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教案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
- 格式:doc
- 大小:108.30 KB
- 文档页数:5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第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本单元内容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有初步了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破坏。
但经过重建民主与法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坚实的政治基础,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交往来的成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课标要求:(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设计图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刘少奇冤案;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重点:“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及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历程。
难点:(1)“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2)如何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课标要求】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第一章:民主之基——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2、成立:3、意义:第二章:民主之魂——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一)法律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五四宪法”的目的、内容、性质、原则、历史意义。
(二)制度建设: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老干妈”的传奇故事我叫陶华碧,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七岁那年,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什么“宪法”、“人大”、“人大制度”,什么意思啊?我也搞不清楚,没文化,真可怕啊。
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我自食其力,自主创业,创办了“老干妈”辣椒酱。
终于,“老干妈”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街坊们纷纷来我的工厂里干活,他们都说日子终于好过了,我也成了纳税人,和街坊们聊天时老是听到他们说要选人大代表了,我就去问了儿子,终于明白了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突然有一天,邻居们都纷纷表示要选我当人大代表。
在大家的支持下,经过村、县、市、省的层层选拔,我当上了贵州省的人大代表,2012年,我参加了两会,我们在3月4日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推选吴邦国为主席团常务主席,通过了大会日程,决定了大会副秘书长,我们还表决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等等。
教学环节(如:导
入、讲授、研讨、探究、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播放音频《开国大
典》,同时ppt展示
新中国建立的相关
图片,并配以教师编
写的导入语:“伴着
《义勇军进行曲》,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
告成立,由此开创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人民迎来了当家作
主的新社会,为了
建立社会主义新型
民主政治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进行了不懈的努
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第21课新中国
的政治建设。
”
欣赏图片,
观看视频
《开国大
典》,培养
情绪,进入
状态
课前用多媒体出示新中国成立的有关图片引
起学生关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和认知需求,为正式上课的切入做好铺垫。
下
面是部分图片:
上课播放影视文件:《开国大典》导入新课。
下面是视频截图:。
教学设计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从容说课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从政权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块来展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学习主题。
教材重点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在了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发展过程的前提下,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本课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意义。
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板书设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的材料、问题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
(3)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和运用(1)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优越性。
(4)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材料思考:《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有了《共同纲领》,还要制定宪法?3.阅读教材小字,归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前预习案】一、开国大典1.新政协会议: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1)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3)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
2内容: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意义:①性质:中国第一部。
②加强了,巩固了;反映了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为奠定了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年通过的《》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一届人大:(1)选举为国家主席,为副主席,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决定国务院总理。
(2)通过《》。
3.特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奠定了的政治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
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指导思想:“”的方针。
3.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2.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特征
引入新课】
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进入新课】课件显示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
人合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
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
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
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
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
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曲折发
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
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1)组织学生采访人大代表和
政协委员,以加深学生对我国人大制度和政党
制度的理解。
(2)模拟人大代表产生过程,组
织学生分组选出代表参加学校学生代表大会并
提出提案。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师介绍: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生根据课本指出史实。
1、新政协召开
课件展示:新政协召开情景及共同纲领、国旗、国歌等图片(教师边展示边介绍)
2、开国大典
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
当看到雄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的意义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回顾一下(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回答)。
新中国建立以后,就把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
结合课标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构成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内容。
学生答后,课件上显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深刻的理解,课前分组采访了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派代表上
台分别汇报你们的成果和感受。
通过推举代表和两位同学的汇报,我们了解到地方人大和政协的工作情况,由小知大,依此类推全国人大和政协的职能和作用。
二、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动动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宪法中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以及课件中提供的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思考问题:
全国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职能?
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供参考答案:
职能:立法、监督、人事选举和任命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地位: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不同:经济基础不同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活动的原则不同
学生活动:
根据课前分组情况,由学生推举代表上台,介绍如果自己参加校学生代表将会提出的提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案,有可行性的加以鼓励,并切实向有关方面反映;如果没有可行性的应进行适当的引导。
2、共产党领导的多当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合作的方针、主要形式和作用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材料的中心内容,并针对材料设问:毛泽东为什么认为中国应该实行多党合作?西方的民主制度体现的是什么原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与西方的政党制度相比,我国的政党制度有什么特点?
我们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这两种制度建立后并非一帆风顺,到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众多党合作制度遭到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恢复与发展,在现实政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行情感教育由此可见,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我们要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思考:歌词中反映我国民族概况(56个民族,民族差异如语言文化、服饰等,各民族大团结,共同建设祖国等)。
教师运用问题情景教学:
(1)这么多个民族为什么能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国家?
(2)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就是民族区域独立?
(3)你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作用?不实行可以吗?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会使这些地区走向独立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民族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举加拿大的魁北克为例。
利用第四个问题,有部分学生答“有可能出现独立”,教师引导: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放任自由,国家对这些地方也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使这些地方得到很大的发展,导入五大省级自治区的分布和发展情况
课件显示:五大省级自治区分布地图,由学生分别指出。
部分自治区发展现状的图片,
介绍援藏干部孔繁森事迹。
【小结】请大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课件中显示课程标准:)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召开
2、开国大典
二、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