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美术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 格式:docx
- 大小:27.76 KB
- 文档页数:2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的方法一、给予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这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因为婴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
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
我们还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营造美术活动环境。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也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
因而,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在进行教室内外的装饰、墙壁的美化时,一定要做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比如:在墙面装饰中,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制做贴立体感较强,色彩鲜艳的墙面,如“海底世界”“梦幻宇宙”等。
孩子对此类东西比较感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观察与共鸣。
此外,增设美术区,为幼儿提供白板、记号笔、五彩胶泥、卡纸等,方便幼儿随意涂抹,使他们的想象及所见所闻都能在这块园地里得到充分展示。
有了这样的氛围,幼儿不仅能够随时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欣赏美,而且能够及时表现美、创造美。
这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2.丰富美术活动内容。
通过主题画、想象画教学,促进幼儿思维活动的发展,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题画、想象画教学可以使想象的范围扩大,有利于发展幼儿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创造力。
在进行主题画与想象画教学时,内容应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能引起无限联想的题目,通过幼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画出“我的最爱”,小朋友兴趣浓厚,画面内容也极为丰富,色彩鲜艳,画完后我让幼儿分别讲一讲自己的画,幼儿往往会把实际不存在的现象创造性表现出来,有的滑稽可笑,有的离奇古怪。
老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要充分尊重幼儿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要过分强调绘画的比例、结构的正确性,也不要用老师的意图去代表幼儿想象,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体现幼儿个性的作品。
在美术活动中展开幼儿想象的翅膀摘要;美术活动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幼儿的想象力超过常人,只是显得幼稚,但是其想象力是不受限制的,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美术活动中要重视幼儿想象力的开发,为幼儿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想象力的翅膀中图分类号:g61美术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术绘画教育是开展对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绘画能够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儿童高尚道德情操。
孩子们喜欢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内心的想法,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建立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绘画在幼儿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在绘画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幼儿进行耐心的教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运用适当的绘画活动导入方式黑格尔主张,大自然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在开展绘画教学工作时,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绘画导入方式。
导入方式选择适当可以增强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的兴趣,从而起到锻炼幼儿想象力的良好效果。
1.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童话故事具有通俗易懂、好玩有趣的特点,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听一些童话故事。
老师在进行绘画课程之前,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绘画课,能够有效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幼儿粘贴《小鸡》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鸡妈妈带一群小鸡到草地上去捉虫,可是有一只小鸡走着走着不见了,鸡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我们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好不好?”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粘贴小鸡时孩子们就会想着一定要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他们就会特别的用心和认真。
2.利用唱儿歌的方式导入儿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其歌词顺口好记。
幼儿都比较喜欢听儿歌,在开始绘画课程以前用儿歌的形式导入可以有效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起幼儿画画的兴趣。
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孩子在画画时临摹多,想象的成分少,孩子成为了一张张图画的“复印机”,缺乏创造性。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在美术活动中应充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 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兴趣则是通过成人来培养和激发的。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些孩子的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稍弱一些,上美术课时经常叫着“老师,我不会画!”交上来的不是一张白纸就是乱涂乱画。
于是,我们就利用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如:滚画、棉签画、手指点画、毛线画等,渐渐地他们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以后再安排油画棒画。
在安排座位方面,让班级内画得比较好的孩子和他们坐在一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也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
一段时间下来,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对画画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家长反映,他们爱上了画画,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要练习画画,还参加了幼儿园的绘画兴趣小组。
二、 多角度打开孩子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孩子是儿童画的主人,因此每次教学都是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帮助孩子建立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如有孩子们的梦幻世界,有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有来自童话世界中的公主和王子······孩子的天地扩大了,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翔在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空间,醉心于充满个性的表现,画面才能充满童趣。
秋游的时候,我带着孩子来到了森林公园,从瀑布广场到花的海洋,经过曲径通幽的竹林来到科技名人馆。
孩子们喜欢森林公园,喜欢它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之美,喜欢它闪烁着的智慧之光,喜欢它的奇思妙想······白天在森林公园游玩,孩子们有了太多的幻想。
《插上想象的翅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想象的概念,认识到想象力在创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进行创意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激发和运用想象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想象的概念与作用:介绍想象的定义,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 想象力的培养:探讨如何通过锻炼、积累知识和打破思维定式来提高想象力。
3. 想象与创新:分析想象力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4. 想象力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如联想、幻想、创意写作等。
5. 想象与现实:讲解如何在保持现实意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想象力进行创新和创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想象的概念、作用及培养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想象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想象力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想象力在创新、创作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想象力的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练习题等。
2. 教材或相关资料:提供想象力相关的文章、书籍或视频等,供学生课后阅读和观看。
3. 练习题:设计想象力训练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和练习环节的积极性。
2. 想象力训练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表现,检查想象力运用和创意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创新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实践,观察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进步。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想象力游戏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想象力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想象力概念:介绍想象力的定义,解释想象力在个人发展和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
3. 分享想象力案例:分析一些成功的创新者和艺术家如何运用想象力进行创作和创新的案例。
插上想象翅膀画出五彩世界【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补充了书本的不足,扩大了幼儿的视野,还丰富了幼儿的文化生活,对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有特殊作用,对幼儿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美术想象创造【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3-01一、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美术活动作为日常教学形式之一,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现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同时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和完善幼儿个性的发展,对发展幼儿想象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在活动前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想象意识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就是对其所知的表现,所知越多,理解越深刻,进行美术活动的素材就越丰富,进行美术活动的动力也就越充足。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
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小草、观察小动物等等,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来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一定的审美表象,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例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桃花》中,我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桃花,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的桃花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大小怎样……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还通过图片等再总结归纳。
利用活动,我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桃花的作品。
结果,每个孩子都画出了自己眼中的,与众不同的桃花。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看“朽木”七十二变———木艺制作,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李春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迎来了更为灵活的课程构建模式,其中,各种地方性课程、校本类课程以其丰富、灵动、个性化等特点迅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喜爱。
校本课程,让师者可以更多地立足于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能力、生活特点等设计出更多适合学生活动,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活动内容。
其中,笔者基于对学生兴趣爱好、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家庭生活特点的了解设计了“看‘朽木’七十二变”的《劳动与技术》校本活动内容。
通过该活动内容的准备、操作、作品呈现一系列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苗、挥洒了学生想象的热情、同伴间分享到了想象的乐趣,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一、活动准备:收集材料,培养学生的“火眼金睛”,点燃想象的火苗———看看这些神奇“朽木”是啥都说“朽木不可雕也”,笔者偏要带着学生“变废为宝”。
为了让“看‘朽木’七十二变”的活动开展得更顺利、丰富,充分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苗,笔者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了。
第一步告知学生,两周后要进行一个和枯树枝有关的“看‘朽木’七十二变”的操作活动;第二步发动学生和家长一起进行原材料枯树枝———“朽木”(以下简称“朽木”)的收集,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将小区里绿化带里大大小小的“朽木”带来;第三步鼓励学生在收集这些“朽木”的过程中,大胆地想象,看看收集到的“朽木”像什么,可以变成什么?或者,还需要什么其他材料来点缀“朽木”,使你的作品更生动?……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一个个都变成了“火眼金睛”,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了更多、更有趣的“朽木”。
渐渐的,材料库里的材料就变得越来越丰富了,有落单的木头棋子、有装修多下来的木头边角料、有废弃的老房子屋顶上的梁柱、有玩坏了的木头玩具等等,在家长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将这些“朽木”进行了安全处理、切割成片。
创意美术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摘要:幼儿艺术教育在幼儿个体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因而,我
国幼儿园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深入分析创
意美术活动开展的支撑条件,继而在此基础上合理化开展创意美术教学行为,陶
冶幼儿审美情感,挖掘其艺术潜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幼儿创意美术
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应注重扩大对幼
儿创意美术教学的宣传力度,即基于培养幼儿美术专业教师的基础上,设置创意
美术课程,由此引导幼儿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以下就是对幼儿创意美术活
动融入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绘画与欣赏相结合
欣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欣赏的实质不是表像的观看,而是感觉,通过欣赏
对象的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
在《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中首先就提出了感受与欣赏,建议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让幼儿观
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它物体、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
所
以欣赏也是幼儿知识、经验、审美能力的一种积淀,而绘画语言中的形、光、色、结构等要素都是审美感染力的表象符号,绘画也是幼儿独特的一种语言。
欣赏与
绘画相结合,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能产生出具有个性的
艺术作品。
现场体验可与视频欣赏相结合,感受自然美。
季节更迭,传统节日,
我们都会建议家长尽可能地带孩子多外出参加各种活动,欣赏大自然,感受大自
然的美。
同时也会充分利用班级网站、优酷视频以及百度图文库等资源,将相关
内容在班级里集体欣赏,通过相互对话,丰富相关经验,为绘画打好基础。
如在
水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让家长周末带孩子到公园观察水鸟,寻找水鸟的共同特点。
而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水鸟的照片对比,进一步帮孩子理清了水鸟的主要特征:细长而可以任意弯曲的脖子。
然后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孩子们下
笔胸有成竹,自信、大胆。
二、绘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幼儿的欣赏水平仅仅停留在观察物品的表面上,为了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认知
水平,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幼儿更多
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让幼儿感受美丽景色的魅力。
教师可以经常带幼儿参观当地
的名胜古迹、风景、园林,指导幼儿观察一些人文景观,使幼儿掌握观察事物的
能力,让幼儿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
语言表述自身的感受和想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一些
文艺演出、美术馆或者博物馆,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动作、颜色、形
态等,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
随着美术学习的逐渐深入,幼儿
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教师可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开展集体活动的形式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为之后的绘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
造力,离不开动手动脑。
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
们思维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孩子们创作的纸团印画、印章画、吸管吹画、树叶
粘画、泥工塑造、蔬菜拼盘中,可以看到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在
一次手工制作中,孩子们将撕下的碎纸抛向天空说:“下雪了!”这一举动触动了老师,我们在绘画活动“雪人”中,准备了一些碎纸片,孩子们将碎纸片沾在画上当成雪片,作品很生动,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
这不仅让幼儿甩掉了单调的模仿绘画,还丰富了幼儿想象的空间。
所以我们运用材料绘画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幼儿可
以利用拼摆进行绘画。
利用纸片、积木、瓶盖等材料进行拼摆,然后孩子作画。
在孩子们早晨入园的自选玩具中,我们发现了他们对图形很感兴趣。
为此,我们
在“每周一画”中为孩子们投放了各种已认识的图形,引导其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拼摆。
他们有的拼出了太阳公公,有的拼出了毛毛虫,张懿青小朋友拼出了“小人儿遛狗”的精彩画面。
在“用彩纸折图形”这一活动中,教师发给幼儿数张彩色纸,让
他们随意折图形。
孩子们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许多几何图形和一些
不规则的图形。
还充分展开想象玩组合图形游戏。
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其对于幼儿性格的养成和
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使幼儿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在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时应当采用更多的形式与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地
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在绘画作品中,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学习绘画的技巧。
在这一过
程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更多的绘画情境和氛围,拓展幼儿的思维,释放幼儿
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侥卉幼儿自发性绘画活动的价值及指导方法[J].艺术教育,2017,(Z4)。
[2]黄锭钧水粉画开启幼儿的艺术之旅探究[J].才智,2017,(03)。
[3]臧燕平色彩通感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