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度学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78.50 KB
- 文档页数:71
色度学基础知识---------------------------------------------------------------------------------------------------------------------------------------- 色度学基础知识一、概述色度学是研究人的颜色视觉规律、颜色测量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以物理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心理物理等学科领域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
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着大量有关色度学的问题,颜色与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颜色的测量和控制在一些工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在许多部门颜色是评定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染料、涂料、纺织印染、塑料建材、医学试剂、食品饮料、灯光信号、造纸印刷、电影电视、军事伪装等等,这一切都是由于颜色科学的建立,才使色度工作者能以统一的标准,对颜色作定量的描述和控制。
在纺织印染、染料和涂料等行业天天与颜色打交道,过去全凭目测评定,评定结果无法记述,储存。
并受观察者的身体状况、情绪、年龄等影响很大。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测色仪器的测色准确性、重演性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现在又有在线检测对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率更为有用。
为此测色技术在各行各业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色彩的感觉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单从物理观点来考虑,色彩的产生有三个主要因素:光源,被照射的物体和观察者。
二.、光和颜色1、光源光由光源体发出,太阳光是我们最主要的光源。
光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波,包括无线电波、紫外光、红外光、可见光、X 射线和γ射线等。
我们人类所能见到的光只是电磁波中极小的一部分,其波长范围是380--700nm (纳米)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引起人的不同颜色感觉:700nm 为红色,580nm 为黄色, 510nm 为绿色, 470nm 为蓝色。
单一波长的光表现为一种颜色,称为单色光。
色度学的基本知识色度学是研究人的颜色视觉规律,颜色测量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物理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
彩色电视技术中的色度学是研究自然界景物的颜色,如何在彩色电视系统中分解,传输,并在彩色电视机屏幕上正确的复显出来。
名词解释:同色异谱:也就是说一定的光谱分布表现为一定的颜色,但同一种颜色可以有不同的光谱分布合成。
彩色电视机的颜色复显技术正是利用同色异谱概念,在颜色复显过程中,不是重复原来景物的光谱分布,而是利用几种规格化的光源进行配制。
以求在色感上得到等效效果。
如在彩电的复显中用的是R,G,B三基色光谱(因为R,G,B三基色可以混合出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颜色)的合成来复显原来景物的颜色。
绝对黑体:是指在辐射作用下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而能把落在它上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
当绝对黑体被加热时,就会发射一定的光谱,这些光谱表现为特定的颜色。
色温:当绝对黑体发射出与某一光源相同特性的光时,绝对黑体所必须保持的温度,便叫某光源的“色温”。
1931CIE-XYZ计色系统现代色度学采用CIE(国际照明委员会)所规定的一套色测量原理,数据和计算方法,称为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白色可分为好多种,有偏红的白色(暖白色),偏蓝的白色(冷白色)等。
在彩色电视系统中,为了分解,重现彩色图象,通常也要选择一种白色作为分解,重现颜色的基准白。
为了清楚的描述不同的白色,通常把1931CIE-XYZ图中把白色用色度坐标(x,y)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关色温和最小分辨的颜色差来表示。
图中斜竖线称为布朗克轨迹等色温线,与其垂直的斜线称为最小可分辨的颜色差(Minimum Perceptible Colour Difference,简称MPCD),MPCD为零的斜竖线称为黑体(Black body)轨迹,又称布朗克轨迹。
布朗克轨迹上各点呈现的白色代表了绝对黑体在不同绝对温度下呈现的白色(从6000—20000K),竖斜线与布朗克轨迹相交的各点,均称为相应竖斜线上的点所表征的白色的相关色温点,与布朗克轨迹相交的斜线称为等相关色温线。
古诗词中的色度学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集中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人情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在古诗词中,色彩常常被用来形容自然景色、描绘人物情感或者抒发思想感慨。
随着对古诗词的研究日趋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色度学知识。
一、色度学基础知识色度学是研究颜色特性、色彩组合和色彩感知的学科,它主要包括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以及色彩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色彩,来表达他们对于自然或者人生的独特感受。
二、古诗词中的色彩描写1. 明亮的阳光:在古诗词中,金黄色常常被用来描绘阳光的明亮和温暖。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微雨过,烟光如黛金色堆。
梧桐院落溶溶月,栏杆冷落五更风”。
这里的“黛金色堆”就是形容了阳光穿过微雨后的明亮光辉。
2. 清新的翠绿:在古诗词中,翠绿色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新绿。
例如苏轼的《春日》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天阶夜色凉如水”描绘了夜晚清新的绿意。
3. 深沉的紫色:紫色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形容沉郁的氛围。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里的“溪亭日暮”中的紫色意味着夜幕的降临和情感的沉郁。
4. 娇艳的红色:红色常常被用来形容热烈、热情的景色或者情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里的“边秋一雁声”中的红色意味着战乱环境中的悲壮与热情。
三、色度学知识与古诗词的联系通过对古诗词中色彩描写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对于色彩的运用非常丰富,并且与现代色度学的基本原理相契合。
例如,古人常用红色来表达喜庆和热情,这与现代色度学中红色代表兴奋和活力的特点一致。
又如,古人用翠绿色来描绘春天的新绿,这与现代色度学中绿色代表生机和清新的概念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