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疲劳分析的各种方法

疲劳分析的各种方法

疲劳分析的各种方法
疲劳分析的各种方法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很多。按疲劳裂纹形成寿命预测的基本假定和控制参数,可分为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一应变法、能量法、场强法等。

2.4.1.1名义应力法

名义应力法是以结构的名义应力为试验和寿命估算的基础,采用雨流法取出一个个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应力循环,结合材料的S -N曲线,按线性累积损伤理论估算结构疲劳寿命的一种方法。基本假定:对任一构件(或结构细节或元件),只要应力集中系数K T相同,载荷谱相同,它们的寿命则相同。此法中名义应力为控制参数。该方法考虑到了载荷顺序和残余应力的影响,简单易行。

但该种方法有两个主要的不足之处:一是因其在弹性范围内研究疲劳问题,没有考虑缺口根部的局部塑性变形的影响,在计算有应力集中存在的结构疲劳寿命时,计算误差较大;二是标准试样和结构之间的等效关系的确定十分困难,这是由于这种关系与结构的几何形状、加载方式和结构的大小、材料等因素有关。正是因为上述缺陷,使名义应力法预测疲劳裂纹的形成能力较低,且该种方法需求得在不同的应力比R和不同的应力集中因子K T下的S-N曲线,而获得这些材料数据需要大量的经费。因而名义应力法只适用于计算应力水平较低的高周疲劳和无缺口结构的疲劳寿命。近年来,名义应力法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相继出现了应力严重系数法(S. ST)、有效应力法、额定系数法(DRF)等。

2.1.2.2局部应力一应变法

局部应力一应变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结构的名义应力历程,借助于局部应力-应变法分析缺口处的局部应力。再根据缺口处的局部应力,结合构件的S-N曲线、材料的循环。一曲线、E -N曲线及线性累积损伤理论,估算结构的疲劳寿命。

基本假定:若一个构件的危险部位(点)的应力一应变历程与一个光滑小试件的应力一应变历程相同,则寿命相同。此法中局部应力一应变是控制参数。

局部应力一应变法主要用于解决高应变的低周疲劳和带缺口结构的疲劳寿命问题。该方法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析、计算将结构上的名义应力转化为缺口处的局部应力和应变。它可以细致地分析缺口处的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非线性关系,可以考虑载荷顺序和残余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因此,到目前为止,局部应力-应变法是一种比较好的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它克服了名义应力法的两个主要缺陷,但它亦有本身固有的缺陷。一是没有考虑缺口根部附近应力梯度和多轴应力的影响。二是疲劳寿命的计算结果对疲劳缺口系数K值非常敏感。而在实际工作中,精确地确定结构的K值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影响了局部应力一应变法估算疲劳寿命的精度。此外,局部应力一应变法要用到材料的C一一N曲线,而E一一N曲线是在控制应变的条件下进行疲劳试验而得到的,试验数据资料比较少,不如S-N曲线容易得到,这也影响了该方法的使用。

2.1.2.3能量法

基本假定: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的构件(元件或结构细节),如果在疲劳危险区承受相同的局部应变能历程,则它们具有相同的疲劳裂纹形成寿命。

能量法的材料性能数据主要是材料的循环应力一应变曲线和循环能耗一寿命曲线。虽然在现有的能量法中均假设各循环的能耗是线性可加的,而事实上由于循环加载过程中材料内部的损伤界面不断扩大,因此能耗总量与循环数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这一关键问题导致了能量法难于运用于工程实际。因此能量法可能不是一种十分合理和有前途的方法。

2.1.2.4场强法

基本假设: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的构件(元件或结构细节),如果在疲劳失效区域承受相同应力场强度历程,则具有相同疲劳寿命。此法的控制参数是应力场强度。用场强法预测结构的疲劳裂纹的形成寿命时,需要循环应力一应变曲线和S-Nf 曲线(或£-Nf曲线),分析计算较复杂。

由上述四种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各自的特点可知,不同的已知条件需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如对于具有大量的疲劳性能数据的材料制成的连接件或结构件可采用名义应力法;对于具有复杂的几何外形且承受复杂载荷作用下的一些结构件可采用局部应力一应变法,尤其是瞬态的循环。一曲线和£-Nf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应力场强法可以用于与局部应力一应变法相同的材料疲劳性能数据即循环a一曲线和S-N或£-Nf曲线。

2.2断裂力学方法

断裂力学理论是基于材料本身存在着缺陷或裂纹这一事实,以变形体力学为基础,研究含缺陷或裂纹的扩展、失稳和止裂。通过对断口定量分析得出构件在实际工作中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适用较广泛的是Paris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公式),合理地对零、部件进行疲劳寿命估算,确定构件形成裂纹的时间,评价其制造质量,有利于正确分析事故原因。事实上这种方法解决了工程中许多灾难性的低应力脆断问题,弥补了常规设计方法的不足,现已成为失效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疲劳断裂是结构零、部件失效的主要模式。据统计,由于结构部件失效导致的重大事故中的85%^-90%与疲劳断裂有关。根据断裂力学的观点,金属结构件的疲劳破坏是由于主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而造成的,结构的寿命取决于结构危险部位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该方法将疲劳断裂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构件在交变力作用下产生初始裂纹(初始裂纹定义至今仍无统一标准,习惯上为0.5^-1mm);二是裂纹开始扩展,以致产生较大宏观裂纹;三是裂纹急剧扩展,迅速导致破坏,它的寿命往往很短,称瞬间断裂寿命,工程上不予考察。按裂纹产生的时间,又可将第一阶段定义为始裂寿命,第二阶段定义为为裂纹扩展寿命(习惯上称剩余寿命)。对寿命的度量一般以经历的循环荷载的次数来表示。该理论认为,疲劳极限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当构件承受的循环荷载幅值小于该构件材料的疲劳极限时,该构件不可能因产生裂纹导致破坏,即从疲劳寿命角度考察其寿命是无限的。此外疲劳寿命不仅与循环载荷幅值和材料物理、化学特性有关,还与载荷的变化频率有关,故疲劳寿命有高周疲劳与低周疲劳之分。

前述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一应变法等均是研究始裂寿命。而剩余寿命的研究,则较复杂。目前是一个热点问题,工程界尚未提出普遍接受的评估手段。

近年来,断裂力学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它还很不完善,断裂失效的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所以要应用该理论得出简单而准确可靠的疲劳寿命预测计算式还有待时日。

2.3可靠性设计方法

可靠性设计方法是应用可靠性理论和设计参数的统计数据,在给定的可靠性指标下,对零部件、设备或系统进行的设计。其目的是发现和确定产品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通过预防和改进,提高产品的固有可靠性。但是机械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还很不成熟,况且用可靠性设计的方法也不能解决疲劳剩余寿命评估的问题。

2.4概率断裂力学

断裂力学是基于确定性参数的估算方法。概率断裂力学是将断裂力学中裂纹尺寸、断裂韧性、应力强度因子、裂纹扩展速率等参数作为随机变量,进行可靠

性分析。这样就提高了断裂力学工程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但该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其涉及到随机变量和随机数目前主要采用正态分布、三参数威布尔分布来产生,显然不足以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二是试验数据不足。故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目前也有人利用模糊数学和统计模拟的方法对金属结构的技术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推算它的剩余寿命[[36-381。这些方法是否可靠,不仅取决于数学方法,还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

2.5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评估理论发展趋势〔3,一#40]

在今后的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评估理论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应着手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理论上侧重研究系统临界状态及多临界状态的优化问题,研究多判据情况下一次二阶矩法;研究验证临界失效模型的有效方法;完善疲劳强度理论及断裂力学方法;研究更适合系统的概率失效模型,改进目前计算断裂概率方法;进一步研究计算可靠度的方法;研究影响系统的敏感性参数,特别研究对系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从而系统有效地处理其敏感性指标。

2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评估理论基础

试验上侧重于研究选择适合于工程的金属结构实际测量的方法,找到应用于实际的判断依据,从而正确地评价其寿命。利用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提高对实测数据的处理,建立金属结构件的专家系统,评定金属结构的疲劳剩余寿命和其余的技术指标,进而研究金属结构的设计、制造和技术改造等的人工智能系统。

第三章疲劳强度计算练习题

第三章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 一、选择题 3-1 45钢的持久疲劳极限σ-1=270MPa,,设疲劳曲线方程的幂指数m=9,应力循环基数N0=5×106次,当实际应力循环次数N=104次时,有限寿命疲劳极限为____________MPa。 (1)539 (2)135 (3)175 (4)417 3-2 有一根阶梯轴,用45钢制造,截面变化处过渡圆角的疲劳缺口系数Kσ=1.58,表面状态系数β=0.28,尺寸系数εσ=0.68,则其疲劳强度综合影响系数KσD=____________。 (1)0.35 (2)0.88 (3)1.14 (4)2.83 3-3 形状、尺寸、结构和工作条件相同的零件,采用下列不同材料制造:a)HT200;b)35钢;c)40CrNi钢。其中设计零件的疲劳缺口系数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 (1)a)和b)(2)c)和a)(3)b)和c) (4)b)和a)(5)a)和c)(6)c)和b) 3-4 零件的截面形状一定,如绝对尺寸(横截面尺寸)增大,疲劳强度将随之____________。 (1)增高(2)不变(3)降低 3-5 零件的形状、尺寸、结果相同时,磨削加工的零件与精车加工相比,其疲劳强度____________。 (1)较高(2)较低(3)相同 3-6 零件表面经淬火、渗氮、喷丸、滚子碾压等处理后,其疲劳强度____________。 (1)增高(2)降低(3)不变(4)增高或降低视处理方法而定 3-7 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综合影响系数KσD或KτD与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1)零件的应力集中、加工方法、过载 (2)零件的应力循环特性、应力集中、加载状态 (3)零件的表面状态、绝对尺寸、应力集中 (4)零件的材料、热处理方法、绝对尺寸。 3-8 已知设计零件的疲劳缺口系数Kσ=1.3、尺寸系数εσ=0.9、表面状态系数βσ=0.8。则疲劳强度综合影响系数KσD为____________。 (1)0.87 (2)0.68 (3)1.16 (4)1.8 3-9 已知零件的极限应力σr=200MPa,许用安全系数[S]=2,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系数为Kσ=1.2,εσ=0.83,βσ=0.90。则许用应力为[σr]___________MPa。 (1)160.6 (2)106.7 (3)62.25 (4)110.7 3-10 绘制设计零件的σm-σa极限应力简图时,所必须的已知数据是___________。 (1)σ-1,σ0,σs,Kσ(2)σ-1,σ0,σs, KσD (3)σ-1,σs, ψσ,Kσ(4)σ-1,σ0,ψσ, KσD 3-11 在图示设计零件的σm-σa极限应力简图中,如工作应力点M所在的ON线与横轴间夹角θ=45o,则该零件受的是___________。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Via 常州精密钢管博客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外在因素包括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表面光洁度及使用条件等,内在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的成分,组织状态、纯净度和残余应力等。这些因素的细微变化,均会造成材料疲劳性能的波动甚至大幅度变化。 各种因素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是疲劳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研究将为零件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及正确选择材料和合理制订各种冷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以保证零件具有高的疲劳性能。 应力集中的影响 常规所讲的疲劳强度,都是用精心加工的光滑试样测得的,然而,实际机械零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缺口,如台阶、键槽、螺纹和油孔等。这些缺口的存在造成应力集中,使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远大于零件所承受的名义应力,零件的疲劳破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 :在理想的弹性条件下,由弹性理论求得的,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与名义应力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或疲劳应力集中系数)Kf: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σ-1与缺口试样疲劳极限σ-1n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不仅受构件尺寸和形状的影响,而且受材料的物理性质、加工、热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随着缺口尖锐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通常小于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q: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表示材料对疲劳缺口的敏感程度,由下式计算。 q的数据范围是0-1,q值越小,表征材料对缺口越不敏感。试验表明,q并非纯粹是材料常数,它仍然和缺口尺寸有关,只有当缺口半径大于一定值后,q值才基本与缺口无关,而且对于不同材料或处理状态,此半径值也不同。 尺寸因素的影响

疲劳分析方法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在结构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讲解了结构件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中的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四大方法的估算原理。 疲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分支,自Wohler将疲劳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至今,疲劳研究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材料疲劳的真正机理与对其的科学描述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疲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疲劳研究史可以看到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整个历史。 金属疲劳的最初研究是一位德国矿业工程帅风W.A.J.A1bert在1829年前后完成的。他对用铁制作的矿山升降机链条进行了反复加载试验,以校验其可靠性。1843年,英国铁路工程师W.J.M.Rankine对疲劳断裂的不同特征有了认识,并注意到机器部件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性。1852年-1869年期间,Wohler对疲劳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由钢制作的车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强度人大低于它们的静载强度,提出利用S-N 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的方法,并是提出了疲劳“耐久极限”这个概念。1874年,德国工程师H.Gerber开始研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Goodman讨论了类似的问题。1910年,O.H.Basquin提出了描述金属S-N曲线的经验规律,指出:应力对疲劳循环数的双对数图在很大的应力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关系。Bairstow通过多级循环试验和测量滞后回线,给出了有关形变滞后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形变滞后与疲劳破坏的关系。1929年B.P.Haigh研究缺口敏感性。1937年H.Neuber指出缺口根部区域内的平均应力比峰值应力更能代表受载的严重程度。1945年M.A.Miner 在J.V.Palmgre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L.F.Coffin和S.S.Manson各自独立提出了塑性应变幅和疲劳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即Coffin—Manson公式,随后形成了局部应力应变法。 中国在疲劳寿命的分析方面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浙江大学的彭禹,郝志勇针对运动机构部件多轴疲劳载荷历程提取以及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疲劳寿命等问题,以发动机曲轴部件为例,提出了一种以有限元方法,动力学仿真分析以及疲劳分

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究极版)

绪论 3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分析化学学科的建立;主要以化学分析为主的阶段。 阶段二:分析仪器开始快速发展的阶段 阶段三:分析测试技术在快速、高灵敏、实时、连续、智能、信息化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4现代材料分析的内容及四大类材料分析方法? 表面和内部组织形貌。包括材料的外观形貌(如纳米线、断口、裂纹等)、晶粒大小与形态、各种相的尺寸与形态、含量与分布、界面(表面、相界、晶界)、位向关系(新相与母相、孪生相)、晶体缺陷(点缺陷、位错、层错)、夹杂物、内应力。 晶体的相结构。各种相的结构,即晶体结构类型和晶体常数,和相组成。 化学成分和价键(电子)结构。包括宏观和微区化学成份(不同相的成份、基体与析出相的成份)、同种元素的不同价键类型和化学环境。 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 形貌分析、物相分析、成分与价键分析与分子结构分析四大类方法 四大分析:1图像分析:光学显微分析(透射光反射光),电子(扫描,透射),隧道扫描,原子力2物象: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3化学4分子结构:红外,拉曼,荧光,核磁 获取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形态形貌及变化过程的技术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表征包括材料性能,微观性能,成分的测试与表征 6.现代材料测试技术的共同之处在哪里? 除了个别的测试手段(扫描探针显微镜)外,各种测试技术都是利用入射的电磁波或物质波(如X射线、高能电子束、可见光、红外线)与材料试样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物理信号(射线、高能电子束、可见光、红外线),探测这些出射的信号并进行分析处理,就课获得材料的显微结构、外观形貌、相组成、成分等信息。 9.试总结衍射花样的背底来源,并提出一些防止和减少背底的措施 衍射花样要素:衍射线的峰位、线形、强度 答:(I)花材的选用影晌背底; (2)滤波片的作用影响到背底;(3)样品的制备对背底的影响 措施:(1)选靶靶材产生的特征x射线(常用Kα射线)尽可能小的激发样品的荧光辐射,以降低衍射花样背底,使图像清晰。(2)滤波,k系特征辐射包括Ka和kβ射线,因两者波长不同,将使样品的产生两套方位不同得衍射花样;选择浪滋片材料,使λkβ靶<λk滤<λkα,Ka射线因因激发滤波片的荧光辐射而被吸收。(3)样品,样品晶粒为50μm左右,长时间研究,制样时尽量轻压,可减少背底。 11.X射线的性质; 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范围:0.01~1000à X射线的波长与晶体中的原子问距同数量级,所以晶体可以用作衍射光栅。用来研究晶体结构,常用波长为0.5~2.5à 不同波长的x射线具有不同的用途。硬x射线:波长较短的硬x封线能量较高,穿透性较强,适用于金属部件的无损探伤及金属物相分析。软x射线:波长较长的软x射线的能量较低,穿透性弱,可用干分析非金属的分析。用于金属探伤的x射线波长为0.05~0.1à当x射线与物质(原子、电子作用时,显示其粒子性,具有能量E=h 。产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 当x射线与x射线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出波动性。 x射线的探测:荧光屏(ZnS),照相底片,探测器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基本概念

关于ABA的几个基本概念(一)ABA的基本特点 ABA大家都知道就是行为应用分析法。 1将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和行为进行分解,直到最细小的但可观测的行为单元。如:“吃饭”可以分解为:“走到餐桌前”、“坐在椅子上”、“拿自己的餐具”“吃自己碗里的东西”等等。行为可以无限往下分,尽可能的细小。 通过有系统的训练,帮助孩子学会有社会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每一种特殊儿童不能出来的行为,从简单的“看”别人,到复杂的如主动的交流和社会活动,都可以被分解成为许多工作步骤。 2、要求孩子必须对每个指令做出反应。 3、孩子的错误反应肯定不能得到解决奖励,即不能被强化。例如:发脾气,刻板行为,自伤,退缩等)。 4、同一课题的训练要重复很多次,直到在没有成人的任何指导和辅助下,孩子也能有稳定的正确的反应,将孩子的反应记录下来并且按照特定的、客观的定义和标准来评价。 课题的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有的孩子三次就会了,有的孩子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每个孩子都如此不同。多长时间学会只有上帝知道。 5、教学计划是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而个别化设计的(IEP)。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意思。 (二)ABA的基本操作分式 ——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指令(刺激)——(孩子)反应——结果(强化)——停顿。下一个回合。要对指令作出反应,听指令做反应是社会行为。 (三)行为的分解和目标行为 1、行为的分解——将一个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单元行为,对每一个单元行为还可以继续分解,这样逐级将一个行为拆分为更小的,有先后顺序的行为链。 洗手的分解:会洗手要具备的能力:开水龙头——洗手——关水——擦手。如果不会洗手,就要现分解洗手——搓手——打香皂——冲手。现在都是用洗手液,更方便了,设备的发展也可以改善孩子们生活的艰难。平时没事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总想多少年后自己S了后孩子怎么办哪。不试永远不了解孩子。教孩子时不要一根筋,一种方法打不开孩子的心灵再寻求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但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也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帮助,但要一步步的来。具有阶段性和目标性。这就是目标行为的特点。

疲劳强度的计算

摘要:零件的疲劳强度是一个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在众多领域有着至关重要 的地位,零件的疲劳强度决定了其疲劳寿命,也就决定了对零件的选择和对这个器件的设计。本论文在参考多方资料,以及在平日学习中积累总结的经验之后,对零件疲劳强度的计算有了一些结论,得出影响导致零件疲劳的原因有破坏应力与循环次数之间量的变化影响,静应力的影响,应力集中的影响,零件绝对尺寸的影响,表面状态与强化的影响等方面。在分析零件疲劳产生原因之后,得出许多关系变化图与计算方法。运用这些计算方法,对零件疲劳极限进行了计算上的确定。并总结出疲劳强度在一些条件下的相关计算方法,如在简单应力状态,复杂应力状态下的不同。对疲劳强度安全系数的确定也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最后,尝试建立了疲劳强度的统计模型。 Abstract:The fatigue strength of parts is a worthy of deep discussion, have a vital role in many fields,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parts determines its fatigue life, also decided on the part of the selection and the device design.This paper in reference to various data, and after the usual study accumulation experience, calculation of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parts have some conclusion, that caused damage should change between force and the number of cycles of the causes of fatigue parts, the influence of static stress, effect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affects the absolute size, surface state and strengthening effect etc.. After the analysis of fatigue causes, draw many relationship graph and calculation method. Us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fatigue limit, determined the calcul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related calculation under some conditions the method of fatigue strength, as in the simple stress state, the complex stress state under the different. Determination of the fatigue strength safety factor is also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analysis, finally, try to establish a statistical model of fatigue strength. 关键词:零件疲劳寿命疲劳强度 Key word:Spare parts Fatigue life Fatigue strength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一、课程重要性 二、课程主要内容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基本要求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材料分析的基本原理(或称技术基础)是指测量信号与材料成分、结构等的特征关系。 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量信号(相应地具有与材料的不同特征关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分析方法。 1、X-射线衍射分析:物相成分、结晶度、晶粒度信息 2、电子显微镜:材料微观形貌观察 3、热分析:分析材料随温度而发生的状态变化 4、振动光谱:分子基团、结构的判定 5、X-射线光电子能谱:一种表面分析技术,表面元素分析 6、色谱分析:分析混合物中所含成分的物理方法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为材料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重要的专业课。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现代主要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及应用,掌握常见测试技术所获信息的解释和分析方法,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是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学等课程为基础的,因此,学好这些前期课程是学好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的前提。 同时,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又为后续专业课程如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陶瓷、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打下基础。 X 射线衍射分析 X射线物理基础 晶体学基础:几何晶体学、倒点阵 X射线衍射原理:X射线衍射线的方向和强度 晶体的研究方法:单晶、多晶的研究、衍射仪法 X射线衍射分析的应用 物相分析 晶胞参数的确定 晶粒尺寸的计算等 X 射线衍射分析 需解决的问题 科研、生产、商业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这种问题:某种未知物的成分是什么?含有哪些杂质或有害物质?用什么方法来鉴定? X射线衍射分析(简称XRD)的原理?仪器组成?样品要求? XRD除物相分析外,还能检测分析物质的哪些性能? 如何从XRD所给出的数据中提取更多的信息?(包括成分、结构、形成条件、结晶度、晶粒度等)

耐久疲劳分析SN方法概述

耐久疲劳分析S N方法概 述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耐久疲劳分析-SN方法概述 SN(名义应力)法是疲劳计算的最古老方法,由德国铁路工程师August Whler 于1852 年到1870 年之间建立。他用如下左图所示的实验台同时对两根铁路车轴进行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来研究车轴的累积失效问题,然后将名义应力值和发生失效的循环周数的对应关系绘制在一个图表上,这就是众所周知的SN 曲线图,SN 曲线也叫Whler 曲线。SN 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疲劳分析方法,一条典型的SN 曲线如下右图所示。SN 曲线的几个特征需要说明:在约1000 次循环的转折点以下的SN 曲线是无效的,因为此时的名义应力是弹塑性的,其发生失效的循环次数较少,也成为低周疲劳。由于疲劳是由塑性剪切应变能的释放来驱动的,因此材料发生屈服之后,应力与应变不再是线性关系,应力就不能再作为疲劳计算的参数,这将由后续介绍到的EN(应变寿命)法来处理。 在转折点和疲劳极限(约10E6-10E8 次循环)之间的应力范围,SN 分析是有效的。低于疲劳极限的部分,SN 曲线的斜率急剧下降趋于水平,即无限寿命区。然后实际应用中,无限寿命是很难达到的。比如,铝合金的SN 曲线没有水平部分,不表现出无限寿命特征。疲劳分析器中应用“三段线性”曲线来表征SN 曲线,即由三段对数坐标的直线分别对应低周(塑性)、高周(弹性)和无限寿命区间。两条典型SN 曲线如右图所示,分别代表低合金钢MANTEN和高强度钢RQC100,低于1000 次循环的虚线代表低周区间,10E8次循环处代表疲劳极限点。为计算构件的疲劳寿命,疲劳分析器需要材料的SN曲线和失效点处的交变应力时域历程两个信息。首先,疲劳分析器会对时域信号进行雨流分析以提取疲劳循环,然后通过SN 曲线来计算每个循环产生的损伤并对所有损伤值进行线性累积,系统将自动执行这一过程。

(完整word版)教案-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西南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师教案 教师姓名:张宝述 课程名称: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课程代码:11319074 授课对象:本科专业:材料物理 授课总学时:64 其中理论:64 实验:16(单独开课) 教材:左演声等.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北京工业大 学出版社,2000 材料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制

2、简述X射线与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信息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章节名称第三章粒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教学 时数 2 教学目的及要求1.理解概念:(电子的)最大穿入深度、连续X射线、特征X射线、溅射;掌握概念:散射角(2 )、电子吸收、二次电子、俄歇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流(电子)、透射电子、二次离子。 2.了解物质对电子散射的基元、种类及其特征。 3.掌握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信号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4.掌握二次电子的产额与入射角的关系。 5.掌握入射电子产生的各种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范围。 6.了解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电子的散射,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难点:电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离子散射,溅射。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电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一、散射 二、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 三、电子激发产生的其它现象第二节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一、散射 二、二次离子 作业一、教材习题 3-1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多种粒子信号(教材图3-3),哪些对应入射电子?哪些是由电子激发产生的? 图3-3入射电子束与固体作用产生的发射现象 3-2电子“吸收”与光子吸收有何不同? 3-3入射X射线比同样能量的入射电子在固体中穿入深度大得多,而俄歇电子与X光电子的逸出深度相当,这是为什么? 3-8配合表面分析方法用离子溅射实行纵深剖析是确定样品表面层成分和化学状态的重要方法。试分析纵深剖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补充习题 1、简述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章节第四章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概述教学 4

疲劳分析流程 fatigue

摘要:疲劳破坏是结构的主要失效形式,疲劳失效研究在结构安全分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结构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是其强度和可靠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机车车辆结构的疲劳设计必须服从一定的疲劳机理,并在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安全设计中考虑复合的疲劳设计技术的应用。国内的机车车辆主要结构部件的疲劳寿命评估和分析采用复合的疲劳设计技术,国外从疲劳寿命的理论计算和疲劳试验两个方面在疲劳研究和应用领域有很多新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不论国内国外,一批人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疲劳的研究,对疲劳问题研究贡献颇多。 关键词:疲劳 UIC标准疲劳载荷 IIW标准 S-N曲线机车车辆 一、国内外轨道车辆的疲劳研究现状 6月30日15时,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贯通“三市四省”,串起京沪“经济走廊”。京沪高铁的开通,不仅乘客可以享受到便捷与实惠,沿线城市也需面对高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享受这些待遇的同时,专家指出,各省市要想从中分得一杯羹,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机车车辆的安全性绝对不容忽略。根据机车车辆的现代设计方法,对结构在要求做到尽可能轻量化的同时,也要求具备高度可靠性和足够的安全性。这两者之间常常出现矛盾,因此,如何准确研究其关键结构部件在运行中的使用寿命以及如何进行结构的抗疲劳设计是结构强度寿命预测领域研究中的前沿课题。 在随机动载作用下的结构疲劳设计更是成为当前机车车辆结构疲劳设计的研究重点,而如何预测关键结构和部件的疲劳寿命又是未来机车车辆结构疲劳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机车车辆承受的外部载荷大部分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循环随机载荷。在这种随机动载荷的作用下,机车车辆的许多构件都产生动态应力,引起疲劳损伤,而损伤累积后的结构破坏的形式经常是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最终结构的断裂破坏。随着国内铁路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关键结构部件,如转向架的构架、牵引拉杆等都出现了一些断裂事故。因此,机车车辆的结构疲劳设计已经逐渐成为机车车辆新产品开发前期的必要过程之一,而通过有效的计算方法预测结构的疲劳寿命是结构设计的重要目标。 1.1国外 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工程师Wohler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并提出了S-N 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以来,国内外疲劳领域的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结构疲劳设计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用一定材料制成的构件的疲劳寿命曲线;二是结构件的工作应力谱,也就是载荷谱。载荷谱包括外部的载荷及动态特性对结构的影响。根据疲劳寿命曲线和工作应力谱的关系,有3种设计概念:静态设计(仅考虑静强度);工作应力须低于疲劳寿命曲线的疲劳耐久限设计;根据工作强度设计,即运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载荷谱。实际载荷因为受到车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当大的离散性,它严重地影响了载荷谱的最大应力幅值、分布函数及全部循环数。为了对疲劳寿命进行准确的评价,必须知道设计谱的存在概率,并且考虑实际载荷离散性,才可以确定结构可靠的疲劳寿命。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建成,自那时起,一些国外高速铁路发达国家已经深入研究机车车辆结构轻量化带来的关键结构部件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预测问题。其中,包括日本对车轴和焊接构架疲劳问题的研究;法国和德国采用试验台仿真和实际线路相结合的技术开发出试验用的机车车辆疲劳分析方法;英国和美国对转向架累计损伤疲劳方面的研究等等。在这些研究中提出了大量有效的疲劳寿命的预测研究方法。 1.2、国内 1.2.1国内疲劳研究现状与方法 国内铁路相关的科研院所对结构的疲劳寿命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并且得到了很多研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刺激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 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典型DTT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 reinforce);④辅助:根据儿童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减少提示或帮助;⑤停顿(interval):在2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要有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治疗强调为每周40小时。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ABA的特点是:①方法结构化;②教学系统化;③操作目标化;④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⑤实践性。学习ABA不能只通过我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虽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经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技巧。 二、任务分析法(目标行为分解) 把要培养的行为分成若干个子行为,然后用正强化一步步培养建立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就是说把学习的最终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动作行为,让儿童循序逐个学习每个小步骤的行为,最终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具体由塑造法和连锁法来实施的。 目标行为指训练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及达到的标准。 例如:(1)小明能独自行走十步远的距离。 (2)小明在帮助下,能用筷子吃完二两面条。 (3)小明在1个月的训练期内,每日撞头次数由10次降为3次。 三、任务分解技术教学法 DTT五要素包括: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 DTT回合公式如下: (一)指令 1.概念指令是让孩子作出反应的刺激,即为实现目标行为提出的要求。 指令可以分为: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非语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视觉等)。

第6章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计算原理

148 第6章 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重机械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对起重机械的工作级别要求越来越高。《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规定,应计算构件及连接的抗疲劳强度。对于结构疲劳强度计算,常采用应力比法和应力幅法,本章仅介绍起重机械常用的应力比法。 6.1 循环作用的载荷和应力 起重机的作业是循环往复的,其钢结构或连接必然承受循环交变作用的载荷,在结构或连接中产生的应力是变幅循环应力,如图6-1所示。 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结构或连接中某点的循环应力也是变幅循环应力。起重机工作过程中每个工作循环中应力的变化都是随机的,难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其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然而,其结构或连接在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或等幅应力循环作用下的疲劳强度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的,对于起重机构件或连接的疲劳强度可以用循环记数法计算出整个 循环应力中的各应力循环参数,将其转化为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应力或转化为等平均应力的等幅循环应力。最后,采用累积损伤理论来计算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6.1.1 循环应力的特征参数 (1) 最大应力 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应力,用max σ表示。 (2) 最小应力 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小的应力,用min σ表示。 (3) 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值 构件或连接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的数值,用max ?σ 表示。 (4) 应力循环特性值 一个循环中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的比值,用min max r σσ=表示。 (5) 循环应力的应力幅 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用σ?表示。

ansys疲劳分析报告基本方法

疲劳是指结构在低于静态极限强度载荷的重复载荷作用下,出现断裂破坏的现象。例如一根能够承受 300 KN 拉力作用的钢杆,在 200 KN 循环载荷作用下,经历1,000,000 次循环后亦会破坏。导致疲劳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下: 载荷的循环次数; 每一个循环的应力幅; 每一个循环的平均应力; 存在局部应力集中现象。 真正的疲劳计算要考虑所有这些因素,因为在预测其生命周期时, 它计算“消耗”的某个部件是如何形成的。 3.1.1 ANSYS程序处理疲劳问题的过程 ANSYS 疲劳计算以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第三节(和第八节第二部分)作为计算的依据,采用简化了的 弹塑性假设和Mimer累积疲劳准则。 除了根据 ASME 规范所建立的规则进行疲劳计算外,用户也可编写 自己的宏指令,或选用合适的第三方程序,利用 ANSYS 计算的结果进行疲劳计算。《ANSYS APDL Programmer‘s Guide》讨论了上述二种功能。 ANSYS程序的疲劳计算能力如下: 对现有的应力结果进行后处理,以确定体单元或壳单元模型的疲劳 寿命耗用系数(fatigue usage factors)(用于疲劳计算的线单元模型的应力必须人工 输入); 可以在一系列预先选定的位置上,确定一定数目的事件及组成这些 事件的载荷,然后把这些位置上的应力储存起来; 可以在每一个位置上定义应力集中系数和给每一个事件定义比例系数。 3.1.2 基本术语 位置(Location):在模型上储存疲劳应力的节点。这些节点是结构上 某些容易产生疲劳破坏的位置。 事件(Event):是在特定的应力循环过程中,在不同时刻的一系列应

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简介

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简介 何永娜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是指将任务(即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和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式,进行训练,直到独立完成任务。它是由美国著名的孤独症训练专家洛瓦斯教授和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人25年的研究成果。这是一种对孤独症儿童及其他精神迟滞障碍儿童训练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1.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1行为改变原理 通过改变外部诱因(刺激)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塑的。 1.2刺激-反应理论: 1.2.1反应性条件反射论 在行为训练(学习)中,进行强化刺激的做法会产生条件反射。用公式表示就是S(刺激)R (反应)。 1.2.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一个人的行为并非单纯是刺激的反应,往往行为是根据他人的反应,而加强他是否去发展此行为。用公式表示就是 。 2.ABA的四个操作特点: 2.1任务分解 ABA强调把儿童要达到的训练目标(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解成最小、最简单的行为单元进行教学。采用任务分解的办法,使得复杂的行为变成容易操作的行为单元,对每一个行为单元进行培训直到掌握,把已掌握的行为单元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行为。这样,儿童就容易获得成功,从而确保ABA的有效实施。

2.2给予辅助 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给予必要的提示帮助。普通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而孤独症儿童很少去主动观察模仿,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对指令作出反应。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2.3及时强化 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及时有效的强化可以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儿童帮助树立自信心。 2.4反复练习 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反复进行练习,帮助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和熟练技能。 3.ABA的具体操作方法 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即 discerte trail teaching简称DTT)是ABA的具体操作方法。它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系统的操作方法。在每次回合后,训练者要记录儿童的反应情况。

常用材料测试方法总结

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按照分析对象和要求可以分为微量样品分析和痕量成分分析两种类型。 按照分析的目的不同,又分为体相元素成分分析、表面成分分析和微区成分分析等方法。 体相元素成分分析是指体相元素组成及其杂质成分的分析,其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原子发射ICP、质谱以及X 射线荧光与X 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其中前三种分析方法需要对样品进行溶解后再进行测定,因此属于破坏性样品分析方法;而X射线荧光与衍射分析方法可以直接对固体样品进行测定因此又称为非破坏性元素分析方法。 表面与微区成份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10纳米,表面) 俄歇电子能谱(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AES);(6nm,表面) 二次离子质谱(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微米,表面) 电子探针分析方法;(0.5微米,体相) 电镜的能谱分析;(1微米,体相) 电镜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0.5nm) 为达此目的,成分分析按照分析手段不同又分为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和能谱分析。 1.光谱分析:主要包括火焰和电热原子吸收光谱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ICP-OES,X-射线荧光光谱XFS 和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法XRD; (1)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试样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由光源发出的该原子的特征性窄频辐射产生共振吸收,其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以此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分析特点: (a)根据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b)适合对纳米材料中痕量金属杂质离子进行定量测定,检测限低,ng/cm3,10-10—10-14g; (c)测量准确度很高,1%(3—5%); (d)选择性好,不需要进行分离检测; (e)分析元素范围广,70多种; 应该是缺点(不确定):难熔性元素,稀土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不能同时进行多元素分析;(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一、解释并记忆(14分) 1、滴定液(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2、滴定:用滴定管滴加溶液的操作过程。 3、化学计量点:标准溶液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之点。 4、指示剂:滴定分析中能发生颜色改变而指示终点的试剂 5、终点: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操作之点。 6、终点误差:终点与计量点之间的差别。 7、标定:利用基准物质或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来确定标准溶液浓度的操作过程。 二.填空题(20分) 1、滴定分析法(容量分析法)是使用滴定管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物的溶液中,直到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的分析方法。 2、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有:准确度高,操作简便、测定快速,应用广泛,适于常量分析。 3、滴定分析法可法分为: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及非水溶液滴定法。 4、滴定分析法的滴定方式有: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间接滴定法。 5、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有:1)基准物质标定法:①多次称量法②移液管法;2)滴定液比较法。 三、简答题(26分) 1、简述滴定反应的条件。(4分) 答:能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要快、要定量地完成(≧%)(无副反应)(反应必须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要有适当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2、什么是基准物质它应具备什么条件(6分) 答:基准物质是可用来直接配制滴定液或标定溶液浓度的物质。 对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有:(1)纯度要高:物质必须具有足够的纯度%)(2)组成要固定:物质组成与化学式应完全符合;(3)性质要稳定; (4)摩尔质量(M)要较大。 3、简述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10分) 答:方法有:1)直接法:用分析天平称量基准物质,用容量瓶配制,定容。 步骤:称量→溶解→转移→定容→计算,根据称量的质量和体积计算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公式:cV=m/M。2)间接法(标定法):标准溶液的浓度通过基准物质来确定或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来确定的方法。先配成近似浓度的溶液,再用基准物质或另一种标准溶液来确定它的准确浓度。 4、简述滴定度的概念。(6分) 答:滴定度有两种表示方法:1)指每毫升滴定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g/ml), 以T B 表示。m B =T B ·V;2)指每毫升滴定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ml),以 T B/A 表示。m A =T B/A ·V。

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方法

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方法 【摘要】机械零件的抗疲劳破坏是造成机械运行故障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是机械结构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并结合实际,对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的方法及措施做简要的叙述和相关分析,且对工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和解决措施。【关键词】疲劳强度;应力集中 1概述 在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车的发明和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机车车辆的疲劳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使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到交变应力对金属强度的不良影响。很多结构物都承受交变应力的作用,例如飞机,火车,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大气紊流,波浪及道路不平引起的颠簸都承受交变应力,即使是房屋,桥梁等看来似乎完全不动的结构物也同样承受变应力作用,因为桥梁上驶过车辆时,房屋中的机器设备运转和振动时,甚至刮风等均会引起交变应力。所以交变应力对于结构物来说是经常遇到的。 绝大多数的机械零件是在循环变应力作用下工作的,如弹簧,齿轮,轴等都是在循环载荷下工作的,承受交变应力或重复应力,如在工作过程中工作应力低于屈服强度时就会发生疲劳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它的使用环境和受力状态,材料性能,加工工艺等因素。我将基于材料的疲劳特性,对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方法及措施进行简要的叙述。 2零件的疲劳特性 材料的疲劳特性可用最大应力,应力循环次数,应力比(循环特性)来表述。 10时,属静应力强度,当循环次数在在一定的应力比下,当循环次数低于3 4 310 10时属于低周疲劳,然而一般零件承受变应力时,其应力循环次数通常大~ 10,属高周疲劳,此阶段,如果作用的变应力小于持久疲劳极限,无论应力于4 变化多少次,材料都不会破坏。由于零件受加工质量及强化因素等影响,使得零件的疲劳极限小于材料的疲劳极限,通常等于材料疲劳极限与其疲劳极限的综合影响系数的比值。故可通过改善零件受力状况,将作用在零件上的变应力降低到持久疲劳极限以下,对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方法 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的因素很多,比如材料的最大应力,工作环境,应力状态,加工质量与加工工艺等。为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经查阅资料得出以下方法。(1)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原则是:在满足静强度要求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抗疲劳性能。过去静强度选材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求强度高,但在疲劳设计中,需从疲劳强度的观点选材: a在达到使用期限的应力值时,材料的疲劳极限必须满足要求。 b材料的切口敏感性和擦伤疲劳敏感性小,在交变载荷作用处要特别注意。 c裂纹扩展速率慢,许用临界裂纹大些,及要求零件的断裂韧性值大,使零件或结构在使用中出现裂纹后,不会很快导致灾难性的破坏。

结构疲劳分析的方法以及应用.

结构疲劳分析的方法以及应用 目前,对结构进行疲劳分析主要有两种途径:1)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直接对结构进行疲劳分析,最终求得结构的疲劳寿命;2)根据不同的疲劳工况,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出结构应力的变化,然后将其与利用规范计算出的许用疲劳应力相比较,看是否满足要求。对于前者,最为关键的是定义输入载荷谱或应力谱,而当结构的工况相对较为复杂时,载荷谱或应力谱的定义过程就相当于后者的前期处理过程;同时,客户一般会在协议中指定结构设计计算时必须参考的标准规范,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建议结构疲劳计算时采用后者的方法。根据标准规范对结构进行疲劳分析时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疲劳载荷的确定 结构所承受的载荷可以分为三种:1)基本载荷,主要指设备在正常工作情况下通常出现的载荷(如结构自重、物料载荷、永久性动载等);2)附加载荷,主要指设备运行或停止时可能断续出现的载荷(如设备工作风载、摩擦阻力、运行阻力、非永久性动载等);3)特殊载荷,是指在设备工作和非工作状态时不应产生,但又无法避免的载荷(如非工作风载、结构碰撞、地震载荷等)。疲劳计算时只需考虑基本载荷,而且对于物料载荷或其它的基本载荷,有的标准规范中还规定了疲劳计算时载荷的缩小系数。 2.循环次数的确定 同一结构,所考虑的疲劳载荷不同时,其循环次数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疲劳载荷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堆取料机来说,考虑物料载荷的扰动影响时是指传送皮带上物料的有无,而考虑永久性动载的扰动影响时则是指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正常启、制动,即便是同一结构的同一载荷,针对不同的工作工艺流程,其循环次数也是不同的。所以,设备的工作工艺流程是不同载荷循环次数计算的决定性因素。当载荷的循环次数确定后,首先应该判断其对结构的循环扰动作用是否足够多,当循环次数N≤103(104)(低周疲劳)时,无需对结构进行疲劳校核。 3.构件焊接形式的选择 工程中的钢结构多为焊接结构,构件的疲劳强度除取决于结构使用的材料外,还与接头的形状和制造方法密切相关。被连接件的形状和连接方法会影响到应力集中的形成,从而使构件的疲劳强度大为降低。不同的标准规范在经过大量试验的前提下,给出了针对不同的焊接接头形式的构件疲劳强度(图1,为 AS4100-1998标准中所列举的针对载荷循环次数为2×106构件的焊接形式及其许用应力幅值,左边的数字便为其疲劳强度值,单位为MPa)。因此,如何根据结构的实际焊接形式恰当地对照标准中的焊接类型来确定结构具体部分的疲劳强度值,也需要一定经验的积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