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第五课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68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1. 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以往的试题来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如何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考点讲解]⒈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⑴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①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②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
③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们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总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性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容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⑵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①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
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两类,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假象是以歪曲的、颠倒的方式表现事物的本质而已。
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涉及到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事物的现象是个性,事物的本质是共性。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来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个性也是没有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⑴区别①内容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②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感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③特点不同。
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探究世界的本质重点知识背诵:1.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物质的内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注意:物质的属性不等于唯一特性、物质还有根本属性、ꢀ其它属性【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内ꢀ涵别ꢀꢀ外ꢀ延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指不以“我"的意识为转移物质现象,是第一性的东西的所有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物质世界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范畴不同别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属于共性范畴是对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属于个性范畴存在状态联系ꢀ有生有灭不生不灭、永恒存在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概念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1.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②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