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
甲状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分期引言:甲状腺肿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率在近年来逐渐增加。
影像学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分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详细的肿瘤信息,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重点介绍甲状腺肿瘤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于临床诊断和分期的价值。
一、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瘤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甲状腺肿瘤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具有无创、非侵入性、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甲状腺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血液灌注情况等,并对肿块进行分类。
根据国际规范化超声报告描述系统(TI-RADS)分类,将肿块分为良性、恶性和高度可疑三类。
此外,还可以评估淋巴结转移和周围组织浸润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二、甲状腺癌的CT检查及其分期CT检查在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CT能够对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缘特征等进行准确评估,并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根据肿瘤组织密度的不同,CT可以将甲状腺癌分为实性型、囊性型、结节型等亚型。
此外,还可以观察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气管食管受压等情况。
根据国际TNM分期系统,将甲状腺癌分为I~IV期。
其中I期为将肿瘤限于甲状腺内;II期为局部侵袭周围组织但未涉及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III期包括侵及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及颈部淋巴结转移;IV期为远处转移。
通过CT检查可以准确判断肿块的范围及分期,为临床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三、MRI在甲状腺肿瘤中的应用MR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评估甲状腺肿瘤的侵袭程度和局部解剖特征具有明显优势。
MRI可以清楚显示甲状腺肿块与周围组织间的解剖关系,评估其浸润深度和是否侵犯邻近结构如气管、食管等,并可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诊断。
此外,MRI还能够提供多平面重建图像,对甲状腺内小肿块的显示更加清晰。
四、PET-CT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PET-CT联合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造影技术及CT成像技术,可以在代谢水平上从全身角度评估肿瘤活动情况。
甲状腺癌影像诊断分析甲状腺癌在人体内分泌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病理类型主要有乳头状癌、滤泡癌、未分化癌及起源自滤泡旁细胞(C细胞)的髓样癌。
在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最常见,占甲状腺癌的60%~70%,其次是滤泡状癌,约占20%,髓样癌占3.5%~10%,未分化癌占5%~10%。
搜集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60例,通过分析甲状腺癌的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30~72岁,平均51岁。
1.2 方法高频B超扫描是检查甲状腺癌的常规检查方法。
对于甲状腺肿物较大需评估病变与周围重要器官关系时应采用CT扫描,甲状腺癌常侵入纵隔或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扫描时应常规包括上纵隔。
MRI主要应用于评价病变范围及与动脉、气管、食管及周围肌肉的关系。
2 影像学表现2.1超声表现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内低、中回声结节或肿物,回声不均匀,边缘不规则,部分呈明显浸润性生长,多无包膜。
高频超声能检出较小的甲状腺病变,其敏感度达97%以上,对甲状腺肿瘤诊断,结果可靠,对部分结节性质鉴别有一定特异性。
彩色多普勒对观察和研究甲状腺血管的分布及血流速度等变化,不仅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而且提供了各种甲状腺疾患鉴别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2.2 CT表现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由于甲状腺癌多呈浸润性生长,约90%边缘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部分有明显外侵征象,需注意肿物与气管、食管、颈动脉等重要结构的关系。
甲状腺内不规则高密度区内混杂不规则低密度灶为其特征性改变,病变内密度不均匀,约55%的甲状腺癌内出现不规则高密度区内混杂不规则低密度灶,是其有特征性的密度改变。
低剂量双期增强CT扫描,增强后动脉期肿瘤密度不均匀增高,静脉期密度降低,这是由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中有大量新生血管,增强CT动脉期表现为明显强化,但虽然恶性肿瘤与腺瘤高密度区动脉期均强化明显,但恶性组CT值仍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腺瘤,原因可能是肿瘤组织内虽然有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但同时这种恶性生长又会破坏大量的组织结构和血管,所以强化幅度较正常甲状腺和腺瘤低。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选择及评价【摘要】甲状腺癌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的常见,一般病症出现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被发现。
但是病症逐渐加重,被人们发现时一般病情也已经到了中晚期。
甲状腺癌是属于一种出现在头颈部最为常见也十分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
根据我院多年的临床经验,颈部淋巴结主要表现为颈侧区或锁骨上窝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大淋巴结,初起常为单发、无痛,可被推动.以后很快出现多个淋巴结,并侵及周围组织。
此时肿块呈结节状、固定,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以致溃破、感染、出血,外观呈菜花样,分泌物带有恶臭。
颈淋巴转移约占颈部恶性肿瘤情况的75%,一般患者到了中晚期都需要十分谨慎,注意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情况。
一般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范围较广,转移的部位也较隐秘,所以影像学的应用非常有利于临床判断。
其中就包括高频超声检测,增强CT检测,MR和核素扫描。
【前言】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式前言目前在临床医学上一般判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说明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此时已不适合运用手术治疗,使用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由于颈淋巴结转移手术后的复发性也是非常强的。
所以到了中晚期一般选择化疗的方式对恶性肿瘤进行化学消杀,以此来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1]。
目前在临床医学上,化疗的疗效也是十分有效的,能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程度的癌症,医学上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前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中晚期如果还选择手术治疗对患者来说意义不大,同时手术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所以如何判断癌症的等级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医学上的不断应用,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成熟[2]。
对于影像学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评价,诊断方式有哪些,我们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总结分析,以下是具体的报道。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及评价(一)高频超声检测超声具有经济、方便、无创等优势,在检测结果上频率越高分辨力越好。
甲状腺癌临床路径一、甲状腺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癌(ICD-10:C73)行甲状腺癌根治手术(ICD-9-CM-3:06.2-06.4伴4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甲状腺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1.症状及体征:颈部肿物,可伴有声音嘶哑或呼吸、吞咽困难,体格检查有甲状腺结节,有或无颈部肿大淋巴结。
2.影像学检查:主要依靠超声彩色多普勒、放射性核素扫描诊断,CT、MR及SPECT等可提供参考;3.血清降钙素测定对早期诊断甲状腺髓样癌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病理:针吸细胞学诊断或术中冰冻活检。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甲状腺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1.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应用核素、甲状腺激素及放射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1)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甲状腺次全切除(即病灶侧甲状腺叶全切除,对侧甲状腺叶次全切除,峡部全切除)或患侧叶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确定双侧腺体内都有甲状腺癌结节时,应作全甲状腺切除术及中央组淋巴结切除术。
颈淋巴结肿大并证实为甲状腺癌转移的患者,应进行包括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手术。
病灶相当广泛累及双侧腺体并转移至双侧颈部淋巴结,原发病灶与转移灶相互融合粘连应作全甲状腺切除+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2)髓样癌:术中如能以冰冻切片确诊为髓样癌,则应作全甲状腺切除。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3甲状腺癌的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甲状腺癌的诊断要点引言甲状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临床实践中占据一定比例。
及早诊断甲状腺癌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甲状腺癌的诊断要点,以便临床医生对该病进行准确诊断。
临床表现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颈部肿块、颈部淋巴结肿大、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偶然体检中发现甲状腺肿块。
影像学检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直观显示甲状腺内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和内部回声等特征。
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
超声引导下进行针吸活检,对于难以鉴别良恶性的结节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甲状腺核素扫描甲状腺核素扫描可以评估甲状腺结节的功能情况,对于活跃性结节和功能减退性结节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但是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相对较低。
颈部CT和颈部MRI颈部CT和颈部MRI是评估甲状腺癌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范围和淋巴结的受累情况。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癌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将细针穿刺吸取的甲状腺细胞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确定是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病变,一般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对于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可以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等特殊检查。
术前准备与手术治疗对于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的患者,术前还需进行有关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甲状腺切除、甲状腺全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等。
术后治疗与随访根据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结果,做出术后治疗方案,包括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等。
术后需定期随访,通过颈部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等评估患者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预后评估与复发处理甲状腺癌的预后评估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和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
对于复发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再次手术切除、外科手术联合放疗、放射性碘治疗等。
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概述甲状腺肿瘤是指发生在甲状腺组织中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甲状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恶性肿瘤,但大部分为良性。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甲状腺肿瘤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肿块的增大可能会引起颈部不适或者压迫相关组织而导致喉咙不适、吞咽困难等,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声音嘶哑等问题。
此外,一些恶性肿瘤可以通过淋巴道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区域,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2. 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检查是最常用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初筛检查方法。
超声可以评估甲状腺肿块的大小、数量、形态特征等,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术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
3. 细针穿刺活检细针穿刺活检是确定甲状腺结节性质的最可靠方法,对于鉴别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医生将通过无菌技术下,使用0.6-0.7mm细针穿刺肿瘤部位并抽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二、治疗原则1. 良性甲状腺结节对于经过超声和细针穿刺活检确认为良性结节,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而应该进行定期随访以监测结节大小和功能变化。
2. 甲状腺癌(1)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是甲状腺癌主要的治愈方法之一。
根据癌变类型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通常分为全切除和次全切两种方式。
在全切除后会考虑是否进行131碘治疗。
(2)放射治疗:将放射性碘化物131I注入体内,用以杀灭残留甲状腺组织或转移灶。
该治疗方法常在手术之后进行,可有效降低甲状腺癌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3)药物治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或有转移的患者,靶向药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如利妥昔单抗、索拉非尼等药物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
(4)随访观察:患者在完成治疗后需要定期回访医院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确保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理任何可能的复发或转移情况。
三、结论甲状腺肿瘤诊断及治疗需要经过严密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案。
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它主要发生在女性和40岁以上的人群中。
由于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在发现疾病时已经进入了中晚期,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及早进行,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一、甲状腺癌的诊断甲状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临床症状甲状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颈部肿块、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这些症状对于医生来说很有帮助,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甲状腺癌。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甲状腺癌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CT和核磁共振(MRI)等检查。
其中,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痛、无副作用、低成本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对病变的特点进行评估。
3. 细针穿刺活检细针穿刺活检是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之一,它可以通过穿刺获取组织样本,确定甲状腺癌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这种方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甲状腺癌检查方法,具有显著的优点,如操作简单、副作用少、时间短、精度高等。
4.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血清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如高功、低功等,从而进一步指导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甲状腺癌的治疗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半切除等。
手术切除可以帮助患者完全清除癌组织,并对甲状腺癌的分期、判断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适用于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发生复发的甲状腺癌患者。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放疗机产生的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的DNA,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是,放射治疗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治疗时需注意剂量控制。
甲状腺癌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甲状腺癌诊疗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全面、权威且最新的甲状腺癌诊疗信息和指导。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甲状腺癌的基本知识、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计划,提高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同时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清晰、易懂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提高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本指南的编写旨在整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甲状腺癌的诊疗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
本指南的编写团队由来自肿瘤学、内分泌学、放射学、病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权威的医学文献和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力求使本指南的内容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用性。
希望本指南能够为甲状腺癌的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也期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本指南能够不断更新和完善,为甲状腺癌的诊疗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指导。
二、甲状腺癌的分类与病理特点甲状腺癌是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颈部肿块或结节。
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因此,正确的分类对于制定诊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甲状腺癌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
其中,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0%以上。
乳头状癌通常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但也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
滤泡癌则相对少见,恶性程度较高,常通过血液途径转移至肺、骨等部位。
髓样癌是一种中度恶性的甲状腺癌,其特点是可以分泌降钙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未分化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甲状腺癌,通常发展迅速,预后极差。
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浸润性和转移性。
甲状腺癌的诊疗新进展甲状腺癌是一种甲状腺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2015年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每十万人中近5人,是十多年前的两倍。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下面将分为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病因方面关于甲状腺癌的病因目前仍然不够明确,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 遗传因素一些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的家族聚集现象并不罕见。
父辈患者患癌概率约为20%~25%,子女为9%~15%,兄弟姐妹为8%~13%。
对于遗传性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目前已发现如下可导致遗传性甲状腺癌的基因突变:RET (多易变性内分泌腺瘤Ⅱ型基因)、TRK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基因)、SDH (线粒体三环素酶复合体)、VHL (von Hippel-Lindau 病基因)、CBL (细胞信号调节分子)、PRKAR1A (蛋白激酶A 抑制剂)、MEN1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系统Ⅰ型基因)、MEN2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系统Ⅱ型基因)、PHOX2B (低氧诱导因子)、KIF1B (微管相关蛋白1B)、CYLD (CYLD lysine 63 deubiquitinase 基因) 等。
2. 放射性因素对于儿童时期接受放射线治疗的人群,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日本针对福岛核事故随机调查了10万名18岁以下儿童,研究结果显示,经历核事故后1年到4年的儿童甲状腺癌罹患率为关键核辐射下癌症多发的Kuypers 早期发病的1.5~2倍,由此也充分说明了放射性因素对于甲状腺癌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方面对于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类:早期甲状腺癌至无症状,中期甲状腺肿瘤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导致症状发生或者部分颈部淋巴结转移引起不适,晚期甲状腺癌大且深淋巴结和器官转移伴有明显的症状。
其中,常见的症状包括:颈前可触及、质地较硬的飞蝗状肿物,伴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乳头状腺癌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多发生于青壮年,恶性程度较低,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因此,甲状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甲状腺癌的早期发现及诊断均依赖于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现对各种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1 超声学检查超声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简便、经济、敏感、无放射性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超声学检查已成为诊断甲状腺癌的首选辅助检查。
1.1 传统超声(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超声作为最基础的超声成像技术,是各种先进新技术的基础,对甲状腺癌的发现、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二维超声可以观察甲状腺病灶的有无及病灶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边界、有无钙化等各种特征,为鉴别其良恶性提供依据。
Kim 等[1]提出了几项提示甲状腺肿瘤为恶性的指标:内部可见微钙化;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内部呈低回声;前后径大于横径。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的存在对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2mm 的微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高度特异性。
汪慧访等[2]回顾性分析了589例行甲状腺结节手术患者的临床、超声检查和病理资料,显示恶性肿瘤的微钙化发生率为67.0%(75/112),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的5.0%(24/47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微钙化对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灵敏性为67.0%,特异性为95.0%。
作者认为,超声发现的甲状腺结节内微钙化高度提示恶性肿瘤,宜采用积极的治疗方法。
Cappelli 等[3]研究亦发现,甲状腺恶性结节伴微钙化(72.2%)比良性病变更多见(28.7%)。
所以行二维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时要重点观察上述各项指标中提示恶性的超声特征,尤其要重视结节内的钙化。
甲状腺癌最易发生转移的部位是颈部的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探测对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及预防术后复发非常重要,超声学检查对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Ant onelli 等[4]推荐的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为:直径≥1cm ;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出现不规则的囊性病变;出现内部钙化;近圆形,前后径增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Imaging Diagnosis of Thyroid Cancer[摘 要]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
甲状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而早期发现及诊断均依赖于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常用的甲状腺癌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ECT等。
本文对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现状做一综述,为临床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甲状腺癌;诊断;超声学;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Abstract : Cancer is the most frequent malignant tumor of thyroid, the incidence rate of which is rising year by year. Early discovery and diagnosis of thyroid canc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clinical therapy , increasing survival rate and improving life quality. Early discovery and diagnosis depends on advanced techniques of imaging diagno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some techniques to help doctors choose reasonable examination, such as Ultrasonics, CT, MRI, PET and so on.Key words: thyroid cancer; diagnosis; ultrasonics; CT; MRI; PET[中图分类号] R736.1 [文献标志码] B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2.02.035[文章编号] 1674-1633(2012)02-0114-04都敏,韩若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超声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DU Min, HAN Ruo-lingUltrasound Department,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Fourth Hospital,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1, China收稿日期:2011-11-19作者邮箱:duminuse@大或短径比长径的比值>0.7。
超声检查发现头颈部淋巴结异常,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时,不一定为甲状腺癌转移,也可能为其他恶性疾病转移,如食管癌、淋巴瘤等,需结合临床综合诊断。
李小龙等[5]报道在所有转移性甲状腺癌中,90.9%的病例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
Chow等[6]通过对15例穿刺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的研究认为:颈部Ⅵ区淋巴结具有较高的早期转移率,可以作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前哨淋巴结。
所以,对可疑甲状腺癌患者行超声检查时要仔细全面检查颈部淋巴结,尤其是Ⅵ区应作为甲状腺检查的常规部位。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观察病灶内外的血管分布情况,并可对血流丰富的部位进行流速曲线分析,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Frates等[7]将结节的血供情况分为5级:0级,无彩色血流显示;1级,内部少量血流而周边无血流环绕;2级,周边有血流环绕,而内部无或仅少量血流;3级,周边有血流环绕,且内部少-中量血流;4级,内部有丰富血流,伴或不伴周边血流环绕。
研究结果显示,良性结节的血供分级数低于恶性结节,尤其恶性结节中血供4级的数量明显多于良性结节。
上述研究提示甲状腺癌病灶内血流信号丰富,但部分甲状腺癌,特别是微小癌病灶内血流信号并不丰富,还有部分良性病变内血流信号丰富,如腺瘤。
所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二维超声的补充,诊断时要以二维超声为基础,相互结合,综合判断。
1.2 三维超声三维超声通过获取和存储体积参数而获得三维立体图像,可对各个断面进行重建和显示,立体展现各组织结构的解剖特征和空间关系,能较准确地显示病变的三维形态与空间位置,利用彩色能量技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显示血管的三维形态、空间结构与走行、肿瘤与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等,有助于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
江泉等[8]通过对62个甲状腺结节进行三维超声检查得出结论,三维灰阶超声能迅速提供结节的三维重建断面图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甲状腺三维超声拓宽了超声检查的视野,可提供直观、立体的形态学表现,为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
郭立英等[9]对经病理证实的32例甲状腺恶性肿瘤进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三维血流能量成像检查,发现三维血流能量成像对甲状腺肿瘤血流的显示明显优于二维彩色血流,三维血流成像显示恶性肿瘤的血运分布以内部为主,且粗大、杂乱,认为三维血流能量成像比二维彩色多普勒能更充分的表现肿瘤血流分布状态及性质,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
甲状腺三维超声拓宽了超声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二维超声显示图像的局限性,提供了肿瘤直观、立体的形态学特点,是一种对甲状腺癌诊断的新方法。
1.3 超声造影超声造影是利用造影剂进入肿瘤血管,增加血管对比度,充分显示肿瘤血管,提供更丰富的肿瘤血管分布及血流情况,提高对肿瘤诊断的敏感性。
目前,超声造影对于肝脏的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已经比较成熟,但在甲状腺方面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甲状腺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的定量分析,有利于提高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10]。
Bartolotta等[11]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单发结节者进行超声造影,结果显示,13个恶性结节中4个无增强,4个为少量斑点状增强,5个为弥漫性增强;5个良性结节均为弥漫性增强,从而认为超声造影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是可行的,但造影表现存在一定的交叉。
同时认为,甲状腺结节造影后的增强形式与结节的大小密切相关,小于1cm的结节造影后表现为缺乏血流,1~2cm的有少量斑点状增强,超过2cm则表现为弥漫性增强。
Pacella等[12]的结论也证实了较小的病灶缺乏血流。
李霄阳等[13]研究显示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符合率有一定提高,但整个造影及分析过程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肿瘤的大小是否影响造影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超声造影为甲状腺癌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希望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1.4 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超声新技术,最早由Ophir等[14]提出,可提供有关组织内部软硬度的信息。
组织硬度与其内部结构密切相关,甲状腺癌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组织结构,一般较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硬度高。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得到病灶的弹性参数,评估其组织内部硬度,以此鉴别病灶的良恶性。
俞清等[15-16]根据病灶区显示不同的颜色(即不同相对硬度),将弹性图像表现分为5级:0级,病灶区以囊性成分为主,表现为“蓝-绿-红”分层现象;Ⅰ级,病灶与周围组织呈均匀绿色;Ⅱ级,病灶区以绿色为多,周边或内部见少量蓝色;Ⅲ级,病灶区以蓝色为多,呈杂乱的蓝绿相间分布;Ⅳ级,病灶区完全为蓝色覆盖。
研究者分析了158例(211个病灶)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图表现,并与病理结果作对比,结果显示,良性病变弹性分级80.3%(139/173)为0~Ⅱ级,而恶性病变中86.8%(33/38)为Ⅲ~Ⅳ级,以Ⅲ级以上(含Ⅲ级)作为判断恶性的标准,则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1%,准确性为81.8%。
陈立斌等[17]对105例甲状腺疾病患者160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弹性成像检查,研究以弹性图像≥Ⅲ级为作为诊断恶性的标准,其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0.6%、准确性为91.2%。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成像技术对临床诊断甲状腺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反映的是组织硬度的信息,根据硬度的大小可对组织来源作出推测,但各种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表现,因此,弹性成像并不能准确无误的判断组织的硬度进而诊断甲状腺癌。
结节周边弧形钙化可能会对弹性成像产生影响,使其分级偏高,误诊为恶性;结节较大、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少可能会影响弹性成像结果;结节距颈部血管或气管较近,受动脉搏动或呼吸运动影响较大也会影响弹性成像的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