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2.67 KB
- 文档页数:10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量和制造的物质、精神财宝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力量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学问与设施。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欢迎阅读与保藏。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1楚文化是古代诸侯国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汲取了华夏先民所制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殊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进展。
楚文化有“六大支柱”和“五种精神”,揭示楚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楚文化“六大支柱”1、炉火纯青的青铜冶铸;2、绚丽精致的丝织刺绣;3、巧夺天工的木竹漆器;4、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5、惊采绝艳的屈骚文学;6、恢诡谲怪的美术乐舞。
楚文化“五种精神”1、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2、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3、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精神;4、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5、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2在祖国漫漫的长河中,荆楚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
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荆楚文化”时间更长,可延长至2000多年。
在荆楚中,楚文化讨论是重点,由于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进展起来的。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在周代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支。
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老庄及屈骚。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制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
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闻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
楚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楚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一、楚国文化的特点楚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多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还融入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信仰之中。
1. 崇尚勇猛精神:楚国文化鼓励人们勇敢、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崇尚武力与勇敢的行为。
楚国人民尊崇“忠勇”和“破釜沉舟”的精神,在战争中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意志和敢于冒险的勇气。
2. 重视音乐艺术:楚国是音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其文化传统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楚国的音乐风格独特,歌曲多以楚地方言演唱,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 崇尚自然与生命:楚国人民崇尚自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尊重生命,崇拜神灵,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深受民众的拥护。
4. 知识与文化的重视:楚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之一,楚文化以书法、绘画、文学和史学等方面的发展而著称。
楚国人民注重教育和知识的普及,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才。
二、楚国文化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楚国文化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政治影响:楚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和特殊的文化,对其他国家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楚国的勇猛精神和豪放风格,激发了其他国家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
2. 经济影响:楚国位于长江流域的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繁荣的经济。
楚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使得楚国的经济活力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商贾和人才涌入楚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3. 社会影响:楚国文化注重人的个体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人文关怀和社会理念影响了整个华夏地区,在社会伦理、家庭观念和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文化影响:楚国的音乐艺术、文学、史学等独特文化形式对战国时期的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楚文化楚文化是始于春秋早期的一种区域文化,它糅合了中原商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春秋中期即已标新立异,成为与中原周文化并驾齐驱的唯心华夏文化的表率。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湘楚文化是湘文化与楚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们是延续中原文化的一种承袭与补充,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构成中国璀灿文明史的最基本的要件。
湘楚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教育、民俗民风等五个方面。
湘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巴楚文化一样,同属楚文化的重要支脉,因承传了楚文化的主旨并形成于辽阔富饶的三湘大地而得名。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由此可见,楚族的先祖出自黄帝系统,属于中原华夏族的一支。
《左转》襄公26年说“楚失华夏”,屈原《离骚》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也可表明楚的先祖本为华夏系,而别封于蛮夷之地。
事实上,华夏族的血统,既包括夏人、殷人和周人,也融合了当时部分少数民族的血统。
据史书记载,在先秦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原始的兼并战争及其他因素,使成千上万的部落,包括夷、狄、蛮部落,逐渐融合为一整体。
《史记·封禅书》:“黄帝时有万诸侯。
”《墨子·非攻》:“古者天子始封诸侯也,万有余。
”《吕氏春秋·用民》:“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周逸书?世俘解》说,武王克商,“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九,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这便是先秦时期诸侯兼并的历史。
由于战争而加速了部落的融合,也由于部落的一统融合才促成了华夏族的出现。
熊绎受封之后,部族南迁至楚蛮之地,其时楚国“土不过同”(方百里为同,方千里为圻)。
由熊绎五传至熊渠,楚人已“甚得江汉间民和”,即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
楚文化
1.特征
一种是努力工作和自我完善的进取精神。
二是追求新奇事物的创新精神,即开拓进取,不断探索。
第三是折衷主义的开放精神,即将北方和南方融为一体,并包括所有河流。
第四是崇尚军队,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
2.概念分析
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迁往南方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因素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目前,湖北大部分地区和豫西南地区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
河南东南,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是晚楚文化的中心。
春秋中期以后,湖南和江西成为楚文化的重镇。
贵州云南,云南和广东等地的某些地区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3.地位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的许多文化特征,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别具一格,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都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根源的追寻必须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4.楚文化装饰纹样的视觉特征
楚文化的纹饰里,最重要的要算是凤纹了。
因为楚国尊凤贬龙贱虎,所以在很多物件里都会凤踩虎或者啄龙的图样。
同样在各种装饰里,凤的重复排列图样也很多。
然后在楚文化的装饰中多以曲线造型或者制纹,这也是楚国很多物体器型与中原文化的不同。
一、什么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性质和渊源。
楚文化为东周时期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它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
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
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二、楚文化的发展阶段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勃兴期、鼎盛期和转变期4个阶段。
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
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楚文化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侯州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迁往南方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的角度来看,楚文化在中原地区保留了更多的冀州文明特征,同时也吸收了少量的野蛮人特征。
时间越晚,其自身风格就越发出现,沿着整个楚文明的模仿之初,不断变异,并最终在未造的发展道路上前进。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文化的许多特征,其辉煌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都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根源的追寻必须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楚族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族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是中国民族的一个分支,向南迁徙。
他们将中华文明的先进元素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了楚文化。
就体裁而言,楚在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命名,自然接受了纪周文明的统治。
此外,物理数据还表明,西周时期楚族文明的人格特征尚不明确,仍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相当大的特征。
春秋战国以后,它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冀州文明和其他区域文明的文明。
具有自己特色的成熟独特的文化。
与其他文明一样,楚族文明的最初兴起也应具有相应的文明元素。
在这里,我们可以研究楚族文明崛起的大致时间。
从楚雄熊到熊毅时期,文献记载是“菊丹阳”(今河南省锡川县)而不是“杜丹阳”,也没有相应的考古资料来证实丹阳只是尚未发现地名,而不是首都或城市组织,以及大型礼仪建筑。
人们怀疑,不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楚国制作或归因于楚的青铜器,而且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也看不到任何东西,更不用说文字了。
这时,朱刚“在景山开了,路上有蓝色的小捆”。
可以看出,生产率低下,其生产关系只能在相对简单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南部诸侯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向南迁徙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国文明因素带入了楚国,并在中原的商周文明,特别是纪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从文化性的角度来看,楚文化保留了中原纪周文明的特征,也吸收了少量的蛮族文化。
时间越晚,其自身的风格就会出现得越多,它遵循着整个楚文明首先模仿,然后变异,最后不创造的发展道路。
目前,湖北省和河南省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是楚初文化的中心地区。
河南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是晚楚文化的中心。
春秋中期以后,湖南和江西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区。
贵州,云南和广东的一些地区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文化的许多特征,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品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和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这不能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
所谓“文明”,有很多含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它是指文化的总和,即在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它也指一种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分支多的整体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于文化。
其次,这意味着氏族体系在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中瓦解了,并进入了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先进文化已进入文明时期,其程度已达到广泛使用字符的程度,人文和自然科学已取得一定进展,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已发展到足以解决某些问题的程度。
为了确保复杂社会的安全和效率。
楚文化中最重要的是钟声。
楚文化概述楚国是古代中国的七大战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楚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传奇的故事、文化、习俗、音乐、戏曲等,其中的楚文化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整个东南地区。
本文将概述楚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一、艺术品味楚文化的代表之一就是艺术品味,其以出色的立体雕塑和铜器制品著称。
楚文物的特点之一是他们对人体和自然形态的精确描述,楚文物雕塑表现的女性形象具有尖细的腰部、圆润的臀部、长而浓密的头发,无论是在细节、表情还是肢体的描绘上都非常优秀。
楚文物的铜器制品则以鼎、缶、盘、勺等家庭用具为主要表现手法,其在工艺和造型方面也颇具特色和优秀。
二、音乐和戏曲楚国是中国音乐和戏曲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楚文化成就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楚歌、楚辞和楚人的音乐。
楚歌是楚国民间音乐,深深地根植于楚地风土人情,通过其表现出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情感。
而楚辞则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是在整个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道风景线。
楚人也以戏曲长袖舞蹈和跳舞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泛楚地区流传下来,堪称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之一。
三、养生文化楚文化养生的传承最为深厚,楚文人注重锻炼身体,重视和尊敬老人,以适度的饮食、规律的运动、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养生的基本准则。
楚文化最为重视自然界中的万物相互关系,推崇天人合一,倡导阴阳调和,即和谐。
同时,楚文化倡导重心低、立身稳的站立姿态,这种姿态与道家所说的人体“和气”理念相一致。
四、地域文化楚文化与地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楚人一方面深刻理解并尊重着各种自然气候、水文地貌,另一方面又根据自身特征进行地域性文化的繁荣发展。
古楚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江水、湖水的活泼流淌;而鱼、田、园却成为了古楚人生产生活的主要阵地。
也正因如此,楚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楚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一部分优秀文化的特点与理念。
楚文化不仅具有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更代表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中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其在历史潮流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文化影响。
楚文化相关词汇范文
1.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2.楚辞:楚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楚剧:楚地流传的一种地方戏曲,以花脸为主要表演形式,富有地方特色。
4.楚歌:楚地流传的一种民歌,多以爱情、壮志等为题材,歌词含蓄而深情。
5.楚人:指楚地的居民,有着自豪的楚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6.楚风:指楚地的风俗文化,包括饮食、民俗、服饰等方面的特色。
7.楚韵:指楚地的音乐艺术,有独特的节奏和音调,表达了楚地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8.楚仪:指楚地的礼仪传统,包括婚俗、祭祀等方面的习俗和仪式。
9.楚词:指楚地的诗歌创作,表达了楚地人民对生活、爱情、乡土情怀等的情感表达。
10.楚画:指楚地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富有江南笔墨的特点。
楚文化概述楚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楚国地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3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文化是一种多元而富有活力的文化,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以下是对楚文化的概述和相关参考内容。
楚国是中国古代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楚国繁荣发展了几个世纪,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点。
楚国的语言主要是楚语,虽然楚文独具特色,但由于后世的文字记录较少,关于楚语的详细资料相对较少。
在楚文化的文学方面,楚辞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楚辞是楚国的古代诗歌,主要反映了楚国丰富多彩的生活、爱情、哲学思考等各个方面。
著名的《离骚》就是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此外,楚辞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九歌》、《九辩》等,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楚文化在艺术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楚国的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玉器和墓葬等方面。
楚人善于制作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如鼎、钟、觥等,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现了楚文化的审美追求和技艺水平。
楚文化中的玉器也十分著名,楚人对玉石的崇拜和善于雕琢玉器的技艺被广泛流传。
此外,楚文化中的墓葬也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楚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研究古代艺术和历史的重要材料。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楚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楚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楚辞》和《楚书》等文献中。
楚辞中的哲学思考比较深邃,涉及到人生、命运、世界观等诸多问题,表现出楚国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而楚书则是楚国国家宗教的重要文献,记载了楚国的祭祀仪式、信仰等内容。
楚人崇拜自然和祖先,相信祭祀可以保佑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繁荣。
楚国的政治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楚国实行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楚国的君主称为“王”,王权较为强大,并且楚国的行政区划较为细分,地方政权相对独立。
楚文化博物馆介绍楚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专门展示楚文化的博物馆。
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楚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楚文化博物馆则是这一传统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
楚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武汉市汉阳区蔡甸路,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
博物馆建筑设计既保留了古典的楚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馆内展示区分为七个展厅,分别展示了楚文化的不同方面和历史时期,如楚国的建立与发展、楚文化的艺术与文学、楚国的军事与武器等。
在楚文化博物馆的展厅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大量精美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楚王墓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质上乘,对于研究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有许多楚文化相关的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料供观众学习和了解。
楚文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广楚文化。
这些展览和活动内容多样,包括楚文化讲座、楚文化艺术表演、楚文化手工艺制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研究机构和教育基地,楚文化博物馆还设有研究中心和教育中心。
研究中心致力于楚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对文物的鉴定、整理和研究,为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育中心则负责开展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培养和引导更多的人们关注和热爱楚文化。
楚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和运营,为传承和发展楚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和教育活动,楚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学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同时,博物馆也成为了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楚文化博物馆作为一座专门展示楚文化的博物馆,通过展示文物、举办展览和开展教育活动,为人们了解和认识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同时,博物馆也在楚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楚文化楚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与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楚文化诟病满满,主要就是因为它神秘而浓厚的巫祭之风。
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楚辞更是充满了大量的鬼神和祭祀词语。
而这些都与中原的儒家文化差异巨大。
然而,随着楚国灭亡,屈原去世,楚辞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这就说明楚文化与中原的儒家文化之间还是有共通之处的。
那么,楚文化为何会孕育出“楚辞”?楚文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呢?即,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本文将分六个方面对“楚文化”进行概述,论述如下:一:楚民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而楚文化也源于中原文化;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很多观众不仅认识了“芈”这个字,还知道了“熊”是楚国的“国姓”,就像唐朝皇室的国姓“李”,宋朝皇室的国姓“赵”,明朝皇室的国姓“朱”一样。
事实上,由此,楚民族的祖先来源于“芈”姓“熊”氏。
那么,“芈”姓从何而来?根据《史记楚世家》我们可以知道,“芈”姓源于上古时期的祝融部落,而祝融又源于颛顼高阳氏。
在《离骚》开头也说了“帝高阳之苗裔兮”。
而颛顼和祝融又是谁呢?首先,颛顼是上古“五帝之首”黄帝的孙子,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号高阳氏,主管北方;其次,祝融是颛顼的孙子,原名重黎。
因他掌管火正之官,所以帝喾赐他“祝融氏”。
帝喾又是谁呢?黄帝的曾孙,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
而“芈”姓就源于祝融。
据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所载,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称为“祝融八姓”。
楚人的先祖即源于“八姓”中的“芈”姓。
然而,“芈”姓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楚人的,换言之,“芈”姓族群一开始并不是生活在南方的楚地,而是生活在北方的河南,山东境内,属于中原民族。
在芈姓族群中,有一支叫“季连”的一族,因为战乱,地理变化,部族间争战等原故,从中原迁徙至南方“蛮夷”之地,后来便成为楚国贵族的先人。
对此,在《史记楚世家》中有记载“其后中微,或在中,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意思就是说,在芈姓部落群中,有些部落衰微了,有些部落强大了,有的留在了中原地区,有的流落到了南方蛮夷地区。
因为时间久远,不能详细地记录其历史。
既然楚民族的祖先,芈性贵族是从中原移居到南方蛮夷之地的。
那么,楚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和中原文化没有什么两样。
换言之,就是楚文化的来源应该是中原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土生土长的另一种文化。
那么,这个“中原文化”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亦或是周文化呢?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2个问题:楚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究竟来源于哪一个“中原文化”?二:楚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来源于夏商文化,以商文化为主;关于这个问题,汉代著名史学主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给出的答案是“夏文化”。
他说“祝融八姓”在夏时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根据他的原文“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一说,后世学者产生了怀疑。
因为夏代久远,那时应该还没有侯伯分封之说。
因此,后世学者认为,楚文化源于夏文化,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楚文化源于商文化或者周文化。
那么,作为楚文化来源的中原文化,究竟是属于哪一个文化呢?这就要看楚人先祖是何时脱离中原而迁到楚地的。
前面我们说了,楚国贵族是来源于芈姓季连一部。
而季连一部是何时从中原迁到楚地的,在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
他说“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
其中的“鬻熊”为芈姓后裔,是楚贵族的祖先。
也就是说,当周朝经历了两代至周武王时,楚国贵族的祖先鬻熊将城都从汉水以南的丹阳迁徙到了郢。
由此可知,在商朝末年,芈性部落仍然没有脱离中原,楚国也还没有建立。
到了周初,楚国先祖芈姓贵族由中原迁往楚地的过程,终于完成了。
事实上,芈姓贵族成为楚人,即楚国立国是在周成王之时。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即,周成王掌权后,周公旦因遭谗言,被成王嫌弃,因此到楚地避祸。
周公旦在楚地被楚人敬之如上宾。
于是,等周成王与周公旦和解后,周公旦回到了周朝,就向周成王诉说了此事。
于是,周成王就将熊绎封为楚君。
熊绎,楚国史第一位君主,鬻熊的曾孙,被周成王封为楚君,赐“子男”爵位及田地,芈姓熊氏,居丹阳,掌管祭祀祝祷之事。
就这样,芈姓成为楚国君主,楚国正式立国,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而楚民族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至此,楚文化便与中原文化开始有了隔阂,后来更是“野蛮生长”,成为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荊楚文化”,更是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文学艺术经典。
因此,楚文化并不是来源于周文化,而是来源于夏商文化,尤以商文化为主。
那么,夏商文化有什么特点呢?这对于研究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至关重要。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3点:夏商文化的特点三:夏商文化弥漫着浓烈的原始文化色彩,具有较强的宗教特色;中原文化由夏到商,一以贯之地弥漫着浓烈的原始文化色彩,据《礼记表记》记载,夏商文化的特点是“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也就是说夏商文化非常注重鬼神,注重宗教祭祀活动,带有强烈的巫文化特点。
根据出土的大量甲骨史料表明,在商代所存的各种宗教祭祀名目达到近200多种,而且这还不是全部。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人殉最为鼎盛的时期。
在已经发掘的商代墓群中,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当时人殉之风是多么惨烈。
除了殉葬以外,人牲还出现在各种祭祀之中,如建筑房屋,安门,落成仪式等都会使用人牲。
然而,我们知道,商代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力很宝贵。
可为何会有如此大规模的人牲呢?答案就是:夏商文化非常注重神灵,注重宗教祭祀。
此外,商代的政治活动也都是在神灵的名义下进行的。
商代的神职人员,如史,祝,巫等,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殷要靠占卜来使人信任,要凭天命来稳定人心。
大量的甲骨卜辞所记录的即是占卜,祭祀,也是政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夏商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巫祭和鬼神,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琐事,人们都要向鬼神求问,按照鬼神的旨意来办事。
即然如此,当时位于中原的芈姓部族,应该也处于这种文化氛围之中。
所以,我们在楚辞中会看到大量的鬼神和巫祭文化。
同时,这也说明楚文化并不是一种完全土生土长的文化,而是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的,从中原文化中衍生而出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也是以巫祭和鬼神为核心的文化。
然而,到了周朝,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却与中原文化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差异。
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第4个问题:周公变革之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渐行渐远。
四:周公变革以后,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大虽然楚文化来源于中原文化,然而由商到周,中原地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过程。
人们亲眼见到了曾经受命于天的殷商王朝,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于是,人们自然会对“鬼神”和“天命”产生怀疑,也意识到了天命无常,上天不可信。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需要剧增,夏商时代以大量人殉为代表的祭祀文化,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一场文化变革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悄然开始了。
而主持这场文化变革的就是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因为他的封地在周,即今天的陕西宝鸡,爵位为上公,所以史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辅佐周成王七年,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变革”。
而周公变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制礼作乐”,也就是用礼乐来代替宗教统治,用礼乐来帮助人们修身和立业,把礼乐变成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根本标准,让礼乐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前提。
简言之,就是把人们的思想从鬼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学会理性思考,让中原民族从蒙昧社会步入文明时代。
不过,为了让变革顺利地进行,周公还是保留了大量曾经盛行于商代的祭祀名目和祭祀仪式。
只不过,这些仪式更多的是服务于政治和伦理道德,注重的是祭祀中“人”的作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以及“人”的自尊自重。
而夏商时代的祭祀,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神的崇拜。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地理位置和自身原因,楚国贵族与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变革擦身而过。
后来,楚国与周朝更是长期处于相互戒备和敌视的状态。
周朝曾多次派兵讨伐过楚国,皆因楚国地处偏远的缘故而告失败。
最后的结果就是楚国的地盘越来越大,占地千里。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与周朝相抗衡以外,楚国在文化上也有是有意地和周朝拉开距离。
在《史记楚世家》中就记录了楚国两代国君先后对周人自称“蛮夷”。
一处是周夷王时,楚王芈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
”而另一处是周桓王时,楚武王熊通也说:“我蛮夷也。
”而所谓“蛮夷”,在春秋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和民族的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
楚国自称“蛮夷”,当然不是贬低自己,而是要强调自己的社会习俗,政治,传统都有别于周室,可以不用中原的那一套社会标准来衡量自己。
由此,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也就渐行渐远了。
总而言之,楚文化在重祭祀和重宗教这两个方面,与中原文化中的夏商文化同属一脉。
后来,由于周王室的衰微,楚国地处偏远,楚国贵族与中原的隔阂加大,楚文化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土著文化和淫祀文化。
五:楚文化的本土特色:土著文化和淫祀文化楚文化因为错过了周公旦的改革,在自己的境内土生土长,势必要与自己境内的本土文化产生更密切的交融。
而这个本土文化就是楚国的土著文化。
据《战国策》记载,楚国境内早在舜和禹的时代,就有土著民族生活。
这些土著民族就是“三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与楚国经常发生关系的土著民族主要有“濮”,“越”,“巴”,“蛮”等。
这些土著民族中,濮人原先生活在江汉之间,后来随着芈姓楚人的南迁而逐渐南移到沅湘一带,与楚国发生的关系比较多;百越虽然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但是根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也有一部分越人生活在长江中游,即今天的武汉附近。
巴人进入南方也比楚人早的多,与楚人也是一直处在打打合合的状态之中。
对此,《左传庄公十八年》多有记载:“楚文王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
……冬,巴人因之以伐楚。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
”“群蛮”和楚国也经常发生冲突,关系也相当复杂。
对此,在《左传》中有相当多的记录。
例如《左传哀公十七年》就曾记载:楚武王时陈大启群蛮,而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
总的来说,这些土著民族与楚国贵族一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楚国贵族一直试图兼并这些土著,而这些土著民族肯定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抗。
于是,楚文化就和这些土著文化之间产生了交融,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土著文化的因素会进入到楚文化中去。
例如土著民族中的青铜工艺,鼎鬲等陶器形态,还有各种纹饰图样,都已经融入楚文化;而作为精神文化的土著民族的歌舞祭祀,也有很多被楚文化吸收;而作为楚文化代表的楚辞,当然也吸收了很多土著文化中的歌舞祭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