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预言》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7
静美之汹涌——浅析何其芳《预言》汉语言文学1301班张潇文“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这是《诗经·国风·周南》里一位樵夫因心爱之人“求而不得”而作的恋歌——《汉广》。
时隔千年,北大学子何其芳的《预言》,也唱出了“美人如花隔云端”的怅惘无奈。
《预言》作于1931年秋天,是何其芳的成名作。
诗中的主人公“我”痴恋“年轻的神”,但这份单恋却无果而终。
依个人愚见,这首诗最动人之处,就是它深厚到汹涌却静美到默然的风格,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
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何其芳的诗歌语言同时受到晚唐五代“精致冶艳”的诗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因此,他的诗不可避免地充满婉约古典的静美柔情,又有许多直接而热烈的西方意象。
诗的第二小节描写春风吹开百花,燕子痴恋绿杨,这分明是江南春天和煦温郁的模样。
恰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并没有多么细致地描绘意象,读来却齿颊留香,仿佛唐宋年代的芬芳春意就傍在身旁。
而麋鹿的蹄声、神银铃般的歌、拾来的落叶,又都带着希腊神话般的圣洁庄严与法国梧桐林荫道的萧瑟烂漫,融汇出一种带有崇敬意味的热情。
西方的象征主义,在这首诗中表现地并不“酣畅淋漓”。
但一些象征手法的运用,又让全诗有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趣。
在何其芳的诗中,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是和而不同的。
晚唐诗风与象征派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着相通的一点:他们都精于语言的修饰。
这在《预言》中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因为这首是本身是极具音乐美感的。
排列整齐的诗行、大致押韵的诗句、初具雏形的格律,都让人感觉到何其芳对语言的雕琢。
这种在整齐的句式中讴歌般地抒发情绪的语言,让我不得不联想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下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
恰如交响乐与民歌的融合,《预言》是温柔与热烈的最美好的纠缠。
与其语言一样,《预言》中表达的情感也是复杂的。
这种复杂并不沉重难懂,只是透明轻灵地令人嗟叹。
因为它讲述的是爱情千百年来不曾褪色的话题——“求之不得”,讲述的是一个人在追求与退却之间的挣扎。
品味《预言》的语言
何其芳在《预言》中展露了其语言方面惊人的才华,何其芳也许是现代诗人中语言最精美的,这源于他天生的对汉语语言的高度敏感。
《预言》一诗细致地描写了各种感觉,主要是以听觉的产生和消失来构思的,把心中之“神”来得突然、去得匆匆之感表达出来。
一、用有声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夜风的私语”“麋鹿的蹄声”这样的音响强度不大的意象来赋予心中的意念以有声的特征。
“年轻的神”的形象幻化为“银铃的歌声”“如梦的歌声”的感性形象。
诗人也是通过歌声表达对“年轻的神”的爱恋,“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的歌声倾诉一生的眷恋,保证永远地唱着“忘倦的歌”,然而,“神”的脚步迈出了,“激动的歌声”表现了内心的挽留、失望、祈求。
二、用可视的意象去渲染“年轻的神”,把她和南方、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的联想起来。
它们不再只是自然界物理形态的月色、春风、燕子,而是融合着主体情感体验的景色,它们协调一体,共同表现出诗人向往留恋的温馨气氛。
意象密切交织,感情却依然微妙、精细、捉摸不定,介于“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之间。
“春风吹开百花,燕子痴恋绿杨”。
无疑是诗人眼中理想的生活。
三、用鲜艳的色彩来点染这种意念的飘忽、短暂、不可挽留,伴之以明丽的光、绮丽的色,“虎皮的褥”“半生半死的藤”“夜的浓黑”等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爱情的甜蜜和苦涩都包容在朦胧的意象中。
这首诗声、光、色俱佳,作者还运用了诗句语言的重复。
重复的手法又不完全相同。
比如说“足音”“歌声”等等,音乐美完全服从抒情的需要。
何其芳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以其婉丽中见清幽、沉郁中显高昂的独特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何其芳的诗歌《预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31年秋,当时诗人年仅19岁。
这首诗以一个年轻的神的形象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时光的感慨。
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但意味深长,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在《秋天》这首诗中,何其芳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描绘了秋天乡野里忙碌的景象。
他没有使用象征手法或者深奥的哲理,而是以朴素的语言,直接描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氛围和神韵。
何其芳的诗歌不仅有着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有着艺术的美感,也有着思想的深度。
总的来说,何其芳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何其芳的预言读后感
诗的开头就像是一阵神秘的风,吹开了那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就这几句,感觉像是有个神秘的人正悄悄地靠近,我的心也跟着那渐近的足音紧张起来呢。
这种描写特别细腻,就像诗人把他所有的感官都打开了,能捕捉到那些很微小又很独特的声音,然后把它们变成诗里的魔法元素。
而且整首诗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条流淌着月光的小溪。
那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像我们平时说话那么直白、干巴巴的,而是有一种弯弯绕绕的美感。
读的时候,就像在嘴里含着一颗水果糖,慢慢地品着那丝丝的甜味。
不过呢,这首诗也有点让我纠结的地方。
它太梦幻了,有时候感觉就像在云里雾里飘着,不太好完全抓住诗人确切想要表达的东西。
但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就像一幅印象派的画,每个人看都能看出不同的东西来。
何其芳《预言》篇一:何其芳《预言赏析》重庆文理学院选修现代诗歌鉴赏题目:赏析《预言》,感悟何其芳的精神世界专业:10应用心理学姓名:杨清芳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院学号:201911034001完成日期:2019年12月20日赏析《预言》,感悟何其芳的精神世界摘要:《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
本文主要从写作背景、诗体结构、情感以及感想等多个方面对《预言》进行分析,剖析《预言》的美,何其芳的精神实质,情感归宿。
关键词:预言;感伤;影响;唯美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与李广田、卞之琳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
1931年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因“汉花园”是北京大学所在地而得名)出书。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版,受到文坛注意。
“汉园三诗人”。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他到天津、山东、四川等地教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
建国后诗人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其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
《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
全诗共分6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来抒写,描写了诗人渴望,欣喜,惆怅的心情。
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是爱与美的象征,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
第二节: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温郁的南方。
神有着“银铃的歌声”和温婉的气质。
相见后,诗人热情地赞美她的美丽。
第三、四、五节:利用比喻,渲染,情景交融的手法倾诉了失去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希望“年轻的神”留下的愿望。
意象“落叶”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诗人的孤独。
诗人恳切地挽留,谆谆告诫,却无法留下神,突出惆怅依恋之情。
第六节:利用对比,以景衬情的手法委婉地诉说惆怅和眷恋。
诗人的“激动”与神的“不听”形成对比,两个“竟”字道出了极度的失落与惆怅。
静穆、黄昏、足音,这些意象渲染了失落的悲情色彩。
最后一句中的“无语而去”则抒发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何其芳喜欢在回忆和梦幻中寻找美。
他的诗在淡淡的哀怨中透出一些欢快的色彩。
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天地,使诗有一种宁静、柔婉的朦胧美,语言含蓄。
运用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这是由于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
这首诗的语言富于音乐性,六行大体押韵,每行的节顿又大体相等,读起来使人产生平和愉快的感觉。
诗句本身的节奏又和情绪的抑扬顿挫相协调,从而产生了拨动心弦的音乐效果。
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发表后,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许多人将它背得滚瓜烂熟,时常吟诵。
直到今天,这首诗仍然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预言》赏析。
《预言》何其芳《预言》是现代诗人何其芳193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将传统的爱情题材赋予了现代的表现。
全诗共分七节,从第一节开始,诗人就交代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一个是“你”。
“我”是爱的倾诉者,“你”是爱的接受者。
然后诗人用美丽的意象来描绘了“我”对“你”的深情倾慕和大胆的爱情表白。
在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宣誓愿为爱情而献身。
第一节诗人写“预言”。
“何等秋天的清晨,夜雨渐少后的第一回晨风”,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切莫告诉我你在黄昏等我”,明明白白地要求对方保守秘密。
这样轻淡的诗句,给人一种充满诗意和朦胧之美的氛围,使恋爱故事的开端具有一种神秘色彩。
第二节诗人用“美丽的云朵”和“金黄的落叶”来比喻“你”的可爱之处,“美丽的云朵”给人以美妙、高洁之感,“金黄的落叶”则具有一种成熟的美。
诗人用这两个比喻来描绘“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节诗人用“预言”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预感。
他感到自己将会得到幸福,因为他爱的是一位纯洁、高尚的人。
这个“预言”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
第四节诗人进一步描绘自己的爱情心理。
他用“一个小小的心愿”、“一个淡淡的相思”等词语来形容自己对“你”的深情倾慕,同时用“醒着的梦”、“夜里的泪痕”等词语来表达他对爱情的忧虑和相思之苦。
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对爱情的复杂情感。
第五节诗人继续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情感。
“我将像春天般爱你”,用春天的生机和温暖来形容自己对“你”的爱情,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
“在你窗前栽一棵小白杨”,暗示着诗人为对方做着平凡而真挚的努力,让人感到他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
第六节诗人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决心。
“让预言脱口而出”,意味着诗人决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爱情,“我将预感你的来临”,也表明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这些词语的使用,使诗人对爱情的表述更加坚定、有力。
最后一节诗人宣誓愿为爱情而献身。
《预言》读后感读完《预言》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感和氛围所打动。
整首诗以一种梦幻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充满了对未知和神秘的追求与探索。
《预言》是现代诗人何其芳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写一位学校里年轻的女生成长和恋爱的过程,她梦想着“一个年轻的学生要走过我身旁”,她“含着热烈的微笑”看着他,“我期待那走近的身影”,等待他默默地坐下,等待他启开“红唇含着微笑说出爱情的话语”,可是他“不敢说出那句平凡的话”,只留下一串串难堪的脚印。
“我每夜向你唱着无味的歌曲。
/在梦中我再一次见到了你,/于是我向你低唱着热爱之歌,/把你带进这静穆的黄昏里。
” 诗人用无味的歌曲和梦中的相遇,表达了对爱的渴望和追求。
他希望通过这些歌曲和梦境,将心中的爱传递给心爱的人。
“当你在那些玫瑰色的阵雨之间,/在你生命中的青春消失以前,/让我为你把温柔的花冠戴起。
” 诗人用花冠比喻爱情的美好和珍贵,表达了他对心爱的人的珍视和呵护。
他希望在心爱的人的生命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让爱情的花冠永远绽放。
“因为我已经喜欢看你的脸了,/看着你眼里的微笑和眼泪,/在你那湿润而闪亮的目光中,/我寻找过幸福和青春。
” 诗人用深情的目光和寻找幸福和青春的愿望,表达了对心爱的人的关注和呵护。
他希望心爱的人能够感受到他的爱意,一起分享幸福和青春的美好。
“你却不知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哭泣着。
” 诗人用重复的句式和哭泣的场景,表达了对心爱的人的思念和痛苦。
他希望心爱的人能够回到他的身边,一起分享爱情的甜蜜和幸福。
“如果我会告诉你那个爱情消逝了,/但我仍把它当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宝藏,/你会笑我吗?” 诗人用爱情的消逝和宝藏的比喻,表达了对爱情的珍视和怀念。
他希望心爱的人能够理解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然与神话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灵性,与人类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
何其芳诗歌《预言》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何其芳诗歌《预言》原文及赏析【导语】:《预言何其芳》全文与读后感赏析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何其芳《预言》赏析《预言》写于1931年到1937年的《预言》是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乐章。
卷一多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
生活中诗人被他爱慕的少女抛弃过,爱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视了,这二者都属于海市鹰楼式的爱情,这种现实经历折射在诗中便使情思复杂起来,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的相思,有温馨的怀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苦辣搅拌在一起难以名状。
《预言》一诗把爱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盼他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惋叹与无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
一般说来逝去的东西人们才愈觉其可贵,已成“珠泪玉烟”的爱情使诗人沉酒于记忆中,患了刻骨相思的“季候病”,一件《罗衫》惹起他对花一般时光的怀念,一阵《脚步》在他心头“踏起甜蜜的凄动”;他明知“对于梦里的一枝花/或者一角衣裳的爱恋是无希望的”,(《赠人》)可他又偏偏钟情地追求着,甚至甘心为之牺牲,“我合张开明眸/给你每日的第一次祝福”,(《祝福》)深沉地将爱埋在心底、为爱人真诚祝福。
他为自己的过失懊悔不已,也幻想旧梦复归“日夜等待着熟悉的梦覆我来睡”,(《慨叹》)可见痴情之深。
这就是何其芳式的爱情,不同于至上的爱情肉感的爱情,它深情缝绪,细腻缠绵,蕴涵着真挚纯洁、健康真诚,既有“只是近黄昏”的悲凄,也有“夕阳无限好”的妩媚,并且因其悲凉而愈显其美.毫不夸饰地说,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是一种令人温馨的可贵情怀。
※ 读这首诗要抓住全诗构思与结构上的特点:前五节充满青春激情的对爱情的竭力渲染与铺写,与最后一节的突然翻跌,形成强烈对比:这不过是"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梦。
抓住这一"全局"之后,再去细读各节诗,就可以发现,最后的"突转",其实前面早有蛛丝马迹,形成一股青春激流底下的感伤的潜流,最后才喷发出来。
何其芳《预言》赏析——联系李商隐诗歌有人说“鲁迅属于魏晋,周作人属于明清,何其芳属于晚唐”,我觉三点中最后一点最靠谱。
何其芳是以天生的好语感来写诗的,他将晚唐的绮丽、青春的伤感和梦想揉碎在一起,才写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纯粹而精致的诗歌。
这种诗歌,总逃脱不了李商隐抒情诗的细腻、纤弱、伤感和无望的情绪,耳濡目染李义山诗歌近十载的我,欣赏的现代诗当属何其芳、戴望舒一类。
本文将以李义山诗歌作为参照,重新阐释何其芳的《预言》。
“五四”时期的爱情诗的出现,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现象:一方面高举反封建旗帜,吸取西方文艺理论,大量使用象征、隐喻,使诗歌走向现代;另一方面,却暗地里借鉴中国古代诗词曲的音韵、格律,乃至意境、情感,无论是闻一多的“新格律诗”,还是戴望舒的《雨巷》,都与古典诗歌密切相关。
闻一多曾坦言,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道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
”他认为,“五四”时期的爱情诗,只是做到了“告白”的一步。
[1]“五四”时期的诗人、学者,多数持闻一多的观点,他们为了达到“快速革新”的目的,过分地强调西方诗歌理论,对于中国诗歌中的晚唐、唐宋诗词,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而何其芳、戴望舒对于古诗词的了解,联系诗歌西化浪潮,足以使他们达到“中西合璧”,因此他们的爱情诗在表达人生的美丽与痛苦的情感体验上独领风骚。
《预言》是何其芳在爱情诗探索中历经浮泛和幼稚之后的成熟之作,青春与爱的赞美与叹息,使得这首诗呈现出美丽而忧伤的旋律。
这种美丽和忧伤,与其说来自古希腊神话,不如说是晚唐诗歌借助神话的重新呈现,神话是框架,而深沉的情感体验源自晚唐诗歌的灵感。
我所熟悉的李义山,绝不是一个感情肤浅的人,晚唐的绮丽,浓墨重彩地表现在李义山深婉精丽、富裕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诗风,《无题》《锦瑟》《燕台诗》等一系列抒情诗,或抒伤离怀远之意,或写小会聚别之思,或发伤逝永隔之恨,情真语挚、婉曲缠绵,大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芳菲凄美,乃心灵真切体验,达到较高的意境和品格。
下面我将就《预言》每段与李义山诗歌相互参照进行赏析。
《预言》全诗的结构是“期待—幻想—誓言—破灭(绝望)”,在李义山的许多诗中大致都遵循这个结构,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
在李义山的爱情诗中,无日无夜的盼望,无数个花期的等待,寂寥落寞的女冠,独处寡居的神女,伴随主人公的都是真切的情感体验。
晚唐诗歌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便是何其芳自己所言的“那种未成格调的歌”。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李商隐《无题》诗歌第一节,等待有了消息,听得见渐近的足音,心中欢喜。
主人公已经感应到“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是源于深深的孤独、源于日日夜夜的聆听,才有的感应,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的楼头思妇,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的闺中怨女,对于窗外的一切都听得仔细,“风叶共成喧”,还有麋鹿的蹄声,都不能打扰她听见“年轻的神”的“银铃的歌声”。
这等待的情绪,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从元稹《莺莺传》中“墙头花影动,知是玉人来”,到秦观《满庭芳》中“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无不是细微的风吹草动、吹乱浓愁。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主人公自来多情,“心有灵犀”的一厢情愿,一如“告诉我”、“你是不是……”;为一个誓言而等待,为一种一厢情愿的情思而守候,恰如义山诗“来是空言去绝踪”,这种生命的情感体验由最初的激动、神往,到最后的失望、绝望,其间还要伴随着漫无边际的幻想。
于是《预言》抒情主人公便开始绮丽的幻想,从第二节到第五节,便全部是幻想,当然其中有誓言的部分。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帘钩鹦鹉夜惊霜,唤起南云绕云梦。
——李商隐《燕台诗秋》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李商隐《无题》在诗歌第二节中,抒情主人公开始幻想,幻想“年轻的神”住的地方,幻想沉醉于歌声的悠扬,但是还未使对方靠近。
“南方”一直是何其芳诗歌所钟爱的意象;抒情主人公为自己设置了孤郁阴冷的境地,却为对方设定了“温郁的南方”。
温暖的春天里,有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主人公沉醉于“如梦的歌声里”,“温馨”欲忘未忘。
这种幻想诚然美丽,却来不及思量是否容易破碎。
在李义山的诗歌中,由此及彼式的幻想随处可见,“但愁”、“应觉”全是主观的幻想;从“惊霜”幻想到“南云”,不正如《预言》抒情主人公对“南方”的幻想吗?“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上句“金翡翠”以实境为梦境、下句“绣芙蓉”疑梦境为实境,皆是主人公的幻想,这象征、联想不能说不美丽、感人。
“年轻的神”还未靠近心已陶醉,此情情深。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安得薄雾起缃裙,手接云軿呼太君。
——李商隐《燕台诗夏》在诗歌第三节中,抒情主人公招呼“年轻的神”近旁坐下,为他准备了“虎皮的褥”,北方的阴冷夜里,为他点燃收集了一生的秋叶,再低低地为他唱歌。
落叶投火芳心成灰,“一寸相思一寸灰”,为爱付出至死不悔。
这迷离般的场景,主人公大概已经忘却“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已沦陷“空闻下蔡迷”的境地,完完全全地投身其中了。
这迷离般的梦,便是李义山《锦瑟》中的“庄生晓梦”、沧海珠、蓝田玉,可望而不可即,可梦而不可得,但庄周梦蝶,已不知吾为蝴蝶、蝴蝶为吾了。
《预言》中的抒情主人公,早已陶醉在自己的幻想其中、无法自拔了,早已像李义山诗中的女子,身著缃裙,在薄雾中接过“年轻的神”的云车,呼唤着自己所思念的人呢!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
——李商隐《燕台诗夏》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李商隐《夕阳楼》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李商隐《正月崇让宅》在诗歌的第四节中,希腊神话中“水仙”与回声的痕迹再明显不过,这善意的警告,不过是想留住“年轻的神”,让他与抒情主人公同行。
“古老的树”、“半生半死的藤”,黑暗中“野兽”、“蟒蛇”的斑纹或形状,这些象征反倒有些楚辞中的山鬼、湘君所居之处的味道,荒烟平楚、暗啼风雨。
抒情主人公设想“年轻的神”一个人迷失在黑暗的森林里,把他的“怯怯”之情设想的如此真切。
这场景似乎与周邦彦《少年游》词中“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李义山的诗歌里,虽然暂时没有发现如此的挽留,但是一个人的独处,依然令人痛婉凄恻,君不见“寂寞”、“展转”、“惊猜”,如孤鸿一般不知何处去。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李商隐《燕台诗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在诗歌的第五节中,抒情主人公愿与“年轻的神”同行,向他指路、为他唱歌、给他温存,她的眼睛便是黑暗中指给他的光明。
这誓言是何等的坚定和温馨,一如回声迷恋着水仙,“回声恋之尤笃,诱之不遂而死”[2]。
这誓言是深爱着对方的可怜人儿,自古爱说的话:君不见李义山诗中春色如许、所思不见;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相思无益,惆怅终身。
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怨嗟。
——李商隐《昨日》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李商隐《无题》水仙已乘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李商隐《板桥晓别》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中,幻想终究以失望而告终,那消失的足音,恰如郑愁予《错误》中“你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恰如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中“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经历了艰难岁月的等待、守候,日日夜夜的思念、渴慕,终于在“人面不知何处去”(崔护)之时,留意到都城南门上生锈的锁。
是啊,是生了锈的锁,心如锈锁。
那足音渐近渐远,却在心海间激起喜悦、激起惆怅,正如苏轼《江城子》词中“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正如韦庄《女冠子》词中“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在李义山诗歌中,更多的是聚散无常的感慨与佳期如梦的迷惘,才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才有“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才有“未容言语还分散”,才有“车走雷声语未通”,才有“歌唇一世衔雨看”,才有“一夜芙蓉红泪多”。
我始终相信,最浓重的爱情悲剧莫过于此,满心期望、一心付出,到了最后却证明是一个错误。
虽然,何其芳在《预言》中表现的思想内涵,远远比李义山诗词的字面解释要深刻得多。
但他表达的深邃主旨,依然能够找到李义山诗词作为注脚。
在何其芳《迟暮的花》中,可以看见“预言”的诠释。
何其芳通过虚拟的主人公欧阳先生的作品,回顾20年前构想的故事中两个人物的私语∶一段失落的爱情的经历。
一个青年为了消除“对于爱情的闯入无法拒绝的惊惶”,竟在一个郊外的森林里度过了一个下午。
——这就是你给自己说的预言吗?为什么那年轻的神不被留下呢?——假若被留下了他便要失去他永久的青春。
正如那束连翘花,插在我的瓶里便成为最易凋谢的花了,几天后便飘落在地上象一些金色的足印。
——现在你还相信着永久的青春吗?——现在我知道失去了青春人们会更温柔。
——因为青春时候人们是夸张的?——夸张的而且残忍的。
——但并不是应该责备的。
——是的,我们并不责备青春……在何其芳那里,“年轻的神”老了,开始反思他的青春。
难道真是是“预言”注定的吗?在何其芳那里,《预言》被赋予了情感世界的人生哲理,青春是爱的赌注,一旦爱上,便会付出永久的青春。
在遭遇爱情和青春的人生困境时,所有的生命情感体验便付诸一个“年轻的神”的象征之中。
在诗歌中诗人寄托了爱的独特情感世界,那些意象无不凝聚包含了诗人的生命选择和人生热情的追往。
这“爱的拒绝”,何其芳《预言》中的爱情诗的情感世界,就是他所说的由“幻想里的世界”生长出来的一些“闪着光亮”的精神花朵。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李商隐《无题》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李商隐《无题》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李商隐《燕台诗冬》青春与爱情的矛盾在李义山诗歌里也能找到注脚,抒情诗中一般以植物的荣枯、候鸟的迁移、落寞地举动、重复的动作等来象征时光的推移,青春容易消失,相思催人老去。
女性的青春观念永远相比男性要强,在李义山的笔下,女主人公无一不是珍爱容颜的,但是在面对深切的爱情体验之后,却依然表现为“未妨惆怅是清狂”。
画舸中的女子容颜尚好,却担心月宫里的嫦娥未必还是那容貌秀丽的婵娟之子,这深切的青春感慨,怕是《预言》中同样用心倾注的吧?《预言》中“年轻的神”终于消失了足音,无语而去。
生命中的那些欢愉的“幻想”,究竟是痛苦还是美丽?在出版诗集《预言》同一年里,何其芳就曾说,集子中的“那些诗差不多都是飘在空中的东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