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6.21 KB
- 文档页数:4
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陕北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少雨区域,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对其来说意义非凡。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进行一次陕北夏季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探究其发生原因及气象要素变化,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背景环境陕北地区夏季气候干燥少雨,气温高,降水稀少。
每年夏季偶尔会出现一些突发性降水天气过程,给当地带来丰沛的雨水,对当地农作物生长和地表水资源的补给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降水天气过程通常发生于梅雨季节的后期和盛夏季节。
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环流的影响。
二、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原因及诊断分析1.环境气候背景陕北地区位于亚热带内陆高原气候区域,整体属于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
夏季气温高,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而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环流异常或副热带高压向北推进,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延伸,影响了西北地区的气旋活动,形成了一次具有一定强度的降水过程。
2.天气过程诊断分析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要包括对降水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详细观测,重点关注降水的时空分布、降水量、降水形态和降水云系的特征。
同时要对地面和高空的气象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1)降水时空分布通过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等,可以得知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通常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强降水的现象,降水范围广,降水量大,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降水多集中在午后到晚间,且空间范围大。
(2)气象要素变化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气象要素的变化,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通过对降水天气过程前后的气象要素的变化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特征。
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前,地面温度升高,湿度增加,空气不稳定度增强,风速减小等现象,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后,地面温度下降,湿度减小,风速增大等现象。
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可以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预测和预警提供重要的依据。
(3)降水云系特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云系特征通常表现为云系发展迅速,云顶温度低,云体厚度大,伴随着雷电活动。
2016年7月13日陕西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摘要: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16年7月13日陕西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发生之前,500 hPa高度场中高纬主要表现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700hPa甘肃、陕西一带分布着低压环流,陕西西部低压环流内存在切变线;850 hPa处黄海、黄河中下游至陕西南部均受偏东风影响,并且在陕西南部存在偏东风以及偏西风共同构成了辐合线,这些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
850hPa东风气流为陕西降水落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条件。
陕西降水落区构成了1个完整的次级环流,次级环流是水汽以及能量实现充分交换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陕西省;暴雨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引言暴雨是我国许多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类气象灾害,每年都会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关于暴雨天气的预报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课题。
刘嘉慧敏等学者[1]通过对陕西中南部2011年8月初盛夏暴雨天气个例和2013年5月下旬初夏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这2次暴雨天气过程均是受低槽影响且配合低涡东移引起的。
陈豫英等学者[2]主要对探究了贺兰山东麓罕见特大暴雨的预报偏差以及可预报性,通过分析发现受低空急流、低层切变线、辐合场和贺兰山地形的共同影响,引发了宁夏十分罕见的特大暴雨。
本文主要以陕西省为例,重点对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陕西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为提升陕西省暴雨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指导。
1天气实况2016年7月13日20:00至14日08:00,陕西省大部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
据降水观测资料统计显示,此次天气过程中,暴雨天气主要集中在陕南东部、陕北东南区域以及关中东部(图1)。
12h最大降水量出现测站为安康汉阴,累计雨量为 90.8 mm,商洛山阳次之,12h累计降水量为 74.9 mm。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导致陕西安康、商洛、延安等地区发生了山洪灾害,使得电力、通讯设施受损,冲毁大量农田、道路,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
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陕北地区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的地区,夏季是该地区气候较为潮湿和炎热的季节,常常会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
为了对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分析。
强降水天气通常与较为明显的环流系统有关。
在陕北地区,夏季时常出现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影响。
当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并与西风带相互作用时,常常会形成衍生的高空槽和低空切变线,为强降水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对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降水特征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
夏季强降水天气过程通常表现为降水强度大、降水范围广和降水时间持续长的特点。
陕北地区夏季强降水天气通常伴随着雷电和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使得降水更加剧烈。
强降水过程还可能会伴随着冰雹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然后,我们可以从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小尺度天气系统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大尺度天气系统主要指的是中尺度天气系统,如锋面、切变线、低涡等,这些大尺度天气系统在陕北地区夏季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
小尺度天气系统包括了对流云团、暴雨云团等现象,这些小尺度天气系统对于陕北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从地形和湿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陕北地区地形多为山地和高原地区,地形的起伏和变化会对降水形成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湿度是降水的一个重要因子,尤其在夏季强降水天气过程中,水汽的输送对于降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湿度的垂直分布和水汽输送等指标进行分析。
对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从大气环流、降水特征、大尺度和小尺度天气系统以及地形和湿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夏季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可以为预测和预警陕北地区的强降水天气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减少灾害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陕北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地带,该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极端气候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探究陕北地区夏季强降水的成因和特点,对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分析。
该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6月20日至21日,影响范围覆盖陕北地区,最强烈的降水区域为榆林市。
根据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的分析表明,该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与华北高压脊东移、寒潮南下、西风急流东移等多种大气环流相互作用导致的。
首先,在地面天气图中可以发现,该天气过程周围天气系统较强,位于北方的中纬度西风带有较大强度,南方为副热带高压脊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同时,从高空天气图中也可看出,在地面高空之间的相互作用下,高空急流向东移动,与中纬度西风带相会合,形成了强垂直风切变环境。
这种风切变环境导致了不稳定大气层的形成,为降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从水汽条件来看,该过程期间,榆林市附近水汽较为丰富,水汽通量较大。
由于华北高压脊东移的作用,榆林市处于高湿的环流中,形成了较强的大气稳定条件,这种环流给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水汽和热力条件。
最后,还应注意到该次降水的时间和地点也具有一定的特征。
榆林市位于黄河以北的偏干旱地带,降水偏少,该次强降水正好发生在夏季高温干旱的时期,有利于缓解旱情。
此外,该次降水集中在榆林市一带,并不是象征意义上的完全随机降水,而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综上所述,该次降水为多种环流相互作用导致,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条件和水汽条件,时间和地点也具有一定的特征。
通过对这一次强降水的诊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陕北夏季降水的特点,为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19年 7月中旬陕西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分析摘要:本文结合自动气象站雨量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从影响系统、物理量与卫星云图等角度分析了2019年7月中旬陕西省发生的一次较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成因,结果表明:西风槽逐渐向东移动,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冷暖气流积聚于暴雨区,为该地区暴雨过程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低层切变、低涡为引发暴雨天气过程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大气环流配置导致抽吸作用明显增强,进而引发了本次暴雨过程。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西风槽;陕西省引言近些年来,在全球加剧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气候均发生异常变化,与此同时各种各样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居高不下。
暴雨作为各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危害严重等特点,不仅会引发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多种次生灾害,还会对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还会制约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如今,暴雨的形成机理及气候特征引起众多气象学者的高度关注,并纷纷据此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何宇晖等学者基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与雷达产品对2019年6月22日闽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冷空气持续南下、低层切变线、地面倒槽与急流等是引发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深厚的湿层、强烈的不稳定层结、较高的K指数、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等为本次暴雨过程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小玲等学者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重点分析了2020年8月20日台风“海高斯”残涡引起的暴雨过程成因,并得出副高与西风槽的位置对台风“海高斯”残涡的速度与移动路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该过程中满足了条件不稳定与条件对称不稳定条件,位涡扰动为低层涡旋的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残涡的水汽含量充沛。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全省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千米。
陕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分析张科翔(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摘要:利用天气学、卫星云图、雷达图像、诊断方法,对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中南部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此次大暴雨是位于青藏高原的低涡引起,东高西低是爆发暴雨的大的环流背景;高原低涡东移到四川盆地,与低层浅薄系统相互影响,上下相互叠加,高低层正涡度的相互耦合,造成低层系统发展,形成深厚的低涡系统;低涡系统的上干冷、下湿暖结构造成天气的不稳定; 700hPa 低空急流输送丰沛的水汽;低涡对应的地面冷锋移和低空切变是暴雨的触发机制;西南暖湿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切变线附近的气流对峙的交会处,对应降雨中心;云图、回波分析显示低涡不断激发、活跃该区域内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短时暴雨。
结论表明高原低涡东移是陕西的主要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出现的区域与高原低涡的位置和移动密切相关。
低层辐合强弱、能量堆积、冷暖空气交汇等是影响雨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暴雨高原低涡低空急流水汽引言2008年7月19-25日发生在我国中部自西向东移动过程属典型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发展,引发青藏高原下游地区一次大范围的暴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过程,过程持续达7天之久,给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部、江汉、黄淮等地带来明显的降水天气。
7月19日高原低值系统东移出高原,进入西南地区,受高空槽冷空气、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和盆地低层浅薄低涡系统叠加,高低层正涡度耦合加强,高原涡激发西南涡的发展和加强,引导西南涡东移与切变线相互作用,导致垂直上升运动增强,在高原东侧四川到陕西形成南北向的切变、辐合,激发该区域内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活跃,从而引发上述地区降水加强和维持。
20、21、22日20时低涡中心分别位于甘南西部、盆地南部、河南西南部,23日20时低涡中心移到鲁西,在对应区域产生持续强降水,24日20时由于高原低涡北面有高压脊控制,东南面副高减弱南掉,冷空气向北收缩,无法得到冷空气补充,高原低涡减弱并转向东南移动,移出我国大陆。
@青海气象 »>国家级格点实况分析资料在陕西的检验评估----以一次暴雨过程为例曹帮军1肖贻青2刘菊菊2马晓华2(1.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 2.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4)摘要:利用国家级格点实况分析资料与地面自动气象站实况数据,采用误差分析和技巧评分等方法对 2019年9月9日至11日发生在陕西省一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和2m 气温进行了逐时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24h 累 积降水与自动气象站观测基本一致,对暴雨和大暴雨落区表征较好。
格点降水1h 产品的降水准确率为60.9%〜61.9%,TS 评分为0.54〜0.56;3h 降水准确率为74.3%〜76%,TS 评分为0.72〜0.74。
格点降水产品对小时降水量<1mm 的降水准确率较低,存在较大的漏报,尤其是降水初期降水范围较小时,漏报率高达60%〜70%,漏报率 随着降水范围和量级的增加明显减小。
2m 格点逐时气温的准确率稳定性较差,1°C 准确率为8.1%〜81.8%,2°C准确率为13.1%〜98%,平均绝对误差(MAE )为1.7°C ,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 )为2.1°C ;最高温和最低温2°C 的 正确率接近100%。
高山站点例如华山站、太白站温度误差较大,未来需要对其进行订正使用。
关键词:格点;实况;检验;暴雨引言近年来,我国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发展迅速,地面观测站点密集度不断增加,而站点数据一般采用 离散的记录形势,虽然在科研和业务应用中非常广 泛和应用,但格点数据更加规范整齐、分布均匀、精细化程度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国内外都大力推动无缝隙精细化预报的背景下,实况格点数据的分析场研究受到相当重视 (ChenF 等叫Jacbos 等倒)。
实况格点数据是精细化网格预报发展的基础,若能代替气象观测站点反映出大 气真实的状态,则可为精细化预报及模式评估检验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
陕西省夏季一次暴雨过程的个例分析发布时间:2021-02-03T10:16:21.69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第28期作者:辛羽婷,段家月,张炜,王晓腾[导读] 利用NOAA/ESRL PSD提供的逐日在分析资料,包括温度场、相对湿度场、风场、比湿场、地面气压场等辛羽婷,段家月,张炜,王晓腾吉林省吉林市气象局,吉林吉林 132011摘要: 利用NOAA/ESRL PSD提供的逐日在分析资料,包括温度场、相对湿度场、风场、比湿场、地面气压场等,对发生在2015年6月28日发生在陕西省的一次暴雨过程中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以及垂直速度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着重研究了本次暴雨过程中的水汽的来源及其传输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对暴雨产生有重要作用,而来源于西太平洋及高纬西风带、南海等地的水汽输送对陕西暴雨存在一定的加强作用。
同时,暴雨期间,陕西省均处于上升气流区,水汽通量散度在850hPa上为负值区,有水汽的汇集;而同时段的500hPa上,则为水汽的损失区,高-低空的这种水汽配置状况,有利于水汽的上升,从而增强暴雨的发生。
关键词:陕西省;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1.引言对于暴雨的准确预报一直是气象界的一个难题。
大范围、持续性强的暴雨往往能诱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的严重灾害事件,因此,暴雨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1-6]。
充沛的水汽是暴雨发生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暴雨事件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东海、孟加拉湾以及西太平洋等地[7-10]。
这些地方的水汽往往能在特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输送到我国,从而形成暴雨。
水汽输送结构对于暴雨具有重要的影响。
2.资料与方法2.1 资料本文所用数据的逐日再分析资料由NOAA/ESRL PSD提供,包括温度场、相对湿度场、风场、比湿场、地面气压场等资料,垂直方向共有17层,水平分辨率为2.5o×2.5o,时间长度为2015年6月23-6月29。
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的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发生尤其值得关注。
本文以2021年宝鸡市陕北地区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进行诊断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陕北地区夏季降水过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一、过程特点2021年7月23日至24日,宝鸡市陕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该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24日下午至晚上,主要集中在宏志镇、南泥湾和巴山乡等地。
降雨量多在70毫米左右,局部超过100毫米,出现强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该次降水持续时间较短,但降雨强度较大,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瞬时性。
二、形成机制1.大气环流背景在该次降水期间,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副高位置较为偏南,其南侧为偏东南风,具有明显的暖湿气流输送,不利于冷空气南下。
而附近的北方冷涡位置较为靠近,提供了强劲的上升气流,使得暖湿气流得以快速上升,形成大范围的对流性降水。
2.云团发展云团发展的关键是水汽和上升气流,而在该次降水期间,暖湿气流输送充足,且上升气流强盛,使得云团得以充分发展。
此外,还受到地形和局地加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云团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分布,形成了风暴的局地性和不规则性。
3.强对流天气在云团发展过程中,强逆温层的存在使得下沉气流受到阻碍,形成了明显的上升气流。
同时,由于地表气温高、湿度大,也给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此外,还可能受到地形和局地空气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增强了强对流的发展。
三、结论通过对陕北地区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可知,该过程的形成与大气环流背景、云团发展和强对流天气密切相关。
在这一过程中,南风暖湿气流的输送、北方冷涡的提供的上升气流、地形、局地加热等因素的作用相互印证,共同形成了该次降水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北方夏季降水过程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28卷第5期2004年9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 ol .28 No .5Sept .20042003-06-02收到,2003-09-30收到修改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5700资助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系统的中尺度分析*毕宝贵1,2) 刘月巍2) 李泽椿2)1)(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44)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摘 要 采用实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后认为:除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之外,β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暴雨的最直接原因,这类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
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水汽的大量集中以及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存在可能对此类系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对其启动的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认为地形的动力强迫和地面冷锋以及低空急流扰动可能对此类系统的发生发展起了触发作用。
关键词:暴雨;对流不稳定;β中尺度;地形文章编号 1006-9895(2004)05-0747-15 中图分类号 P458 文献标识码 A1 引言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广泛研究了长江流域的暴雨[1~6],尤其对98.7暴雨研究较多[4~6],取得许多新成果和观测事实。
同时,科研人员还对华南地区[7]和青藏高原的暴雨进行了试验,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西北地区东部的暴雨研究较少[8,9]。
西北地区暴雨与长江、华南暴雨有何差异,目前还不甚清楚。
2002年6月8~9日,西北地区东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宁夏、陕西)出现了一次历史同期罕见的大范围降雨天气过程,尤其是陕南地区的大暴雨造成了山洪爆发和河水猛涨,引发了部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死亡失踪450余人,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失。
因此,本文除了使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外,还使用了陕西省区域测站每小时一次的地面降水和卫星提供的每小时TBB (0.1°×0.1°)资料来分析这次突发性暴雨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相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活动。
陕西中南部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作者:李晓利郑荣玉严珠琴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第08期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紧密结合暴雨发生的物理条件,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1年9月16~19日陕西中南部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的发生机制、过程特征进行初步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深厚的上升气流中,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和水汽通量输送,高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对流层低层“人”字型切变的存在以及地面冷锋移动缓慢造成暴雨天气的持续;θse的锋区位置与强降水的出现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θse 锋区的南压对于强降水的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243-04Abstract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were used to closely integrate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rainstorm. The pathogenetic mechanism and process features of a persistent rainstorm were preliminarily analyzed in central south Shaanxi Province from September 16 to 19, 2011 from the aspects of circulation pattern, influencing system and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rainstorm process happened in the deep updraft with significant water vapour flux convergence and water vapour flux transfer, longterm maintain of high and lowlevel jet, and slow move of ground cold front, which all led to the persistency of rainstorm weather. θse frontal position had relatively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 with the appearance of heavy precipitation. θse front southward showed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forecast of heavy precipitation.Key wordsPersistent rainstorm; Circulation pattern; Influencing system; Physical quantity field2011年9月陕西省出现少见的强秋淋天气,出现3次暴雨天气过程,共9个暴雨日,165站次暴雨,5站次大暴雨,全省暴雨站次和平均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2013年5月25日陕西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作者:陈昶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5年第07期摘要 2013年5月25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陕西省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一些台站刷新5月降水量记录,高空低槽和低空急流是形成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切变及地面东路回流是产生此次区域性暴雨的触发机制。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低层辐合切变;物理量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南北间气候差异明显,春、秋季温度升、降快,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9%~64%,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相对始于4月,集中在6月底-7月初,11月结束,其中关中、陕南出现洪涝较多,是当地主要灾害之一[1]。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1°×1°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研究,为做好入汛后强降水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1 降水实况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2013年5月24夜间-26日,陕西省出现了2013年入汛后最强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陕南中东部地区,此次降水也是历年5月较强降水过程之一,全省31个县区降水量超过50 mm,其中杨凌区、周至县、兴平市、武功县4个县(区、市)降水量超过100 mm,分别为101.3、107.7、104.9、130.5 mm。
强降水主要集中在24日20:00-25日20:00,强降水区域位于陕南大部和关中地区,关中地区1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突破历年5月降水量记录。
2 天气形势分析2.1 高空形势500 hPa上,23日20:00,欧亚大陆环流形势呈纬向型,副热带高压588 dagpm线稳定维持在20°N附近,中纬度地区处于平直气流影响范围内,短波槽活动频繁;内蒙古临河-巴彦诺尔公-甘肃民勤-张掖一线存在西风槽,为东北-西南走向,槽线南北长约5个纬距,青海南部-四川北部-西藏东部之间有一风切变,呈南北走向。
2021年4月陕西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成因诊断近年来,极端天气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2021年4月,陕西省发生了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给该地区的居民和农田带来了严峻影响。
本文将对这次极端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诊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类似天气事件。
起首,陕西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成因之一是强降水和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
4月份陕西气温逐渐提高,形成较为稳定的暖湿气流。
与此同时,受到西南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
当暖湿气流受到山脉或高原地形的抬升作用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凝固成云,形成降水过程。
而这一次极端暴雨过程中,气温柔水汽含量的双重作用导致陕西地区遭遇了强降水。
其次,地形起伏也是这次极端暴雨过程的重要成因之一。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区的交汇地带,地形起伏较大。
当暖湿气流遇到地形的阻挡时,会发生气流的抬升和降水的加强。
特殊是在山脉和山间谷地处,暖湿气流受到地形的迫山效应和谷地风效应的影响,加速了降水的形成和进步。
而在极端暴雨过程发生时,陕西地区的地形起伏起到了增强降水的作用,导致了较大范围的暴雨。
再次,这次极端暴雨过程与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大气环流也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
在这次极端暴雨过程中,陕西地区受到了南方气旋和西南气流的双重影响。
南方气旋带来了较强的水汽输送,而西南气流带来了辐合效应,使得暴雨的形成和进步得以加强。
这种大气环流的异常组合使得陕西地区陷入了持续而剧烈的降水状态。
最后,气候变化对这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影响也不行轻忽。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过程的严峻性和频率增加,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剧烈。
而在陕西地区,由于降水和气温的复杂互相作用,气候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强度和规模。
综上所述,2021年4月陕西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强降水和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地形起伏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异常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互相作用,导致了陕西地区遭遇了这次极端暴雨过程。
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陕北地区属于中国的陕西省北部地区,夏季是该地区的雨季。
强降水天气过程是指在
短时间内出现大雨、暴雨等强降水现象的天气过程。
针对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诊断分析。
通过对气象观测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
强
降水通常出现在夏季的午后或傍晚,气温较高,水汽含量较大;也需要分析降雨过程中的
暴雨强度、降雨区域和持续时间等特征。
使用数值模式进行天气模拟,可以对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和预测。
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对比和验证,可以提供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性。
还可以
通过模拟结果对降水过程的演变、形成机制和动力结构进行研究,以及对过程中的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和稳定度等进行定量分析。
对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
背后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强降水过程可能与地形、气象系统和垂直风切变等因素相关,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可以进一步理解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
将以上的观测资料、数值模拟结果以及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可
以得出陕北夏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综合诊断分析。
该分析结果可以为预报人员提供一
个全面的天气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天气预报和预警工作。
赵强,彭力,李文耀,等.2022.2021年4月陕西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成因诊断[J].暴雨灾害,41(2):109-118ZHAO Qiang,PENG Li,LI Wenyao,et al.2022.Diagnosis of the causation of an extreme rainstorm in Shaanxi in April 2021[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41(2):109-1182021年4月陕西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成因诊断赵强1,2,彭力2,3,李文耀1,李静睿4,欧阳雨1(1.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4;2.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灾害性天气研究与应用中心,西安710016;3.陕西省铜川市气象局,铜川727031;4.陕西省安康市气象局,安康725000)摘要:2021年4月23日陕西东南部出现了大范围暴雨天气,共有18站日降雨量超过4月日雨量极值,较为罕见。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对该暴雨过程成因及极端性进行诊断,结果表明:500hPa 高原槽前强西南气流带来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低空急流的增强以及低涡的发展和维持。
该过程有两支强水汽输送带,一支为偏南风水汽输送带,另一支为热带气旋外围的偏东风水汽输送带,700hPa 切变线以及850hPa 西南低涡给陕南带来显著的水汽辐合,持续充沛的水汽供应及辐合使得强降雨维持较长时间,从而形成暴雨。
探空上有明显锋面逆温,锋区由南向北呈倾斜结构,锋生主要由辐合项和水平变形项贡献,其中水平变形项以伸缩变性项为主。
西南暖湿气流沿着低层冷垫爬升,中低层大气的风速、风向切变以及锋生造成强烈水汽辐合上升,同时偏南急流沿着秦岭和大巴山迎风坡的强迫抬升进一步增强了降水。
标准化异常(SD )诊断显示,700hPa、850hPa 超过3σ的异常偏强偏南风水汽输送以及850hPa 超过3σ异常偏强的偏东风水汽输送,造成陕西整层水汽含量异常偏大,同时由于中层辐合加上锋生造成的垂直环流,使得陕西东南部上升运动较气候态异常偏强3σ,造成4月份陕西极端暴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