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51.50 KB
- 文档页数:10
战国七雄地图和战国七雄介绍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而实际上战国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
战国时期中国的战国历史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
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并六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
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
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
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
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战国七雄_1500字
战国七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联盟,是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和燕国。
这七个大国在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主要力量。
作为战国七雄之首的秦国,由于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称霸了其它六国,
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成就为后人所称道,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齐国则以其强大的海洋经济和军事实力而闻名,在商业航海、渔业捕捞、海军军事等
领域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同时也有比较独特的文化表现,例如齐景公时期出现的齐宣王
石鼓文。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富有文化色彩的一个大国,以其美丽的楚楚文化和众多的文学
作品而闻名于世,其中,屈原的《离骚》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赵国虽然是土地狭小的小国,但它的军事实力却非常强大,经常与强国周旋,取得不
少胜利,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力量。
韩国和魏国都是晋国的后代,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文化传统、历史
背景和崛起发展等方面都对韩国和魏国的成长壮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燕国则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和商业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它曾经与齐国和韩国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战争和政治斗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
也有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战国七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联盟,这七个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七雄灭亡顺序是怎样的
导语: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诸侯的相互厮杀,所以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
到了战国时期,只
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诸侯的相互厮杀,所以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
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
齐国有一个特产就是盐,所以齐国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人才济济。
但是相比经济实力,齐国的军事实力就差很多,士兵总体不够剽悍。
楚国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粮食充足,不用为温饱担心。
所以楚国的子民都是比较争勇好斗,士兵总体来说比较凶悍,在和其他国家的交战中一般可以取得胜利。
赵国是华夏族,是在北方建立的诸侯国。
魏国为了增强国力,采用李悝和吴起两位重臣的变法,在魏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农业上进行兴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对于在农业上和战绩上有所贡献的人进行奖励。
韩国是七国里面的弱国,只有在韩昭侯在位执政时期,国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强,当时一段时间也没有侵略者。
秦国是七国里面实力排序最后的一个国家,是因为当时嬴政的祖先只是因为养马养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赏,可是他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大夫。
后来因为祖先保护周平王获得了很大的功劳和奖赏,所以才被封为了诸侯。
当时初期的秦国地理坏境比较偏僻,实力不高,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但是秦国后期的发展却十分惊人,实力大大上升。
生活常识分享。
战国七雄的兴起与衰落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七个国家以其笼罩的领土面积、影响力和国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战国七雄的兴起与衰落。
一、战国七雄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各个国家都表现出了各自的实力,但是在战国时期,七个国家中的齐、楚、燕、韩、赵、秦和魏凭借强大的国力、先进的文化和军事武器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
其中,秦国是七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其他六国则围绕秦国形成联盟,形成了战争与和平的局面。
1.秦国的崛起秦国是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关中之地建立的国家,周边有不少国家的支配。
秦国的政治制度是农民权利受到重视的封建制度,它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国家。
秦国始终保持着与周边的国家这些许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愿望。
在秦国第一位国君荆轲的良好治理下,秦国逐渐强大,发展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周边的国家,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
2.楚国的崛起楚国位于中国的南方,其领土范围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江苏省的部分地区。
楚人为显著的水文文化和楚文化带来了许多创造性的思想。
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楚国是最后一个投降的国家。
楚国的崛起是因为其在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
3.魏国的崛起魏国也位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其重要领土是在黄河以南。
魏国的领土面积在七国中是第二大的,其人民也居于中国历史上的最先进、最文化程度高的层次。
在魏国的发展过程中,魏国不断吸收周边的文化和思想,它的文化影响力一直到了汉代。
二、战国七雄的衰落战国七雄在辉煌时期,掌握了中国大部分的领土,这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国七雄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1.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的冲突七国之中,或许仅有秦国在军事和外交政策上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平。
秦国的军事政策与外交政策逐渐崛起,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开始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六国与秦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在秦国统一战争的过程中,这些国家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战国七雄权力与争霸的时代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一个权力和争霸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七个雄国互相竞争,为了争夺天下霸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多个方面,探讨战国七雄权力与争霸的时代。
一、政治斗争与权力争夺在战国时期,权力斗争成为七雄之间的主要特征。
各个国家内部都面临着内部统一、权力集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斗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国的崛起。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凭借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改革措施,逐渐崛起为霸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史书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时期的乱世局面。
对比其他国家,秦国的政治制度更加高效和集中。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县制、均田制、度量衡统一等,有效地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
秦国在政治上的强大,为其在战争中尽显实力打下了基础。
二、军事力量与争霸冲突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军事力量是争夺霸权的关键。
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扩大军队规模,争夺战斗力更强的军事科技和战略优势。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军事力量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
他们重视军事训练,注重兵器装备和战术战略。
楚国的首都郢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城市之一,军事力量的核心。
兵家之道在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扬,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像韩非子、孙子这样的军事家,通过独到的战略思想,对各国的军事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外交手腕与联盟竞争在战国七雄的时代,外交手腕也成为权力争夺的一种重要策略。
各个国家通过联盟、合纵连横等外交手段,来争夺盟友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外交政策之一。
通过与其他小国家结盟,实现力量对抗大国的目的。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国的合纵连横,他们与各国达成协议,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另外,联盟关系也在战国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国不断地结成联盟,希望通过统一战线来对抗秦国。
然而,由于各国的争霸野心和矛盾,这些联盟往往是暂时的,没有持久的影响力。
战国七雄历史资料战国七雄分别是哪七个国家?其中谁的势力最大?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战国时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卫,鲁,宋,郑,吴,越等国都以先后被灭,晋国则分为韩,赵,魏三国,七国中秦国势最大,最后逐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秦孝公赢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
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齐威王田因齐,齐国国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齐王,自立为齐国主,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
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事,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
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
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昭王姬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
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赵武灵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赵武灵王赵雍。
赵国是经“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与儿子何,后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列举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
它们分别是:
-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
-燕国,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国祚八百二十二年。
-赵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魏国,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
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
-韩国,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
赵国和齐国 [秦代历史战国七雄指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七]七(q ī)国(gu ó)。
战国七雄指秦国。
齐国。
楚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燕国七个国家。
另:《汉朝七 (q ī)国(gu ó)之乱》上。
下两篇。
中文名 ,七(q ī)国(gu ó)。
又名 ,战国。
所处时代 ,东周。
国家 ,齐楚燕韩赵魏秦等 20 余国。
连续时间 ,前 403 年—前 221 年。
战国七雄。
东周末期七个强盛的诸侯国:秦国。
齐国。
楚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燕国本为姜姓。
吕氏。
田氏代齐后。
史称“田齐”。
妫姓。
田氏。
是为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期间。
齐桓公首霸中原。
齐桓公死后。
人亡霸灭。
春秋末年。
齐公族衰败。
卿医生互相吞并。
公元前 548 年。
崔杼杀庄公。
立景公。
公元前546 年。
庆封灭崔氏之族。
庆封专齐政。
次年。
庆舍与栾。
高。
陈。
鲍四族攻庆封。
庆封奔吴。
景公时。
陈桓子施惠于民。
民归陈氏。
陈氏因此强盛。
公元前532 年。
陈桓子结合鲍氏攻栾氏。
高氏。
栾施。
高疆奔鲁。
公元前489 年。
景公卒。
国氏。
高氏立晏孺子。
次年。
陈僖子结合鲍氏攻国氏。
高氏。
国夏。
高张奔鲁。
遂杀晏孺子。
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
悼公在位四年。
被杀。
阚止为政。
公元前481 年。
陈成子杀阚止。
专齐政。
公元前 386 年。
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
迁齐康公于海上。
公元前 379 年。
康公卒。
吕氏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
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
陈与田古音邻近。
故古书常常作田。
公元前 672 年。
陈完入齐。
事齐桓公。
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
陈氏开始强盛。
此后陈氏逐渐吞并齐国的栾。
高和国。
高以及鲍。
阚等族。
专齐政。
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
领土亦袭姜吕氏之旧。
田齐立国时。
已经进入战国中期。
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
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
“设医生之号”。
招聚天下贤士。
前 386 年周安王认可田和为齐侯。
到威王。
宣王时。
稷下人材辈出。
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
还原战国七雄分布地图战国七雄灭亡顺序是什么战国七雄地理位置怎么样在著名的战国时期,很多的诸侯国在经过一系列大大小小战役以及实力竞争,在大筛选后只剩下了七个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是在众多诸侯国里面的前七位。
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然后在中原这片土地上的战国七雄分别是燕国、齐国、楚国、秦国、赵国、魏国和韩国。
齐国的地理位置是在山东省的北部,它的都城是临淄,经济水平是当时最高的。
它的势力范围是从河北省的中部然后到泰山,然后西边是经过河南省的东部。
楚国的地域面积是七国之中最大的诸侯国,它涉及了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以及云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的一小部分,分布范围很广泛。
楚国发现最好的时期还包括了在长江中下游一些区域和河南省陕西市的一小部分。
燕国实力是相对来说比较弱小,大体区域是处在河北省的北部区域和在辽宁省的南部方位,它的都城是称作蓟,也就是北京古时候的称呼。
所以燕国范围也包含了津京地区。
韩国地理位置是在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区域,同时还包括了山西省的东南部。
赵国地理位置是在河北省的南部和北部地域,另外再加上山西省的部分地区,赵国的都城是邯郸。
魏国地理位置是现今的山西省南部地域,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偏东地区。
魏国的都城就是如今的开封,在当时都城被叫做大梁。
秦国在当时的军事实力是最为强劲的,后来秦始皇完全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秦国地理位置主要在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我们的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它的都城是在咸阳。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组成的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相互厮杀,所以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
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
齐国有一个特产就是盐,所以齐国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人才济济。
但是相比经济实力,齐国的军事实力就差很多,士兵总体不够剽悍。
楚国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粮食充足,不用为温饱担心。
战国七雄一:大裂变上接春秋,下承秦汉,特点是变。
齐楚燕韩赵魏齐一共二百五十多年,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
既重要政权是,神权政治,靠武力支撑。
又特别战国时代,讲智术,讲诈术,讲暴力,是血与火的时代政权的大变更:三家分晋和田陈篡齐邀买人心齐景公:溺爱儿子的君主让儿子骑在背上当马骑,自己叼根绳,当缰绳,让儿子拿着,儿子从背上摔下来,一拽绳,把门牙拽掉了,那个人就是齐景公。
对儿子那么好,对民众怎么样呢?大贤臣晏婴,他说“此季氏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这是到了末世了,我不知道将来政权,是不是归了田氏,就是陈氏。
“即器求道”我们国家,度量衡,田氏在放贷的时候,他的一斗比国家规定他借债的时候大斗出,小斗入。
1.政权层面的变化赵,魏,韩,齐,是4个新兴国家,他们用变法来强盛2.世道人情的深层变化赵家势力大,开始自家内部的分。
正门正支要消灭旁门旁支。
赵简子,杀了五从兄弟赵午。
《诗经》: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违背了周公旦的原则眼中只有利益,土地,人民,没有人情了这还是春秋末期的事,没有韩赵魏分晋破壳而出。
3.战争法则的变更春秋五霸争来争去,是以尊周天子为最高指向,就是不尊也得尊。
战国,各自称王。
你我之间是独立的,谁强谁得天下,合法性只有拳头,尚拳头的原则战争打法不一样。
大刑用甲兵:最大的刑罚是用打仗,披铠甲,拿武器都是周王朝下边的下属国家,如果你这个国家做了不好的事情,周王朝就用简书的形式,调动诸侯军队,打上旗子,号召天下,说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要堂堂正正,这叫刑罚,纠正你的错误,这就是王道战争就是智术,诈术,杀人如麻。
占领你的土地,掠夺你的人民,消灭你的政权春秋时期打仗,700辆战车,800两战车,战车上站着三位大小官员,后边跟着十几个人,也就几万人而已。
战国:一下死了24万长平之战,一下坑杀战争的打法异常惨烈水战,陆战,靠着各种险关4.舞台的主角变了战国,新冒出来一批人。
最早不靠出身,靠个人才干,像子贡、子夏。
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历史篇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七雄争霸的历史篇章。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七个不同的国家因此而崛起,相互争夺霸权。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历史。
一、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七个诸侯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
这些国家中的君主都有着不同的野心和政治理念,他们之间的争斗也使得整个时期政治格局复杂多变。
有时候他们之间会结盟,一同对付其他国家,有时候又会相互争夺利益,进行背叛和攻伐。
这种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得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战乱。
二、军事在军事方面,七雄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突出的特征。
各国纷纷进行扩张和征战,通过军事手段争夺他国的领土和资源。
不同国家的军队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等兵种外,还加强了对战车、强弓等新兵器的运用,提高了作战的效率和威力。
而且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和军事家。
例如楚国的春申君、韩国的信陵君等,他们在这个时期都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孔子、墨子、荀子等都是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成果至今仍为人们所崇尚。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派纷纷兴起,例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争锋不断,使得整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元。
四、经济在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农业社会逐渐向商业社会转型的阶段。
随着商业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也逐渐增加,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提升。
同时,国家间通过征服和掠夺来获取财富,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许多国家通过扩张领土,增加人口和财富,为后来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历史篇章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分别如下:
1、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后来势力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中国。
国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
2、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
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3、楚国: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南部、贵州一小部分。
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迁至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4、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一小部分。
国都:蓟(今北京)
5、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
国都:原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6、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
国都:开始是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7、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国都:原先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到新郑(今河南郑州)
地理位置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说明:七国中处于东方的是齐国,处于南方的是楚国,西方的是秦国,北方的是燕国,中间的从北到南的是韩赵魏。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
1、战国七雄指的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七国,战国时期天下分裂割据,而且也远不止只有这七个诸侯国,但是由于这七国的实力最强,彼此之间最能够互相抗衡,所以它们才被称为是战国七雄。
2、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除了这七个诸侯国之外,还有像卫国、郑国、中山国等一些实力稍微弱小的国家,在弱肉强食的规则下,这些小国也只能依附于战国七雄,在七雄之争的夹缝中求生存。
3、虽然最终是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了六国,但实际上秦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的实力还不算是最强的,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劲的是楚国。
楚国在七个国家当中,不论是资源还是国力上,都是佼佼者,不过楚国唯一的缺陷是统治者无能昏庸,最终强大的楚国也因为没有明君而一步步的没落,最终被秦国吞灭。
第 1 页共1 页。
战国七雄及位置记忆
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大的国家,它们分别是:齐、楚、燕、赵、魏、韩和秦。
以下是它们的位置:
1. 齐国:位于中国东部,今天的山东省一带。
2. 楚国:位于中国中部,今天的湖南、湖北和河南一带。
3. 燕国:位于中国东北,今天的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一带。
4. 赵国:位于中国北部,今天的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
5. 魏国:位于中国北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一带。
6. 韩国:位于中国东部,今天的河南和山东一带。
7. 秦国:位于中国西部,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
这些国家之间互相边界相邻,相互之间发生了很多战争和斗争。
最终,秦国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代七雄争霸的历史篇章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充满战争的时期。
七雄争霸,是战国时代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古代中国的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展开论述,探究其历史背景、七雄的崛起与对抗,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战国时代指的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土分裂成七个独立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它们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以秦国统一六国而结束。
战国时代的七雄争霸背后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原因。
首先,在战国前期,诸侯国对中央政权周朝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各国之间开始相互攻伐并扩张势力。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底层民众的贫困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升级,进而推动了七雄争霸的发生。
此外,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国纷纷结盟、联姻或投降他国,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和地盘。
二、七雄的崛起与对抗在七雄争霸的历史篇章中,七个国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齐、楚和秦三国最终成为最有实力的竞争者。
齐国位于黄河以北,是春秋战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齐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让国家保持了相对稳定,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宽松的外交关系。
然而,尽管齐国在一些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胜利,但秦国的逐渐崛起使齐国在七雄争霸中逐渐失去优势。
楚国是战国时代的另一强国,其势力东起长江,西至黄河,南达岭南地区。
楚国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楚国君主的军事才能使其国力不断增强,在战国时代的地理位置上也为其提供了优势。
然而,秦国的强大军队与战略威胁最终导致楚国被迫投降。
秦国作为七雄争霸中的黑马,凭借军事改革和统一军队等政策,逐渐崛起为战国时代的最强国家。
秦国兵强马壮,用强硬的手段征服了其他六国,最终实现六国并吞的目标。
秦始皇即位后,将中国的诸侯国推翻,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制时代。
战国七雄之概况一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而实际上战国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
(一)中国的战国历史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
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并六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
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
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
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
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
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
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
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
小国有宋,卫,中山,鲁,滕,邹等。
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
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
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
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昭王用范雎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二)战国七国的疆土地理地理位置可以用一幅对联来说明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三)战国时期主要经历的几个阶段1、魏国独霸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
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
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
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
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
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
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
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
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
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庞涓被生擒,齐军获得全胜。
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
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
孙膑采取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
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
太子申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
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太子申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太子申被杀。
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2、齐秦争强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
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
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合纵连横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
自楚悼王至楚威王.楚国国力颇强,大有与秦、齐成争霸之势。
楚威王死后,楚国渐渐衰落。
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
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
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
”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
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秦国占去。
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
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
齐国却不支援楚国。
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齐秦斗争趋于白热化。
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
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
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闵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
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
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
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
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
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
楚又迁都到寿春。
楚国更加削弱了。
3、秦赵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
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
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
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
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
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
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降秦,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进围赵都邯郸。
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
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
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
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
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4、秦并六国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
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
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四)战国七雄简介:1、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姓:姬 || 氏:韩韩国先祖为晋公族。
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
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
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
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
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
“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
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
在残酷的战国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战国韩国历代王侯世系表2、战国七雄之二赵国姓:嬴 || 氏:赵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
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
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
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
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
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
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
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
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
前375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
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
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
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楚。
齐威王遣田忌出兵。
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
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
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
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
时赵孱弱,屡见欺。
武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