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902.00 KB
- 文档页数:7
参观动物博物馆的观后感前阵子,我去参观了动物博物馆,那可真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奇妙之旅!一走进动物博物馆的大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的恐龙骨架模型,它高高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远古时代的辉煌。
我仰着头,望着那巨大的骨架,心里不禁感叹:这大家伙在当年得是多么威风凛凛啊!顺着参观路线往前走,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让人目不暇接。
有凶猛的狮子、敏捷的猎豹、憨厚的大象、可爱的熊猫……每一个标本都做得栩栩如生,仿佛它们只是在那里安静地沉睡。
我在一个北极熊的标本前停住了脚步。
那只北极熊站在一块浮冰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无助。
它的皮毛看起来那么厚实,却也无法抵御日益变暖的气候对它们生存环境的威胁。
看着它,我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群五彩斑斓的鸟儿。
它们有的展开着绚丽的翅膀,有的歪着头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其中有一只翠鸟,它的羽毛蓝绿相间,小小的身躯却散发着无尽的活力。
我凑近去看,发现它的眼睛做得特别逼真,就好像下一秒它就要眨眨眼睛,然后展翅高飞。
在昆虫展区,我更是被那些小巧玲珑却又形态各异的昆虫们吸引住了。
有一只巨大的独角仙标本,它的角又长又粗,看起来威风极了。
还有一只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精美得如同一件艺术品。
我不禁想,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能创造出这么多美丽而独特的生命。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海洋生物的展区。
一只巨大的鲸鱼模型悬挂在天花板上,它那庞大的身躯让人感到震撼。
旁边的展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标本,有色彩斑斓的珊瑚、形状奇特的海星、还有张牙舞爪的螃蟹。
我仿佛能感受到大海的波涛汹涌,以及这些生物在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博物馆的一角,有一个关于动物进化的展示区域。
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逐渐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后来各种各样的动物门类,生命的演化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我站在那里,看着那些图表和模型,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当我走到一个关于动物保护的展区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参观古动物馆观后感篇一:五年级暑假作文:参观古生物博物馆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吗去参观古生物博物馆。
它座落在动物园的四周,那里摆设的都是远古时期动物的标本,非常故意思。
进入博物馆大门后,我和妈吗就来到古脊椎动物摆设馆里。
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古脊椎动物。
这一类动物一般身体是左右对称的,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份,有较完全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
最早出现的古脊椎动物是鱼类,长得象现在的鳗鱼。
它有一个长长的象吸管一样的嘴,是一种寄生动物,靠依附在其它动物或植物的身体上,用它的吸管嘴来吸食营养生存,被称为是无颌类动物。
嘴的上边称上颌,下边称下颌(俗称下巴颏)。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变的重要事件之一。
盾皮鱼是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
它们不再靠借居生活,而是可以在水里自主寻食,可以真实的靠自己生存下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的演变,渐渐的又有了两栖动物。
既可以在水里生活,也能够在陆地生活。
再经过一些岁月,又有了陆地动物和天上飞的鸟类。
我还在这里上了一堂古化石恢复课。
那里有好多的仪器和工具。
比如有显微镜、放大镜、小刷子等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工具。
最故意思的是一个带着长长的电线的小钻头,不知道是做甚么的,用它不是会把化石钻坏吗?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叫做气枪,是用来将附着在化石上面那些小石块清算干净,好让化石显现出来。
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基本上把握了如何将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恢复成为一块完好的化石,简直太故意思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还意犹未尽呢。
篇二:古生物博物馆游记古生物博物馆游记三(1)班丁洁曦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是一个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是自然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5月18日,妈妈带我到古生物博物馆参观,因为今天是开放日,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增长知识,所以一大早博物馆门口就挤满了人,我们跟着讲解员阿姨顺着人流向里走去。
参观保定古动物博物馆的观后感前几天去了保定古动物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又涨知识的奇妙之旅啊!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远古时代。
那些古动物的化石啊,就像一个个神秘的时光胶囊,每一块都藏着一个超级古老的故事。
先看到的是那些巨大的恐龙化石,我的天呐,那恐龙的骨架子可真是大得吓人!站在它们下面,我就像个小蚂蚁似的。
我当时就在想,这恐龙要是还活着,估计走一步就能把我震飞老远。
你看那长长的脖子,不知道它们以前是不是用这个来够树上最高处的树叶吃呢?还有那粗壮的腿,感觉就像四根大柱子一样,稳稳地支撑着庞大的身躯。
我还脑洞大开地想象着恐龙要是打个喷嚏,会不会像一阵龙卷风一样,把周围的小动物都吹跑啦。
接着又看到了一些远古的鱼类化石。
那些鱼长得可真奇怪,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完全不一样。
有的鱼嘴巴长得超级大,感觉就像能一口吞下一个小皮球似的。
我就琢磨着,它们是不是在远古的海洋里就是那种特别贪吃的家伙,看见啥都想往嘴里塞。
还有一些鱼身上有着奇特的花纹和形状,要是把它们画成卡通形象,肯定特别酷。
博物馆里还有好多小型古动物的化石呢。
那些小巧玲珑的家伙,虽然没有恐龙那么引人注目,但也别有一番趣味。
它们就像是远古世界里的小精灵,在那个时候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关于古动物生活习性的介绍。
原来它们的世界也像我们现在一样丰富多彩,有自己的食物链,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比如说,有些动物是群居的,就像我们人类喜欢热闹一样,它们聚在一起互相保护、一起找食物。
而有些动物则是独来独往的“大侠”,靠着自己的本事在那个残酷的远古世界里生存。
这次参观让我特别感慨,我们现在的世界和远古时期相比,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些古动物们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它们留下的化石却像是一本本生动的史书,让我们能够窥探到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
而且啊,这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啦。
毕竟,我们可不想像那些古动物一样,最后只留下化石让未来的生物去研究呀。
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1】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是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
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过古动物博物馆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生物。
这个周六下午我和妈妈打算去参观参观,在动物园站一下车,就可以看到对面高高矗立的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大楼。
楼的墙上刻有包含“中国第一龙”之称的禄丰龙、北京猿人头像、地球等要素组成的馆徽。
并有馆名中国古动物馆。
到了博物馆门口,一左一右分别是沱江龙和高高的大青龙,沿着地面上恐龙的足迹,我们进入了那个远古的年代。
这里陈列着自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的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包括从鱼形动物到哺乳动物,以及古人类化石及新旧时代石器等,全面展现了史前动物和古人类的自然遗存和遗迹及其生命演化的历程。
下面就主要的几点内容加以解说。
古鱼类鱼类的演化看起来是那样的漫长而又波澜不惊。
但在这个过程中隐含着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两次重大的革命:颌的出现与登陆的发生。
古生代海洋中的游泳者里发展出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进一步适应于水中的生活,并最后进化为今天的各种鱼类,成为地球水域的彻底征服者;另一个则离开了水域,向生活环境更多样化,更富于挑战的陆地发展,成为今天的四足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被称为“活化石”的拉蒂迈鱼是从鱼到四足陆生动物进化的最好体现。
这个标本捕于1976.4.5 并于1981.3 由科摩罗政府赠予我国. 此标本体长 1.65米,重70公斤。
拉蒂迈鱼体态圆厚,体表蓝色,一看就“与众不同”。
它有8只肉质鳍,除第一背鳍和尾鳍外,每只鳍近鱼体的一端呈柄状,肉质肥厚,好像一把短柄的船桨。
解剖显示,它的胸、腹鳍内骨骼的排列,和一般鱼类的大不一样,后者呈放射型,而它的呈分节的中轴型,非常接近陆生四足动物前、后肢中的骨骼排列。
古生物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怀揣着满心的好奇与期待,走进了那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古生物博物馆。
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仿佛瞬间穿越到了远古时代。
眼前的景象让我眼花缭乱,巨大的恐龙骨架高高耸立,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
我首先来到了恐龙化石展区。
在那里,一具具巨大的恐龙化石安静地陈列着。
其中有一具马门溪龙的化石,它那长长的脖子伸向空中,好似在努力够着高处的树叶。
我站在它的脚下,抬头仰望,心中不禁感叹:这家伙得吃多少树叶才能填饱肚子啊!想象一下它在远古的森林里悠闲漫步的样子,一定威风极了。
它的骨骼粗壮而结实,每一块骨头都像是在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我凑近仔细观察,发现它的脚趾骨竟然如此巨大,估计一脚踩下去,能留下一个深深的大坑。
旁边的霸王龙化石更是霸气十足。
那锋利的牙齿,虽然已经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却依然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我仿佛看到了它在追捕猎物时的凶猛场景,那强有力的后腿一蹬,整个身体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瞬间将可怜的小恐龙扑倒在地。
它的眼睛部位虽然已经变成了空洞,但我却能感觉到它那犀利的目光,仿佛在警告着周围的一切:“我才是这里的霸主!”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古生物化石的微观展示区。
这里展示的是一些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化石。
有三叶虫的化石,那小小的身体上,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它的触须、甲壳上的纹理,甚至是它身上的斑点,都被完美地保存了下来。
还有一些远古植物的花粉化石,这些花粉颗粒就像一颗颗金色的小星星,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我趴在显微镜前,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
看着这些小小的化石,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竟然能将如此微小的生命也定格在时间的长河中。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组恐龙蛋化石。
这些恐龙蛋大小不一,形状也各异。
有的圆圆的,像个大皮球;有的则是长长的,像个橄榄球。
我想象着恐龙妈妈小心翼翼地把蛋产在温暖的巢穴里,然后满心期待地守护着它们,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顺利破壳而出。
古动物博物馆观后感引言最近我有幸去参观了一家古动物博物馆,并对此有了一些观后感。
这家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相关展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在古动物博物馆观展的体验和感受。
馆内展览进入博物馆时,我首先被迎接的是一座壮丽的恐龙骨架,它高耸入云,彷佛将我带入了远古的世界。
馆内的展厅按照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分布,展示了各种古生物的化石。
通过馆内的展览,我了解到了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各种神奇的生物。
在展览中,我特别被恐龙化石吸引住了。
恐龙骨架、蛋壳和足迹等展品让我仿佛回到了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巨大的暴龙化石,它的牙齿锐利而可怕,令人不敢想象它曾经的力量。
而在展览中还有一些其他古动物的化石,如远古鱼类、哺乳动物和古代海生生物等。
这些化石展示了地球上多样的古生物群落,让我对生物进化和地球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馆内教育活动除了观看展览,博物馆还提供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古生物。
我参加了一个关于恐龙的讲座,由专业的古生物学家主持。
他讲解了不同类型的恐龙、它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统治时期。
通过这个讲座,我对恐龙的了解更加全面了。
此外,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些互动展览和实验室。
我参与了一个模拟探索古生物遗址的活动,感受到了当时古生物学家的工作方式。
通过挖掘和鉴定化石,我加深了对古生物研究方法的了解。
古动物博物馆的价值参观古动物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展示古生物的化石和相关展品,博物馆向公众传递了关于地球历史和古生物进化的知识。
这对于普及科学、提高大众科学素养非常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个可以与课堂知识结合的学习资源。
其次,古动物博物馆也是进行古生物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场所。
这些藏品是珍贵的古生物遗迹,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它们了解到更多关于地球历史和古生物的信息。
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展览和研究项目向公众展示最新的科学成果。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生物博物馆观后感篇一:博物馆观后感篇一:博物馆观后感今日,风和日丽,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简称博物馆游。
因为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参观,所以我异常兴奋。
天还没亮,我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妈妈只好让我早做准备。
终于熬到了起床时间,爸爸开车送我到学校的大巴,坐上车,没过多久,就到了位于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
北京自然博物馆又动物世界、昆虫世界和恐龙公园等展区;动物世界又狮子、狒狒等标本。
昆虫世界中的标本可真不少,像蝗虫、甲虫和蜜蜂等;而恐龙公园内,一只只恐龙正在“大开杀戒”,有的张着嘴四处乱窜,有的在自相残杀,霸王龙是它们中的一只,它在恐龙群中横冲直撞,吓得其它恐龙四散奔逃,迅猛龙也是其中的一只,它是个“长腿将军”,只要听见一点儿咆哮声,就立刻逃的无影无踪。
接下来是看3D电影,虽然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影片内容及其无聊,一群蚂蚁成群结队的搬一只死苍蝇。
电影结束后,我们上了车,在车上大家高高兴兴地谈论着所见所闻,哎,又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分四层,八个展厅:化石展厅,矿物展厅等。
化石展厅内,陈列着翼龙、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矿物展厅里有晶莹的水晶、形状各异的方解石??,它们都是珍稀的矿物,宝石馆内有猫眼、钻石、祖母绿等珍贵的的石头。
还没看够,回去的时间就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国地质博物馆,踏上了回家之路。
车上,许多同学都在闭目养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览的回忆中,祖国真是地大物博呀!!篇二:博物馆观后感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目的地。
进入中国电影博物馆,只是轻轻地靠近它,就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
从博物馆建筑正面看,上部是有数种几何形图案的随机结合,远观如繁星满天,近看则各具形态。
它的寓意也与电影有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不仅在建筑外部,在建筑的内部也有很多星状的设计,它象征着我们的电影百年历史中群星璀璨。
古生物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我去了古生物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又超级震撼的体验,感觉就像走进了一本活的远古生物大百科。
刚一进馆,就像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拉进了时光隧道,直接穿越回了远古时代。
那些巨大的恐龙骨架就矗立在那儿,威风凛凛的,感觉下一秒就要动起来,对着我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吼叫。
特别是霸王龙的骨架,那家伙,光看着就觉得压迫感十足,想象一下它活着的时候,肯定是陆地的霸主,别的小动物看到它估计都得腿软,赶紧找个地缝钻进去。
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古生物化石,有的像外星生物似的。
比如说三叶虫,这小东西看起来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机械玩具,一节一节的身体,还有那独特的形状,我就想啊,在远古的海洋里,它们是不是也像现在的小虫子一样到处乱爬,找吃的或者找个好地方安家呢?而且它们在地球上存在了那么久,见证了地球的无数变迁,相比之下,人类的历史简直短得像一瞬间。
馆里还有一些化石能清楚地看到古生物生前的模样,就像是被时间定格了一样。
比如说那些鱼类的化石,连鳞片都能看得到,感觉它们就像是刚刚游进石头里去似的。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是多巧的事情啊,在它们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被保存了亿万年。
在看那些古生物进化的过程展示的时候,我就像是在看一部超级漫长又超级精彩的连续剧。
从最开始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一点点进化成各种各样复杂的生物,这个过程真是太神奇了。
就好像大自然是一个超级有创意的艺术家,不断地尝试、创新,用亿万年的时间画出了一幅宏大无比的生物画卷。
不过呢,逛完博物馆也有点小伤感。
那么多神奇的古生物都灭绝了,它们曾经在地球上那么繁荣,如今却只能以化石的形式存在。
这也让我意识到,地球的环境一直在变化,我们人类现在在地球上活得挺自在的,但是可不能太任性,得好好保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然说不定哪一天,我们也会像那些古生物一样,只留下一些遗迹供未来的生物去研究了。
总的来说,这次去古生物博物馆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让我对地球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古动物博物馆观后感古动物博物馆是我一直向往去参观的地方,因为我对古生物和动物学有浓厚的兴趣。
最近,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一家知名的古动物博物馆,而我在这里度过的时间完全超出了我的期望。
在这里,我见到了许多迷人的古生物化石,感受到了远古生物的繁荣与灭亡,更对古动物学的研究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一进入古动物博物馆,我就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古生物化石,它们或是庞然大物,或是微小的生物,每一个都代表着古代生物的生命与存在。
我被这些化石的美丽和神秘所吸引,不由得产生了对其背后故事的好奇。
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向往了解它们的生活与迁徙。
在古动物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许多关于远古动物的模型和展品。
这些真实逼真的展品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大地之上,感受到了古动物的震撼与奇妙。
我看到了霸王龙的模型,它的身躯高大威猛,让人惊叹其力量与威严;我还看到了剑齿虎的展品,它的巨大门齿和敏捷的身躯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动物的残酷与生存挑战。
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古代动物们的生活方式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除此之外,古动物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关于古代动物生态和演化的资料和展示。
我通过这些材料感受到了古代动物生态的壮观和复杂,让我对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这些资料,我了解到了古代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是如何在演化中不断进化和适应的。
这让我对古生物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在古动物博物馆里,我还了解到了许多古代动物的消亡原因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和对古生物生态的了解,我认识到了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演化中逐渐灭绝的。
这让我对当代生物的生存和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对地球生物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预见。
最后,在古动物博物馆的参观中,我还收获了对古代动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无限敬意。
他们通过对化石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古代生物的神秘面纱,为我们清晰展现了古代地球上的生物世界。
古动物博物馆观后感
前几天去了古动物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体验!
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远古的世界。
那些古动物的化石啊,就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千万年前的故事。
我当时就想,哇塞,这可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啊!
看着那些恐龙化石,有的特别巨大,高高地矗立着,我得仰着头才能看全。
我心里就在琢磨,这些曾经的地球霸主,在它们那个时代该是多么威风凛凛啊!不过呢,现在就只剩下这些骨头架子了,真是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这时候我就特别好奇,它们到底是怎么灭绝的呢?是因为天灾,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你看了这些化石,肯定也会跟我一样满脑子的疑问吧?
还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古鱼类化石,形状各异。
有些鱼的样子,跟现在的鱼差别可大了去了。
我就站在那儿看了好久,想着大自然的创造力可真是无穷无尽啊!也许在远古的海洋里,这些鱼还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只是我们永远也没办法知道全部了,这多少有点遗憾呢。
在博物馆里转着转着,我就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穿越者,在不同的远古时期穿梭。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我能看到那些古动物们在眼前活动一样。
但是呢,这也让我有点伤感,因为这些生物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我觉得古动物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化石的地方,它更像是一本巨大的历史书。
每一块化石都是一页,上面写满了远古生物的秘密。
看完之后我真是感触良多,
感觉自己对地球的历史又多了一些了解。
你要是还没去过这个博物馆,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真的,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我到现在还在回味在博物馆里的点点滴滴呢,那些化石的样子一直在我脑海里晃悠,太难忘了!。
古动物博物馆观后感(中英文实用版)Visiting the Ancient Animal Museum left me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awe and wonder.参观古动物博物馆让我深感敬畏和惊奇。
As I walked through the doors, I was immediately transported back in time.当我走进大门,我立刻被带回了过去。
The exhibits were incredibly lifelike, almost as if the creatures were frozen in time.展览非常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生物被定格在了时间里。
I was particularly fascinated by the dinosaur exhibits.我特别被恐龙展览所吸引。
Their size and complexity were awe-inspiring.它们的大小和复杂性令人敬畏。
It was hard to believe that these magnificent creatures once roamed the Earth.很难相信这些壮丽的生物曾经在地球上漫步。
The museum also had a variety of interactive displays, which made the experience even more engaging.博物馆还有各种各样的互动展览,使体验更加有趣。
I especially enjoyed the virtual reality experience that allowed me to walk alongside the dinosaurs.我特别喜欢那个让我能和恐龙一起漫步的虚拟现实体验。
It was truly a once-in-a-lifetime opportunity.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中国古动物馆
旅游日记,作文
_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
今天,我和爸爸回去参观了中国和古动物馆。
中国和古动物馆就是中国第一家以古生
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科学知识的国家级自
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就是目前亚洲最小的古动物博物馆。
我们参观了拉蒂迈鱼标本、马门溪龙骨架、许氏禄丰龙骨架、孔子鸟化石、黄河象骨架、世界首枚翼龙胚胎、杨氏飞龙骨架、翼龙骨架等。
从鱼形的原始无颔类到硬骨鱼类和
软骨类,从两栖类到爬行动物类,从空前繁盛的恐龙王国到哺乳动物开始统治世界,直至
古猿进化为智人,形形色色的化石轮流登场,清晰地勾勒出5亿多年前,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颌类诞生在寒武纪的海洋中。
4亿多年前,“颌”的出现把鱼类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古生代的海洋便成为鱼的世界。
接着是脊椎动物征服大陆环境的尝试,最早的四足动物――两栖类也因此而产生。
在距今4亿~3亿年前,爬行动物产下了第一枚“羊膜卵”,标志着它们对陆地生活更加适应了。
中生代登场的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都是爬行动物
的后代。
通过这次参观,我从中了解到了动物们在经历了近亿年的发展过程中就是怎样由最初
的微不足道的小动物发展沦为今天在地球上占有优势的种类多样的大家族。
现在仍存有许
多种类都已经绝种或遭遇出局,我们应更好地维护地球上现有的生物。
中国古动物馆(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古动物馆——生物进化及地学古生物学科普教育的大课堂中国古动物馆创建于1994年10月,它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办的国内唯一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专项博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外大街142号,地处北京动物园正门西面400余米处,东面与北京天文馆毗邻。
中国古动物馆院门两侧,掩映在高大的杨树林和葱郁的花草灌木丛中的是一组恐龙雕塑和一面由玻璃密封起来的长6m、宽3m的石壁。
院门东侧近处的雕塑是放大了几十倍的2只原角龙幼雏破壳而出的复原像,院门东侧远处的雕塑是一具按化石骨架原大复原的多脊沱江龙,它与院门西侧远处同样是按化石骨架原大复原的将军庙单脊龙遥相呼应,使博物馆院内充满了一种逝去已久的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神秘感。
距将军庙单脊龙不远的黝黑的石壁,是举世罕见的化石珍品:9条被称为“副肯氏兽”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骨架天然地聚集在一起,因为爬行动物都是恐龙的近亲而往往被冠以“某某龙”的名称,也因为汇9“龙”于一壁,总是使人想到北京北海和山西大同那凝聚着中华民族龙文化精髓的九龙壁,这面化石石壁也就以“九龙壁”的名字而闻名中外。
中国古动物馆的建筑外形独具风采。
从下向上的3层建筑渐次收缩,给人以生命之魂向上升腾之感。
每一层建筑的顶部匠心独具地建有一系列雕成动物头形的排雨口,一层为鱼,二层是恐龙,三层则为兽;这种安排与馆内展品的陈设布局相一致,暗含了脊椎动物从鱼(经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这样的进化历程。
中国古动物馆馆藏展品20余万件,列全国博物馆系列之第11位;其中600余件精品构成了基本展示内容。
展品之精美、种类之齐全、陈设之系统,在同类博物馆中堪称亚洲第一、中国之最。
基本展览的内容布置在面积为1200m2、上下共三层的“化石展厅”内。
一层展柜中的展品为古鱼类以及古两栖类动物化石。
古鱼类化石代表了发现于我国各地、从古生代经中生代到新时代的各门类鱼类。
古生物博物馆观后感我今天有幸参观了本市的古生物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专门收藏和展示各类古生物化石的场所。
在这次参观中,我对古生物的生态历史和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人类在这个广袤的地球上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深感敬畏。
博物馆的展览与陈列进入古生物博物馆的一瞬间,我就被那巨大的恐龙模型所吸引。
如果不是知道这只是一个模型,我一定会被其恐怖的气势吓得后退几步。
这个展厅中的巨大恐龙模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非凡的视觉冲击,更让人们对古代恐龙的规模和生活方式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从展览的布局来看,古生物博物馆采取了很有条理的方式展示各类古生物化石。
每个展厅都有专题展示,如鱼类和海洋生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使得观众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类别的古生物。
不仅如此,博物馆还设置了互动展示区,让观众更好地参与其中,对古生物的知识有更深入的探索。
古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通过观看展示物和阅读相关的解说信息,我对古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古生物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古生物化石,从远古时代的藻类到恢弘的恐龙,以及早期的哺乳动物等。
这些化石不仅展示了古生物的多样性,也让我对生命的演化历程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每个展板都详细介绍了化石的发现地点、年代以及基本特征,使得观众能够了解到古生物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
比如,我对于一块来自海洋的巨大植物化石深感惊奇,原来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海洋中也生长着如此庞大的植物。
除了展示化石,博物馆还有一些互动区供观众参与。
比如,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古生物演化的模拟游戏。
游戏中,我扮演一种古代生物,通过吃和逃避天敌来逐渐进化。
通过这个游戏,我体验到了古生物演化的压力和竞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多样性如何得以形成。
古生物的启示参观古生物博物馆,不仅仅是对古生物进行一次学习,更是对人类自身的思考。
站在这些古生物化石的面前,我不禁感叹人类在地球上只是短暂的过客。
绵延数亿年的地质历史中,我们不过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片段。
古生物博物馆观后感前阵子,我去了一趟古生物博物馆,这一趟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一进博物馆的大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把我给镇住了。
可我心里又有点儿小激动,就像小孩子进了糖果店似的,满是好奇和期待。
我最先来到了恐龙化石展区。
好家伙,那巨大的恐龙骨架高高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代的辉煌。
我站在下面,仰着头,脖子都酸了,才勉强看到它的脑袋。
这恐龙的骨头可真粗啊,每一根都像大柱子似的。
我就在想,当年这家伙活着的时候,得是多么威风凛凛,跺跺脚估计都能让大地颤抖几下。
其中有一具恐龙化石,据说是霸王龙的。
它的牙齿尖尖的,看上去锋利极了。
我凑近仔细瞧,那牙齿上好像还有一些细小的纹路。
我忍不住脑补了一下它捕食的场景:它张开血盆大口,朝着猎物猛扑过去,那尖锐的牙齿一下子就咬住了猎物的脖子,然后“咔嚓”一声,猎物就一命呜呼了。
哎呀呀,光是想想都觉得毛骨悚然。
还有一些恐龙蛋的化石,它们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太规则。
我盯着那些恐龙蛋,心里琢磨着,这恐龙宝宝从这么小的蛋里孵出来,到底是怎么长成那么大的个头的呢?难道它们一出生就自带“狂吃猛长”的基因?接着我又去看了三叶虫的化石。
那些三叶虫小小的,身体扁扁的,身上的纹路清晰可见。
看着它们,我仿佛穿越回了几亿年前的海洋,看到这些小家伙在海底慢悠悠地爬来爬去。
它们可能正在找吃的,也可能是在躲避天敌。
我不禁感叹,生命的奇迹真是无处不在,哪怕是这么小的生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好多古植物的化石。
有一片树叶的化石,那纹理细腻得就像刚刚从树上落下来的一样。
我都不敢相信这是几百万年前的东西。
还有一些树干的化石,它们横七竖八地摆着,就像是被时间定格了的森林。
我用手轻轻地摸了摸,虽然表面已经很光滑了,但还是能感觉到岁月的痕迹。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模拟的远古生态场景展示区。
那里有假的山川、河流,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古生物模型。
一只翼龙模型在空中展翅翱翔,它的翅膀展开得老大,我估摸着得有好几米宽。
参观中国古动物馆作文450叙事寒假的时候,有一天我参观了XXXX大学旁边的中国古动物馆,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一天。
那天一早起来,吃完早饭,妈妈就带我坐公交车去中国古动物馆了。
我们到了那个地方,看见了高高的两个楼,中间有一条楼梯,它是在室外的,那个楼梯直通四楼,往上一看,原来两个楼是连着的。
到了四楼,我看见了一条小路,我走过去,看见了墙上有距今几亿年的化石,再走就看见了用石头做的中国地图。
展柜里是一个恐龙的腿骨,哇!比我都高,我想恐龙是很大的吧。
最好玩的地方还是在一楼,在下楼的时候,我听见了恐龙的叫声,我赶到那里一看,原来把硬币投到投币机里,恐龙就动起来了,发出吼叫声。
一楼中央还有一只大恐龙的骨架,高度能从一楼到四楼,恐龙可真大啊。
继续往前走,前面是海洋生物化石。
原来地球上先有的不是恐龙,而是海洋里的生物。
那时在海洋生物里有一种虫子叫蝙蝠虫。
大家为什么叫它蝙蝠虫呢?因为它的外形很像蝙蝠,所以后来人们发现它后,就给它取名为蝙蝠虫。
我觉得中国古动物馆很有意思,能看到好多化石,学到好多知识,我很喜欢这里,以后我还要来继续学习。
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前几天我去了中国古动物馆,那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趣的“穿越之旅”啊!一进古动物馆,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时光隧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巨大的恐龙骨架,好家伙,它们就那么高高地立在那儿,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我仰着头,嘴巴张得老大,心里想:“这恐龙也太霸气了吧!”特别是马门溪龙的骨架,长长的脖子就像起重机的长臂一样,感觉能伸到天上去,我都在想,它活着的时候得吃多少东西才能填饱肚子啊。
然后我走到了古鱼类的展区,那些鱼化石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有的鱼化石看起来就像是一幅天然的艺术画,鱼的形状、鳞片都清晰可见,感觉就像它刚刚在远古的海洋里游了一圈,然后就被定格在了石头里。
我当时就想,这大自然简直就是最厉害的艺术家,它做出来的“作品”比我们人类厉害多了。
还有那些古哺乳动物的化石,也特别有趣。
看到那些原始的马的化石,我就在想,原来马以前是这个样子的啊,和现在的马还真不太一样呢。
它们的身体慢慢进化,从小小的、有点像狐狸的模样,逐渐变成了现在高大威猛的骏马,这进化的力量可真神奇。
在古动物馆里,还有很多小朋友。
他们一边看一边问爸爸妈妈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有的问题连我都觉得很搞笑。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问:“恐龙会不会像超人一样飞啊?”把他爸爸妈妈都给问住了。
不过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真的很能激发大家的想象力。
我在馆里还看到了一些古动物的复原模型,那些模型做得超级逼真。
我站在一个猛犸象的模型旁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矮人。
猛犸象长长的象牙,毛茸茸的身体,就像真的一样。
我甚至还想象着如果能骑在它的背上,在远古的冰原上奔跑,那该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啊。
不过呢,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有些化石的介绍文字有点太专业了,我看了半天才大概明白是什么意思。
要是能再通俗易懂一点就好了,这样大家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古动物的故事了。
总的来说,这次中国古动物馆之行真的超级棒。
我不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古动物化石和模型,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古生物进化的知识。
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
去动物园看活生生的动物,大概北京人都知道也都去过不止一次。
那么,远古的动物,千百万年之前的古动物,您瞧过吗?想瞧瞧,去哪儿呢?还真不遥远,就在动物园对面儿!
北京动物园斜对过儿,北京天文馆正西,地铁四号线D口西150米,有个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古动物馆。
记不清多少回路过这个地方,总觉得神秘秘的。
恐龙?古人头盖骨?一直有着不甚明白的疑惑。
中国古动物馆(英文简称PMC)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
它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
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
对公众开放。
而20年后的我们于5月28号去了这里参观!
恐龙研究,中国人落后了许多年。
直到1941年,云南禄丰龙的标本的制作,才有了进展。
早就听说过许氏禄丰龙是号称中国第一龙,这回见到了骨架标本。
为什么叫许氏,发现人姓许?原来真相是这样的:许氏禄丰龙于1939年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县沙湾东山坡,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将之定名为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第一条恐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
1938年7月,杨钟健担任了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的主任,开展了对云南地区的地质和古生物化石的调查工作。
当年冬天,地质学家卞美年和王存义在昆
明西北方的禄丰盆地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
一年后,杨钟健与卞美年等人再次赴禄丰考察,又发现了新的化石地点。
他们随即开展了一个多月的发掘工作,获得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和丰富的野外地质资料。
所发现的化石动物群被称为禄丰龙动物群,其中包括属虚骨龙类的芦沟龙、属肉食龙类的中国龙、属古脚类的兀龙、云南龙、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以及属似哺乳爬行类的卞氏兽等珍贵化石。
其中,材料最为完整的就是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的研究论文发表于1941年,它的种名献给杨钟健院士在德国的导师许耐教授。
禄丰龙属于古脚亚目板龙科。
它长约6米,站立起来身高超过2米。
它的头小,嘴部尖尖,鼻孔呈正三角形,眼眶挺大。
生长牙齿的齿骨又细又弱,上牙大约有27颗,下牙有20颗,呈扁平的叶子形状,前后边缘还都有锯齿。
许氏禄丰龙的脖子挺长,有10个颈椎(脖子部位的脊椎骨)。
它的背椎(背部的脊椎骨)有14个,荐椎(腰部的脊椎骨)有3个,尾椎(尾巴上的脊椎骨)有45个。
它的颈椎和背椎都相当粗壮。
许氏禄丰龙前肢短,后肢长而且粗壮;前后足都有5个指(趾)头,后足的趾骨比前足的指骨强壮;前后足的第一爪都发达。
由此推测,它活着的时候可以用后足站立和行走,尾巴拖在地上起平衡作用。
在觅食或休息的时候,它也可以前肢着地。
许氏禄丰龙生活在大约2亿年前,是侏罗纪早期的素食恐龙,也因此成为最早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恐龙之一。
它经常游荡在湖泊或沼泽岸边,以茂密的细枝嫩叶为食,不过,它也很可能偶尔吞食一些能够容易捉到的小昆虫。
却原来许氏--是杨钟健的导师德国人许耐!吃水不忘挖井人,杨钟健是好学生,不是那种数典忘祖的势力小人。
重庆市的合川马门溪龙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
合川马门溪龙属于大型蜥脚类恐龙,体长22米,肩高3.5米,头小,颈长达9米,颈几乎占了体长的一半。
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它所挖掘出土的
是上沙仙庙组地层,原来堆积在河流的紫红色砂岩、泥岩。
这条巨龙出土时除了
脑袋和前肢外,完整保存硕长的颈子有17到19节的颈椎,它利用长颈采食树稍顶端的枝叶,就像长颈鹿一般。
在颈椎下方具有显着的柱状突出,彼此交缠叠置增加颈子的稳固,免于折损。
颈椎与背脊椎都具有后凹型椎体。
而椎骨是由四到六块椎体构成,神经棘癒合在一起。
尾椎的前16节椎体是前凹型,神经棘低平,并且尾椎前後分叉。
马门溪龙自己建构成一个马门溪科,杨锺健指出它与梁龙科有亲缘关系。
甘肃省合水县,有一头大约有60岁左右年迈的大象到河边喝水,不小心滑到了河里被泥沙掩埋,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黄河剑齿象是世界上保存化石最完整的大象,也是亚洲所发现的大象化石中最大的,它的身高3.81米,骨架总长(门齿基部至尾的下垂部)4.52米。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它全身的骨骼只有垂下来的尾巴没有找到。
科学家分析可能它在陷进泥沙时尾巴露在外边,因此腐烂掉了,没有保存为化石。
那么为什么黄河象的其它骨骼在经历了250万年后还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呢?科学家们分析,黄河象被泥沙埋没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壳变动,没有经过流水的搬动,而且保持着不站不卧的姿势,这就证明黄河象埋藏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的一条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拣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上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
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
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体状的鱼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请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
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大约1.5米长的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大鱼的冷藏设备。
拉蒂迈请求帮助都遭到了婉言拒绝,无奈之下找到了少许福尔马林用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
12天之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
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空棘鱼,它们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断记录。
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
但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还是已经发生了。
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与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倒到印度洋中去了。
拉蒂迈小姐绘制的第一条拉蒂迈鱼草图。
凭借这张图,史密斯判定空棘鱼“起死回生”了。
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
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发现时,开篇用了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非洲总是可以发现新东西”。
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郎那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
为了寻找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费了整整14年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并四处悬赏。
1952年,又是一个圣诞节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
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军用直升飞机,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
以后在科摩罗海域又有近两百条被捕获。
科摩罗政府赠送给中国共四条,分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
1997年在距科摩罗有半个地球远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国青年
尔德曼偶然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也成为新的需要解答的谜团。
拉帝迈鱼为何被称为“活化石”:有关追踪拉蒂迈鱼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见到拉蒂迈鱼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它把我们引向了逝去的年代,告诉我们4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模样,它们在水中是怎样生活的。
大约4.1-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
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就是从这类鱼中演化而来的。
肉鳍鱼类跟形态各异、种属繁多的辐鳍鱼类同属于硬骨鱼纲中两个独立的亚纲。
肉鳍鱼类虽然直接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然而现生种类却非常有限。
在拉蒂迈鱼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3种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鱼,其他资料都来自化石记录。
空棘鱼是肉鳍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支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的体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也是史密斯根据一张草图就能辨认出拉蒂迈鱼是空棘鱼,并称它为“活化石”的原因。
锲而不舍的女孩子-拉蒂迈,使我们知道了活化石的秘密。
而现存于中国古动物博物馆的这条拉蒂迈鱼标本是1976年在科摩罗海域捕获的,1982年科摩罗政府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将这一珍贵标本赠送给中国,当时我国政府赠送了科摩罗政府两台拖拉机和一些农具作为回报。
目前中国只有六条这种鱼的标本,这也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
虽然参观时间很短暂,但天文馆的每一处地方我都记忆犹新,等待下次再去!
谢博宇
1404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