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综合知识 (16)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1
养猪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猪的品种猪的品种主要分为肉猪、杂交猪和山地猪三类。
肉猪主要用于肉类生产,其种类繁多,如大白猪、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等;杂交猪主要用于生产肉类和母猪,如杜洛克×约克夏、大白猪×长白猪等;山地猪则主要生活在山区,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主要用于生产肉类。
二、猪的饲养环境猪的饲养环境对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场地,场地应干燥通风,避免污水积聚和疾病的传播;其次,要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搭建适量的遮阳棚,保持适宜的温度;最后,要做好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猪圈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疾病的传播。
三、猪的饲料和饮水猪的饲料是保证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的重要条件,合理的饲料配方和合理的饲料管理对猪的生长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猪主要的饲料包括猪料、粮食、蔬菜、水果等。
其中猪料是主要的饲料,饲料的质量和种类直接影响着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此外,饮水也是很重要的,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充足的清洁水源。
四、猪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猪的健康状况对养殖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预防和治疗猪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及时给猪接种预防疫苗,提高免疫力;其次,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疾病传播;最后,要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猪的疾病,做好防疫工作。
五、猪的生长和发育猪的生长发育主要分为小猪期、育肥期和繁殖期。
小猪期是猪从出生到30kg体重的阶段,主要是加快猪的生长速度,提高猪的抗病能力;育肥期是猪从30kg体重到市场上能够销售的体重(100~120kg)的阶段,主要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提高猪的肉质和肉量;繁殖期是母猪生产和育肥小猪的阶段,主要是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和育肥小猪的生长速度。
六、猪的屠宰和加工猪的屠宰和加工是猪肉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指将猪宰杀并处理成肉制品的工作。
在屠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屠宰设备,如屠宰刀、杀猪钩等;其次,要做好屠宰过程中的卫生措施,保证肉制品的卫生安全;最后,要对屠宰后的猪肉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加工,以提高猪肉的商品价值。
生猪养殖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生猪养殖基础知识1. 生猪的分类与特点生猪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的动物,是人类重要的养殖家畜之一。
生猪主要分为肉猪、种猪和育肥猪。
肉猪以生产肉为主要目的,种猪以繁殖为主要目的,育肥猪以快速增肥为主要目的。
生猪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2. 生猪养殖的发展历史生猪养殖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养猪的记载,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有“五谷养猪”之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猪的国家之一,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我国生猪养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生猪养殖体系和技术。
3. 生猪的解剖结构生猪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和内脏等部位。
生猪头部包括口、鼻、眼、耳、颌等部位,颈部连接头部和躯干,躯干是生猪的主要运动和生长部位,四肢支撑生猪的体重,内脏包括心脏、肺、肝、胃、肠等器官。
4. 生猪的生理特点生猪的生理特点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生猪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肺和呼吸肌组成,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消化腺组成,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泌尿系统由肾脏、泌尿管和膀胱组成。
5. 生猪的疾病防控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包括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囊肿病等。
为了保证生猪的生长和繁殖,必须采取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如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控制野生动物传播等。
第二章:生猪的选种和配种1. 生猪的选种原则生猪的选种原则包括遗传优良、生长快、耐病抗逆、体型健康等方面。
根据生猪的用途(肉猪、种猪、育肥猪)和生产目标,选择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生猪作为种猪。
2. 生猪的配种方式生猪的配种方式包括人工配种和自然配种。
人工配种是指通过人工控制交配的时间和方式,选用优良的种猪对母猪进行人工授精。
自然配种是指母猪和种猪在自然环境下进行交配。
3. 生猪的繁殖管理生猪的繁殖管理包括发情检测、选配种猪、控制配种次数、保健疫病防控等方面。
养猪图文知识点总结图一、饲养饲料1. 猪的基本饲料猪的基本饲料主要有玉米、豆粕、鱼粉、饼粉等。
这些饲料对猪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需要在日常饲养中进行合理搭配。
2. 饲料的搭配合理的饲料搭配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一般来说,饲料搭配的原则是能量与蛋白质的平衡,保证猪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3. 饲料的储存饲料的储存是养猪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还要避免其受潮发霉、受季节变化影响。
二、疾病防控1. 猪的常见疾病养猪过程中,猪常见的疾病有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等。
这些疾病对猪群的健康和生长都会造成严重危害。
2. 疫苗接种及时做好疫苗接种是预防猪病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保护猪群的健康。
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和程序对养猪的成功至关重要。
3. 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控制一旦猪出现异常症状,需要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常通过观察生理指标、体温、精神状态等可以判断猪是否生病。
三、猪舍建设1. 猪舍的选址猪舍的选址要远离人口密集地区,以保证猪群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考虑交通便利、水资源充足等因素。
2. 猪舍的设计猪舍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猪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环境,包括通风、采光、降温、避雨、排泄等方面。
3. 猪舍的维护猪舍的定期清洁和消毒是保证猪群健康的关键步骤,同时还需要保持猪舍的卫生和安全。
四、养猪管理1. 猪的生长管理猪的生长管理包括饲养、饲料管理、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管理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2. 猪的繁殖管理猪的繁殖管理主要包括怀孕、产仔、断奶等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繁殖管理可以提高繁殖效率。
3. 猪的健康管理猪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是养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做好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可以保证猪的生长和发育。
以上便是关于养猪图文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即将养猪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养猪是一项需要细心呵护和综合考虑的任务,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猪群的健康和生长。
养猪知识100问原料知识1、猪常用能量饲料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常用能量饲料有玉米、小麦、小麦麸、米糠等,共同特点是能值较高,蛋白质含量低,且氨基酸不平衡。
此类物质不能单独喂猪,需和蛋白质饲料等配合使用。
玉米:淀粉、脂肪含量高,因而能值高,粗蛋白低,且氨基酸不平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易被霉菌污染,破碎玉米脂肪易氧化酸败,应注意将玉米水分含量控制在13%-14%以下及保证粒的完整性。
小麦:能量低于玉米,蛋白质含量比玉米高。
用小麦喂肉猪以粗碎为宜,太细影响嗜口性,如果颗粒大小在600—800微米(每粒小麦破碎成4-6片)之间,小麦可以代替玉米;乳猪料中一般用粉末状。
小麦麸:粗纤维含量高,能值低,质地疏松,具有倾泻作用,可减缓母猪便秘,但仔猪喂量过多易引起腹泻。
易氧化变质,不宜贮存。
米糠:分为全脂米糠、脱脂米糠和粗糠,纤维含量高,赖氨酸含量低,精氨酸含量高。
米糠含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需加热除去。
全脂米糠不饱和脂肪含量高,不耐贮存,对猪适口性不好,肉猪饲用全脂米糠会软化脂肪,降低肉品质;仔猪饲用易引起下痢;脱脂米糠脂肪含量低,其它成分与全脂米糠基本相同,对猪的适口性好于全脂米糠;粗糠几乎没有利用价值,多用做填充物。
为避免能量不足,应限量使用米糠。
2、猪常用蛋白饲料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分为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饲料,常用植物性蛋白饲料包括豆粕、棉粕、菜粕、花生粕等;常用动物性蛋白饲料包括鱼粉、乳制品等。
豆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植物性蛋白原料,除蛋氨酸含量略低外,氨基酸较平衡。
豆粕的加热程度影响其品质,加热不足含有抗胰蛋白酶、大豆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加热过度会影响氨基酸的有效利用。
豆粕中因含有寡糖,仔猪采食太多会引起下痢,一般含量应限制在20%以下。
棉粕:赖氨酸含量低,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高,添加合成赖氨酸可提高棉粕的饲用效果。
棉粕中可消化氨基酸、粗纤维、游离棉酚含量影响棉粕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一般乳猪、仔猪料中不推荐使用棉粕。
养猪技术知识点总结一、养猪前的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场地:养猪场地应选择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远离污染源和污水流域。
2、建设合理的猪舍:猪舍应根据养猪规模、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建设形式,一般分为开放式猪舍和封闭式猪舍。
3、选购健康的种猪:选择健康、优良的种猪是养猪成功的重要保障,种猪的选择应考虑品种、育种性能和健康情况等因素。
4、准备充足的饲料和饮水设施:合理的饲料和饮水供给是猪健康成长的关键,应提前准备好高质量的饲料和合适的饮水设施。
5、合理的环境控制设施:根据养猪场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环境控制设施,保障猪舍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
二、猪的饲养管理1、合理饲料配比: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品种特点,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比,保障猪获得充足的营养。
2、合理的饮水管理:保障猪随时获得清洁饮用水,避免水源受到污染,加强对饮水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3、定期进行体检:定期对猪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4、合理的饲养密度:猪的饲养密度应根据猪的品种、体重和猪舍的大小选择适当的饲养密度,避免导致猪的行为异常和疾病传播。
5、合理的运动和活动空间:保障猪获得充足的运动和活动空间,促进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6、合理的排泄处理:做好猪舍内的排泄物处理工作,避免排泄物对猪和环境造成污染。
7、疾病防控措施: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病虫情况,制定合理的疾病防控措施,加强猪的健康管理和免疫工作。
8、合理的育种措施:选择优良的种猪进行育种,提高猪的遗传质量,促进猪的生长和繁殖。
三、猪的繁殖管理1、科学的配种时间:科学的控制配种时间,选择优良的母猪和种猪进行配种,提高后代的遗传质量。
2、合理的怀孕管理:给孕妇猪提供充足的饲料和饮水,注意保暖和保健,防止意外伤害和应激。
3、科学的产仔管理:产仔期间给予母猪适当的保暖和清洁,并做好产仔记录和饲养管理。
4、合理的断奶管理:断奶后对小猪进行适当的营养管理,提高小猪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养猪知识与技术养猪是一门复杂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养猪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术:1.饲养环境: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对猪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这包括适宜的温度、通风、湿度控制和清洁卫生,确保猪圈或猪舍的舒适性和卫生。
2.饲料与营养:猪的饲料需求因年龄、品种和生长阶段而异。
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猪的需求。
3.健康管理:实施有效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是养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定期的兽医检查、疫苗接种、卫生管理和疾病控制等措施。
4.繁殖管理:猪的繁殖周期、选育、配种、孕期和产仔后的护理都需要特别关注,以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繁殖效率。
5.生长监测:定期对猪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体重、饲料消耗、生长速度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评估猪的生长状况。
6.市场和经济管理: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根据市场走势制定合理的养殖规划和销售策略,同时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7.技术创新与现代化管理:关注养猪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包括智能化养殖、信息化管理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提高养猪的效率和竞争力。
这些是养猪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术。
养猪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应对市场和生产环境的变化。
养猪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猪的品种和养殖管理:不同品种的猪有不同的特点和饲养要求,需要了解不同品种的猪的特点和饲养管理知识,如育种、配种、疫病防治、饲料营养等。
2.猪的饲料和营养:了解猪的饲料和营养需求,包括饲料的配制、营养成分、饲喂量和时间等,以及猪的饲料消化和代谢过程。
3.猪的生长环境:包括圈舍的建设、通风、采光、保暖、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环境控制,如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
4.猪的疫病防治:猪是易感动物,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因此在养猪过程中要注意疫病的防治。
了解各种猪的疫病及其防治措施,例如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
养猪的知识点总结大全养猪是一项需要细心经营的农业生产,要想养好猪,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猪的品种选择、饲料管理、生长发育、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养猪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猪的品种选择1. 根据养殖目标选种。
选种是指根据养殖目标,根据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合理的品种选择。
在选种时应考虑猪种的生产力、适应性、市场需求等因素。
2. 常见的猪种。
常见的猪种有大白猪、土杂猪、山猪、绍兴猪、猪王等,选择适合当地养殖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品种进行养殖。
3. 猪的种类特点。
不同品种的猪具有不同的养殖特点,如大白猪生长快,适应性好,适合工厂化规模养殖;土杂猪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好,耐瘠薄,适合散养和家庭养殖。
二、猪的饲料管理1. 合理配饲。
猪的饲料主要包括粗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
合理配饲是指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满足猪的生长发育需要。
2. 饲料的营养需求。
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营养需求也不同,幼猪需要高蛋白饲料,而成猪则需要高能量饲料。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配制饲料,确保猪的养分摄入。
3. 饲料的加工和贮存。
饲料的加工和贮存是保证猪的饲料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加工和贮存,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三、猪的生长发育1. 幼猪的饲养管理。
幼猪是猪的生长发育阶段的开始,需要特别注意饲养管理,保持干净卫生,提供充足的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预防疾病的发生。
2. 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育肥猪是猪的生长发育阶段的重要阶段,要特别注意饲养管理和饲料供给,促进猪的生长发育,增加体重,提高肉质。
3. 猪的环境管理。
猪的环境管理包括饲养圈舍的设计和改造,保持圈舍的通风透气、干燥卫生,为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猪的疫病防治。
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做好疫病的防治工作,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保持畜禽健康,提高经济效益。
五、猪的疾病防治1. 猪的常见疾病。
猪的常见疾病有猪瘟、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对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养猪技术知识点总结一、猪的品种选择在养猪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猪的品种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品种的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环境,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养殖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常见的猪的品种包括大白猪、小花猪、杜洛克猪等。
大白猪适应性强,生长快,肉质好,是养猪场常见的品种。
小花猪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适合家庭养殖。
杜洛克猪肉质好,适应性强,但生长速度较慢,价格也相对较高,适合规模化养殖场使用。
二、猪的圈舍建设在养猪的过程中,猪的舍房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猪圈舍能够有效地提高猪的养殖效率,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一般来说,猪的圈舍应该选择在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建设,避免地势低洼处。
同时,圈舍的建设应该符合卫生标准,能够有效地清洁消毒,防止猪的疾病传播。
同时,合理的猪圈舍还需要能够提供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让猪有足够的运动空间,有助于提高肉质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饲料的配制在养猪的过程中,合理的饲料配制是直接影响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猪的饲料主要包括精料和粗饲料。
精料主要包括谷物、豆粕等高蛋白饲料,而粗饲料主要包括青草、麦麸等,用于增加猪的饱腹感。
在饲料的配制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适当调整饲料的配方,以满足不同阶段的猪的营养需求。
同时,在饲料的配制中,需要注意精料和粗饲料的比例,保证猪的饲料的均衡性。
四、猪的生长管理在养猪的过程中,合理的生长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猪的生长期可以划分为仔猪期、育肥期和肥猪期。
在不同阶段的生长中,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猪的生长需求,进行相应的管理。
例如,在仔猪期,需要提供良好的照明、温度和饲料,以促进仔猪的生长。
在育肥期和肥猪期,需要提供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以提高猪的体重和改善肉质。
同时,在生长管理中,还需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猪的紧张情绪等。
五、猪疾病的防治在养猪的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猪的疾病主要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种。
养猪人必看的养猪常识
养猪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而养猪人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养猪常识,以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以下是一些养猪人必须了解的养猪常识:
1. 饲养环境,猪舍的环境对猪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养猪人必须确保猪舍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并且保持干净卫生。
2. 饲料管理,猪的饲料需要包括足够的营养成分,以满足猪的生长和生产需要。
养猪人必须了解不同生长阶段猪的饲料需求,并且合理搭配饲料,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生长。
3. 疾病防控,猪群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益。
养猪人必须学习猪的常见疾病,了解疾病的症状和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以保障猪的健康。
4. 猪的生长管理,养猪人必须了解猪的生长特点,合理控制饲料的供给,科学制定生长计划,确保猪的生长和发育。
5. 猪的繁殖管理,对于养殖场来说,猪的繁殖是非常重要的。
养猪人必须了解猪的繁殖特点,合理选配种猪,管理好配种过程,以提高繁殖效益。
总之,养猪人必须具备丰富的养猪知识和经验,才能够科学有效地管理猪群,确保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希望每一位养猪人都能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养猪技能,为养猪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3条养猪必知的知识点1.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2.使用抗生素的目标是不再使用抗生素,使用疫苗的目标是不再使用疫苗3.养猪并不存在什么高科技4.最重要的是员工的责任心和执行力5.中国的劳动力用之不竭6.越是科学的饲养方式越是简单的。
7.很多猪场因为待遇低没人愿意干或者干不长久或者没有工作情绪,只好雇佣老弱病残的员工或者用自己的亲戚,结果因为不懂饲养,很多相对有“经验”的人又比较倔强,而雇佣外人做厂长又管不了内部员工。
结果猪场到处是漏洞。
8.一件简单的事,一个猪场母猪舍因为换了一个岁数大点的员工,本来10分钟的喂料时间延长到30分钟,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气喘病。
究其原因是因为猪应激过大。
9.猪粮比价5.5:1和每头生猪的利润作为参数,仔猪与白条肉价之比0.7:1、生猪存栏量4.1亿头及能繁母猪存栏量不低于4100万头等作为辅助参考10.添加磷酸型酸化剂和乳酸型酸化剂可显著增加仔猪日采食量、日增重,改善饲料消化率,减低腹泻率。
0.3%乳酸型酸化剂效果最佳。
11.母猪终身生产力的潜力为80-90头断奶仔猪的水平。
12.由于现代母猪瘦肉率更高,产仔更多,其每天摄入的能量和赖氨酸也有必要增加。
寡聚糖可以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
包括出生重,断奶重,缩短断奶到发情间隔。
是取代抗生素的低公害,低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
13.饲料中适当添加酶可以分解一些谷物的纤维素种皮,释放3%-5%的额外能量。
a-半乳糖苷酶可以降低豆粕中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每千克饲粮的消化能可提高0.4-0.7 兆焦。
14.教槽料直径400-500微米,育肥猪为700-800微米,成年母猪和公猪1000微米。
10-14日龄仔猪生长开始超过母猪泌乳能力。
15.青年母猪首次配种体重在125-145kg,p2背标厚度为18-20mm,5胎次的生产性能可达到最佳。
连续5胎次的产仔数差异达9头,相当于多产一胎。
16.首次配种体重与p2背标厚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17.最为三大“绿色添加剂”之一的复合酶制剂,添加量达0.3%以上,即可显著提高断奶猪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其中最佳添加水平为0.5%。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PRDC)林金有选编在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猪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特别是以保育猪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在很多规模化猪场漫延。
由于它的病因较复杂,所以国外一些专家将其称为猪呼吸道病综合症(PRDC),又称“复合病因猪呼吸道疾病”、“多因子猪呼吸道病”,“猪呼吸道病复合感染”。
总之本病是由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本病在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及北方大多数省的许多养殖场均遭受本病的困扰,经济损失巨大。
PRDC其主要危害断奶后保育猪及早期生长育肥猪,其主要特征为病猪咳嗽,肺炎、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猪体重迅速下降,从1998年以后,该病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
一、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主要危害1、主要侵袭断奶仔猪,因为此阶段猪群正处于母原抗体保护力下降,自身免疫力没有完全建立,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尚未完全健全,又处于断奶应激和饲料、环境应激等,因此本病发生的猪场高达30-70%,死淘率一般10-30%。
2、康复猪生长明显受阻:因耐过病猪由于肺部有实质性损伤,系统功能受损,生长受阻,月增重降低,料重比升高,推迟上市1个月,甚至出现突然死亡。
3、发生本病后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等;公猪可能出跛行和睾丸炎,生产效率大打拆扣。
4、发生本病期间,常发生继发、并发和混合感染,造成疾病在诊断和控制上出现混乱,表现为临床用药效果不明显,增加了控制病情的难度,使病程延长1个月或2个月,才能得到控制,使治疗成本增加。
二、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主要原因1、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其主要病因有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二型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
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
)支原体有(猪肺炎支原体和猪鼻支原体、猪嗜血支原体)、寄生虫有(猪蛔虫、弓形体等),还有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有人认为,猪肺炎支原体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PRDC病的主要原凶。
当前流行病出现有:兰耳病、猪喘气病、猪圆环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肺疫、猪链球菌、猪萎鼻、猪弓形体等。
A、〔病毒性吸呼道传染病〕:(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本病在我国1995年从国外引种传入本病,表现为怀孕期母猪感染,产死胎、弱仔、仔猪出现呼吸道肺炎、食欲减退、发热、腹式呼吸、在耳和后腹部出现点状瘀血点,免疫力下降,在疫苗接种时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因而导致其它继发性感染。
(2)猪Ⅱ型圆环病毒(PCV-2):如果(PCV-2)+(PRRS)=(PMWS)猪多系统瘦弱综合症:发病猪表现为消瘦、呼吸困难、黄疸。
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和淋巴结肿大。
注意:PCV-2病毒也可产生免疫仰制作用。
(3)猪流感(SIV):在我国猪流感的发生,是猪呼吸道致病因素之一,常发生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冬季,气温的突变是本病的诱因,发病突然,传播快。
症状:(略),肺脏是主要靶器管。
现已分离的(SIV)病毒有H4N6、H3N2、H1N2与N1N1等毒株,且H3N2与N1N1有协同流行,加重发病,在死亡病例可分离到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猪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协同感染作用。
(4)猪伪狂犬病毒(PRV):猪伪犬病毒能损伤猪肺的防御体系、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
我国自90年代出现高发后,由于猪伪狂犬疫苗在母猪群的广泛应用,早期出现的流产和仔猪发热、腹泻、呼吸困难、精神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生长猪常出现呼吸道症状,如(PRC)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后,再感染“兰耳病”,流感病毒,可使死亡率大大增加。
B、〔细菌性呼吸道疾病〕(1)猪嗜血杆菌病:在猪呼吸病综合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
在我国由于引种和猪场综合防疫制度实施不力,使得该病日趋流行及加重。
本病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感染2周至4月龄猪,临床症状:发热、不食、反应迟纯、呼吸困难(严重者从口鼻内流出血沫或血液而死亡),关节肿胀、疼痛、颤抖、跛行、共济失调,可视粘膜发绀。
腹膜、血包膜和胸膜可见浆液性、出血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还可引起浆液性、化脓性鼻炎,眼眶水肿明显、皮下水肿、公猪慢性跛行等。
(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APP):本病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气温骤变、潮湿、通风不良,饲养条件差都可引发本病,我国常见血清型1、7、5型。
多以急性、亚急性纤维素性出血性、坏死性胸膜炎为主。
(3)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支败和多巴氏杆菌引起猪萎缩性鼻炎,临床上以患猪眼角下出现脓性分泌物(多呈月芽型泪痕)打喷嚏或咳嗽流鼻血,严重者鼻甲骨萎缩、扭曲等,生长发育缓慢,常协同猪呼吸道病综合症发生。
造成呼吸道损伤后,易激发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
(4)猪肺炎支原体:本病为粘膜病原,粘附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的纤毛,易折断损害吸道上皮粘液纤毛系统,引起单核细胞流入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刺激机体产生促炎细胞因子,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引起免疫抑制。
很多资料表明,肺炎支原体在猪呼吸道综合症中充当第一感染者,只要有本病原体,那么“兰耳病”、“传胸膜肺炎”等呼吸道病更加容易感染。
单独的纯猪肺支只是造成轻度肺炎,肺呈肉样变,无痰干咳,呼吸急促等,死亡率低。
三、发病特点本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5-12周龄保育猪,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
月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猪只不分大小、年龄、品种均可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寒冷季节多发。
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湿度温度过高过低,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仔猪转群、运输及其他应激反应都促使本病发生。
四、临术症状病猪表现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
急性病例: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气喘急促,咳嗽、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有结膜炎症状。
后转为慢性病例时,病猪长期咳嗽喘气、消瘦、贫血、皮肤发白,有的出现腹泻,生长缓慢、哺乳仔猪表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
有的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返情率增加。
五、病理变化剖检猪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多数病猪肺出血,呈橡皮样和花斑样病变,个别猪肺有化脓灶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还有的病猪胸腔和腹腔有许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少数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肾有出血等。
六、治疗方法(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巨农喘杀、抗菌先锋、咳克特,同时配合马啉呱粉饲喂猪或“爱畜特号”口服液饮水。
用长效土霉素、喘速停、迪敌、制菌磺、“爱畜特号”等治疗。
在对症治疗时可应用解热灵、一代天娇、清热败毒针、热解镇痛与抗菌消炎;同时注射“病毒灵”或“感必康”。
(3)治疗中要重视联合用药,如抗病毒药物与广谱抗菌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之间的联合使用。
并随时根据病症状变化情况更换治疗用药,防止出现耐药性。
PRDV 发生时往往以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为主,但目前用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不够理想。
所以尽管选用了针对致病菌的敏感药物,其病程也要持续7-10天。
而一些猪场往往对此认识不足,希望1-2天解决问题。
结果频繁换药物,使应用的药效没有得正常发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临床治愈后仍要坚持用药2天,以免疫病出现反复。
七、防制措施(1)控制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2)实行隔离封闭式生产;(3)实行真正意义的全进全出生产工艺;(4)加强生物安全措施;(5)药物预防:为切断传播环节,可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药物预防控制和减少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发生。
①哺乳母猪:巨农喘刹、土霉素碱粉(或泰乐菌素)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连续饲喂14天,种公猪按上述方法用一周。
②断奶仔猪:巨农喘刹+泰乐菌素于仔猪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1周连续饲喂14天。
或保育猪可按1吨水中加拧檬酸700-1200克,使饮水PH3.6左右,饮用7天,对预防呼吸道病有一定效果。
③育肥猪:土霉素碱粉(或泰乐菌素)+巨农喘刹,在12-13周或17-18周龄混饲喂1周,停1周,再喂1周。
④后备种猪:巨农喘刹或用支原净+金霉素,每月饲喂1周直到配种。
⑤定期驱虫:虫克星或杀虫王驱虫。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综合防治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是一种多因子性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疾病综合征,体现在较高的死亡率、增加治疗成本、降低饲料效率、生长速度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使养猪生产蒙受严重损失。
[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主要由二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常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主要有猪链球菌属2型、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等,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猪肺炎支原体是本病的导火线,它的存在使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等病毒以及放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混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
除上述原因外,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够全面、后备猪免疫计划不合理,导致猪群群体免疫水平不稳定、营养和疫病等因素造成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等,都可引起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暴发和流行。
[症状和病变]本病多爆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称为18周龄墙。
发病率一般为25~60%,发病猪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病猪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呼吸困难,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
急性发病的猪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
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
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生长肥育猪经常发生“13~15周龄墙”和“18~20周龄墙”,生长育成猪表现为发热、随之出现咳嗽、采食量下降、呼吸负担加重或呼吸困难,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死亡率较低。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
6~10周龄的保育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硬变(不能萎缩的橡皮肺橡)和花斑样病变(斑驳状到褐色),个别肺有化脓灶,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有些病猪有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除肺部出现病变外,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