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复习题最全(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7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峡》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江水又东,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①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②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③回,虽途径信宿④,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注释】①负:背。
①成就:轮廓。
①:弯曲,绕弯。
①信宿:连住两夜,两个晚上。
再宿叫信。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2)绝 .多生怪柏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语段【甲】三峡是长江中的一段水域,作者在描写这段江水的时候为什么要从群山开始写起?4.【甲】【乙】两文中,作者在最后都用了歌谣,各自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B.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C.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D.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甲文先写山,后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hù)阻绝。
B.春冬之时,则素湍.(tuán)绿潭,回清倒.(dào)影。
C.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
D.常有高猿长啸.(xiào),属.(shǔ)引凄异,空谷传响。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略微没有)绝巘多生怪柏(山峰)B.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不以疾也(疾病)C.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属引凄异(连接)D.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或王命急宣(或者)3.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愿为市.鞍马C.每至晴初霜.旦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B.绝嫩/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5.以下四个选项,是小文同学在传统文化论坛中整理的知识点,请你选出他整理错误的一项()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
B.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阳”。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D.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6.下列对《三峡》一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给人一种婉转悦耳、余音绕梁的感觉。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不仅运用正面描写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还写到“渔者歌曰”的内容,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急的特点。
7.文中的“”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而“”以雅致的笔调写出了山水、草木的秀丽和富有趣味。
《三峡》复习题【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
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考演练】1、解释文中加线的字。
(1)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太阳(3)或王命急宣或:有时(4)飞漱其间漱:冲刷(5)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2、翻译下面句子:(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不见曦.(xī)月B.素湍.(chuǎn)绿潭C.夏水襄.(xiānɡ)陵D.重岩叠嶂.(zhànɡ)2.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A.肃:肃杀,凄寒B.属:连接C.引:延长D.转:同“啭”,鸟鸣3.下列对《三峡》一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给人一种婉转悦耳、余音绕梁的感觉。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不仅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还写到“渔者歌曰”,从侧面渲染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当看到电视画面上出现白雪皑皑的山景,我总会想到课文“长征组歌”。
B.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
C.中央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D.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
几处渗漏,可使巨轮倾覆,一处管涌,能让长堤崩溃。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张开热情的臂膀,成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交的桥梁。
C.现实中,大多数地区还存在儿童公共设施和服务不足。
D.为了解决学生心理困扰问题,学校开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情景默写6.(1)《三峡》用“重岩叠嶂,_____”和“自非亭午夜分,_____”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三峡山势的挺拔险峻。
(2)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三峡》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三峡》中写夏水浩荡,凶险万分的句子是:_____,_____。
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三峡》(含答案解析)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三峡》(含答案解析)《三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明代作家杨慎《三峡记》的辑录和整理。
通过《三峡》这篇文言文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语法、修辞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对《三峡》真题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将对《三峡》中的一些重要知识进行梳理,并提供一些相关的真题训练和答案解析。
一、词语解析1. 故士故士是《三峡》中常见的词语,指的是失去官职或退隐山林的士人。
他们以清廉自持、儒雅谦和的品质为人们所称颂。
例题1:下列句子中,“故士”一词的含义最接近的是:A. 有智慧的人B. 退隐山林的士人C. 悲伤的人D. 经验丰富的人答案:B解析:根据对故士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故士指的是退隐山林的士人。
2. 壮游壮游指的是寻幽探胜、游览名胜的行为。
《三峡》中壮游的描写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向往。
例题2:下列句子中,“壮游”一词的意思相反的是:A. 游山玩水B. 寻找名胜C. 拘泥家园D. 千里迢迢答案:C解析:根据对壮游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壮游指的是寻幽探胜,相反的词应该是拘泥家园。
二、句子结构分析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并列连接词(如“和”、“与”、“又”等)进行关联。
在《三峡》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并列句的用法。
例题3:下列句子是并列句的是:A. 穷巷穷街,尽是故士与游子。
B. 水泄不通,人山人海。
C. 天寒地冻,风吹不断。
D. 明月当空,江水悠悠。
答案:A解析:根据对并列句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并列连接词进行关联。
选项A中的“与”连接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
2. 现象句现象句是通过把具体的现象或事实进行叙述,来表达某种观点或态度。
在《三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象句的运用。
例题4:下列句子中是现象句的是:A. 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解释下列词语:亭午:夜分:曦:襄:沿:溯:奔:疾:素湍:回清:绝巘:飞漱: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二、一词多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属.引凄异()自.非亭午夜分( )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沿溯阻绝.( )绝绝.山献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三、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四.理解填空:1。
文中描写三峡全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语句侧重突出三峡两岸山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2.文中从侧面突出三峡两岸山峰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2段从侧面写出三峡夏水湍急的语句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3段中表明作者对“春冬之时”的三峡的总印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问题探究1.三峡的景色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2.第二段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了江水怎样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一语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
《三峡》复习练习题(含答案)1.段落季节主要景物景物特征一段四季山连绵、高耸二段夏水汹涌、湍急三段春冬水山柏清荣峻茂四段秋猿凄异、哀转(冷清寂静悲寂凄凉)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是为了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做铺垫,山高水的的落差就大,水速自然急速。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疾,突出降水的凶险和急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的萧瑟的气氛。
4·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写三峡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5·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首写。
6·为什么后写秋天?为了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峰值7·文章结尾用了歌词,有何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8·文章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9·为本文找2个理由,写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
水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填空: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3分)【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
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复习要点归纳以及练习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左山右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郦道元,字善长,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因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课文选自《水经注疏》。
2.“三峡”按从下游到上游的顺序依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3.《三峡》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起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三峡》分别从夏季、春冬之季、秋季描写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峡》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字:1.略无阙.处()2.不见曦.月()3.沿泝.阻绝()4.绝巘.多生怪柏()5.良.多趣味()6.属.引凄异()二、填空题。
1、《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朝代)学家。
2、《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3、故渔者歌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答: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四、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
赢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
1.春冬之时,,。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朝辞白帝彩云间,。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发展空间1、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2)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___(A.概数;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带“三”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下面写景语句的语言特点。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2)绝巘多生怪柏。
_______(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_____4、文中引用“渔者歌”是为了证明什么?5、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请写出你所喜欢的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佳句,并简要分析。
6、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对峡谷的描写:答案:⊙收获平台一、1.quē,通“缺”,缺口。
2.xī,阳光,这里指太阳。
3.sù,同“溯”,逆流而上。
4.yǎn,山峰。
5.liáng,真,实在。
6.zhǔ,连续。
二、1、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奉节;郦道元北魏地理。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完整版)《三峡》练习题【附答案】三峡之美在于其山峰高耸,如重岩叠嶂,隐隐约约,令人无从抵挡。
而在深秋时,素湍绿潭则呈现出一种凄婉优美的景象,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趣味十足。
2、文章通过描绘山峰高耸、深秋凄婉的景象,展现了三峡的自然景观。
同时,还描述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行程,以及春冬时节的XXX,高猿长啸等景色。
3、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四季景色,可能是因为他更注重的是景色的特点和美感,而非时间的先后顺序。
4、与本文第二段不同的是,《小石潭记》中的水是如空游无所依的鱼一样,佁然不动,又XXX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
而本文中的水则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时节的素湍绿潭,以及悬泉瀑布等景象。
5、XXX的诗是《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XXX作响;好鸟相鸣,XXX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直视无碍:毫无阻碍地直接看到。
窥谷往反:从山谷的不同角度观察,来回寻找不同的景象。
翻译:天山和风景一起呈现出清新的色彩。
两篇文章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三峡》更注重于自然景观的壮美和人文历史的厚重,而这篇文章则更注重于描绘自然景观的细节和生命的活力。
《三峡》复习题一、基础知识1.填空或按要求默写(1)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朝代)人,选自《水经注校证》,它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
从正面写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写的句子是面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4)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清荣峻茂。
(5)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其间/ 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空隙,(2)一词多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长:常有高猿长啸(长时间地)巴东三峡巫峡长(长度大)绝:沿溯阻绝(断)哀转久绝(消失)绝谳多生怪柏(极)其:其间千二百里(这,指从白帝到江陵)飞漱其间(它们,指怪柏)清:回清倒影(名词清波)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3)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素湍.绿潭(动词用作名词,急流)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下霜)4.解释加粗字(1)晴初霜旦.(早晨)(2)夏水襄.陵(冲上、漫上)(3)素湍.绿潭(急流)(4)飞漱.其间(冲荡)(5)乘奔.御.风(飞奔的马)(6)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7)林寒涧肃.(肃杀,凄寒)(8)空谷传响.(回声)凄异(接连不断)(9)属引..5.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二、阅读理解(一)【甲】《三峡》课文【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人蜀记》)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参考译文: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
妙用真人就是世上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直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
人们议论说太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
但是巫山十二峰,不能都看得见。
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
这天,天空晴朗,四周看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怪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全,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2分)【甲】文描写的三峡两岸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描写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2分)4.甲乙两文段抒发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请简单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3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乙】六里,渡一溪,颇大。
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
……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
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注释】①派:量词并列。
②界:隔断。
③清碧:溪水名。
④下流:河流的下游。
⑤蹑:踩、踏。
⑥穹:隆起。
参考译文: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
又向南,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
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
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
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
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
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3分)(1)隐天蔽日:遮藏(2)或王命急宣:宣布,传达 (3)有峰东环而下:环绕2.下面句子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3分)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一条,一个;全)B. 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助词,的)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前突,向前突;横行,骚扰)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上边,上面;呈上)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
乙:破其中出。
(一)解释重点词语: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 ) 虽.乘奔.御风( )( ) 至于夏水襄.陵( ) 不以疾..也( )( ) 素湍..绿潭( )( ) 或.王命急宣( ) 属引..凄异( )( ) 回清..倒影( ) 绝巘..多生怪柏( ) 飞漱..其间( ) 良.多趣味( ) 晴初霜旦.( ) 林寒涧肃.( ) 清荣峻茂....( )( )( )( ) 2.绝.巘多生怪柏 ( ) 其间.千二百里( ) (1)绝 沿溯阻绝. ( ) (2)间 遂与外人间.隔( ) 哀转久绝. ( ) 又何间.焉( ) 自.非亭午夜分(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自 (4)疾自.三峡七百里中 ( ) 疾.在腠理( ) (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三)内容理解。
1.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第____ ______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3.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什么?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5.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三峡》答案(一)解释重点词语。
1.略2.(1)极;断;消失(2)中间;隔开;参与(3)如果;在(4) 快;小病3.C(二)翻译句子。
(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3)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5)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三)内容理解。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2.一、二、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3.(1分)表现“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或以歌词为证,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景象)4.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言之有理即可。
无论选择哪个季节,都要根据原文介绍出三峡景色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1.quētuān jiàn xīyǎn xiào sùshùzhànɡxiānɡbēn zhǔ2.①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奉节郦道元善长北魏地理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①真、实在②通“缺”,中断③极高的山峰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⑤飞奔的马快⑥几⑦消失⑧从、在4.①如果自从②有时或者③即使虽然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②峭壁③遮蔽④日光,这里指太阳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二10.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1.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2.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4.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5.(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标对一处得1分)16.(3分)①A②D③B(每小题1分)17.(3分)B18.(2分)[甲]风霜高洁[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只答“林寒涧肃;也可)(答出一处得1分) 19.(1)或: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