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弓科普—世界各国角弓图形谱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盘点世界四大名弓(1)——亚洲反曲弓和欧洲长弓的较量弓者,杀敌于百步之外,在火枪技术成熟前一直是主要的远程杀伤兵器。
而世界各地也因为地理环境不同衍化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弓。
其一,游牧民族的利器——反曲复合弓。
反曲复合弓最早由中亚的赫梯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明,亦见于埃及人的壁画作品中。
我国最晚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掌握纯熟的制作反曲复合弓的技术,并记载于《周礼·考工记》中。
商代的金文中,亦有反曲弓的形态痕迹。
埃及壁画中的反曲弓反曲复合弓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用较短的弓的长度,获得较大的力量,也就是减小弓的体积。
而且由于拉满后所需持续拉力较小,所以射手可以从容瞄准。
但是由于制作工艺中需要使用大量动物角质,故而对潮湿气候比较敏感。
而且由于开弓时所需拉力较大,所以对于射速和射击持久性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反曲复合弓更适合气候比较干燥地区的骑兵使用。
故而从中东叙利亚一直到亚洲的东方草原,几乎所有游牧民族都广泛使用着它。
依靠与马匹的结合,反曲复合弓成为所有农耕民族最为头痛的武器。
令缺少马匹的农耕民族头大的“安息射法”加重骑兵的组合其二,英吉利的传奇——英国长弓。
长期以来,很多人抱有着偏见——欧洲人一直使用英国长弓这样的单体弓,所以他们的弓箭制作技术实在是差。
其实不然,要知道他们的邻居中东各国,从赫梯人到波斯帝国、萨珊帝国、阿拉伯帝国,反曲复合弓一直都是主要兵器。
和这些老对手打了四五千年都学不会,欧洲人是得有多笨。
所以西欧各国未广泛使用复合弓主要的原因是其湿润的气候。
在温带海洋气候的影响下,欧洲大部分地区气候阴冷潮湿,复合弓的动物胶质难以保持粘度。
反而单体弓却因为潮湿的空气,比较容易保养。
而单体弓虽然工艺没有复合弓那么复杂,但是威力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
1182年的阿伯盖文尼城围攻战中,威尔士人发射的流矢穿透了10厘米厚的橡木门板。
同一战中,布劳斯的威廉手下有个骑士被射中,那箭贯穿了他的锁子甲裙、护腿甲、大腿,又穿过内侧的护腿甲和木质马鞍,一直射入马背。
简述弓的分类和谁是最强弓反曲弓,直拉弓,复合弓有什么区别??首先,射出箭的动能是弓的弹性势能赋予的,弓的弹性势能是你拉动来赋予的,弓自己不能给箭加速。
所以对于弓来说,怎样让你拉弓拉的省力,用力均匀是最重要的。
最原始的是直拉弓,材料不管,这种弓有个缺点,拉开幅度越大,就要用更大的力来继续拉,拉力曲线是一直上升的,也就是用力不均匀。
好处就是结构最简单,怎么拉都没关系,上箭最快,发箭最快,射中最有成就感。
反曲弓上下两端向弓的主体的相反方向弯曲,解决了直拉弓(秃弓)的缺点,它的拉力曲线很平均,你一直用50磅的拉力拉,一直可以形变,最后在你想放箭的时候放箭。
反曲弓相对于直拉弓是一个进步,拉力曲线更平稳,不过由于更加复杂了一点,相对于秃弓,乐趣少了一点。
但是,反曲弓相对于最先进的复合弓,也暴露出了缺点,就是不能省力,一把40磅的弓,拉开需要40磅的拉力,保持住开弓姿势瞄准时,也要一直保持用40磅的拉力。
拉力倒不是问题,问题是肩背的肌肉群,也就是控制射准的肌肉,一旦疲劳,精度就降低了,所以反曲弓的准确度是略低于复合弓的,特别是不适用于长时间瞄准,把握时机的打猎活动。
最先进的复合弓运用偏心轮来省力,越往后拉,需要的拉力越小。
例如,一把60磅,省力比60%的弓,拉开需要60磅,保持住瞄准姿势只需要24磅的拉力,可以很轻松的瞄准。
当然省力比还有更高的,但拉力曲线太弯也不是好事,这个先不提。
因为复合弓有偏心轮装置,所以它的拉距是固定的,每一箭的力度也是固定的,所以箭射出的曲线可以精确预测,使它的精度进一步上升,反曲和秃弓每一箭的力度都不一样,箭的曲线有的平直有的弯曲,力大一点瞄的上一点,力小一点要瞄得下一点,比起复合弓就更不准了。
但是因为复合弓是最复杂的弓,部件很多,维护起来有点麻烦,科技感是有的,对于有些怕麻烦的玩家来说有点乐趣不足。
最重要的是,比之反曲和直拉,复合弓射速最慢。
古代世界上最强弓是中国弓、日本弓还是英国弓?弓的有效杀伤力最多60米了,但是大规模使用的话,就是朝天45度射可能会有200米到300米的杀伤力,加上城墙的高度,有400多米的杀伤力。
这样的弓真能射出几百米远?详解土耳其传统弓箭原文为拉尔夫爵士《十字弓之书》(1907版)书后所附小册子。
第一次翻译这种文章,诸多错误和不恰当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点。
图1:土耳其反曲复合弓的松弛和上弦状态以及配用的“飞箭”。
一:土耳其弓——构造与尺寸在上弦前沿着弓的外沿测得弓的长度为3英尺9英寸(图1,AAAAA段),上弦后弓的跨度为3英尺2英寸(图1,BB段)。
弓弦长2英尺11英寸。
两侧弓臂的最宽处为1又1/8吋,离中央握把6吋处的弓臂最大厚度为1/2吋[注1],周长为3英寸。
(波斯,印度及中国的复合弓弓臂宽度为1吋半到2吋,虽然这些弓上弦后的跨度为4至5英尺,但是它们射“飞箭”时却没有较短窄而且按比例来说更强劲也更具弹性的土耳其弓远)弓的强度或者说磅数——通过将中部的弦拉到满箭程度测得——为118磅(此处未计入将箭头拉入角槽时那2、3吋的额外距离)。
弓重12盎司半。
虽然我仔细检查了超过了50把这类小型土耳其弓,我从未见过一把弓的最宽处有1又1/4吋以上或者未上弦时的弓长度超过3英尺10英寸(图1,AAAAA段)。
波斯或者印度弓通常要长4、5吋,它们的弹性差得多,这对远射很不利,虽然它们在装饰和构造上和土耳其弓很相似。
注1:强劲的弓,此部分的厚度为5/8至3/4吋。
弓主要由很坚韧的角和筋构成。
这些材料通过加热和浸水软化,然后纵向贴在一根厚1/8到1/4吋(弓把部位除外),宽1/2到1吋的细木条上。
这根木条构成了弓的核心或者说弓胎,每边都要比贴合在它上面的角及筋部分长出3吋(图2)。
木条的凸出末端被做得比较大以形成一个坚固的部分好刻出挂弦的凹槽(图3,CC部位)。
2片弯曲的角材是弓臂的构成部分(上弦后在内侧),它们由水牛角或羚羊角上切下,平均厚度大约1/4吋。
它们在靠近中央握把处较厚,而2端则要比木条短3吋(图3,EE部分)。
弓背的筋取自公牛或雄鹿的颈部大肌腱。
它们被从纵向剖开,然后浸在弹力胶水中,再压成1/4吋厚的一长条,最后按照木质部分塑成形状并粘合上去。
三角复合弓引言三角复合弓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武器,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它由弓弦、弓臂和弓柄组成,结构独特,具有很高的射击性能和精准度。
本文将介绍三角复合弓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使用方法以及与传统弓的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三角复合弓的魅力。
历史背景三角复合弓起源于亚洲,最早是由蒙古族人发明并广泛使用的。
蒙古族人在打猎和战斗中,经常使用弓箭。
为了提高弓箭的射程和杀伤力,他们开始改进传统弓的结构,最终发明了三角复合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弓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不同民族武器库中的一部分。
结构特点三角复合弓的结构与传统弓有很大的不同。
它由弓弦、弓臂和弓柄组成,其中弓臂呈弧形,弓弦紧绷在弓臂上。
弓柄位于弓臂的中央位置,起到支撑和稳定弓臂的作用。
三角复合弓的弓臂通常由复合材料制成,如玻璃钢、碳纤维等,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弓弦则通常由高强度的合成纤维材料制成,具有很高的拉力。
使用方法在使用三角复合弓时,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使用方法。
首先,正确选择合适的弓弦张力,过高的张力会增加使用者的负担并影响射击的精准度;其次,正确握持弓柄,保持稳定的握持力,以确保稳定的射击动作;最后,掌握合理的瞄准方法,调整射击角度和力度,以确保箭矢准确射中目标。
与传统弓的比较三角复合弓与传统弓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在结构上,三角复合弓采用了弧形的弓臂和弓弦,使其具有更大的张力和射程,而传统弓则是直形的弓臂和弓弦。
其次,在使用方法上,三角复合弓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适应期,而传统弓则相对容易上手。
另外,三角复合弓在射击精准度和杀伤力上优于传统弓,但传统弓更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结论三角复合弓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武器,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卓越的射击性能。
其起源于亚洲,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改进,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使用三角复合弓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并与传统弓进行比较。
虽然三角复合弓在射击性能上有优势,但传统弓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埃及弓箭最有效的杀伤兵器上古时代的埃及是最為古老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6000年左右,冰河期结束,北非茂密的草原开始退缩,埃及人的祖先放弃游牧生活,开始寻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
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在尼罗河河谷地带逐渐形成农耕文明的古埃及国家。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25年)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埃及时期,尼罗河几乎每年定期泛滥,淹没土地,也为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河泥,使古埃及的田地丰腴无比。
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了交通便利,使人们较容易地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
古埃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贸易、手工业都很繁盛,在世界上其他地区都还是一片上古洪荒的时代,古埃及已经是一朵尼罗河上盛开的美丽莲花,但是这片流着奶与蜜的土地必然遭到外敌的觊觎。
在战争极度频繁的时代,古埃及法老和他的臣民开始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
在普遍缺乏防御铠甲的时代,弓箭成为古埃及效率最高的杀伤兵器。
两种古埃及单体长木弓未上弦、上弦时的状态。
第一种单体长木弓(上图)未上弦时整体呈弧形,其弓梢较细,尚保留着非常原始的状态;第二种单体长木弓(下图)未上弦时是反弯曲形长弓,中部握持段向使用者方向弯曲,弓臂段向前弯曲,两端的弓梢部亦向使用者方向弯曲古埃及单体长木弓在古埃及时代,其军队主要由大量的步兵组成,而步兵由自耕农、猎人和渔夫等平民征召组成,他们大量装备的是单体长木弓。
古埃及单体长木弓的形制分为两种:第一种单体长木弓未上弦时整体呈弧形,其弓梢较细,尚保留着非常原始的状态;第二种单体长木弓未上弦时是反弯曲形长弓,中部握持段向使用者方向弯曲,弓臂段向前弯曲,两端的弓梢部亦向使用者方向弯曲。
这两种单体长木弓上弦后均呈弧状。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15张保存完整的古埃及单体长木弓。
其中,EA47569号弓长度为161.5cm;EA47570号弓长度为169.1cm;EA5429号弓长度为172.5cm,EA41583号弓长度为174.3cm;EA5431号弓长度为149.3cm;EA5430号弓长度为108.8cm。
中国古代战争使用的弓箭威力有多大?(内附视频)军迷常争得面红耳赤:霍去病的骠骑军能不能狂虐凯撒的罗马方阵?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如果遇到的是盛唐时期的陌刀步兵团,会不会被砍得七零八落?像这些臆想的穿越战争,答案肯定无解的。
今天我们来点实在的,复原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冷兵器,来一场面对面的PK。
以前通常以为古代的弓箭的射程也就150米左右(受到局座在某7套节目中言论影响一直是这么以为的)。
后来得知古代欧洲闻名的英国长弓的射程的确是150米至180米。
但中国自汉代以后一直使用的都是反曲复合弓,威力和同期欧洲皮弹弓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知道为什么匈奴突厥蒙古渣游牧到了欧洲就进入屠幼模式了吧,古典时代科技点的根本不一样)。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
欧亚大陆上最具特色的两种弓箭是:英国长弓和中国清弓。
而防御它们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铠甲,欧洲锁子甲和中国铁札甲,一个攻一个防,结果会怎样呢?英国长弓和中国清弓的区别英国长弓属于单体弓,而中国清弓属于复合弓,又叫角弓。
英格兰长弓的弓体结构很简单,就是一根棍。
中国清弓的特点是稍头是向前翘,中间有个弦垫。
复原英国长弓,上弦后弓体长度大约1.78米,它比复原清弓长了0.26米。
实测两种弓的箭速通过测速仪测得它们的最高箭速。
英国长弓的最高箭速:126英尺/秒,约等于38米/秒(相当于6级台风)。
清弓的最高箭速:144英尺/秒,43.9米/秒。
在箭速上,短小的清弓更胜一筹。
实测弓箭破甲能力:欧洲锁子甲据历史记载,北欧维京人穿上锁子甲作战,敌人长剑直接砍上去,维京人基本都没事!欧洲“铁布衫”能不能防住英国长弓和中国清弓呢?准备了一支60克的穿甲箭,它能否穿透锁子甲呢?实测结果,两把弓箭都射穿了锁子甲!尤其是中国清弓,穿透力更大,双面都贯穿了实测弓箭破甲能力:中国铁札甲复原的铁扎甲,前胸由80片铁片组成,铁片厚度0.5毫米,长约5厘米,宽3厘米。
与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铁札甲相仿。
英国长弓射出的第一支穿甲箭,射穿了单张甲片,但第二支箭却被甲片震开了。
论角弓的种类、特征及传统价值
崔锡圭
【期刊名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7)002
【摘要】为了传承角弓的制作技艺,发掘其传统价值,在指出角弓的种类与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角弓的制作材料与材料的特性,并参考各种史料分析其中角弓的特性,有助于在学术领域对角弓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与研究.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崔锡圭
【作者单位】首尔国立大学,韩国首尔1007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6
【相关文献】
1.朝鲜族传统弓近距离射法特征与应注意的原则 [J], 张博
2.哈萨克传统骨角工艺及其种类 [J], 伊尔布勒·比达合买提
3.论角弓的种类、特征及传统价值 [J], 崔锡圭;
4.传统弓扳指的种类分析 [J], 金苹
5.传统弓扳指的种类分析 [J], 金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长弓、复合弓、弩与火枪作者:佚名英国长弓长弓发源于威尔士的南部,1150年左右开始有关于它的记载。
威尔士位于不列颠岛的西南部,受洋流的影响而温暖湿润,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到处都是密林和山地草场。
威尔士人就在这些山岭之间过着半游牧的生活。
他们剽悍好战,尤其擅长利用地形开展小股民兵的骚扰袭击。
因此,罗马人撤走以后,盎格鲁― 撒克逊人、维京人等入侵者都没能征服他们。
在长期的战争中,他们发展出了长弓这种简单而实用的武器。
可惜诺曼底人要难缠得多。
诺曼底人征服了英格兰后,分封到边境的伯爵们就开始了对威尔士的蚕食。
他们通过修筑彼此呼应的城堡,不断地向威尔士人的腹地推进。
经过二百年步步为营的挤压,到了爱德华一世(1239―1307),终于将威尔士并入版图。
老爱是英国历史上的一大枭雄,政|治、军事才能都很出众。
他被长弓深深地吸引了,先是招募归顺的威尔士人为自己作战,继而通过立法在全英普及长弓。
从13世纪末直至16世纪末,长弓一直是英国军队高效而不可或缺的武器,他们凭着它打了不少胜仗,多次以少胜多,甚至转败为胜。
一般的长弓长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齐眉,个别的长达1.8—2米,比欧洲常见的4尺短弓要长。
弓背由一条完整的木材弯制而成,长弓的强劲就全靠它了。
上好的弓用紫杉木制作,坚硬而有弹性。
原料出自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提尔(今天的黎巴嫩)、克里特岛(地中海属希腊)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亚(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
英国国王为此设置了特别配额关税――每进口一桶欧洲大陆产的葡萄酒,都必须缴纳几条紫杉木坯材。
不列颠岛上并非不出产优质紫杉,但数量稀少,被老谋深算的英国佬当作战略资源储备严加管理,不准动用。
当黑太子远征西班牙、用长弓打败了当地原始的投枪时,卡斯蒂里亚人竟迁怒于树木,立法严令铲除所有的紫杉。
榆木、白蜡木、橡木等坚硬的材质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总归要差一些。
选料十分仔细。
制作要严谨,但并不复杂,技艺高超的制弓师傅2个小时之内就能做好一张弓。
古代弓的种类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古代弓的那些事儿。
你想想啊,这古代的弓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奇妙之处。
就好比咱生活中的各种工具,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用处和魅力。
先说这长弓,那可真是弓中的“大高个”!又长又威风,射程那叫一个远。
就像一个长臂猿,能把箭轻轻松松地送到老远老远的地方。
要是在战场上,拿着长弓的人那就是远距离的杀手啊,敌人还没靠近呢,就被箭给招呼上了。
然后呢,是短弓。
嘿,可别小瞧这短弓,它虽然没长弓那么长的身板,但它灵活呀!就跟个机灵的小猴子似的,携带方便,使用起来也特别顺手。
在一些需要快速反应的场合,短弓可就能大显身手啦。
还有复合弓,这可是弓中的“技术流”。
它构造复杂,就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
有了各种部件的配合,让它的威力大增。
这复合弓啊,就如同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惊人。
再说说角弓,那可是古代弓中的经典之作啊!用动物的角制作而成,多有特色。
就好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实用,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拿着角弓的人,感觉都多了几分气质呢!那弩弓呢,就像是弓家族里的“冷兵器之王”。
它的力量强大,能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可以说,弩弓是古代战争中的一大利器。
想象一下,在古代的战场上,各种弓齐发,那场面该有多壮观!长弓在远处压制敌人,短弓在近处灵活作战,复合弓精准打击,角弓彰显气质,弩弓则是那致命的一击。
每一种弓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咱再说说弓的制作材料,那也是有讲究的哟!有的用木材,有的用动物的筋腱,还有的会用到一些特殊的金属。
这就好比做菜,不同的食材能做出不同口味的菜肴,不同的材料也能让弓有不同的性能。
古代的人们可真是聪明啊,能想出这么多种类的弓来。
这弓不仅是武器,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咱现在虽然不怎么用弓打仗了,但了解了解这些古代弓的知识,不也挺有意思的嘛!总之,古代弓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研究。
它们见证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呢!。
古代兵器弓大揭秘相关简介冷兵器的训练与军事体育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弓就是在古代战场上长用到的冷兵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兵器弓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古代兵器弓的简介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
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贵族将门之子从小就学习射箭。
“射”作为一种技艺是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它为礼节。
哪家生个男孩,门口便挂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弓善射。
东周时期有一位名叫“养繇基”的小将,自幼习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发百中,被人们称为“神箭养叔。
” 汉代时,制作弓箭更加利于实战,造出许多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各种弓箭。
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
不仅弓力强劲而且装饰有铜箍、玉角,十分精致美观。
人们视射技既是一门战术又是一门艺术,有人形容吕布射箭“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笔泼墨描写了生动逼真的弓箭战斗场面。
《前汉演义》中描述,汉文帝时,周亚夫迎战吴楚兵“前驱发出弓弩手,连环迭射,后队发出刀牌手,严密加防”。
又有:敌兵“群镞齐飞,争注汉军”;汉高祖“冒矢督战,毫无惧色”。
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以其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威震边关,使匈奴不敢进犯。
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常有“强弓四射,箭如飞蝗”之说。
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一次,李广巡视山麓,遥见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急忙张弓搭箭射中虎射。
可是那虎居然静卧不动,走近一看,原是一块貌似猛虎的大石头。
箭透进石中约有数寸,外面只露出箭羽。
经此一箭,李广名声更大,众人皆传李广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
射箭虽然讲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条件。
古时弓力以斤为单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
中国古代传统角弓技艺
中国古代传统角弓技艺自古即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黄河流域的角弓
技艺。
角弓在古代是一种强大的武器,使用角弓的战士在战场上表现
出了强悍的力量和射箭的精湛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角弓逐渐演变
为一种文化载体,成为了古代工艺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古代角弓制作工艺繁复,需要搜集角材,刻划、雕琢、钩弦,制作角
筏等。
由于制作角弓需要丰富的经验,传统的角弓制作技艺往往只有
家族内部传承,世代相传。
传统角弓制作需要精细的技艺,并且在制
作中要把木的哪个部位削成一定的形状,这需要工匠们理解木材的特性,掌握细致的技巧,所以角弓由于需要技艺传承而逐渐失传。
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让这项传统文化不致消亡,许多角弓制作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试图向人们展示更加独特的艺术价值。
许多手工艺人仍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保持着不变的质量和精湛的
手艺。
同时,角弓亦被运用于旅游、文化传承及为观纳众,呈现出了
更深层次的意义。
整体而言,中国古代角弓技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代
表了中国古代人类的智慧与技艺,也体现出了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审美
观念。
虽然这项传统工艺曾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但在今天,通过传承
与创新,我们可以让这项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为我们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人类古代历史上材料力学最伟大的发明:亚述弓箭在古代,角弓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最重要武器,也是君子习射,和射礼中最为重要的用具。
但今天的国人大多对角弓很陌生,《新华词典》对于角弓一词的解释竟然是:用角装饰的弓。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事实上,角弓是人类非常伟大的一个发明,它将几种不同的材料按照一种精心设计的方式组合起来,以达到高效的发射箭矢的效果和良好的耐用性。
可以开玩笑地说,古代角弓的制作技艺,长久以来一直是走在材料力学的最前沿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角弓用牛科动物(羊与羚羊也属于牛科)的角做弓腹,因其耐压;用筋腱做弓背,因其耐拉;用竹、木作干,作为一张弓的构架。
这些材料用胶合和(或外加延伸的弓梢),缠丝加固,大漆防潮,终成一体,从而制成一把非常高效的抛射武器。
这类弓有别于用天然的强韧木材制作的单体弓,因而也叫复合弓。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古代亚述所使用的角弓也是三角弓,但和古埃及的三角弓在风格上略有区别,最明显的是梢头的区别。
古代亚述的三角弓使用鸟首形或兽首形弓稍,类似一个固定的滑轮。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亚述弓箭,是亚述帝国生产的一种弓箭。
亚述人的弓弦长度一般短于埃及弓,最长约4英尺。
弓用木料制成,亚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
角形弓整个弓男一样粗细,曲形弓则从中问到两端由棍变细,角形弓较小。
使用也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二种弓的两端均有芍纽(后被雕成鸭首),节纽附近刻有沟槽,用以挂弓弦。
弓的携带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内亚述人的箭杆直细,大约用芦苇或轻质木材制成。
箭头用青铜或铁制造。
箭头菱形,扁平。
箭头中夹带一条隆起的线以增加强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杆。
箭尾有两道羽翅,末端有沟槽以便于搭在弓弦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亚述是工具强国。
由于发展速度快,亚述应该是最快进入工在工具早期出斧子兵,然后大力发展弓箭手,不要用弓箭手和投石兵正面作战,除非你占绝对优势。
十六世纪东亚中日朝三国演义真相兵器大比较组图1) 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剑2) 秦朝青铜剑3) 汉朝青铜刀4) 汉朝钢刀5) 晋朝唐朝钢刀6) 宋朝钢刀。
从上到下:1) 元朝蒙古弯刀 (雁毛刀和柳叶刀的祖先) 2) 明朝清朝雁毛刀 (刀直形, 靠近前锋就弯) 3) 明朝清朝柳叶刀 (刀形全身弯) 4) 清朝牛尾刀 (晚清老百姓用的刀)春秋时代越王勾践青铜剑我们可以把四百多年前的这场三国大战,看做一个东亚武器博览会。
朝鲜、日本、明朝各有所长。
先从最弱的一环来。
朝鲜最强的是弓箭。
现代奥运会上,许多国家的选手都疑惑不解:为什么射箭的冠军总是被韩国人垄断?他们有什么秘密吗?秦朝青铜剑,剑柄长——可双手使用靶子都是一样大小,一样远近,韩国选手的弓箭虽然是本国生产,但并不违规。
要说秘密,体育专家会解释,韩国人成为“射箭梦之队”是因为他们残酷的选拔和魔鬼般的训练。
比如训练中,教练会在选手准备射箭时,突然把蛇塞进选手衣服——这种极端的训练模式,才造就了韩国人称雄世界箭坛的地位。
汉朝青铜刀汉朝钢刀朝鲜人射箭好是有历史渊源的。
古代中国对于四野边民,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朝鲜半岛属于东夷的大范畴,“夷”这个字在《说文》上的解释就是一个人持着一张弓。
《后汉书·东夷传》说“乐浪,檀弓出其地”。
明代朝鲜人所写的《朝鲜史略》上有这样的记载:高丽恭愍王与倭寇对阵时,曾于两百多步外(大约一百五十米)引弓毙敌。
唐朝钢刀朝鲜的角弓和片箭不同于中国和日本,角弓弹性好,射程远,片箭箭身短小,轻巧,飞得远。
后来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也称赞说“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像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佛教图显示宋朝军人用的手刀,单手用。
宋朝钢刀,刀柄长——可双手使用到了朝鲜李朝,军事技术匮乏,很少的火器也是从明朝传来的老式铳炮,士兵更乐于练习弓箭。
连两班贵族,都把射箭作为修德、娱乐的手段。
其实,朝鲜也有新式武器鸟铳,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对马岛主宗义智曾向朝鲜献过两只孔雀与两把鸟铳,结果国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鸟铳闲置到军器库里。
三维立体弹弓基础教学示意图
学习弹弓是越来越多80后的信仰,这里有一套弹弓基础教学会一定适合你①新手应该从竖握开始练习,竖握没有视角偏差,可以很好的判断皮筋与弓门形成的左右对称。
随着时间的臂展练习,视角会慢慢跟着扩展的身臂发生偏移,从而演变至斜握收放自如。
②沿着两根皮筋线的面看向目标,皮筋线的面与目标平行一致。
将目标估放在两根皮筋线的中间位置
记住!是【估】没有固定的参考点,参考点只有两根皮筋线。
只要前手稳定后手习惯定位即可。
③请仔细看细节,细节决定成功,只要按着每一步细节去练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④皮筋的长度是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定义的,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皮筋的长度和弹丸
⑤这样的三位效果图会让你一目了然,潜移默化到身心汇通。
⑥牢记山派弹弓秘诀会让你事半功倍,达到收放自如,人弓合一的意境!。
→兵器弓科普—世界各国角弓图形谱→兵器弓科普—世界各国角弓图形谱| 冷兵器| 侠文化| 人文|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探索中华冷兵器之谜,回归古代冷兵器时代,解密流传百世的名刀名剑,第一冷兵器自媒体形漫谈——常见角弓弓形图谱第一类:大反曲+小梢反翘弓形这一系特点是:1.弓身短小,重量轻,效率高2.弓臂和弓梢都构成反曲,未上弦时弓身呈反曲的C形甚至反曲的圆形。
它利用反曲或脊(而不是增加厚度)来加大弓臂前端的硬度,以达到让形变集中在弓臂后端的目的。
3.利用外翘的弓梢来达到开弓后充分挤压弓臂下端的作用。
(因为作用力杠杆角度的原因,开弓后,前段弓臂逐渐向内合拢的同时随着和弓弦的角度加大,而受力减少,而此时外翘的弓梢已经充分打开,和弓弦的拉力方向达到最佳角度,因此可以集中挤压弓臂后端如图)4.都有弦垫或弦槽,开弓时有先紧后松的效果。
这一弓形系列的代表有:1.最早的代表:斯基泰弓最早的角弓是谁发明的,弓形是怎样,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但是现存最古老的角弓弓形,应该是斯基泰弓无疑。
斯基泰弓的特点是:1.显著的蛇状弓形,把手处大幅度内凹。
2.弓臂反曲,到弓梢处加剧,呈半圆形并内卷,上弦后弓梢外翘,外翘的弓梢达到了在开弓后可以充分挤压弓臂的效果。
另外和这一系其它角弓不同的是,斯基泰弓的弓梢是有弹性的,在满弓弓臂被拉到极限时弓梢的弯曲也逐渐被展开。
弓臂的反曲增加了前半个弓臂的硬度,使得这段弓臂在上弦后仍然是硬而向内微曲的,而形变则集中在了弓臂的后端。
3.有弦槽来保证弓弦不脱落,弦槽后来演变成了弦垫。
4.弓身极其小巧大反曲和弓梢外翘的设计,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被认为是极其有用的,现代反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大反曲系的弓,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上诉的这些特点。
因此斯基泰弓,可以说是后来所有小梢弓,土弓、蟹脚弓甚至清弓的祖宗。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在汉之前所使用的角弓大多都是这种斯基泰弓形,我们的甲骨文,金文,和东汉前的一些绘画,雕刻都反映了这一点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汉代洋海弓,注意是不对称弓形2.土耳其弓土耳其弓好像是公认的发射轻箭效率非常高的角弓了,它结构轻巧短小,是战争中的利器。
‘自然科学史研究“㊀第43卷㊀第1期(2024年):15 30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43㊀No.1(2024)吐鲁番洋海弓箭分类研究张中原1㊀仪德刚2(1.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20;2.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51)摘㊀要㊀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复合弓与埃及图坦卡蒙复合弓年代相近,表明墓地所属人群在公元前1千纪已经掌握复合弓制作技术㊂洋海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早期复合弓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 复合弓,在制作技术上具有明显承接关系㊂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元年,洋海地区与外界的弓箭制作技术互动更加活跃,出现了尼雅类型复合弓技术㊂本文从形制㊁材料㊁工艺等方面对洋海墓地出土的弓箭进行科学分析,梳理洋海弓箭技术发展全貌,完善了弓箭技术史研究所需的部分基础资料;通过与同时期欧亚大陆其他弓箭类型的对比分析,可追溯洋海非对称 弓形起源于东亚的可能,并了解游牧经济㊁金属箭头㊁战争等因素对复合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可发现洋海弓箭对斯基泰弓箭起源的重要影响,进而探索 弓形的早期传播路径和弓箭技术交流问题㊂关键词㊀洋海墓地;复合弓;筋角弓;斯基泰; 弓形中图分类号㊀N092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0224(2024)01-0015-16㊀㊀㊀收稿日期:2022-05-20;修回日期:2023-03-29㊂㊀㊀㊀作者简介:张中原,1987年生,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史㊂仪德刚,1971年生,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史㊁物理学史和科技战略,Email:*******************㊂㊀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 绝学 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 丝绸之路 沿线传统弓箭文化的分类整理与技术传承 (项目编号:19VJX143)㊁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洋海墓地出土角弓研究 (项目编号:CXJJB21024)㊂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弓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过重要的影响,渗透在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文化㊁科技㊁教育等诸多领域㊂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古代弓箭技术交流的前沿地区㊂它的年代始于公元前13世纪,持续1500余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筋角弓年代最早㊁数量最多的遗址㊂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洋海出土弓箭类文物上百件,最早的已有3200多年历史㊂[1]洋海弓箭从工艺到形制既具本土特色又兼外来元素,对其展开研究是梳理中国弓箭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追溯中国角弓技术起源的关键环节,通过探索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弓箭技术与弓箭文化,对研究 一带一路 上的古代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㊂弓箭发明于石器时代,南非出土的箭头距今已6万多年㊂[2]由筋㊁角等动物组织与竹㊁㊀16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3卷㊀木等植物材料复合而成的 角弓 ( 筋角弓 的简称),是弓箭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目前最早的角弓出土于埃及图坦卡蒙墓,距今3300多年㊂[3]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详细记载了角弓制作技艺[4],是中国最早的相关文献㊂近现代自谭旦冏开展成都传统弓箭调查以来[5],学界对角弓技术史的研究持续深入㊂2003年至今,仪德刚对古代弓箭技术进行了长期跟踪与探索,在进行角弓复原的同时,对传统弓箭的性能作出物理学上的评价[6],并拓展了我国少数民族弓箭技术与文化相关领域的探索[7],推进了中国弓箭技术史研究,同时为角弓溯源指明了方向[8]㊂然而限于弓箭文物素材较少,学界对角弓技术史的研究进展缓慢㊂2019年由吐鲁番市文物局等单位共同编辑出版考古报告‘新疆洋海墓地“,记录了洋海出土的各类弓100余件,箭支无计,所见出土弓箭种类多㊁连续性强,丰富了研究素材㊂报告将洋海各类弓箭以材料和形制进行了划分,并整理了简单的年代谱系,但其分类较为粗糙,也不乏争议之处,无法完整呈现洋海弓箭技术发展的全貌㊂考古发现表明,洋海墓地的随葬器物具备斯基泰三要素 武器㊁马具和动物形象的图案,出土的部分中晚期复合角弓也与已知的斯基泰弓形类似㊂欧洲对斯基泰弓箭的最早记录出自古希腊,希罗多德曾描述过斯基泰人的精湛射术㊂[9]精湛的射术离不开高性能的器材,在黑海沿岸就曾出土一块赞颂奥尔比亚射手使用斯基泰弓实现超远距离命中目标的石碑([10],91-92页)㊂克里米亚Kul -Oba等遗址出土的带有斯基泰弓箭图案的器物和少量弓箭文物,证实了这种高性能弓的存在[11],但零散出土的文物还无法充分还原斯基泰弓箭发展的源流㊂有学者发现中国甘肃大堡子山秦陵出土的器物图案与斯基泰弓形存在联系[12],但仅此也不能完全说明其相互间的影响㊂谢肃方对洋海早期零散出土的弓箭文物做过研究,得出洋海弓是标准斯基泰弓型的结论[13],但没有对洋海弓箭的发展做进一步研究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考证,从技术史的角度对洋海弓的全部已知样本进行科学分析,理清洋海弓的发展脉络和各阶段的技术特点及承接关系,探索洋海角弓的起源及东西方弓箭技术的交流问题㊂1 概念界定古今中外的弓箭种类众多,其相互间又存在共性与差异,为便于研究,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㊂弓箭是一种投掷武器系统,箭支是这套系统的战斗部,弓则是系统的动力部,弓随着动力技术进步而产生,所以其出现时间晚于箭支雏形㊂弓从体量上可分为大型和小型,形制上分为直拉和反曲,制作材料上又分为单体材料和复合材料㊂从体量上讲,原始社会因技术落后,制作大型木器相对困难,需要优良的工具完成砍刨㊁切削等工艺[14],且难以维持高效率的大批量生产,导致最早的弓体普遍较小,类似者如非洲的布须曼弓[15];但小型弓因制作简单,又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所以小型单体弓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如洋海出土的年代为1052BC 899BC的小型单体弓ⅠM150:9([1],173㊁973页),时间上明显晚于年代为1261BC 1041BC具有弓弰明显反曲技术的复合弓ⅠM157:11([1],180㊁973页)㊂㊀1期张中原等:吐鲁番洋海弓箭分类研究17㊀㊀随着社会需求和技术的提高,弓开始大型化,欧洲中世纪的英格兰长弓是大型弓的极致体现[16],大型弓的出现虽晚于小型弓,但相较复合弓,大型单体弓工艺依旧简单,实用价值也高于小型弓,因而与复合弓长期并存,如大型单体弓ⅠM48:2,年代为929BC 822BC ([1],67㊁973页),其年代明显晚于ⅠM157:11㊂随着技术的持续提高,弓又开始向精致化发展,这个过程中开始融入集约的设计理念,随之而来的是弓箭的小型化,期间出现如长弰弓等中型弓,最后发展为更加精致小巧的朝鲜弓及土耳其弓㊂弓形上的改变反映了人类对力学认识的深入㊂直拉弓的基础形变小,蓄能低,对弓弰挂弦的牢固度要求较高,以致较小尺寸的直拉弓难以承受较大拉距,更无法满足为箭支提供高动能的要求,所以出现反曲技术㊂首先是弓弰的微反曲提升了大拉距下弓弰挂弦牢固度的同时,少量增加了弓的蓄能,并延长了弓臂参与形变的长度;弓弰的微反曲也提升了弓弰部分的抗扭要求,从而反向刺激了制弓技术的提高㊂之后是弓身的整体反曲大幅提高了弓的基础蓄能,弓身反曲打破了原有直拉弓形为增加动能转换需要无限扩大体量的工艺模式,使弓体尺寸控制在一个便于操作的合理范围内,弓体的便携也方便了骑射使用㊂单一材料是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故单体材料弓出现得最早,复合材料弓则是人类深入认识材料性能并与环境和资源等条件相结合后出现的,其典型代表是筋角弓,促使复合弓出现的另一个可能性则与金属箭头的应用有关,而弓弝㊁弓臂㊁弓弰㊁弦槽等,则是依据弓的体量㊁形制与材料而变化的㊂洋海出土的弓箭几乎包含了以上提到的所有类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类似黑海沿岸斯基泰王族墓地出土的弓形㊂斯基泰人(scythians)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赫西俄德的作品中,此后希腊文化将黑海北岸各种游牧族群均视为斯基泰民族,形成了泛意上的斯基泰概念,直至前4世纪希罗多德将其细分为王族斯基泰人㊁游牧斯基泰人等狭义群体㊂([10],1-12页)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界惯用泛意上的斯基泰概念,并将斯基泰文化扩展到欧亚草原大部分地区,暗含了西方中心论的倾向㊂[17]因斯基泰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斯基泰弓形的起源也有待考证,为免争议,笔者暂将此种弓弰及弓臂带有反曲㊁挂弦后形成五曲的弓形称为 弓形㊂本文将从洋海弓的体量㊁形制和材料三方面,结合相关文物进行分析,研究范围包括‘新疆洋海墓地“考古报告所整理的111件弓体样本㊁有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并经过树轮校正年龄的11座墓地内的弓箭相关文物及1987 2004年收集的6件弓体样本㊂2 分析研究洋海墓地出土的所有弓箭类文物有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并经过树轮校正年龄的共21组,包括单体弓5件㊁复合弓5件㊁箭9组90余支㊁单体箭头2组4件㊁弓箭袋5件㊁护臂5件㊁弓弦4件㊂其中单体弓和复合弓按时间的排序是年代为1261BC 1041BC的复合弓ⅠM157:11㊁年代为1052BC 899BC的单体弓ⅠM150:9㊁年代为929BC 822BC的单体弓ⅠM48:2㊁年代为850BC 760BC的复合弓ⅡM13:5([1],256㊁972页)㊁年代为790BC 480BC的单体弓ⅡM63:4([1],303㊁973页)㊁年代为570BC 404BC的单体弓ⅠM58:8([1],76㊁973页)㊁年代为408BC 382BC的复合弓ⅢM5:4([1],465㊁973页)㊁年㊀18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3卷㊀代为400BC 200BC的单体弓ⅡM81:4([1],319㊁972页)㊁年代为398BC 202BC的复合弓ⅢM18:6([1],481㊁973页)㊁年代为187BC 49BC的复合弓ⅢM80:6([1],554㊁973页)㊂根据弓的年代㊁形态与工艺,可以将其划分为早㊁中㊁晚三期类型㊂(图1)图1㊀新疆洋海出土有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并经过树轮校正年龄的弓箭类文物排序及分期2.1㊀早期洋海弓早期洋海弓的分期范围在1300BC 500BC,此时期共有33件弓体样本,包括4种单体弓和3种复合弓,以下将选取典型样本进行分析㊂早期洋海单体弓第1种类型年代最早的是ⅠM150:9(图2)年代为1052BC 899BC,弓长61.8cm㊁宽1.3cm㊁厚0.56cm,根据弓弰上的弓弦勒痕断定弓形为直拉型,采用切削工艺制作,但工艺较粗糙㊂弓弰头部削细,弓体截面呈扁圆形,洋海人此时已认识到弓体形变与弓体截面形状的关系,此弓还带有皮弓弦和一束长约40cm的芨芨草秆箭㊂另有8支长约55cm箭头箭杆一体式木箭,1枚铜质箭头,一同出土的还有1件长18.8cm㊁宽9.3cm的小型皮弓箭袋和1件筒状皮护臂㊂ⅠM150:9配合芨芨草箭拉距约为35cm,配合木箭拉距约为50cm,因形变过大会影响持握㊁弓弰挂弦牢固度和材料强度,所以推测其极限拉距不超过50cm㊂从小型弓箭袋的尺寸来看,其无法装载木弓,且最大容量不超过26支箭㊂ⅠM150:9年代早,弓体小,拉距小,单体材料制作简单,随同出土的芨芨草箭较原始,实用价值有限,属于早期小型单体弓的发展阶段,同类样本还有ⅠM143:2([1],163-164页)㊂ⅡM143:5(图2)是早期洋海单体弓第2种类型较完整的样本,其弓体较大,据弓弰上的弓弦勒痕断定形制为直拉型,但弓弰形制是可满足反曲挂弦的㊂弓残长131.5cm㊁直径1.9cm([1],372页),树枝削皮制成,弓弝处有为方便持握进行专门加工,弓弝较粗,截面呈近圆形,弓臂为扁圆形截面,残存弓弰头部也有削细和收腰弦槽特征,但切削工艺较为粗糙㊂另有1支头杆一体式木箭残段一同出土,推测此弓拉距约为50cm㊂ⅡM143:5制作简单,弓臂扁圆形截面和略带收腰的削细弓弰,属于单体弓由早期小型化向大型化发展的阶段,其出土于较晚的二期墓地也说明此弓种可能长期存在于洋海地区㊂年代为929BC 822BC的ⅠM48:2单体弓(图2),残长97.2cm㊁宽2.4cm㊁厚1.4cm,采用切削工艺制作,弓弰头部削细,弓体截面呈扁半圆形是为提升操作性能而进行的针对性加工,工艺水平较ⅡM143:5有所提升㊂此弓体量较大,根据弓体截形状可判断其为反曲形制,推㊀1期张中原等:吐鲁番洋海弓箭分类研究19㊀㊀测拉距或超过50cm,是大型单体弓向成熟化发展的阶段㊂年代为790BC 480BC的ⅡM63:4单体弓(图2)是第3种类型,弓残长42cm㊁直径0.8 1.2cm,圆木削制,弓体截面呈扁圆形,残留弓弰头部有收腰弦槽㊂其完整弓体应小于前期大型单体弓,无法准确推测弓形,但弓弰形制提升了大拉距时弓弦与弓体结合的牢固度,拉距可超过50cm㊂明显的收腰型弓弰㊁扁圆形弓体截面和大拉距且年代较前两种类型更晚,说明此弓是大型单体弓向精致化发展的阶段㊂类似的还有ⅠM217:1单体弓(图2),长118.8cm㊁直径1.6 2.4cm([1],242页),圆木削制,弓体截面呈扁圆形,上部弓弰有收腰弦槽,下部弓弰头部削细㊂一同出土有2支残长约51cm木箭㊂此弓体量适中,形制为非对称直拉或微反曲,据弓弰处的弓弦勒痕判断其为直拉弓的可能性更高,但弓弰形制是可以满足反曲使用的㊂拉距可超过50cm㊂此弓对操作性能和人机适配进行了工艺改良,据弓弰判断持握位置靠近收腰弓弰一端,导致拉弦后收腰弓弰一端形变大于另一端,采用此型弓弰不易脱弦㊂年代为570BC 404BC的ⅠM58:8单体弓(图2)是第4种类型㊂弓残长48.5cm㊁宽1.6cm㊁厚0.8cm,圆木削制,截面呈扁半圆形,弓弰头部削细,据弓弰形制和早期单体弓第3种类型的研究结果判断,此残段为弓体下部㊂它的体量适中,弓体弯曲明显属于反曲形制,且弓弰处有反曲方向弓弦勒痕㊂木材在不附着其他弯曲形状材料的情况下,需采用弯木工艺才可做成此类形制,也可寻找天然弯曲木材直接加工成型㊂但天然弯曲木材获取的偶然性较高,此类样本的弯曲程度又较为一致,天然弯曲材料无法完成重复制作,所以使用弯木工艺的可能性更大㊂具体运用何种类型弯木工艺还有待后续研究跟进,但反曲形制可大幅度提升弓体性能,是精致化的单体弓制作技术㊂ⅠM185:3单体弓(图2)与其类似,残长58cm㊁宽2cm㊁厚0.64cm([1],210页),圆木削制,弓体截面呈扁半圆形,残存弓弰削细有浅槽㊂一同出土有8支残长约25cm头杆一体式木箭㊂根据弓弰形制判断ⅠM185:3残段也为弓体下部,弓臂带有S形弧度,推测是非对称的反曲形制,拉距或超过50cm㊂年代为1261BC 1041BC的ⅠM157:11(图2)是洋海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复合弓残片,属早期洋海复合弓第1种类型,残片弓弰头部削细,残存皮质弓弦㊂报告中未给出残片的具体数据,但通过使用报告插图给出的比例尺测量样本插图后,可知此残片高约20cm㊁厚度小于0.5cm㊂根据复合弓残段尺寸推测此弓的体量不小于60cm,为反曲形制,可承受拉距较大,根据残片厚度判断其结构应为层压式复合弓,工艺较为复杂,具有很高的复合弓制作水平㊂但因样本残损程度较大且时间较为久远还无法将其准确归类,因此单独列为一类㊂一同出土还有1件筒状皮质护臂和1件带有木撑板的大型皮弓箭袋,此弓箭袋的尺寸可以容纳一张长度在130cm以内的弓和超过20支箭㊂ⅡM13:5复合弓(图2)为第2种类型,年代为850BC 760BC,长112.8cm㊁宽2.1cm㊁厚1.2cm,中间为木片,两面用皮胶粘有筋角,截面为扁圆形,弓弰为头部削细收腰形㊂一同出土有23支长约66cm头杆一体式木箭,箭支数量与ⅠM150㊁ⅠM157出土的弓箭袋推算的可容纳箭支数据高度一致㊂ⅡM13:5体量适中,采用层压式复合结构,为上弓臂过曲的非对称微反曲形制,拉距约60cm㊂类似的还有ⅠM20:2复合弓(图2),长106.8cm([1],39页),木片两侧粘贴角片,截面为扁圆形,弓弰头部削细有收腰㊂一同出㊀20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3卷㊀土有18支长约57cm的头杆一体式木箭㊂ⅠM20:2体量适中,形制为上弓臂过曲的非对称反曲型,弓体下部反曲尤为明显,拉距大于50cm,采用层压式复合结构,有皮绳缠扎加固,工艺成熟且极具特色㊂ⅠM11:7复合弓(图2)是一种向中期非对称 复合弓过渡的形态,为早期洋海复合弓第3种类型㊂此弓长105cm([1],28页),中间为木片,上下贴角片,外缠皮绳加固,弓体截面呈椭圆形,弓弰呈三角形有浅槽,带有筋质弓弦㊂一同出土有10支长约57cm头杆一体式木箭㊂ⅠM11:7体量适中,形制为上弓臂过曲的近五曲反曲型,上部弓弰侧面略呈倒钩状,拉距大于50cm,采用层压式复合结构和筋质弓弦㊂类似的还有ⅠM42:8 ([1],63页)㊁ⅠM164:5等([1],190页)(图2),其中ⅠM42:8一同出土有一枚铜质箭头和10支长约58cm头杆一体木箭㊂ⅠM164:5复合弓,长113cm,中间为木片,上下贴角片,外贴筋片,有缠筋加固,弓体截面为扁半圆形,上部弓弰呈倒钩状三角形,配筋质弓弦㊂另有1件可容纳一张弓及超过20支箭的大型皮弓箭袋一同出土㊂ⅠM164:5体量适中,形制为上弓臂过曲的反曲型,上部弓弰明显倒钩装,拉距应大于50cm,采用层压式复合结构和筋质弓弦,工艺复杂已具有中期非对称 复合弓的雏形㊂图2㊀早期洋海弓的发展综上分析,这一时期洋海的单体弓与复合弓是并存发展的,复合弓技术略高于单体弓,奠定了洋海后期复合弓的主流地位㊂据ⅠM157:11残片所具备的弯木工艺和层压技术推断,洋海复合弓技术起源应早于公元前13世纪,并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明确出现角弓技术,技术完善的时间跨度为400年左右㊂洋海中期弓箭的特点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单体弓由长㊁短弓体并存的弓箭大型化初期阶段发展为中等体量;复合弓从公元前9世纪开始一直保持体量适中发展㊂早在公元前13世纪洋海就已出现反曲形制,单体弓由直拉向反曲过渡;复合弓由简单反曲向弓身多曲的反曲过渡㊂早期洋海复合弓第3种类型属于向中期非对称 复合弓的过渡形态,在早期复合弓中出现时间可能较晚,但不排除此类型在后期有延续使用的情况,其他类型单体弓与复合弓因为工艺相对简单,也有延续使用的可能㊂上弓臂过曲是洋海弓在这一时期后半段的主要形制特点,影响了洋海弓箭以后的形㊀1期张中原等:吐鲁番洋海弓箭分类研究21㊀㊀制发展,其产生原因有可能与持弓习惯有关㊂最早在公元前13世纪,洋海弓就已开始木㊁筋㊁角㊁皮等多元化复合材料的使用,皮质弓弦已经出现;洋海此时已掌握弯木工艺㊁制胶工艺和以层压式结合为主的复合材料制弓技术,并认识到弓体形变与弓体截面形状的关系㊂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出现扁半圆形弓体截面,提升了弓体操作性能,开始使用外缠皮㊁筋加固的技术㊂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随着弓箭拉距的增加出现了筋质弓弦,弓弰由简单削细发展为影响中期弓形的带明显倒钩的收腰形㊂值得注意的是,洋海地区最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铜质箭头,同时也使用插接式骨质箭头和箭头箭杆一体式木箭,箭长由55cm左右木箭发展为65cm左右木箭㊂弓箭袋以可同时装载弓和箭的一体携行具为主,少量辅以小型箭袋,具有游牧民的简洁特色㊂护臂由筒状不可调节式,发展为三角形系带可调式㊂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洋海人就已经开始使用拇指式扣弦法并配有皮制扳指,以非对称持弓方式由前段50cm拉距发展至后段60cm拉距,单人备箭量1030支㊂2.2㊀中期洋海弓中期洋海弓的分期范围500BC 200BC,此时期共有72件弓体样本,包括2种单体弓和4种复合弓㊂中期单体弓第1种类型年代最早的是400BC 200BC的ⅡM81:4(图3),残长73cm㊁直径2.4cm,采用切削工艺,弓体截面呈扁圆形,弓弰有弦槽㊂从残段外观推测ⅡM81:4的体量适中,为直拉或微反曲弓,虽无法断定是否为对称形制,但可以肯定弓弰已有长弰趋势,弓弝也有为增加人机适配性而进行的收腰处理,据体量推测其拉距应大于50cm㊂此弓形与前期单体弓有明显区别,且对于单体弓各部位性能与工艺的关系已有更深刻的认识㊂第2种类型的典型样本是ⅡM53:4单体弓(图3)残长75.4cm㊁直径2cm([1],294-295页),圆木削制,弓体截面呈扁圆形,弓弰刻有弦槽,弓弝较粗㊂一同出土有2支长约59cm的头杆一体式木箭㊂此弓体量适中,为直拉或反曲弓,弓形应为对称形制,弓弰㊁弓弝㊁弓臂各部区别明显,有精细加工痕迹,结合一同出土的木箭及弓的体量推测,其拉距可超过55cm㊂ⅡM53:4在工艺上更为精致,延续了ⅡM81:4对弓体各部的针对性处理风格,与洋海晚期的小型精致化单体弓有明显的承接关系,所以时间应晚于ⅡM81:4,符合弓箭由大型化向精致化发展的阶段㊂中期洋海复合弓的4个类型都属于 弓形,有67件样本㊂第1种类型以ⅡM2:1复合弓为代表([1],224页)(图3),残长107.2cm㊁最大直径1.6cm,采用层压工艺,结构为木片两边粘角片㊁骨板,外缠皮绳加固,弓弰为带弦槽三角形㊂此弓体量适中,反曲形制,上弓臂弯曲明显,弓弰有倒钩趋势,弓体截面呈扁圆形,在弓体受力位置有缠扎加固工艺,拉距可在60cm以上㊂类似的还有ⅠM106:1复合弓(图3),弓长108.8cm㊁宽2.8cm㊁厚2cm([1],129页),采用层压工艺,结构为木片两边粘角片,弓弰有弦槽,上弓弰为带弦槽三角形,弓体有筋丝缠扎,截面扁圆形㊂一同出土有1件长度略短的同类型复合弓,2支长约64cm头杆一体式木箭㊂这种类型复合弓在保留洋海弓非对称特色的基础上,已具非对称 弓的雏形,特别是上弓臂的过度弯曲现象尤为明显㊂此类复合弓在弓体受力位置均有大面积缠扎加固的工艺,拉距也较早期复合弓有明显提升㊂第2种类型的典型样本有ⅡM186:1复合弓(图3),长108cm㊁直径1.76cm([1],417㊀22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3卷㊀页),结构为木片两侧粘骨板,外包动物皮并缠扎筋丝加固,弓弰为倒钩状三角形,弓弝稍粗,弓体截面近三角形㊂一同出土有2支长约71cm的木箭头插接式木箭㊂与之类似的还有ⅡM25:1([1],268页)㊁ⅡM27:2等复合弓([1],270页)(图3)㊂ⅡM25:1弓体截面呈近圆形,一同出土的有1支长约70cm的头杆一体木箭;ⅡM27:2弓体中部截面呈近三角形,另有10支长约71cm的头杆一体木箭一同出土㊂此种类型复合弓体量适中,弓长110cm左右㊂弓形为非对称的反曲形制,上弓臂均带有不同角度的 L 形弯曲,弓弰呈明显倒钩状㊂弓体由木㊁骨㊁角㊁筋㊁皮等多种材料复合制作,据报告的描述㊁各样本截面形状和样本外观及部分残片的结构来看,此类型复合弓部分使用了多向围合的技术,与前期复合弓多为扁圆形截面不同,多呈现出近圆形与三角形两种弓体截面㊂据部分样本一同出土的箭支长度推测此类型拉距在65cm以上㊂这种复合弓结构复杂,制作难度较高,整体继承了洋海弓箭的非对称风格,同时在技术层面也对其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标准的非对称 弓形,接近弓箭发展的精致化阶段㊂中期洋海复合弓第3种类型属于标准非对称 弓形的另一版本㊂年代为398BC 202BC的ⅢM18:6复合弓(图3),长117.4cm㊁宽2.6cm,结构为木片两边粘贴角片,外缠筋丝加固,弓弰为带槽的倒钩状三角形,配有筋质弓弦㊂一同出土有2支长约84cm的头杆一体式木箭,1件宽11.8cm㊁残存撑板长81.2cm㊁宽4.2cm的大型弓箭袋,1件残长37.5cm㊁底宽14.9cm的小型弓箭袋㊁两种弓箭袋均可容纳超过20支箭㊂此种复合弓较之前类型虽保留非对称风格,但上弓臂的弯曲已趋于柔和形成 C 形弯曲,弓体依然同时存在三角形与椭圆形两种截面,通过一同出土的箭支长度推测其极限拉距可达80cm㊂对比年代为408BC 382BC的ⅢM5:4复合弓残段(图3)发现,ⅢM5:4残段与ⅢM18:6上弓臂几乎完全吻合,属于同种类型,且年代接近,可以肯定此种弓形至少产生于2400年前㊂此型复合弓造型优美,制作精致,属于弓箭发展中的精致化阶段㊂第4种类型是中期洋海复合弓的最后一个阶段㊂01M:25-2(图3)弓长103.8cm㊁直径2.1cm([1],576-577页),木胎两边粘角片与骨板,竖向粘贴筋丝,外缠筋绳加固,弓弰呈微倒钩状三角形㊂一同出土有5支长约60cm的插接式木箭;1件长75.2cm㊁宽30.5cm 的大型木撑板弓箭袋,可容纳至少1张弓和20支以上的箭㊂这种类型复合弓虽延续了洋海非对称 复合弓的倒钩状弓弰,且弓体截面以椭圆形为主,少量为三角形,但其上下弓臂的曲度已基本对称㊂通过与包括ⅠM35:2(图3)等在内的大量相似样本对比分析([1],58页),可知此类弓的持弓位置已居弓体中部,弓体结构大多为木胎前后粘贴角㊁骨片,且大量应用竖向粘筋的工艺,整体已有巨大改变,只有局部保留了洋海特色,部分样本维持了最外层缠筋加固技术㊂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此期洋海复合弓技术已发展至顶峰阶段,大量出土的复合弓样本说明,复合弓已取代单体弓,成为洋海主要的远程武器㊂这一时期洋海人对单体弓的弓弰㊁弓臂㊁弓弝等结构的认识更为深入,已产生有针对性的精加工技术,弓形也趋于对称,这不排除受到外来影响㊂可以肯定洋海单体弓箭技术已进入精致化阶段,并延续至洋海晚期㊂虽然本文将中期洋海弓的时间范围保守确定为500BC 200BC,但通过对早期洋海复合弓第3种类型和此期第1种类型复合弓的研究发现,这种非对称 弓的雏形很可能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产生,随后发展出上弓臂具有 L 形弯曲的第2种类型,并在。
箭镞收藏指南:先秦青铜镞最漂亮、礼射鸟纹镞最稀有?自直立行走之日起,人类便在追求更快、更远的道路上奋斗不息。
于是,弓箭这种充分迎合人类本能与追求,杀伤力可观的武器应运而生。
随着材料与技术的提升,狩猎场与古战场上便出现了从飞石到飞矢的演进。
▲商代出土杂件,笔者自藏作为之前有过几年射箭经历的业余爱好者,也算爱屋及乌,在弯弓射箭之余,不知不觉也积累了一些古镞。
其实,个人对于古镞既谈不上喜好,也说不上收藏,但毕竟不乏为一类趣品,可供闲时怀古把玩,故在此仅作杂谈:第一,绝大部分的古镞(青铜镞)是古时战场上的基本耗材,常见种类存世量极多(个别的礼射箭镞除外,也几乎不会出现在古战场上)。
此外,某些地区也常常会有耕田翻地挖出数万,甚至十余万枚箭镞的消息,东西多到没朋友。
毕竟个人只对世上稀有罕见的东西来感,因此箭镞便不在系统入藏的考虑之列了。
▲笔者自藏第二,古镞(青铜镞)的收集有一条分水线,姑且称为:实用镞与礼射镞(其实,二者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严格区分标准,通常以整体形制、纹饰工艺等附加元素加以区别。
尽管如此,有些工艺精湛的实用镞也是蛮漂亮的,时隔千年依然可以感到杀气十足)。
实用镞(青铜镞)又以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及后世划分为三个阶段——个人认为夏商周的宽翼箭镞最为漂亮,优美大气的线条足以迎合大多数玩家的喜好;春秋战国时期三棱箭镞最为实用,方便量产与规模化装备,而且三棱穿透性极强,无论在弓或是弩上,杀伤效果一流;秦汉及后世已属青铜镞发展末期,青铜镞逐渐为铁镞所取代,可圈可点的种类并不多,且多为銎镞,尽管方便安装替换,但仅从外观而言,远不如先朝铤镞更讨人喜欢,故虽可作为一类收藏,却难见什么精品。
至于礼射镞,顾名思义,射的目标肯定不再是人、兽、禽、鱼,而是在制作初始便被赋予了许多额外的东西。
因此,礼射镞从设计伊始,其立足点便定位在高大上、精美、另类(甚至有些种类会让人严重怀疑这玩意到底能不能【舍得】射出去)。
在制作工艺上,箭镞整体则多有镂空、花纹、文字、错金/银/铜等装饰;而在存世量上而言,毕竟礼射镞原本就非寻常人家所用之物,故而相较实用镞则要少很多。
唐代高昌弓?虎牢蒙古弓??前些日子听闻军博古兵区域开放,并有圈内知名的”唐代高昌弓“展出,于是麻溜跑过去看。
要知道,目前已知的国内出土文物报告(中原范围)中,并无唐代角弓的身影,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我们只能从古画上看到些许唐代弓的形状,无法明确具体细节。
所以,这个”唐代高昌弓“的存在就十分令我等在意了。
显然,前面我重复的打着双引号是有原因的,这高昌弓的模样,实在太像莫卧儿-波斯弓,与唐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的角弓形制差异明显,难以尽信。
唐时期中原及周边角弓的模样看图吧,鉴于唐王朝范围的弓形象稀少且多不清晰,添加了一些尽可能清晰的唐王朝相近时期周边地区的弓形,先看看吧,再说高昌弓的事:唐唐吐蕃唐五代后唐辽辽辽弓箱最后一张,辽代弓箱最为直观,唐-辽角弓都是类似的模样:弓稍微微弯曲,反翘角度柔和;弓把部分有剧烈的下凹;无弦垫之类附加物。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所谓”长稍弓“。
(这个名字并不严谨,只是现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现在可以来看看军博的”唐代高昌弓“了。
这平滑的弓把,大反翘的弓弰,整体反C的造型,宽大的弓臂,怎么这么像莫卧儿-波斯弓呢??对比一下整体反曲度、弓稍反翘角度、弓臂-弓弰收窄变化、弓把平缓度及形状、甚至连弰头的不对称细节,都如此的相似。
这里并不是说,这个高昌弓就是莫卧儿-波斯弓,但它确实非常像后者,显然是一类弓种,和唐-辽时期弓不是同类弓种。
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判断,考虑如下:一,此高昌弓与唐-辽角弓出土文物、古画形状、文字记载无法对应。
孤证尚且不立,这个高昌弓甚至都无法在知网等平台上检索到文献出处,其标名为“唐代高昌弓”令人生疑。
二,其与现代印度、土耳其存世的莫卧儿时期角弓具有相当多的相似点,在外形和细节上明显相似三,此弓及弓弦,看起来实在不像那么老。
这是一个纯粹的经验之谈,如果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即使是在新江这样利于保存文物的宝地,也不应该体现这样的状态--有机质部分虽然不会被细菌吃光,但风化、碳化等时光的痕迹应该会更明显。
→ 兵器弓科普—世界各国角弓图形谱
| 冷兵器| 侠文化| 人文|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探索中华冷兵器之谜,回归古代冷兵器时代,解密流传百世的名刀名剑,第一冷兵器自媒体形漫谈——常见角弓弓形图谱第一类:大反曲+小梢反翘弓形这一系特点是:1.弓身短小,重量轻,效率高2.弓臂和弓梢都构成反曲,未上弦时弓身呈反曲的C形甚至反曲的圆形。
它利用反曲或脊(而不是增加厚度)来加大弓臂前端的硬度,以达到让形变集中在弓臂后端的目的。
3.利用外翘的弓梢来达到开弓后充分挤压弓臂下端的作用。
(因为作用力杠杆角度的原因,开弓后,前段弓臂逐渐向内合拢的同时随着和弓弦的角度加大,而受力减少,而此时外翘的弓梢已经充分打开,和弓弦的拉力方向达到最佳角度,因此可以集中挤压弓臂后端如图)4.都有弦垫或弦槽,开弓时有先紧后松的效果。
这一弓形系列的代表有:1.最早的代表:斯基泰弓最早的角弓是谁发明的,弓形是怎样,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但是现存最古老的角弓弓形,应该是斯基泰弓无疑。
斯基泰弓的特点是:1.显著的蛇状弓形,把手处大幅度内凹。
2.弓臂反曲,到弓梢处加剧,呈半圆形并内卷,上弦后弓梢外翘,外翘的弓梢达到了在开弓后可以充分挤压弓臂的效果。
另外和这一系其它角弓不同的是,斯基泰弓的弓梢是有弹性的,在满弓弓臂被拉到极限时弓梢的弯曲
也逐渐被展开。
弓臂的反曲增加了前半个弓臂的硬度,使得这段弓臂在上弦后仍然是硬而向内微曲的,而形变则集中在了弓臂的后端。
3.有弦槽来保证弓弦不脱落,弦槽后来演变成了弦垫。
4.弓身极其小巧大反曲和弓梢外翘的设计,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被认为是极其有用的,现代反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大反曲系的弓,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上诉的这些特点。
因此斯基泰弓,可以说是后来所有小梢弓,土弓、蟹脚弓甚至清弓的祖宗。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在汉之前所使用的角弓大多都是这种斯基泰弓形,我们的甲骨文,金文,和东汉前的一些绘画,雕刻都反映了这一点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汉代洋海弓,注意是不对称弓形2.土耳其弓土耳其弓好像是公认的发射轻箭效率非常高的角弓了,它结构轻巧短小,是战争中的利器。
(如图)它的结构特点我用图片来简单分析一下1. 反曲土耳其弓在整个弓臂的大反曲的基础上,在前半个弓臂上加入了一个脊,以此来给这一段提供一个稳定的硬度,来代替弓臂前半段的反曲,或许这样可以降低工艺的难度和增加弓体的稳定性而达到同等的效果,在鞑靼弓,印度-波斯弓身上同样有这一设计,这一设计的好处是,它比长梢和斯基泰弓的反曲都要更稳定,而且,它并没有为弓臂增加多少重量。
2.在整个弓身上有两个明显的拐点,这在斯基泰弓上也可以找到相应的。
3.短小的外翘弓梢(有的有弦垫)4.弓把土耳其弓和斯基泰弓最大的区别在于
弓把,卵形,向外侧凸而内侧平直的弓把更加适宜手握,同时给加大拉距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5.弓身短小,长度只有约130厘米,上弦后弦长只有113厘米左右。
但是拉距仍然可以达到80厘米以上3.鞑靼弓鞑靼弓和土耳其弓几乎可以混同,结构相似。
也有两个拐点。
但区别还是有的,第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要梢微长些,总长要比土耳其弓长十几公分,另外的区别在把手,鞑靼弓的弓把内侧略微内凹,而土耳其弓的弓把内侧是平直的。
4.明代小梢弓和土弓原理相似,外形也有许多相似,只是弓稍外翘不那么明显,明代小梢系列弓在吸收外来设计的同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千年流传的卵形弓把,这种弓把估计是最舒服的一种设计吧,韩弓也吸取了这一设计。
5.韩弓韩弓小巧高效,张弦后,它是斯基泰一系中长得和斯基泰弓最相似的弓种了。
扣弦的方式相似,弓把内凹相似,大反曲的弓臂相似,弓梢半圆形相似。
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是韩弓的弓臂反曲一致,呈圆形,没有明显的拐点,而且在装饰和线条上有浓重的东方韵味,而斯基泰弓在弓梢的末端要反曲得更加厉害一些,在弓臂上有一个拐点,因而上弦后弓臂前端绷直,甚至有些微微内凹,因而其曲线是曲中有直,更加有一种西方中世纪图藻的感觉。
另外就是韩弓弓臂较扁而斯基泰弓弓臂梢圆些。
第二类:长梢弓形这一系的基本设计理念是:1.梢长,但弓臂相应减短,弓臂段一般无反曲,使用长梢来达到让形
变集中于弓臂的作用2.同时片状的长梢还可以达到减轻弓身自重,增加拉距的目的。
3.长梢的长度和长梢与弓臂之间的角度决定了对弓臂的挤压程度。
4.弓体较长,整个弓身仍可以呈C形反曲。
这一系的弓很好区别。
这一弓形系列的代表有:1.已知最早的代表——匈奴(匈人)弓以我有限的学识我猜测,最早的长梢角弓出现在匈奴。
也许是角片不够长,又想满足大拉距的原因,使他们采取了这种长梢的设计,又也许是因为要在马上骑射,所以他们发明了这种上梢长的不对称弓形。
特点:直把,弓把内凹明显,上下不对称的弓梢和弓臂,弓梢梢头略弯,不上弦时弓臂无反曲。
2.尼雅弓、汉长梢弓、和所谓的元弓尼雅出土的长梢弓的特点是长梢很直,长度较长,弓梢上下粗细较为一致,弦扣的位置比较接近弓梢的顶端,弓臂很宽,弓臂没有反曲或向内侧弯曲,弓把是直把,这和后来经常在绘画中出现的汉长梢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把手,中原的长梢角弓的把手多是圆润的长卵形。
下图卢卡斯制作的“元”弓3.阿瓦尔弓阿瓦尔人是柔然人的一支,一说是柔然人的附庸,柔然被击败后来到匈牙利一带。
由于源自中亚草原,他们的弓带有和匈奴弓相似的特色,直把,弓臂无反曲,张弦后弓梢微微外翘,最大的特征是弓梢上端扁大,梢头一般呈圆形,梢的长度中等,弦扣的位置比较接近弓梢的顶端。
4.匈牙利弓特点,向内弯曲的把手,弓臂无或者微反曲,梢很长,梢头弦扣的位置有变
宽的处理,弦扣离弓梢的顶端较远。
5.罗马弓特点,向内弯曲的把手,弓臂无反曲且向内侧弯曲,梢长度中等,梢的形状和汉长梢相似,但要短许多,整体弓形就像汉长梢的短梢版。
第三类:受斯基泰弓影响的三角形角弓——埃及-亚述弓埃及(或亚述)人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和战争需要,吸取斯基泰角弓的技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三角形角弓,虽然外形极为独特,但是实际上基本沿袭了斯基泰弓的力学原理,埃及弓将整个弓臂做成一个大的弧形的反曲,并且和斯基泰一样,到弓稍处反曲加剧,这样在上弦后弓臂几成直线状,于是,上下弓臂和弓把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另外三角弓中有一种是鸟首形弓稍的,其扣弦方式和斯基泰弓也是一样的,也同样有弦槽,同样弓稍外翘,只是弓稍要小很多,(如图)可能是由于强大的文化习惯的原因,整个弓形仍然保留了单体弓的许多特点。
说点相关的题外话,埃及-亚述角弓的射手的撒放手法有些诡异,在流传下来的壁画和雕刻中,有一种是“阿凡达”式撒放,这和斯基泰的弓箭手是一致的;还有一种是类似蒙古式撒放的姿势。
造成这种分别的原因还真不清楚。
(如图)第五类:长稍外翘+弦垫的弓形1.清弓虽然清弓外形上更加像长梢弓,但是由于其弓臂的大反曲和明显外翘的弓梢,也可以说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弓形。
清弓系列包括清弓、蒙古弓和青海弓,它们的特点是都有外翘的弓梢(弓稍顶端有牛角保护)、未上弦时大反曲的弓臂、有弦垫,这
符合斯基泰弓系的设计理念,但是不同也太明显了,那就是弓身较长,弓梢大而显得沉重,拐点只有一个,可以说这种设计相对于土耳其弓而言是一种较简易的设计。
制作工艺会相对简单,弓身稳定,可以长时间上弦,大拉距。
而效率低的缺点则可通过使用重箭和大拉距来弥补。
同样它也是卵形弓把。
2.蒙古弓蒙古弓的特点是弓梢比清弓短,反曲和外翘也没那么厉害3.青海弓青海弓的特点是弓梢比清弓短,外翘幅度大第四类:长稍+梢头反翘的弓形1.印度-波斯弓和土耳其弓相似在反曲上也有两个拐点,但是弓身要更长,而且第一个拐点的角度不大,弓梢只有微微外翘,第二个拐点则很大。
但是由于两个拐点段的后一段更长,因而弓臂会更加沉重,在效率上就会低于土耳其弓,但是这样的设计也有稳定性更好,保证拉距,和可以长时间上弦的优点。
其实这种设计兼于长梢和大反曲之间,但是更接近大反曲一些。
这分为北印度角弓和波斯角弓,北印度弓的第二个拐点反翘的角度要比波斯角弓大得多。
2.开元弓“其实都源于土尔其蟹腿弓的设计,开元是我国东北蒙元时期的一个地名,在元代有土耳其雇佣军,这些雇佣军在马背上用这种独特的弓梢挑起箭不用下马取箭,明代弓吸收了这种外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