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第4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的气候》精品教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根据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3.知道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分别用恰当的进行描述。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上海市和北京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能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知道全球气候类型分布。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的气候的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春天夏天冬天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枣庄的四季变化,及时做出指导评价,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大家的描述中,可以得出: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大气状况。
撒哈拉沙漠从大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气候是指某一地天气状况。
与的天气相我们这里终年寒冷,是一片冰雪世界因纽特少年阿拉伯少年傣族少女阿拉伯少年和傣族少女为什么衣着比较轻薄?我们这里光照充足,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藏族少年身着藏袍的原因是什么?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冬季。
,冬季。
说出上海与北京的气候差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老师追问:我们家乡枣庄是气候。
气候与生活气候的地区差异气候与天气关系气候影响日常生活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联系区别气温服装与饮食降水热带气候住房与交通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天气与气候描述语言区别。
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够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两个术语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重点)2.阅读“上海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和“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能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难点)3.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
【教材分析】气候的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编写上采用了“分-总”的写法,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他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从而得出我国气候类型多样的特征。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上节学生知道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同时介绍了气候的要素——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进一步了解气候的另一要素——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两方面知识学生在七年级已学习过,学生利于理解。
根据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根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干湿地区,从而组成我国复杂的气候类型,沿着这条主线学习,学生进而对我国复杂的气候类型有了深刻的了解。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授谈话法。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教学过程】气候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样与我们的生产也密切相关。
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读图指导1.从全球范围看,从低纬到高纬,依次分布哪几大类气候类型?【当堂达标】1.(目标1)气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情况,即()A 气温和降水B 风和雨C 阴晴和冷热D 冬季和夏季2.(目标1)下列句子中描写天气的是(),描述气候的是()。
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1、阅读气候直方图,说出某地的气候特征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2、列举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候的教学,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讨法教学准备1、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观图片若干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3、世界地形图4、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表格,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表格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观图片)师问:从以上几幅图片中,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自然景观的差异吗?生答:气候。
过渡:气候不同,自然景观就有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的气候,首先了解什么是气候。
[新课教学](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一、气候(引导学生读P73图)分析什么是气候。
活动:根据图中对话,小组讨论A、B、C、D四人所在地的气候各自有何特点?生答: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炎热干燥;C地,四季分明,夏热多雨,冬冷干燥;D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生答: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在该地区多年的天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师问:A、B、C、D四地的气候特征是指某一特定年份,还是一般而言?生答:一般而言。
师问:为什么是一般而言?生答:因为气候描述的是一个地方天气的平均状况,不是特定的哪一天或哪一年。
师问: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大吗?生答:因为是天气的平均状况,所以变化不大。
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板书)1.天气与气候的差异(学生回答)师小结:天气与气候有差异,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持续时间短;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引导学生完成P73思考)使学生能区别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
(学以致用)通过上面的总结,你能描述一下我们枣庄地区的气候吗?师总结:枣庄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课标要求】●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用恰当的语言对气候进行描述。
2.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上海和北京的“气温变化曲线和各月份降水量柱状图”,学会分析某地气候特点。
(难点)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知道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模式】“二、五、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和归纳法、合作探究法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地理助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以下图片中你能说说我们的家乡枣庄的四季变化吗?春天夏天秋天冬天1.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枣庄的四季变化,及时做出指导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枣庄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风,秋季天高气爽。
3.师:同学们,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差异变化呢?现在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底?(读图讨论)学生1:夏季热,冬季冷。
学生2:到了春季,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秋季天高气爽。
学生3:夏天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学生4:春天风大学生5:我们这四季变化明显。
学生各抒己见。
你能描述一下我们枣庄地区的气候吗?•枣庄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日照丰富,四季分明,降水较多,且时间分布不均。
气温变化大。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并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气候的变化通过教师提供的信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是什么?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变化较快。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长时间的天气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思考:2.我来评作文:昨天还是晴天,今天清晨气候却骤然变冷,天空中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我们这里属于亚热带天气,像这样的大雪还是极为罕见的。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四节》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球上的大洲、国家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世界各地的气候特点,从而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现象有了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分布规律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讲解新课:介绍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气候案例,让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分析气候分布规律。
5.知识拓展:介绍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世界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每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学会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对比、分析、综合整理等思维从而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思想与情感:通过对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科学结论的得出要有前提条件、充分的依据,学会多问为什么,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热带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典型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归纳法课前准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导入:1、昆明四季如春;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明天大风降温;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提问:哪些是说气候(有下划线的)的,哪些是说天气的?板书:(一)气候与生活(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提问: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小结: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持续的时间短;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一定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看一看、想一想】课本P73 图中大都有“一年中”、“终年”的字样,同学们想想看这里的一年是指某一特定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原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承接】那这幅图到底描述的是哪些地区的气候呢?(人们关注的是一年或更长时间,各地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板书:(二)气候的地区差异提问:那么根据这两个要素,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发言。
【承转】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赤道及附近地区气温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低纬度温度高,高纬度气温低。
《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气候,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上海和北京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能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知道全球气候类型的种类。
【教学模式】激活导趣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等【教学流程设计】*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服饰和几款少数民族服饰* 各种各地方饮食* 各种各地方民居建筑风格* 各种各地方交通运输工具* 各种各地方少数民族节日气候与生产的关系:*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
思考: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用的是总结: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定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去思考。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刚才我们简单分析了热带雨林气候】课堂小结:世界的气候(1)气候的概念气候与生活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的气候类型课堂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描述中,说明气候的是()A、在未来48小时内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降温10℃左右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东边日出西边雨D、海南岛春秋相连,长夏无冬2.下列描述中,能较科学描述天气的是()A、晴间少云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终年寒冷D、地中海地区冬雨夏干3、有关北京、上海两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相同B.都具有夏季高温的特点C.冬季均温都在0°C以上D.两气候类型只在北半球有分布读右图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完成4~5题4、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A.热带 B.温带 C.寒带5、此图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是()A.全年高温多南 B.全年低温少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冷干燥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二、综合题1、读下图回答(1)A地____月份降水最多,约为______毫米,______月份降水最少,约为_____毫米。
阅读课本,明确定义并找出关键词: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交流从中获取的关键信息:如通常用最近30年的平均值代表一地的气候状况。
明确描述的关键词语:展示课本样例举一反三:按照这样的方法,尝试比较位于亚洲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的甲地和大陆东岸的乙地的气候差异。
探究二:世界的气候类型(一)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世界气候类型的空间排列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特征的重要体现。
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按照从低纬到高纬、从沿海到内陆等角度,了解气候类型的空间排列,从而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活动:读图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二)认识世界不同的气候类型1.热带气候(1)读图结合表格内容,了解热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地区(2)分析热带气候的特征(3)了解不同气候区的景观差异2.亚热带和温带气候(1)读图结合表格内容,了解气候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地区(2)分析气候的特征(3)了解气候区的景观差异归纳总结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题目:(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填入表格中。
完成表格内容:完成表格:3.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1)读图结合表格内容,了解气候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地区(2)分析气候的特征(3)了解气候区的景观差异(三)总结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根据各地气候的差异,人们将气候分为不同类型。
(四)解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完成表格:归纳总结:由赤道地区到极地地区,有规律地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
其中,热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极圈内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又如,在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到内陆,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西岸气候类型较湿润,大陆内部气候类型较干旱。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四节》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材料。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之后,进一步了解气候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气候概念,提高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气候知识。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地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实例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实例和资料。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各种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和特点。
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见闻和感受,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2.能够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上海市和北京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知道全球气候类型种类。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自制视频剪辑《春夏秋冬赏枣庄》:1.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视频,并鼓励学生说出枣庄四季及其变化特点。
2质疑: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底?3.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1.学生欣赏视频2.七嘴八舌说见解:(1)夏热冬冷。
(2)春季百花盛开,鸟语花香,秋季天高气爽,逐渐变凉。
(3)春天温暖多风,夏天热,雨水多,冬季冷,降水少......3.默读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从实际生活导入,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调动学生说见解,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过渡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一个地方的冷热变化、降水多少等等,这和哪些因素相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学习模块一:气象万千识气候1、指导学生区别天气与气候:出示图片及文字,说出天气与气候的联系和区别,完成表格对比:1.学生读图,根据文字和图片内容,探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完成表格对比:填表:比较天气与气候。
天气气候主要阴晴、冷热、风雨气温、降水通过图文资料的对比和表格的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对比能力,气候与生活图1“今天大风降温,注意防寒保暖”图2“昨天降雨,东风 3-4级”图3“我们这儿终年炎热干燥,很难见到降雨”图4“我们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终年寒冷,一片冰雪世界”2、指导学生探讨课本73页“思考”,(1)下面几句话,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2)下面一段描述,摘自小薇同学写的一篇作文。
《世界的气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初步学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二、重点难点
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导学问题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1)概念天气:一个地方________里的大气状况
气候:一个地方________的天气平均状况
(2)特点天气:①短时间,②时刻_______。
气候:①长时间,②一般_______。
2.气候的地区差异:
(1)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2)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某一地区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了解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某地气候特征= 特点 + 变化
(3)气候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1)由于气温和降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气候类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低纬到高纬,依次分布着、和。
(2)通过网络检索不同气候景观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参考资料
各种气候特点
草原气候
草原气候是一种大陆性气候,是森林到沙漠的过度地带。
气候呈干旱半干旱状况,土壤水份仅能供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
温带草原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多数地方是200~3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
气温冬冷夏热。
我国温带夏季各月平均温度都在20℃以上,而冬季各月平均温度都在-5℃以下;年较差都在30℃以上。
温带草原多豆科植物,是很好的放牧区。
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
全年气温较高,最冷月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雨季到来之前,气温约26~28℃,有明显的干湿季。
靠近赤道气候带的一侧,湿季长,干季短;靠近热带沙
漠的一侧,湿季短,干季长。
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湿季。
因为气温高,蒸发大,雨水仅能供应草本植物生长,也散生着短生乔木,所以也称为热带稀树草原。
在湿季,气温高,湿度大,草木葱郁,但是一到干季,草木凋落,一片枯黄。
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
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
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
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
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
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有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
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春至或冬至后不久。
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急剧上升,对流上升运动增强,云量增多,常有积雨云,并伴随阵风和大风,使整个夏季雨水相对较多,湿度增大。
冬季干燥,晴朗,地面辐射极强,地面冷却很快,多日照,少云量和降水。
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主要是对流雨。
降水量年与年之间有很大变化,常有洪涝或干旱发生。
科学研究表明,气温对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很大影响。
白天气温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碳水化合物。
夜间温度低,则可以减弱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就会减少,也就可以减少植物的养分损失。
所以,在大陆气候条件下,气温日较差大,对于植物的物质生长特别有利。
新疆的瓜果特别硕大而且甘甜,就是这个道理。
地中海式气候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
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
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
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有较大区别,沿海受冷洋流影响,温度较低,最热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潮湿,多雾,称为凉夏型。
在内陆距海较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干燥,暖热,最热月温度在22℃以上,称为暖夏型。
地中海式气候的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
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自然植被多半是生长得短小的乔木和灌木等常绿硬叶林。
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
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
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
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
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
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实这种气候对植物生长并不有利。
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在欧洲,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产长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小,至多只有4~8%。
随着深入大陆,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达9~12%,在比较干燥炎热的地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到18%,甚至在20%以上,原苏联科学家证明:一个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越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就越高。
在气候温凉潮湿的地方,小麦的淀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却降低。
人们为了补充蛋白质的不足,
只好借助于肉类,但是又带来脂肪过多的缺点。
可见,海洋性气候对农业并不很有利。
其实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气候虽然温和,但是阴沉多雨的天气,并不利于人类精神和情绪的发展。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决定于季风进退的早晚和强弱。
例如,长沙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个月,到华北,雨季只6~8月,甚至只有7~8月是雨季。
雨季的长短与夏季风控制有关系。
雨量极不稳定,逐年变化很大。
在长沙,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多两部,南京则多三倍,北京更超过五倍,所以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有极不利的一面;而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虽然有时闷热难熬,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沙漠气候
沙漠气候是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情况。
在副热带沙漠分布最广,基本原因就是少雨,植物难以生存,植物种类和数量极其稀少。
地表裸露,空气十分干燥,极少水分。
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可高达60~70℃。
上升气流强,但因空气干燥,极少成云致雨,只有狂风沙尘。
夜间地面,冷却极强,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
由此,气温日变化非常大。
可以高达50℃以上。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虽属温带沙漠,但“早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并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说,而是现实的生活画面。
沙漠气候降水量奇缺,一般不到50毫米。
若羌虽在沙漠边缘,年降雨量也只有17.4毫米,最少时的1957年只降雨3.9毫米。
吐鲁番年降雨量也只有16.3毫米,1968年全年只有2.9毫米。
在这样少雨的情况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仍能发展农业。
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葡萄、西瓜等,主要靠利用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化的雪水,进行灌溉。
因为夏季气温高,日较差大,日照丰富,收成并不低,而且质量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