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1.引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用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术语和定义2.1 居住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社区。
2.2 居住用地:专门供建设居住建筑的土地,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3 居住建筑:专门用于人居住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4 生活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
2.5 交通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道路、非机动车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
3.总则3.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考虑到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居民需求等因素。
3.2 城市居住区应当具有多样性,包括居住建筑类型、户型、装修风格等。
3.3 城市居住区应当设置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交通配套设施,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4.规划设计4.1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考虑到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交通网络等。
4.2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3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注重社会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5.建筑设计5.1 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符合相关建筑规范,注重人文环境,既要考虑到室内外的美观和空气质量、噪音、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又要考虑到居住者的日常需要和习惯。
5.2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注重节能、环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不合理的消耗和浪费。
5.3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隐私问题,通过合理的间距和通风等方式,保护居民的私人空间。
6.生活配套设施6.1 城市居住区应当配备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来进行布局和设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组织形式:
1. 网格状布局:这是一种常见的道路组织形式,其中道路以水平和垂直方向形成网格状交叉口。
这种布局能够提供简单明确的导航和便利的交通流动,适用于中小型居住区。
2. 环形布局:环形布局是指道路呈环形或半环形的组织形式,通常围绕一个中心点或公共空间设置。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相对封闭的内部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流量,使居住区更安静和舒适。
3. 树状布局:树状布局是指从一个主干道分支出多个辅助道路的组织形式。
主干道连接各个重要设施和服务点,而辅助道路则连接到居民住宅区域。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和良好的交通流动。
4. 高密度布局:高密度布局通常用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居住区,特点是道路相对狭窄,沿街建筑密集。
这种布局可以节约用地,提供丰富的交通选择和便利的步行环境。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道路的宽度、交通设施的设置、停车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的设计等因素,以提供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居住区交通环境。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日照标准篇一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合理规划设计的城市居住区应当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要评估地形地貌,是否存在山坡、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
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元素,既能增添居住区的美感,又有助于打造独特的生态环境。
比如,临近河流的区域可以规划休闲步道和亲水平台,靠山的地方可以设计成与山体融合的景观带。
交通便利性也是关键要素之一。
居住区周边应当有完善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以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出行。
同时,要考虑公共交通的覆盖,如公交线路、地铁站等,方便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停车场的规划也不能忽视,要根据居民的户数和车辆拥有量,合理确定停车位的数量和位置。
在功能布局方面,要做到合理分区。
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等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避免相互干扰。
例如,将商业区集中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段,方便居民购物;学校和幼儿园要靠近居住区,保障孩子上学的安全和便捷;医疗设施要分布均匀,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救治。
建筑设计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风格应当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同时也要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建筑的高度、密度和间距要合理,以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户型设计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此外,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化景观的打造对于提升居住区的品质至关重要。
要有足够的绿地面积,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形成四季有景的效果。
公共绿地可以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同时,要注重景观的细节设计,比如小径的铺设、花坛的布置等,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居住区正常运转的保障。
水、电、气、暖等供应系统要稳定可靠,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要高效环保。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从多方面对规划地区进行综合考虑,设
计要合理、实用、具有社会发展功能。
此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秉着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和保障社会治安的原则。
1、布局要求:城市居住区住宅建筑应位于繁华街道两侧、集中发展,周边设置合理
功能用地,其布局、空间结构要有效避免集中带来的同质化、垃圾凝集和供暖脆弱等问题;
2、建筑设计要求:城市居住区要求节约资源,建筑外方形及屋面用耐候的钢材和树
脂材料镀锌等,应用彩色反射镜面玻璃,以降低屋面及外立面的高温辐射;
3、市容要求:要浓艳建筑护壁、增加树屋;建筑立面量体配合,相邻建筑物形成序列,减少整个小区重复出现的建筑元素,改变小区全局枯燥无趣;
4、停车场及路面外部廊道设计要求:控制车辆噪声,充分利用绿地,建立有序的模式,设计合理的泊位,并配备必要的便民设施,引入新的环境元素;
5、生物环境设施要求:建设以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为骨架,并辅以植物森林、
乔木等植物覆盖,沿街树立绿色植物组织,形成雅致的鹅卵石步道,院落室外拉一条树木
凉棚;
6、公共空间要求:增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以充分发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功能,能满足不同群体、年龄段利用的广告,增加大自然的气息,完善社会公共福利设施的
布局种植;
7、环保及安全要求:保护环境,加强社会治安,严格实行“双报制度”、绿色保安,建立健全小区防护系统,严格实行无烟、不酗酒、不吸毒等行为原则,增加公安人员定期
巡查。
以上就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七大标准,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保障居民
有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营造良好的居住社区气氛。
居住区规划1.居住区空间的规划研究在对城市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重点关注空间搭配与整体格局之间的协调性,在实际设计中,通常会采用行列式、点群式以及轴核式等多种不同的布局形态,而在这些空间布局形态中,轴核式往往是应用最多的,这种设计形式常常会被用于城市的步行街设计中。
这种设计方式一般都是以轴作为基本骨架,然后以核为基点对空间进行整合。
在这种类型的居住区空间整体规划中,其主要的建设内容还包括休闲区域的设计、沿线绿化区域的设计等方面,这样能够使空间的排序发生改变。
针对空间规划的优势而言,这样的设计风格能够使居住区的结构更加分明,而且具备很强的方向感,能够带给居住者完美的诗句体验以及丰富的景观层次感。
另外,从层次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于居住区内功能性设施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2.居住区交通环境的规划研究在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到居住区的设计,并且要能够确保附近的居民能够便于出行,满足居民交通流量的需求,促进居住区的设计规划能够与城市建设相协调。
除了要关注居住区与市中心的规划外,还要保证居住区能够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科学地进行出入口的设计,保证居住者的出行能够既方便有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设计:第一,要对规划区域内的道路规划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还要对居住区可能入住的人数进行估计,并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整合,然后适当地对主干道进行调整,保证交通的通常以及人们出行的便捷性;第二,在对街区路段进行规划时,首先就要考虑到行人和车辆分流的问题,并且使各街区之间形成互通。
对此,在居住区内部就要设计出车行道、入户道和慢行道,同时保证各街区慢行道的连通。
此外,对于车辆的停放,最好设计成地下车库,但是对于外来车辆应设置专门的地面临时停车位。
3.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规划研究在对城市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部分也是不能忽略的,就是公共设施的规划,因此,在对这部分进行设计时,应从公共角度出发,开展更加科学的设计,要考虑到居住区周边所有的环境,要保证公共设施的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同时还应从购物、就业、娱乐等场所的布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进而促进居住区的配套环境得以提升。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10 管线综合10.0.1 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在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还应设置供热管线,同时还应考虑燃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智能化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
10.0.2 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0.2.1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10.0.2.2 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
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宜符合表10.0.2—1和表10.0.2—2的规定;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表10.0.2-1注: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3.0m;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③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10.0.2.3 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
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10.0.2.4 应考虑不影响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震动及重压。
各种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10.0.2-3规定;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m)表10.0.2-3注:①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1.0m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1.5m;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2.5m,管径大于或等于300mm时为3.0m,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m。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 O.21SCI EN CE &TECHN OLOG Y I NFOR M A TI O N 学术论坛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的要求,已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走向更高的心理与文化层次,不仅关注室内居住质量,并将目光移向更广阔的户外生活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融洽的居住区氛围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居民之间的交往则是居住氛围得以优化的途径和契机。
1户外空间及其作用1.1居住区户外空间及其层次居住区户外空间是居民进行交往和日常活动的场所。
根据居民交往内容和活动方式,居住区户外空间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有空间。
公共空间:即居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住区居民共同使用。
其间丰富的绿化,完备的设施,是居民游憩、交往的理想场所。
半公共空间: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供组团内居民共同使用的。
它是居民接触、熟悉、互助的地方,也是防灾避难和疏散的有效空间。
半私有空间:指住宅楼幢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最喜爱、利用率最高的场所,适宜儿童游戏和宅间居民交往。
1.2空间与交往行为户外活动可以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具有规律性、方向性、目的性,在不同的场合都会发生,因此户外空间对这种活动影响不大。
自发性活动是个人与空间对话,在环境适宜和心理平衡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依赖户外空间的质量。
社会性活动是居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需要各种空间和建筑的外围环境。
根据定义,户外交往主要属于受户外的物质条件影响较大的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合理的空间规划设计更能促进人们交往。
2户外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2.1强化交往空间居住区户外空间为具有一定社会网络的人们进行丰富的户外活动,为人们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接触和交流创造了机会。
交往活动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
可步行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以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二期项目为例摘要:论文针对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社区组团普遍存在的空间隔离问题,结合本人所参与的安亭新镇二期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从微观层面探讨小尺度、开放式、多样性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破解“街”与“区”之间的隔离,提高街区的步行可达性,并进一步帮助社区组团自下而上地与更大尺度范围空间进行融合与互动。
关键词:安亭新镇街区可步行规划设计策略1 项目背景1.1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概述在2001年2月举行的上海市人代会上,作出了上海新世纪发展的“东南西北”战略,决定在安亭建立上海国际汽车城,提出了“大力发展汽车服务贸易,加快融入全球汽车贸易”的发展策略,并且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全市建设4大产业基地,即微电子产业基地(张江)、石化产业基地(金山)、钢铁产业基地(宝钢)、汽车产业基地(安亭)。
自2001年启动建设以来,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产城融合”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上海国际汽车城建成具有完整汽车产业链支撑,也是国内综合性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汽车城。
上海国际汽车城所属安亭镇是上海郊区新城新区发展的代表性城镇,从卫星城到“一城九镇”1、再到“1966”城乡体系2,上海国际汽车城见证了上海郊区新城新区的发展历程,上海国际汽车城是嘉定组合式新城的一个组团、产业新城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伴随着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和空间的高速增长,其汽车行业地位及作用在国内举足轻重,然而卫星城规划模式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多强调产业和经济发展,损害了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新城规划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性,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在不同尺度上存在显著的隔离问题。
为实现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基地向多元宜居的品质新城的转型发展,上海市政府联合嘉定区政府共同提出上海国际汽车城走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实现“人、车、城市完美融合”的发展目标。
浅谈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摘要:步行空间因其开放性与共享性而成为居住区中最为大众化和全民性的场所,是衡量居住区生活、景观和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希望能够找到适合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设计的方式方法,从而减少汽车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方便居民的出行,增进他们的交往,力求给城市居民创造出一个安全便利、环境优美的生活空间。
居民是居住区的主人,也是对居住区规划最有发言权的“评论员”,居住区的步行空间规划应体现对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关爱。
无论是人车分流还是人车共存,都不应该是针对整体而言的,它们的出现应该具体到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空间领域,不同使用人群,所以应该把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分配到能够发挥他们最大优点的地方去。
关键词:步行空间居住区规划交往空间街道在世界围,步行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
步行交通占地少、造价低,还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审美意识及加强社会交流的作用。
尽管步行有许多益处,并且使用广泛,但实际上却被许多交通专家所忽视。
本文将着重讨论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一、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问题分析1、没有搞清居住区道路服务的主要对象居住区道路不同于交通干道,因为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吸引了大量的行人,它的设计应是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为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以机动车通行为第一位,步行者的安全却退为其次:道路交通问题引发的“人车之争”导致“人让车”的现象司空见惯,街道的“主体”变为机动车而并非数量众多的步行者。
2、居住区道路空间比例严重失调由于传统的街道被拓宽,因此目前居住区道路的比例严重失调。
宽阔的机动车道上车流密集,使得行人很难从街道的一边到达另一边,从而造成了街道商业的萧条,街道人气的冷淡。
3、居住区机动车严重影响居民对步行道路的使用由于私家车数量的不断攀升,居住区停车场地与设施的缺乏,大部分汽车都停在了组团院落中,虽然这样方便了居民出行,但是大量占用了步行空间,使居民在组团院落中能够活动的围越来越小。
再加上人车出入使用同一个出入口,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4、街道空间被商业服务设施占据有很多沿街的店铺把自己的招牌、广告牌、商业设施等都摆到步行道路上以招揽顾客;大多数餐饮店铺更是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开起了露天大排挡。
5、步行的整体环境质量不佳如果考虑到愉悦性、建筑及美学兴趣等,人们则喜欢步行。
然而,许多郊区的商业地带及市中心的许多街区因缺乏上述特点,很不适宜于步行。
许多街区被现代化办公大楼及大型商厦围成高耸的玻璃及水泥幕墙,与人行道、停车场间没有直接的通路,因而迫使行人尽可能迅速地越过这些地带,而不是去体验步行的感受。
二、居民行为特征与步行空间环境关系分析规划设计必须结合人的行为规律,如今已成为设计者的共识。
本文列举下几种常见的居民行为,来探讨其与步行空间环境的关系。
1、散步:散步是街道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类型,是大多数居民喜欢的最普通的休息方式。
散步是为了在户外进行轻度的运动以达到减缓压力、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居民对散步场所的选择一般有如下考虑:①环境优美,空气新鲜;②夏天要有遮荫树木,冬天要背风向阳;③以安静为主,但有时希望能看到些热闹的场面,因此散步路线应动静结合;④散步空间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应该重视宅间小路、组团道路和小区道路的步行空间设计,加强散步空间的连续性;⑤散步道路应该行走方便舒适,尽量避免或减少高差,有座椅等休息设施和停留回旋空间。
2、休憩:在步行道路上停留坐下的人一般可分为两类:由于散步等活动体力问题而坐下来休息的;喜欢坐在路边一边聊天一边观看街道上的行人或发生的活动。
第一种休憩活动对步行空间的要求很低,如果不能专门设置供外部空间使用的座椅,那临时的花坛护栏等也偶尔可以解决问题;第二种休憩活动相对要求高一些:一是需要一个可以久坐且舒适的空间环境,包括座椅的舒适度,周围绿化好坏等等;二是步行空间要有足够的人流或丰富的活动容,避免坐在那里无事可看;三是此空间不应被周围的活动所干扰。
3、慢跑:慢跑也应算是最为简单和广泛的运动之一,除了残疾人之外,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进行。
慢跑的要:第一,周边环境最好能提供比较新鲜的空气,以利于锻炼者的健康;第二,路面平整以保护运动者不会受到意外的伤害;第三,需要避开机动车辆。
4、玩耍:玩耍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9岁的儿童,玩耍的容也是十分丰富,如溜旱冰、球类等等。
儿童由于其生理与心理上的特点,对玩耍环境的要求相对苛刻:第一,活动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最好在自家楼门口,家长从住宅可以看到的围;第二,此空间不应与机动车道路直接相连,以免儿童因为不注意而跑到车行道上发生危险;第三,玩耍的场地要求平整,有一定的空间变化,以满足儿童躲藏攀爬的行为特点。
5、交谈:交谈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彼此之间缔结密切关系的重要途径。
短时间的交谈一般常为彼此问候,交谈无需持续很久,对步行空间并无太多要求。
但如果是长时间的交谈,那么交流的场所就会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坐下来的地方,没有人愿意长时间的站立交谈;其次要有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因为噪音会影响人们的听力和情绪;第三,长时间交谈有时是伴随着其他活动而发生的,如共同围观某一活动,共同照看在玩耍中的儿童等等。
6、群体性活动:群体性活动是指要有多个人参加并完成的活动,如老年人的群体秧歌、各种街头舞会、儿童的嬉戏、树荫下的打牌下棋等等。
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交流趋势,对步行空间活动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这类活动对场地也有一定要求:第一,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活动,根据活动的容和人数大小不定;第二,场地不能离居民住宅太近,以防扰民;第三,场地的周围应有可供休息的地方,用来休息与交谈。
7、商业性活动:商业与诸多的步行空间的活动有着紧密地联系,它是散步、休息、观望等活动的重要潜在诱因。
商业对于交易的双方而言是必要的日常工作或活动,而这种活动可以成为人群自发性活动聚集的引力。
这就要求步行空间能够与各类商业部门相连接,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步行达到商场、超市、街边店铺等各类商业设施。
三、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探讨1、步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应有效分离居住区是人们休憩、游戏以及交往的空间,因此居住区道路对于居民来说首先应该是安全的。
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再好的居住区绿化,再好的道路景观,恐怕也没人去使用。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分析区域人群的出行方式和居住模式,合理的组织流线,以适宜步行的尺度构筑社区,尽量实现人车分流,减少汽车对于居住环境的破坏。
如不能完全分离,为保证居民在街道空间的活动质量,应对过境的机动车的数量、方向以及速度等方面进行控制。
2、步行道路应能够把各类功能区域串联起来居民在选择步行到达某个目的地之前,往往会对路程的远近、有无潜在的交通危险、途中有无休息的地方,甚至是沿途的环境是否优美等因素加以考虑。
人们都不愿绕弯道,如果可以看到目标,他们总是径直走向目标。
而且如果目的地明确,时间紧的话,人们也都会选择最近的路线,哪怕行走不是很方便的路面。
因此居住区步行道路的规划设计应该尽可能将居住区各类绿地、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以及机动车交通接起来,并且路线安排也应与居民的出行规律一致,使之成为一个高效便捷的步行系统。
3、步行空间商业活动的经营要想把人吸引到室外来,步行空间是否具有提供活动产生的引发物(触媒)相当重要。
通过商业服务来吸引人们走出家门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某些商业服务的扰民问题;二是商业服务的类别搭配及合理布局。
4、近宅步行空间应有其私密性近宅步行空间是住宅外部公共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它归属于某一个单元或某一栋住宅楼的居民所共有。
同楼或同单元的居民常常在此处相遇,幼儿在这里玩耍,老人们也随着在此照看孩子,并和邻居聊些家常里短。
这个空间不仅具有交通和邻里交往的作用,还具有识别与防卫功能。
5、公共活动的步行空间应具备开放性许多居民到户外活动,并没有确定的目标,只是随意地走走看看,这时别人的活动很可能就会吸引他驻足观看,甚至加人其中,自发性活动就会变成社会性活动。
6、游憩设施对步行空间十分重要(1)休息设施:对于步行者来说,休息设施尤为重要。
如果有足够的座椅供休息、闲聊、观望人群,那么步行街上的行人会大大增加,逗留的时间也会更长。
尤其是老年人,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步行围变得更为广泛。
座椅应该按照一定的间距布置到各个开敞空间的路线中,这样可以支持人们的继续步行。
(2)儿童游戏设施:除专门建设儿童公园、儿童游乐场外,在居住区步行空间中开辟儿童游戏角,添置必要的儿童游戏设施如沙坑、秋千、转椅、滑梯等,将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3)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住宅及附近的公共环境中度过的,尤其在气候较适于户外活动的春、夏、秋三季,居住区步行空间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适宜的活动场地、广泛地社会参与而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首选场所。
因此,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设计中不容忽视。
7、绿地步行空间的设置位置应符合居民行人习惯抄近路是人之常情,设计者不应该抱怨居民因为抄近路而损坏了草坪或绿篱,而应该首先检查自己的设计是否为居民出行方便作出了周密的考虑。
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时,说明设计者的设计是失败的。
因此设计初始就应该考虑居民的行走习惯,如已经在绿地终踩出了小路,那么就应该在这的地方增加小路。
8、居住区步行空间的区域控制步行距离的确定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和老年人的体力承受能力,因此生活性的通勤距离应控制在500m以;其次应把住宅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距离,最好控制在400米以,以减少居民上下班(学)的通勤时间;最后还应满足居民对步行空间的需求。
如果居民每天散步的时间在40分钟到1个小时,距离应在1000m以上,步行距离太短,势必会增加居民在步行道路上往返的次数,造成心理与视觉的疲倦,从而降低了散步的质量。
为了避免空间的浪费以及考虑到居住区的现实情况,步行道路应与绿地相结合或设计成环路等形式。
但适当的步行距离有时也不仅是依据实际的路程来定,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
四、综述步行空间因其开放性与共享性而成为居住区中最为大众化和全民性的场所,因此它是与居民出行、交往根本需求密切相关的。
我国城市居住区围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可供参考的结论性资料与统计数据还是比较匮乏的,而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数据又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居住区,再加上调查的区域围有限,因此所提出的建议有其局限性,不足以作为普遍使用的最终结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集安全、便捷、健身、交往功能于一身的居住区步行道路的建设,必将成为今后营造居住区优质生活环境的重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