赡养一家老小。
[1]她的妹妹顾曼桢是新女性的代表,纯洁独立敢于追求自我,具有抗争精神。
特别是顾曼桢敢于突破旧时婚姻观念,追求自由的爱情,其与同事沈世钧相恋,二人是新式爱情的代表,虽然不够现代社会的罗曼蒂克,但是互相钦慕,互相理解。
但是二人的爱情最终是失败的,其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顾曼璐的嫉妒陷害,顾曼桢为姐夫祝鸿才奸污失身。
二是由于沈世钧家庭的百般阻挠,由于沈世钧的软弱,最终二人爱情的火焰熄灭了。
2.顾曼桢的婚恋悲剧透视其实,这部《半生缘》是有着一定的自传性质的。
结合张爱玲的有关人物传记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半生缘》的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新女性渴望唯美婚恋失败后的絮絮倾诉,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我们都知道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有一段失败的婚恋纠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半生缘》不仅仅是一部女性婚恋悲剧的小说,更是宣扬新思想的檄文。
[3]在那个婚姻就是一个可以合法出卖自己的许可证的年代,张爱玲追求爱情甘愿和汉奸胡兰成在一起的做法可以说是违背天理。
但是,张爱玲的进步思想无疑是闪着智慧光芒的思想之举,她对时代女性不仅意味着照耀,更意味着进步。
我们在读《半生缘》这部小说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沉重的,似乎看到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张爱玲,更看到了张爱玲的思想火烛,那么明亮鲜艳。
其实,中国女性的社会悲剧,就像《围城》中的女性渴望冲进城,但是她们也有冲出城外的顾虑,由着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害怕。
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像《半生缘》中顾曼璐那样是一个任由男人玩弄主宰的悲剧角色。
《半生缘》解读《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悲剧。
小说通过这对年轻男女的命运,呈现了都市中青年男女在乱世中的情感纠葛,以及女性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志。
首先,小说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情感为主线,展现了一段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
沈世钧是一个性格懦弱、没有担当的男人,对爱情不够坚定,轻信了曼璐的欺骗,最终错过了与曼桢的幸福。
而顾曼桢则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为了孩子最终嫁给祝鸿才,但她的反抗也不够彻底。
通过对这对年轻男女的描写,小说呈现了都市中青年男女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
其次,小说展示了女性视角下对人生、爱情婚姻的选择。
顾曼桢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勇敢地承担责任,为孩子和家庭付出。
她对于自己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勇敢和独立的精神,是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此外,小说体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意志。
顾曼桢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时,没有放弃自我和自己的追求,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种生命意志和勇气,是张爱玲对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最后,作者对于各个人物深切的关照也让人感受到了小说的深度和内涵。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总之,《半生缘》是一部深刻反映都市中青年男女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的小说。
通过对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故事以及其它人物的描写,小说呈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同时,小说也展示了女性视角下对人生、爱情婚姻的选择和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意志。
这些主题的探讨使得《半生缘》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转载自wallace博客▼这篇文章是我在2000年2月20日晚,读完《半生缘》后写的观后感,现在看来也有些意思,感觉当时的我干什么事情都好投入:《半生缘》是张爱玲刻画人物比较深刻的一部作品,它的主角是中国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南京生活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生活历程,他们的心态意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映射透视的作用,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共鸣;下面就书中的四大主要人物,加以简单剖析:①曼桢无疑是悲剧性人物,但她却是我所喜欢的,因为她如果没有落入姐姐与姐夫的圈套,没有与姐夫鸿才有孩子,很可能会与世钧在其父啸桐死后,冲破门第之别,幸福、平淡的结合在一起。
但是,意外偏偏发生了,命运注定要曼桢经历磨难,经历常人无法体验的痛苦。
曼桢的个性是坚强的,她心里一直存有希望,支撑着她面对风风雨雨,见世钧起初是她最大的希望,后来,儿子荣宝成了她活下去和嫁给鸿才的主要原因。
但当她发现嫁给鸿才是自己的一大失误后,毅然与鸿才离了婚,自己开始独立的生活,而此时她已不在年轻。
小说末尾,曼桢与世钧终于在叔惠家意外相见,两个人都同时感到了生命中的震颤与无奈,世事的无常。
曼桢含着泪说:“两个人都回不去了。
”是的,永远回不到以往两人的时光。
因为时光已逝,人已改变。
②世钧的身上有太多当代男人的影子,即传统又能够接受新思想,即懦弱又有其固执、执著的一面,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并存现象。
从总体上说,世钧比较理性,从他辞职继承父业,从他自曼璐口中得知曼桢结婚后,回南京追求翠芝,从他最初完善自己的想法(继承父业可以解决双方:曼桢家、自家的负担)中,应该可以看出。
而世钧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与曼桢有过一段真心相爱的时光,一直铭刻在世钧的内心深处。
虽然他俩最终没有在一起,但这既不能全怪世钧,也不能全怪曼桢,我们只有感叹苍天太捉弄人,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不相爱的人,却偏偏走到了一起?③叔惠是优秀的,虽然自己家境贫穷,但自己一直努力不懈,不断完善自己。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安庆分校毕业论文(专科)题目:《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特征》09春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号:097090272 姓名:黄梅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一、一个与时代相叛逆的女性 (1)二、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现代职业女性 (2)三、有思想有追求的新派女性 (4)结束语 (5)注释、参考文献 (6)[论文摘要]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
本文对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的女主角顾曼桢的形象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顾曼桢的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关键词] 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形象《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特征》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被誉为“旷世才女”,她的作品或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对当时的女性生在一个危险而又无奈的时代的描写。
《半生缘》的故事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温婉、凄迷的旧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一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顾曼璐做舞女养活。
顾曼桢大学毕业后与来自南京的沈世均及其同学许叔惠同在一个工厂工作,顾曼桢个性温柔中不失坚强,在相处中,温和敦厚的沈世钧同情顾曼桢的处境,并深深爱上顾曼桢,决定与之结婚。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各自家庭的反对,加上两人的互相猜疑,后又有姐姐、姐夫的算计、陷害,他俩之间的感情曲曲折折,一点也不顺利。
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半生缘》对女性的剖析极为深刻,她对女人的诠释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视角分析女主角顾曼桢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内外压力,从主人公自身寻找原因去分析造成其命运的根源,挖掘其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自身的心理误区与性格缺陷,从而警醒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第33卷第1期2020年2月文山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W E N SH A N U N IV E R S IT YVol.33 No. 1Feb.2020浅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双重身份王方(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的顾曼璐是一个极具悲剧性的角色。
在物欲横流的男权文化中,她 始终扮演了一个既是男性主流文化的破坏者,又是男性主流文化的同谋者的角色,拥有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 身份不仅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窘迫的生存环境,也给当代女性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半身缘》;顾曼璐;双重身份中图分类号:丨20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200 (2020) 01 -0088-03A Brief Analysis of Gu Manlu5® Dual Identities in Zhang Ailing's Novel E ig h teen S p rin g sWANG Fang(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650500, China)Abstract: Gu Manlu is a very tragic role in full-length novel Eighteen Springs of Zhang Ailing.In the materialistic patriarchal culture,she has dual identities that she is not only the destroyer of mainstream male culture,but also an accomplice.Her dual identity reveals the stressed living environment of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at the same time,it also give a certain reflection in light of female independence and self-liberation today.Key words: Zhang Ailing;Eighteen Springs;GU Manlu;dual identities《半生缘》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道出了那个时期女性孤独绝望的人生境地与感情挣 扎。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半生缘》中女性人物分析【摘要】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都市与民俗不断冲突的时代里,曼璐的自私与无私,曼帧的独立与软弱,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拥有独特的女性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感受。
整个故事以曼帧与世钧相识、相爱、分手、重逢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几经纠缠又不得不分开的两对恋人的感情。
本文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整个爱情悲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主人公在动荡的年代里如何寻找幸福以及对待人生理想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其笔下凄美动人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叹惋与钦佩的女性形象,而《半生缘》中曼帧和曼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则非常的具有代表性。
她们没有谁是真正幸福的,曼帧失去了世钧,曼璐在悔恨中得病死亡,生活的一切都充满了悲剧因素,在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社会里,是反抗还是顺从,如何去面对不得已而选择的人生是关键。
她们的人生历程艰辛而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世事的艰辛。
一、对顾曼帧人物形象的分析(一)顾曼桢的生活背景顾曼桢生活的时代是30年代的旧上海,正是新旧价值观相互交错的年代。
这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失去了平衡,但根深蒂固的旧社会封建思想依然渗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处于一种想挣脱现实却又屈于现实的状态。
女性的地位低下,大多数女性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都依附于男性,依旧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
顾太太如此,做舞女的顾曼璐如此,沈夫人如此,最后嫁给世钧的翠芝也如此。
唯独曼桢,不愿依附于男性,面对世钧的两次求婚,她都因为不愿成为他人的负担而拒绝,在与祝鸿才离婚后也独立的带着孩子生活。
(二)曼桢的性格特点顾曼桢在《半生缘》中是以一个谋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出现的。
她有知识,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愿意像男人一样出来做事。
她身上充满了活泼的时代气息,甚至是一个明显带着男性意识的女性人物。
曼桢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主角终究还是与幸福擦身而过。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张爱玲小说处于雅俗共存的风格,大胆的说话与叙事方式,接近西方文化,见解独到,简洁而凝练的话语,直接,戟中要害,讽刺性辛辣。
《半生缘》是张爱玲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苍凉凄美的爱情故事,她奖海派小说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她的才华出众,聪颖早慧,是中国女性作家不可复制的传奇,可以说是再无第二人。
她创造了文学界的历史,她的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而一个里程碑,她为大家开了泸港洋场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她笔下的许多的女性都是很典型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作品的主人公。
女性作家写女人,把人物的性情刻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敏感的女人(身世有关),悲观的看世,伤感大胆的笔触,描写了很多女性,如:曹七巧、白流苏、许小寒等等,顾曼桢是《半生缘》中的一个描写和刻画最为丰满的一个女主人公,她是上海都市的一个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的缩影,张爱玲以悲剧的意识和自身的经历结合的一种反应,描写一个新女性的独立路上的摸索突围的过程,造就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当中还反射了张爱玲的自身缩影,她难以告别的童年阴影,主要意义是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旧遗,国弱民苦的讽刺。
一:30、40年代上海都市新型男女的爱情故事(悲剧)一、太多的不和谐《半生缘》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故事的背景,创造了一个灰暗的空间,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楚的爱情故事,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夜成名,轰动一时,在张爱玲眼中当时的上海充满了不和谐,如“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上海,香港,租界,到处是满清时封建的残余劣根,老式的满清家庭,都市发展起来的底层小市民的各种命运,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上海背景。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乱世才让张爱玲有横空出世的机会和大展身手的舞台,加上她可怜的身世,后期所受的教育有关,她抓住了机会,成为了上海轰动一时的文坛新星。
《沉香屑:第一炉香》就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半生缘》是描写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爱情故事的线索,《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出身可怜,父亲早亡,有母亲带领的单亲的家庭,缺少了父亲的家庭失去了支柱,这时,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挺身而出充当父亲支撑家庭的角色,天生劳动能力低下后天的独立生存能力缺陷的女性明显的处于社会的下风,无奈之下,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舍弃了原本应该得到和豫瑾的美好爱情,可是偏偏这时顾家的老爷子死了,注定了顾曼璐要走上做舞女的路,这还不算坏到底,顾曼桢和沈世均都是当时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正是有朝气,有活力的精力充沛的人生时期的年轻人,受过教育,这样的恋情发展应该是美好的。
可是,无巧不成书,几经波折,顾曼桢被自己的秦姐姐设计被自己的姐夫祝鸿才那禽兽强奸了,其中顾曼桢在被困在屋子里脊有反应到张爱玲自身小时候在家所遭受父亲的囚禁有关,张爱玲的父亲娶了后母后,对于张爱玲的折磨可是不少,张爱玲多少从自身生活中得到一些体会和反应,特别是被囚禁的时候看着那铁窗的描写,张爱玲想过真想有一个炸弹,把这个家给炸了,哪怕是同归于尽也好。
这对于张爱玲无疑是个难以告别的阴影。
在文章中多少都有她对于自己的影子的反射,和顾曼璐所遭受祝鸿才的嫌弃后的怨恨,和她与胡兰成的故事有些相似。
文章中最后那沈世均也动摇了自己对顾曼桢的信任和对他们之间爱情的信念,张爱玲偏偏就不把他们的恋情写得美满,而是一个苍凉凄楚的悲剧结局。
二: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再一起?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就有很多因素。
明明是相爱的两个般配的男女,为什么就不能在一起呢?我们读了都会反思这个简单的问题,这里有太多的复杂的东西,表面上看这上海是一个正在发展都市化的城市,可是这些东西突然的出现,而不变的而是小市民的旧观念,旧的一切,上海沦陷,半殖民地的文化氛围,地区沦陷,国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半新半旧的时代,大部分的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中国的传统的桎梏中,新旧的文化冲突。
顾曼桢是一个新型的独立女性形象,顾曼桢身世固然可怜,父亲早忙,家庭少了个男人就如没了支撑的柱子,姐姐顾曼璐也挺身而出,做舞女撑起整个家庭,她为顾家做出奉献,牺牲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如顾曼桢维护自己的姐姐是说的“这不是她的错,是这个该死的社会,要真的说可耻,和那些嫖客比起来还真不知道谁更可耻呢!”顾曼桢毕业后有了工作,做打字员,晚上还做家教,她自己有能力了,不想再靠姐姐做舞女来支撑顾家,她还和顾太太多次说过不要在向姐姐要钱了,顾曼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气顾家如“妈,以后无论如何,家里的开销由我来拿出,姐姐从前供我读书是为什么的,我现在都还替不了她?”她外表看起来柔弱,内心却坚强,她想独立起来,像男人一样撑起整个家庭,她开始很坚信自己的的能力是可以做到的,结识了沈世均后,她不愿意和他结婚先,她妈妈顾太太劝说顾曼桢的时候,顾曼桢却说“我结婚还早呢。
至少要等弟弟大了。
”不愿和他就这么走在一起,让他回去接管他父亲的家业和他建立一个旧式的中国家庭等创造出了一番事业后再建立一个新式的家庭,她认为他应该出来做事,该以事业为重,她也可以照顾顾家,一旦男子结婚了就要照顾两个家,那是一个拖累,会耽误了他以后的事业的发展,她思想很先进,就是这样才有了最后顾曼璐曹人遗弃后设计害她的故事,顾曼璐不能生子曹祝鸿才的遗弃,顾曼璐和祝鸿才本来就不是实名的夫妻,她为了锁住祝鸿才的心居然傻到和祝鸿才一起设计海自己的亲妹妹,让祝鸿才强奸了自己的亲妹妹,她居然想到了“借腹生子”的傻到家的办法,这是何等的愚蠢,就算是顾曼桢欠了她的,她也不能做出这么卑鄙的做法,天理不容,太不理智了,最终害人害己,连死也得不到多少同情,有点鲁迅对阿Q的看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的奉献将被她的愚昧所掩盖,她沦为舞女,遭人遗弃不是她的错,可是她还自己的亲妹妹就是天大的错误了,所致读者都不能原谅她。
全篇下来也讲述了一个新女性的想要独立的种种困难,想在暗淡无光的时代夜空里找到光明的出路是困难的,就如在漆黑的夜里胡乱的摸索,探究,跌跌撞撞的,最终还是惹得一身一生的伤害,在张爱玲看来这就是道不完的唏嘘沧桑和无奈,理想和现实总是不和谐,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总要展开惨烈的碰撞。
悲剧的人生观看世观,她造就的是一个凄美的上海爱情悲剧。
顾曼璐的设计陷害,顾曼桢的性格,还有这个该死的社会决定了人的命运,造成了个性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
二:中国洋场文化下的上海,租界下民众的苦难生活一、旧人新事这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反应着时代的民众生活,《半生缘》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文化特色,现代文化特色,加上张爱玲所受的西方文化特色,这样说来就离不开世界文化,在租界的复杂时代背景,《红玫瑰和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主要讲的都是上海的故事,都是凄迷的和痛楚的人生经历,张看世的悲观性,也揭示了当时上海的市民的苦难生活,底层的市民阶级旧家庭在现代都市的生存状态,在租界下的各种苦难。
战乱的动荡时代,外国的文化传入,有促进都市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可是,世道变了,地区沦陷主权也变的话,受苦的终将还是沦陷区下生活的人民,保守,环境变迁,人心依旧,这是旧中国的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和传统,就算一切都变了,剩下的就是人心了,这是多么悲催的事情,当然,也有些受教育的知识分子青年是变得,如《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就是一个新女性想要独立的一个变化的例子,沈世均也有认识到,可是由于家中父亲病发,哥哥早亡,家里的重担又落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他只好回家继承父亲的家业,动摇了对顾曼桢的爱情后和石翠芝和好,建立一个旧式的中国传统的家庭,叔惠倒是出国留学另谋发展去了,可是在哪个时代的社会下,他们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人,不变的人心更是可怕,任这些几个赤手空拳的知识分子青年变也抵不过飞机大炮的轰炸,过弱就要受挨打,那些力量相比起来就如同大象和蚂蚁一般,无法更改的社会发展趋势,旧式的人旧式的心,新的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发展,谁也阻止不了,在沦陷区的人们生活在无奈的苦难生活流里任凭着命运的摆布,无力反抗,无可奈何。
《半生缘》中以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婚恋为线索,寂静波折,辗转,沧桑,悲欢离合,辛酸苦楚,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遗憾,悲惨的动人故事情节,催人泪下,令人感慨同情和怜悯。
从侧面看,叔惠在国外也混得不怎么好,回国了,石翠芝作为人妇,乃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沈世均和叔惠是新型的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选择的结果和代表,顾太太更是一个底层的无力的一个老式人物,豫瑾本来当医生挺好的,可是,最后因为地区沦陷,他的医院被捣,老婆更是遭了日本人的毒手,他自己也被日本人抓走,这种种的现象,这些人的遭遇是正常的生活吗?显然不是,这是战乱时代的苦难国民的生存状态,这些不也即是当时战乱下的各个人物代表的生活状态吗!二、灰暗的生活色彩《半生缘》中的文字似乎全篇无光,都是一片灰暗的色彩,也是当时上海人对与新都市话的生活方式的观念看法和现实的一种错位,错综复杂的上海文化背景下,像是张爱玲看到上海的天空是笼罩着一层迷雾一样,迷迷糊糊,朦胧中让人看不清楚,找不到光明,辨不清方向。
鸦片战争,上海被迫开阜,使得上海成了走向世界的路口,文化的传入方面,特别是西方的文化流入上海,流入中国,西方权势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增长,上海商业化,都市化,现代化,从此上海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景象,出现了电影院,舞厅,电车等等,对于新兴的年轻知识分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自由恋爱的时代,可是,张爱玲在《半生缘》描写大的上海的这对男女并没有那么幸运,偏偏是走向了悲剧。
两个相爱的人不能走到一起,把美好撕碎给人看,为什么不能走到一起?这就是遗憾的问题所在,为什么不成全他们,成全了他们就没那么令人震撼了,少了不少对时代文化的抨击。
也不像《倾城之恋》那样,为了成全他们这对一直以来都真真假假的恋人整座城市都倾倒了。
三:追求纯真而炽热的爱情和张爱玲的其他作品相比,很多都是些上海的故事,写得都是女性人物,她们的感情性质差不多。
但是,在《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和沈世均的爱情是纯真的。
不像张爱玲其他的作品那样,爱情充满金钱的驱使,充满铜臭的味道,人性的扭曲与变态,剖析人性的丑恶面目。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金钱嫁了一个有钱的患有痨病姜家二少爷,为了得到金钱从此给自己戴上了金钱的镣铐,后期发现身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她人性的变态和扭曲,赔了自己的幸福,还把自己的儿女迫害致死;还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也和《金锁记》中的故事相似;《心经》中的许小寒更是上演了父女之恋,乱伦一套;《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更是和范柳原做起了真真假假的爱情游戏,看了都让人想到一个“假”字,觉得他们虚伪,都是金钱再作怪,人心向着金钱一起在乱世中之中作怪,表现出了人性的丑恶百态,充满金钱的的残害现象,充满了铜臭的爱情,甚至那不是爱,那是对于生活的一种妥协,出卖自己换的金钱的现象,一个“钱”字的现实世界,将旧中国封建社会的上海的人性描写的淋漓尽致,思想被禁锢,灵魂和性灵被金钱扭曲,太多的不和谐,病态百出的时代背景下的一幅幅的都是充满铜臭的味道的画面,画面里满满的人事都是杂乱参差,错综复杂,一张张丑恶的面孔,令人感慨和生惧!而《半生缘》中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则是这写画面中的一幅凄美的苍凉的画面,与其他作品的品味决然不同,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是把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建立在金钱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