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实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9.84 KB
- 文档页数:3
护理心理学教案
以下是一份以护理心理学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护理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应用。
难点:如何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护理心理学啦。
谁能说说你们觉得护理心理学是干什么的呀?
生:是不是就是研究病人心理的?
师:对啦,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呢?
生:为了更好地照顾病人吧。
师:没错,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哦。
那护理心理学有哪些重要概念呢?(开始讲解核心概念)
师:大家理解了吧?那来看看这个案例(展示案例),如果你们是护士,会怎么处理呢?
生:我会先安慰病人。
师:很好,还有呢?
生:了解他的想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应对方法。
(结合案例进一步讲解应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交流。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护士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基本技巧。
3. 培养护士对患者的同理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 提升护士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护士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应用技巧、同理心的培养。
2. 难点:将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三、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板书3. 案例分析4. 小组讨论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护士,为何需要学习心理学?(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护士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护士心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 介绍护士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内容。
2. 临床应用技巧- 讲解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患者沟通。
- 分析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3. 同理心的培养- 阐述同理心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 分享培养同理心的方法和技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例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护士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患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自我心理调适?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个人经验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馈(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护士心理学的重要性。
2.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
2. 撰写一篇关于护士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论文。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护士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实际效果。
3. 学生对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护士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护理心理学- 授课班级:护理专业X年级X班-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 掌握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 熟悉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 提高护理沟通技巧,增强同理心。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护理心理学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护理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理论。
- 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2. 难点:- 心理评估和干预技巧的运用。
-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以实际案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
2. 讲授新课:- 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认知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3.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4.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护理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 回顾护理心理学的定义、基本理论和案例分析。
2. 讲授新课:- 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如焦虑、抑郁、压力管理等。
3.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干预。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六、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情况。
-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 教材:《护理心理学》- 多媒体课件- 案例资料- 角色扮演道具八、课后作业-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总结护理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护理心理学案例分析》教案护理心理学案例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研究分析和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 培养学生的护理心理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护理心理学简介- 护理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2. 护理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影响- 护理对象的心理问题表现和原因分析- 不同心理问题对护理对象的影响和应对方法3. 护理心理干预和支持- 护理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策略- 护理对象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和技巧4. 护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分析真实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案例- 探讨针对不同情况的心理干预和支持策略三、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通过讲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分析和解决护理实践中心理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白板笔记:学生听课过程中记录重要观点和关键词。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3. 个人总结:学生针对案例分析的个人总结和思考,评价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用于讲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资源:准备真实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案例。
3.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提供指导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时:护理心理学简介- 第二课时:护理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课时:护理心理干预和支持- 第四课时:护理心理学案例分析七、教学参考书目1. 《护理心理学导论》2. 《护理心理学案例分析》3. 《护理心理学实践指导》以上是《护理心理学案例分析》教案的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护理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掌握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护理心理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1.护理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3.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护理心理学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的应用;2.护理心理学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3.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护理心理素质和能力1.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2.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倾听能力;3.培养学生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支持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让学生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护理实践中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护理心理素质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情况、课堂提问和回答、课堂笔记等;2.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后阅读、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3.学生的实践表现:包括实习情况、护理技能和护理心理素质等。
五、教学资源1.教材:《护理心理学》;2.课件: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护理心理素质和能力等;3.案例:实际护理案例。
六、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2学时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4学时培养学生的护理心理素质和能力4学时七、教学反思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角色扮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掌握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护理心理素质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程名称:护理心理学授课班级:本科护理专业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第[周次]节教学课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3.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4. 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护理中的病人心理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内容及重点:一、课程导入1. 介绍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护理心理学在促进病人康复中的作用。
二、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1. 心理社会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机制。
3. 案例分析: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病人的康复过程。
三、心理健康教育1.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2.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 案例分析: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四、临床心理技能1. 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2. 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3. 案例分析:运用临床心理技能解决病人心理问题。
五、心理护理的理论和方法1. 心理护理的定义和作用。
2. 心理护理的理论基础。
3. 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术。
4. 案例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讲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护理心理学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体验护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一、课程导入(10分钟)1. 介绍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护理心理学在促进病人康复中的作用。
二、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20分钟)1. 讲解心理社会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析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机制。
3. 案例分析: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病人的康复过程。
护理心理学实训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评估方法以及心理护理的基本技巧等。
例如,学生要能准确说出不同类型患者(如慢性病患者、急症患者等)可能存在的心理反应特点,并且熟练掌握至少三种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等)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在模拟病房环境下,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要能够独立完成一份针对特定患者(由教师设定案例)的心理护理计划,包括准确识别患者心理问题、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及评估护理效果等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模拟病房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护理场景,提高学生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对患者心理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从而准确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
就像在真实的病房里,护士不能仅仅依靠患者说的话来判断病情一样,心理护理也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2. 借助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会提供大量不同类型的护理案例,学生要学会从这些案例中找出心理护理的关键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就好比是侦探破案,要从众多线索中找到关键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护理心理学实训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关心患者心理需求的意识。
学生要认识到,护理不仅仅是打针、发药这些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心理的呵护。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一些复杂的护理案例中,可能需要多个护理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心理护理服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心理评估技能的掌握-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各种心理评估工具的原理、适用范围和评分标准。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教案首页一、介绍教材性质及结构、学习要求。
二、引言: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特别是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崛起,使心理学的应用深入到医疗卫生、性格发展、子女养育和人际关系等领域.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下产生出来的一门学科,也是心理学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产物,通过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自觉运用它指导医疗实践,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三、讲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二)对象研究对象既包括动物的心理,也包括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
人格/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二、护理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结合教材介绍:(一)古代—--萌芽,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认识。
(二)现代——-走向科学发展阶段,学派林立。
(三)护理心理学的发展--—“以病为中心”“以人的整体健康为中心”三、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护理心理学结合教材介绍:(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三)生物医学模式(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小结: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变化与提高,使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完善,促使医学理论与实践不断充实、发展、深化,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第二节护理心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一、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结合教材介绍:(一)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二)研究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方法。
(三)研究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方法.(四)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培养.二、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教材介绍,注意区别优缺点:(一)观察法1.定义:2.内容:外貌、表情、行为、语言、作业、衣着服饰等。
3.分类: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二)调查法:1.定义:2.分类:问卷、访问。
护理心理学教案护理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了解不同心理状态对病人康复的影响3.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二、教学重点1.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不同心理状态对病人康复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育2. 讨论分析3. 观摩体验4. 实践操作五、教学内容1.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1 护理心理学的定义1.2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3 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2. 不同心理状态对病人康复的影响2.1 焦虑对康复的影响2.2 抑郁对康复的影响2.3 压力对康复的影响3.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3.1 沟通技巧:倾听、表达、情绪疏导等3.2 干预策略:心理支持、信息提供、正向引导等3.3 病人教育:康复知识、心理调适方法等六、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5分钟)介绍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20分钟)讲授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相关理论的介绍。
3. 分析不同心理状态对康复的影响(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心理状态对康复的影响,并就焦虑、抑郁和压力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和讲解。
4.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30分钟)通过观摩体验和实践操作,教师示范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包括沟通技巧、干预策略和病人教育等。
5. 学生总结和反思(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结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问题和困惑。
七、教学资源1. 课件: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践操作材料:沟通技巧和干预策略的案例八、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2. 作业评估:学生针对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小结和反思3. 考试评估:对护理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考核九、教学延伸1. 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护理心理学书籍和论文,拓宽知识面2. 临床实践:学生参与临床护理实践,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十、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讲授、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对护理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
心理护理学教案教案标题:心理护理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心理护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心理护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心理护理学的定义和范畴a. 心理护理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b. 心理护理学的研究范畴和内容。
2. 心理护理学的基本理论a. 心理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流派。
b. 心理护理学中的常用概念和模型。
3. 心理护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a. 心理护理学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b. 心理护理学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
c. 心理护理学在患者安全和质量护理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心理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心理护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3. 案例分析法: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运用心理护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心理护理师的工作,并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倾听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教师可以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心理护理学教科书,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心理护理学的相关图表、案例和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3. 真实案例:收集一些真实的心理护理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通过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心理护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2.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心理护理学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个人报告。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质量、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时长:本教案设计为8个教学小时。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资源的可用性。
护理心理学教案
教案标题:护理心理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模型
3. 理解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4. 培养护理学生的心理素养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1. 护理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2. 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 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如人类发展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4. 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病人心理护理、家属沟通、团队合作等
5. 护理学生心理素养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 讲授:介绍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护理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情景处理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护理心理学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
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彼此的理解和见解
2.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案例分析作业,检验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的理解和
应用能力
3. 实践考核:通过模拟场景和真实临床实践,考核学生的护理心理学应用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资源:
1. 教材:相关护理心理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3. 实践场景:临床实践场所和案例资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培养其心理素养和沟通能力,为将来的护理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护理心理学》教案教案名称:护理心理学教材:《护理心理学》(XXX主编,XXX)一、学科性质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中。
针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教案将重点讲解心理学基础知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以及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本教案的处理、方法选择和过程管理都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更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2.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1.详略得当,突出重点;2.不断充实和更新。
因为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护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之一:心理现象与心理实质(1学时)第三章:心理学基础之二:信息加工过程(4学时)第四章:心理学基础之三:行为控制与调节(4学时)第五章:心理学基础之四:心理特性(4学时)第六章:心理健康与应激(4学时)第七章:心身疾病(2学时)第八章: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4学时)第九章:病人心理与护患关系(2学时)第十章:心理护理(4学时)五、参考书目1.XXX(1989):心理学大词典。
北京:XXX。
2.XXX著,XXX等译(1996):心理学词典。
上海:XXX。
3.XXX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北京:XXX。
4.XXX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
上海:XXX。
5.XXX编,XXX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
北京:XXX。
6.XXX著,XXX、XXX译(1996):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
上海:XXX。
7.XXX.XXX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8.XXX、XXX(1987):基础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教案【篇一:护理心理学教案3】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教案首页复习: 1、心理活动的内容?2、心理的实质?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护理心理学与护理实践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意义,从本节开始,我们将系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只有掌握了正常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识别心理活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及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本章内容是打开护理心理学大门的钥匙。
(板书课题,揭示学习目标)(10分钟)新授: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引言:认识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对客观环境的认识中产生的。
那么,人们是怎样认识事物的?经历了哪些心理活动呢?第一节感觉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10分钟)1.概念:分析:(1)直接——刺激在面前。
(2)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骨骼、肌肉、神经末梢等。
(3)个别属性——事物有多种属性,一种感觉器官只反映某一个或几个属性,却不足以认识事物整体。
例:苹果。
小结:归纳定义。
(二)意义:(1)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在实践活动的重要作(三).种类:1. 外部感觉2. 内部感觉二、感受性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25分钟)结合教材和实例讲解: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三、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1)感觉的适应:一种刺激持续作用,感受性提高或降低。
例:视觉——明适应;暗适应听觉——职业病嗅觉——见教材味觉——酸、甜、苦、辣、咸等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可适应,痛觉难适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两种或以上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或不同感受器时,感受性的变化。
2例:(1)见教材。
(2)学习和生活中的现象。
(3)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例:(1)职业训练。
(2)生理残疾者的感觉能力。
小结:人的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善于在生活实践中培养锻炼感觉能力。
3【篇二:05级护理心理学教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案学科:专业:班级: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起止日期:人文《护理心理学》护理、涉外董作华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护理心理学》主编蒋继国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护理心理学》是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技能,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护理的理论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2)掌握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熟悉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3)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护理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3)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2.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3.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了解护理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思考护理心理学与临床护理的关系。
2. 讲授(1)讲解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2)阐述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心理应激、心理防御机制等;(3)介绍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等;(4)分析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如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等。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教师点评,总结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 实践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护理场景;(2)让学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护理和干预;(3)教师指导,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错误。
5.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护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护理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操作技巧、心理护理和干预能力;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案例分析报告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新性。
实验题目:心理测验
【实验LI的和原理】
心理评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做心理测验(人格测验、总体幸福感量表测
验)即能让学生掌握本测验的内容、方法、原理,并对其它心理测验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有助于全面理解掌握心理测验工具的意义、方法。
同时对加深了心理测验的标准化的理解。
【实验方法】
艾森克人格问卷:给每位学生发放问卷,同时告知学生测试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标准答题纸上做出选择;教他们各因子分详细计分方法,让学生将自己和因子分相加并与常模作对照,并解释每一项因子分高低的意义。
山于学生亲身参与,他们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很好地掌握了本章的内容,对参模、效度、信度等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每位学生在进行测试中,严格遵守测试的注意事项。
测试完后让学生将自己量表的中各因子分相加与常模作对照,并解释每一项因子分高低的意义。
通过完整的测试过程,学生对量表与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测验之间的异同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Ouestionary,简称EPQ)也是测定人格维度的自陈量表。
经过多年的发展修订,1975年确定命名为EPQ,分为成人和幼儿两种形式。
EPQ包含4个分量表:E (外、内倾),N (神经质),P (精神质),L (测谎)。
本次采用成人量表。
前三者是人格的三种维度,它们彼此独立。
L是效度量表,高分表示掩饰、隐瞒。
也是社会成熟度的一种表现。
L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与其他量表有某些相关,但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EPQ在大量被试上的应用表明,各量表记分以E最高,N次之,L再次之,P 最低;男女需要分别记分;P、E、'记分随年龄下降,但L则渐升。
对变态行为的研
究表明:⑴精神病人与犯罪者P极高,N也较高;⑵精神病态人格,性偏离, 酗酒,
吸毒者P亦很高;⑶内源性抑郁症病人P亦高于正常人:⑷神经症及人格障碍者'都很高;⑸所有精神病人L都很高,但犯罪者不高;⑹所有精神病人都是内倾,犯罪者为外倾。
EPQ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各因子分常模:P精神质4. 56 ±2. 95
E 内外倾 9. 11 ±4. 35
N神精质(情绪稳定)12.11 ±5. 08
L 说谎分(掩饰)14. 22 ±3. 79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
本量表共有33项。
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有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效能好。
本量表将其内容分为6个(因子)分量表。
实验:松弛治疗实验
【实验LI的和原理】
松弛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来访者通过各种固定程式作反复的训练,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及全身肌肉处于完全松弛、宇静的状态。
该治疗对焦虑情绪等以心理紧张或头痛、心率过速等以交感神经紧张为主要症状的心身疾病或心理生理疾病具有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效果。
该实验通过让学生进行自身的松弛训练,体验该疗法对身心放松的效果,初步掌握该疗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实验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辅助的多媒体设备(例如播放带有背景音乐指导语的录音带),让学生进行自身的松弛训练。
【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1.让学生处于舒适位置,在指导语的支配下先放松,并用深而慢呼吸,在深吸气后屏息数秒钟,然后缓缓呼气同时放松全身。
如此重复数次,使自己完全安静下来。
2.让学生按指导语用缓慢的速度收紧某一组肌群,再放松之。
然后再转换到另一组肌群作同样的训练,从手部开始,循前臂、上臂、肩部、头部、颈部、胸部、背部、腹部、人腿和小腿,一直至双脚的顺序,渐次对各组肌肉进行先收紧后放松的练
习,直至全身放松。
每进行一块肌群的收紧和放松训练时,学生都要体验紧张和松弛时的感觉差别。
3.经过反复训练,当学生通过对肌群放松感觉的回忆就能自动放松全身时,
上述交替收紧与放松训练即可逐渐停止。
此后,学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凭个人对放松的感觉,反射性地使自己放松。
实验心理剧表演
【实验目的和原理】
通过不冋的案例的心理剧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群的不同的心理护理。
【实验方法】
学生分组表演心理剧,体现不同的案例所针对的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带教老师最后总结。
【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学生自己准备剧本,排练,学生分组表演不同的心理剧,自备道具,学生和老师点评,课后交剧本。
附:实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