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世界大国排行榜•美国•中国•日本•英国•欧盟•俄罗斯与此同时,有55%的被调查者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超级大国2009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主动进取,对外工作成绩显著。
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理解、信任、尊重和支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要坚持促进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探索合作的新渠道、新形式,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我们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与周边各国深化睦邻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我们要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平等对话与磋商,逐步解决存在的分歧,促进相互关系的稳定发展。
•我们要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颠簸中前行的中美关系一.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关系的加速发展中国和美国自1972年实现关系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此期间,虽然双方贸易增长很快,但由于基数低,从贸易总额上看是很少量的。
按美国商务部统计,1972 年双边贸易总额为0.92亿美元。
1978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1.45亿美元,7 年间双边贸易增长率1145%,年均增长23%。
•从1979年起,乘中美建交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东风,中美双边贸易除1982和1983两年外,以年均递增25%以上的速度飞快发展。
•至1994年,双边贸易额累计已达1815亿美元以上(按美方统计则达2248亿美元)。
•1990年到1994年,中国在美国十大贸易伙伴中的位次从第十位升至第六位几乎是每过一年就向前晋升一位,而且从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美国第四大进口贸易伙伴。
•1979年起美国就一直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且其对华贸易额不断逼近位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香港和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
新型大国关系下中国的应对之策新型大国关系下中国的应对之策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国间最大的分歧集中在“相互尊重”这个问题上。
对于中方关于相互尊重的提议,美未予正面回应,这反映出两国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方面的巨大差异。
新型大国关系下中国的应对之策新型大国关系下中国的应对之策一、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面临的挑战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与各主要大国已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互之间既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矛盾与纠纷。
中国正成为大国关系调整的焦点冷战结束虽已久远,但大国在对华关系上仍时常受冷战思维驱使,对华合作中竞争的一面在加剧,借重中牵制的一面在发展。
近年来,美国、欧盟主要成员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传统大国难以适应中国快速发展态势,纷纷产生“战略焦虑症”,因而相继加强传统的盟友关系,联手实施对华防范战略,协同制约中国的发展态势。
政治上,利用现行国际机制引导中国融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体系;经济上,利用国际游戏规则重新塑造中国,使之融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主流经济;文化上,利用交流与合作促使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观,并向西方文化体系转轨;安全上,构建防范与遏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包围圈。
在上述进程中,美国已成为领头羊。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迅速调整美国全球战略,在经济领域以国家利益为载体,加强与各同盟国的关系,在政治领域以责任为“拿手”,加大对新兴国家的战略压力;在军事领域以关岛军事基地扩建为着力点,强化针对亚太局势的军事前沿打击部署。
上述战略针对中国的一面显而易见。
经贸领域相互矛盾进入多发期后金融危机时期,逐利性合作与竞争正成为大国关系的重要内涵。
随着相关国家在政治、经济与外交领域接触和交往愈益增多,相互之间矛盾与纠纷愈益增多。
为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为谋求绿色经济先发优势,各大国更加重视经济外交,相互之间围绕利益汇合点和分歧展开的博弈有增无减。
其间,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疆界不断延伸,利益疆界在世界各地与其他大国的利益交汇与碰撞在所难免。
专题6 中国和大国关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8、美国参加的重要国际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国、北约、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9、认识①美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②不断改革创新③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民族独立、国家统一;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中美关系1、近代的中美关系(1)侵略中国;①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三军;②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③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2)中美合作: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②1942年1月,中、美、苏、英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中美两国在战争中结为盟国,建立起合作关系。
③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地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3)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胜利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1)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②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美关系发展中最直接的对抗。
(2)走向和解,中美建交:①1971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
以小球影响大于的“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②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建立后的双边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
一、当今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
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
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
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
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
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的现状及前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
基辛格将这种变化称作为“数百年来未有的大变局”,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认为“是地质板块式的变化”。
世界迎来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大国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大国之间共同利益远大于互相的分歧,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轴。
第二,合作和斗争同时存在双边关系中。
第三,大国之间的各种组合方兴未艾。
第四,世界格局均衡化成为大国关系演变的大趋势。
了解大国关系的新特点,更要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大国之间既有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度加深,在诸多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汇合点在夸大和拓宽,也有各自的核心利益。
我们要认识到目前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出现了新的变化,相互间关系更加复杂,不过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依然是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中美关系。
近年来,中美关系继续取得积极进展,两国高层保持经常性沟通,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果举行,各领域务实合作有效1推荐,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了良好沟通和协调,事实表明,中美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这对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为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所作出的努力,希望有关措施尽快见到实效,恢复投资者信心,阻止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
这有利于世界金融稳定发展。
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对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同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共同维护世界金融稳定。
其次,是中俄关系。
政治领域方面,中俄领导人机制性的会晤已经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特征。
在地区层次上,中俄都支持在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
这些合作也充分表明了俄罗斯政府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特殊性、战略性和牢固性。
我国致力维护大国关系的认识一、大国关系的重要性在当前世界格局下,大国关系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各大国之间的关系牵动全球局势,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
特别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对全球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我国致力维护大国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对维护大国关系的态度我国一直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强调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
我国同时也主张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国际事务中,我国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合作机制,促进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进程。
三、我国维护大国关系的做法为了维护大国关系,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外交举措。
加强与其他大国的高层交往和经济合作,通过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开展外交协商和对话,促进相互了解和谅解,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处理分歧和矛盾。
我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促进大国之间的合作。
四、我国维护大国关系的意义对我国来说,维护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的大国关系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通过维护大国关系,我国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推动建设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
良好的大国关系对于推动地区和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等挑战。
五、结语我国致力维护大国关系,既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维护大国关系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既要维护自身利益,也要促进全球和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我国应该倡导和平、公正、包容、合作的外交理念,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矛盾与问题。
大国关系与中国的战略局势我不同意当今的时代主题还是和平与发展。
我认为,如今的国际间一点都不和平。
近几年,多少政府更迭;多少政府增加军费;战争的形态有很多种,直接的军事对抗只是实现战争目的的手段之一,任何能实现战争目的的手段,都可以视为战争。
我眼中的世界。
资源、能源国家:中东产油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非洲、南美部分国家。
它们占据着自然赋予的财富,掌握了这个世界运转的物质基础和能量。
生产型国家:亚欧大陆东西两头的大部分沿海国家和日本。
综合型国家:西欧、美国。
其中生产型国家,最辛苦,对外依赖性最严重,最没地位,贡献大回报少。
中国没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潜力。
如果不发生重大意外,有可能发展成为地区大国,在东南亚地区保留一个受敬服的势力范围。
2012年的中国,保持着实力与地位上升的趋势;政府高层处于换届前后的敏感时期,变数很大;经济发展到一个关键的时刻,用增量解决存量矛盾已经行不通了,到了改革的时刻;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坊间对权贵阶层和富裕阶层颇有怨言,从各方面来看都很危险,但还没到十分危急的时候。
缺乏各领域的顶级人才。
教育封闭、僵化。
只打过陆战或以海军、空军为辅助力量的陆地战争。
缺乏战略设计,国家发展与外交行为没有远见。
作为现代国家的历史,数十年而已,不曾经历过各种重大挫折。
从民众到国家,缺乏远大的理想、信仰,貌似所有努力都为了财富。
中国与世界舞台上老牌玩家相比,差的很远很远...美国是遥遥领先的超级大国,它有最先进的技术,传播最广泛的流行文化,对外最强势的政府,拥有各领域最顶级的顶级人才与机构,最具创造性的组织机构。
这些只是最显而易见的方面,至于制度、社会文化、公民素质等等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不再多言。
美国不是一个邪恶的国家,从它的对外行为来看,与实现其利益同样明显的是推行其价值观。
这是一个保留了明显的传教士痕迹的国家,似乎不承认赤裸裸的利益。
日本是一个顽强的大国。
日本在那样恶劣、贫瘠的岛屿上,在美国的占领状态下,经历数次自然与人为打击,成功的发展成为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各领域名列前茅的国家。
专题四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一.知识归纳1.中日关系史:(1)中国古代史:①秦汉: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他们“使译通于汉”。
东汉光武帝时,授予日本金印“汉委奴国王印”。
倭国“遣使贡献”,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②隋唐: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
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达13次之多,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班田制)、服饰(和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建筑样式(奈良城)、学校教育(儒学教育)等,都充分吸收了唐朝风格,当时中日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是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六次东渡)。
③明清(鸦片战争前):明中期起,日本武士、商人勾结中国沿海不法分子组成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居民。
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配合,取得了台州九捷等胜利。
(2)中国近现代史:①半殖半封形成时期:1874年,日军在台湾琅王乔(今恒春)登陆,勒索白银50万两后撤走(略)。
中日甲午战争:掌握背景(日本、列强、朝鲜、中国、爆发标志);经过(平壤、黄海、辽东、威海战役);性质(列强支持、征服朝鲜、入侵中国、侵略战争);败因(客观、主观);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及影响);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战役记忆: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
日本划福建为势力范围(略);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甲午战争后,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领导护国运动。
日俄战争结束后,从俄国手里取得旅顺、大连租借权;一战期间,借口对德国宣战,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915年,提出企图变中国为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二十一条”(内容分领土、资源、内政)。
1925年,日本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顾正红,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专题十二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一、中日关系(130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出土;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也传入日本。
(2和中国的鉴真和尚是当时的友好使者。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医药学知识、建筑和雕塑技术等传到日本,日本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等方面均采取了中国的做法,并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3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
(二)明朝后期到19世纪60(1)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
(2)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人朝抗击日本的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壮烈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
(3)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大量的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1945年81.侵华方针和具体表现:1)“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目的为寻找国际市场。
2)“东方会议” 和“田中奏折”:1927年,确立了侵略中国“满蒙”方针。
3)“国策基准”:1936年制定,确保东亚霸主地位,并向南方海洋发展。
2.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和平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如旅顺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中国与大国关系摘要: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大国关系处于深刻的调整和变动之中,冲突与合作并存,在全球公共问题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又在涉及到各自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存在诸多矛盾。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这样的局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把握大国关系,制定正确的外交策略和发展路线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准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和分量。
关键词:大国关系机遇挑战战略一、古代中国外交总体来说我国古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是对外开放的,秦朝张骞出使西域架起了与欧洲友好往来的关系;隋唐时期我国与日本、印度等国家有较频繁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进入最繁盛时期,亚洲、东欧、非洲海岸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十几年,撰写《马可波罗游记》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西亚和欧洲。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但清朝末年,国家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导致了落后。
由此可见,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与国家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交往的越多,机遇和挑战越多,进步也就越多,实力自然越强大,地位自然越高。
二、现代的世界大国关系当我们说到世界大国时,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发达国家首当其冲,但我们同时也不会忽略中国、印度等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世界格局千变万化,因为一方面,美国力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另一方面,多个新兴大国发展迅速。
这两种进程相互交错发展,使现行国际体系处于一种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状态,各种力量在互动中不断寻求平衡。
这就导致各国之间相互牵制,互利共生,这些联系的加强使我们面临很多的机遇,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现代大国关系的特点是:1、“总体稳定”保持:大国关系基本保持稳定,更富弹性,主要大国间直接对抗的可能性较小。
大国关系的战略矛盾不会因为相互间有合作而消失,也不会因相互间的斗争改变彼此合作的基本态势,但合作中竞争的一面在加剧,借重中牵制的一面在发展。
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摘要:外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一个新型大国,中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备受关注。
针对新情况,我国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调整,提出外交工作要建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
明确提出中国外交中关键之处便是要处理好中国同大国的关系。
认清国际外交格局,把握中国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字:国际外交;典型大国关系;新格局正文:一、中国国际外交中大国关系的意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新兴大国。
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外交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需处理好同大国,周边和多边的国际政治外交关系。
而其中,中国同大国间的国际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2012年5月3日,这一概念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包括同发达国家中大国的关系,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关系。
其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大国关系中的重中之中。
二、几种典型的大国关系1、中美关系: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
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
这三句话体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内涵。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
虽说美国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
《形势与政策》课之二:当代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一、绪论(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二)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三)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四)中国的定位——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二、中国与大国之关系(一)中美关系——积极合作全面关系(二)中日关系——战略互惠关系(三)中俄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中欧关系——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三、思考与启示(一)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况是什么?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三)理解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决定作用、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四)发展是硬道理。
明确只有通过增强国家力量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五)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世界?怎样认识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因素?怎么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六)通过盛大60年国庆大阅兵的展示,从而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要把这种信心内化为文化,内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好好学习、天天进步,将来能为国家、社会的强大做点什么?同时要相信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智慧、能力处理好国际关系,国家的明天会更好。
当代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一、绪论(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国家、社会、组织乃至每个个体都是紧紧围绕‚政治、经济、文化‛来开展活动的。
政治、经济、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
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孔子说:‚政者,正也‛也就是率领人民走他们所谓的正道。
--这是就政治的内涵来说的。
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这是就政治的本质的表述。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政治是实现正义、为民谋利,以达到最高‚善业‛的行为。
—这是就政治的目的来说的。
摘要国际体系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宏观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国家利益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主要动力,只有融入国际体系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国际体系几个主要特征表现为:和平发展是大趋势。
各国利益交织竞争主要采取和平方式。
主要大国间出现和存在进行合作的可能,大国间虽然存在矛盾,但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中美关系表现出利益交织和相互依存渗透、相互竞争的特点,中美关系在起伏中向前发展。
中俄政治经济关系迅速发展且仍有较大潜力;中日政治矛盾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深化;中印政治经济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应妥善处理朝鲜半岛的统一、大国影响、核开发。
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尽一切可能争取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宏观国际环境的重要方面。
中国与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构成了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中既存在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因素,也有不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因素。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中国不会重复历史老路,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不使用武力扩张。
坚持多边主义、做负责任的大国、防范国际政治环境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消极影响等,是中国应对国际政治环境的主要战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体系;国际环境;中国和平发展战略AbstractThe thesis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glob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National interest is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system which endows China with great capacity of self-development. The main attribut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s: First,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the major trend of the times. Second, countries with respective interest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eaceful way. The cooperation possibilities exist among major powers. Although there are conflicts among the major powers, the outlook of massive military clashes and wars could be contained. The Sino-U.S. political relationship represents itself as both interdependent and competitive and shows a developing rapidly, and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hold great potential. There has been the sign of mitigation in terms of political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deepening,. China –India relation has gone through big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The Korean peninsula is a key region that may influence China’s domestic development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and China should take a prudent approach when dealing with the peninsula is a key region that may influence China’s domestic development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and China should take a prudent approach when dealing with the peninsula unification and nuclear development issues.The global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China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ten factor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ould be advantageous for China’s peaceful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lists the major factors that would be challenges or dis advantages for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acing China has been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China is neither competing for hegemony and challenging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nor attempting to expand by using military force. China shall insist on multi-polarization and multilateralism, serving as a responsible great power, and prevent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all these policies including others should become a major strategic alternative for China to cope with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 global system;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peaceful development目录第1章国际体系及其演变 (5)1.1、国际体系概念 (5)1.2当前国际关系的特点 (6)第2章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8)2.1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 (8)2.2、大国关系呈良性互动 (8)2.3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 (9)第3章中国对推动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构想 (10)3.1和谐思想 (10)3.2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 (10)第4章结语 (12)参考文献 (13)第1章国际体系及其演变1.1、国际体系概念关于国际体系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