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
- 格式:pdf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13
一、北魏考古(一)遗址北魏重要遗址和墓葬有大同北魏明堂辟雍遗址、操场城北魏宫殿遗址、方山北魏永固陵陵园遗址及其云冈窟前遗址、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等。
其中做工作较多者,是大同市操场城街的北魏皇宫遗址。
2003年以来,大同市的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相继在这里拆旧建新,发现大片北魏遗址,省考古所、大同考古所、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对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基址做了发掘。
共发掘1—3号三处遗址,两处是宫殿遗址,一处是宫殿附属粮窖遗址。
宫殿遗址地层堆积情况是:第一层是近现代扰乱层,第二层以辽金遗迹为主,包括元、明、清,第三层是北魏夯土层,第四层是汉代文化层。
通过发掘可知厚约1.7米的北魏夯土层是大型建筑基址。
一号遗址发掘于2003年,是一座被破坏的殿堂台基,台基东西长44.4米、南北宽31.8米。
在台基上共发现四条踏道,其中北部正中、东部正中各一条,另两条位于南部。
出土遗物主要是建筑构件,出土各种瓦片近万件,其中有文字的北魏瓦片达百余件。
瓦当有“大代万岁”“皇魏□岁”“万岁富贵”“传祚无穷”“永□寿长”等文字瓦当和“莲花纹瓦当”“兽面瓦当”“佛教莲花化生瓦当”等[1]。
作者简介:张庆捷(1954—),男,山西太原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世界古典文明中心特聘研究员、敦煌石窟研究院丝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吴娇,云冈石窟研究院文博馆员,硕士研究生,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研究院。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系.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4).山西北朝考古70年张庆捷吴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030001)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北朝考古收获颇丰。
北魏时期的重要遗址和墓葬集中在平城地区(今山西大同),如操场城北魏宫殿遗址、大同北魏明堂辟雍遗址、方山北魏永固陵陵园遗址等,该地区发现的北魏墓群已达10余个,墓葬逾千座,具体分为砖室墓、土洞墓和竖穴土坑墓,其中不乏内容丰富的壁画墓。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北魏丝路精品赏析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2期摘要: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活跃时期。
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在此期间,太武帝攻灭北凉,其势力扩展到西域,通往西域诸国的河西走廊逐步贯通,吸引大批中亚人涌向平城,平城成为丝路东端最重要城市,中西交通和交流登上一个新的阶段。
平城地区至今遗存着大量有关丝路或者西方文明的遗迹和遗物。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北魏平城;馆藏精品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2.002在中外交流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开放、传播与吸收并举的对外交流活跃时期,文献中关于从北魏建国初到太武帝攻灭北凉期间北魏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多有记载:太延元年(435)二月,“蠕蠕、焉耆、车师诸国各遣使朝献”。
五月太武帝“遣使者二十輩使西域”。
八月“粟特国遣使朝献”。
太延二年(436)“八月丁亥,遣使六辈使西域。
……甲辰,高车国遣使朝献”。
太延三年(437)三月“龟兹、悦般、焉耆、车师、粟特、疏勒、乌孙、渴槃陁、鄯善诸国各遣使朝献”。
“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①。
随着北魏政权的巩固和版图的扩大,通往西域诸国的河西走廊逐步贯通。
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攻灭北凉以后,派大将万度归攻克鄯善、焉耆和龟兹,维护丝路畅通后,河西走廊一带彻底贯通。
“凉州既平,鄯善国以为‘唇亡齿寒,自然之道也,今武威为魏所灭,次及我也。
若通其使人,知我国事,取亡必近,不如绝之,可以支久’,乃断塞行路,西城贡献,历年不入。
后平鄯善,行人复通。
”②在巴基斯坦北部的洪扎河畔岩石上发现的北魏时期汉文“大魏使谷巍龙今向迷密使去”题记(图1),足以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盛。
③至此,丝绸之路直通北魏都城平城,拥有百万人口的平城成了当时丝绸之路的最东端,大批中亚使者和商人涌入平城,一些中亚、西亚的器物经丝绸之路运抵平城。
探寻北魏司马金龙漆屏风画!
【探寻北魏司马金龙漆屏风画】
说到大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一件东西是不得不提及的,那便是在1965年在大同市发掘的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在墓中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的“北魏司马金龙漆屏风画”。
目前此物于大同市博物馆保存,成为了大同的最珍贵的宝贝之一。
老猪于2018年探访了这里,但是由于漆器的特殊性,故而在大同博物馆展厅内的屏风画为1:1的复制品,但这并不影响观众的热情,在此宝物的面前经常人流如织,这块北魏时期的漆屏,每块长约 80厘米,宽约 20厘米。
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读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
屏风两面原皆有画,画中的题材为古代的故事及人物,此中有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等,人物有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等,下图为老猪实拍照片,于各位朋友共享之。
考古界:大同云波路北魏石椁墓解读2014年5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用地范围发掘了29座北魏墓(图1),其中10号墓出土有精美的仿木石椁和种类丰富的随葬器物。
该墓位于墓群西部,墓向坐北朝南,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总长17.54米。
墓室平面呈方形,长3.54、宽3.8、顶高2.4米,是大同地区继宋绍祖墓①、智家堡石椁墓②、尉迟定州墓③之后发现的又一处北魏石椁墓(图2)。
从清理情况看,该墓未被盗扰,随葬品按照一定的葬俗有序排列,墓室内设仿木结构石椁,作三开间悬山顶,三角梁在前檐处向外出挑,椁室内置木棺,这些现象都是以前平城北魏墓葬中不曾出现的,对于研究北魏平城时期的随葬品排列、建筑结构、丧葬习俗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图1 大同华宇北魏墓图2 北魏石椁墓一、墓葬概况及年代从发掘情况看,该墓没有发现被盗扰的痕迹,只是由于常年渗水淤积或扰动,用来封堵墓门的石板,跌落至甬道和墓室之间,致使随葬器物发生轻微的移位和不同程度的残损,但随葬品整体布局和排列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基本上是按原来的位置摆放,40件随葬器物多为陶器制品,由于墓室内设置有仿木石椁,椁内置木棺,占据了墓室的大部分空间,随葬品集中摆放于椁前和石椁内,显得比较紧凑,根据其排列情况和随葬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组(图3、图4)。
图3 墓室图4 墓室平面图第一组位于墓室入口处及南壁两侧,是由镇墓武士俑、镇墓兽一道组成守卫墓室保护墓主人安全的区域。
两件镇墓武士俑为模制成型后组装而成,一左一右对称矗立于墓室南壁两侧,他们头戴兜鍪,相貌狰狞,身着彩绘铠甲,一臂弯曲前伸,一臂向后抬起,双手作执兵器状,脸朝向墓室入口处,守护墓室安全(图5、图6)。
镇墓兽为泥质灰陶,施彩绘,一件为人首兽身,一件为兽首兽身,背上均有长方形孔应为插鬃毛之孔,长尾从后方绕起搭在兽脊背上,尾端分叉,两件镇墓兽并排站立于墓室前部中间,头朝向甬道口守护墓主人安宁(图7、图8)。
- 37 -山西大同开源街北魏石室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摘要:上华琚墓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村北的开源街北侧。
2021年7—8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北魏墓葬67座,其中,2座石室墓为北魏平城时期大同地区发掘的墓葬中首次见到的丧葬形式,随葬器物与大同城南七里村发掘的同时期墓葬文化面貌基本一致,为研究大同地区北魏时期丧葬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大同 平城 北魏 石室墓Abstract: Shanghuaju cemeter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side of Kaiyuan Street, Zhijiabu Village,Pingcheng District,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The Datong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had implemented excavations from July to August, 2021. There were 67 tombs of Northern Wei discovered including two stone chamber tombs.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uch forms of tombs excavated in Datong area during the Pingcheng period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cultural appearance of burial objects were basically same with those excavated in Qilicun Village in the South of Datong City. This new discovery provided some valuable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burial culture of Datong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Keywords: Datong Pingcheng Northern Wei Stone chambered tomb2021年6月,经大同市魏都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勘探,在大同市平城区开源街北、永泰南路东的上华琚商品房基本建设用地发现北魏墓群。
疏密有致,形象生动:从北魏平城墓室中的壁画,看民族文化大融合引言:北魏壁画艺术一直以来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创作发展,直至今日也久盛不衰。
汉代的墓葬壁画开启了我国壁画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该时期墓葬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曹魏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实行薄葬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原地区墓葬壁画的发展跌至谷底。
从汉代绘画的庄严肃穆到唐代绘画绚丽洒脱,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可谓在其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北魏作为统治中国北方地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王朝,在其统治期间积极地进行汉化改制,使中国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成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
让我们走进北魏壁画的历史,且看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一角。
一、北魏平城时代背景及地域环境公元398年以道武帝为首的一批曾长期流亡于中原地区的鲜卑贵族,在平城建立起新型的政权。
此后由于深受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道武帝推行一系列效仿中原政治、经济、文化措施的制度。
此时的平城相对于正遭受着战争的长安与洛阳相对处于安定与繁荣的环境中,人口或主动或被动地迅速涌入,使平城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相互交汇碰撞,加速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的进程。
平城,也就是山西省大同市,自古就是介于农耕区与草原区的边陲军镇。
北有秦长城、汉长城,西有秦汉时的武州塞,南有恒山,东南还有青陂道,优越的地势条件在军事上既可以控制北方又可以制约南方。
在中国各个王朝兴衰交替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墓葬盗掘严重,目前已知的大同北魏时期的壁画墓有二十余座,但均盗掘损坏严重。
但大同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温度湿度又较适宜壁画的保存。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沙岭M7墓室壁画。
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
汉代崇尚厚葬,曹魏提倡薄葬,北魏时随着经济复苏以及文化措施的推进,墓葬文化逐渐恢复,墓室中的装置陈设较魏晋时期有所丰富不断扩大。
此时的墓室壁画虽不如汉代鼎盛时的富丽华贵但相比此时已经简化的墓室和随葬品而言显得就很珍贵了。
大同古城北魏文化园,一场超酷的历史探秘咱山西大同,那可是个浑身散发着古韵的宝藏城市,随便一处街角都能给你扯出几百年的故事。
而这大同古城里的北魏文化园,在我心里那就是个神秘又好玩的“文化大宝藏箱”,一打开,好家伙,全是北魏时候的稀罕玩意儿!头回听说北魏文化园要开园,我立马拽上了好哥们儿二柱子和“历史百事通”阿明,那兴奋劲儿,就跟要去挖宝藏似的。
二柱子一路上嘴就没停:“听说园子里能看到北魏人的打仗家伙,是不是跟电视里演的一样威风?”阿明白他一眼:“你就知道打打杀杀,北魏的文化精髓多着呢,建筑、服饰、艺术,哪样不值得细品!”我在旁边笑着起哄:“行嘞,到那儿你们俩别争,咱挨个儿瞅个明白。
”一走到文化园门口,那大气磅礴的北魏风格建筑就把咱仨给镇住了!大门跟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似的矗立着,门上雕着的瑞兽张牙舞爪,二柱子伸手就想摸,嘟囔着:“这玩意儿刻得真带劲,摸着都觉得霸气侧漏!”话还没落音,旁边巡逻的保安大哥就喊上了:“小伙子,可别乱动,这都是文物一样的宝贝,弄坏了咱可赔不起!”二柱子吓得赶紧缩手,脸涨得通红。
进了园子,就像一脚迈进了北魏的时空隧道。
眼前一座仿造的北魏宫殿拔地而起,朱红的柱子粗得我和二柱子俩人合抱都费劲,阿明在旁边滔滔不绝:“这宫殿规制在北魏那会儿可讲究了,等级分明,从这用材、装饰就能看出当年的皇家气派……”还没等他说完,二柱子瞅见宫殿台阶旁的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满了奇奇怪怪的符号,扯着嗓子喊:“快来看,这石头上的字跟天书似的,啥意思啊?”正研究着呢,来了一群小学生,由老师领着研学。
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姑娘脆生生地说:“这是北魏的鲜卑文,是他们民族自己的文字,现在好多专家都在研究破解呢!”二柱子挠挠头:“哎呀,北魏人真厉害,字都这么难懂。
”再往前走,是一片展示北魏民俗生活的区域,有缩小比例的民居、劳作场景。
二柱子看到一个北魏农夫耕地的人偶,好奇得不行,上手摆弄起来,边弄边说:“这姿势看着就累,北魏人种地可真不容易!”一不小心,把人偶手里的犁给掰断了,他傻眼了,结结巴巴地说:“这……这可咋整?”我和阿明哭笑不得,正发愁呢,负责园区维护的老师傅走过来,无奈地摇摇头:“小伙子,别慌,这物件儿还能修,就是以后可得小心点儿,这都是为了让大伙了解北魏生活特意做的还原呢。
大同北魏壁画墓研究及艺术探索作者:贾暐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1期摘要:北魏时期壁画艺术发展至顶峰。
在大同市沙岭村发现一座北魏时期壁画墓,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壁画风貌。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墓葬群较为庞大,总共包含12座墓葬,其中砖室墓2座、土洞墓10座。
在这些墓葬中,不仅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精美壁画以及残破的漆画,同时出土了带有纪年文字的魏碑体的题记,为研究北魏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渠道,更在理论以及实践上提供了可靠依据。
因此,针对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进行全面研究,结合墓中的壁画图像,从全新的角度探讨北魏时期民族文化以及北魏如何融合外来民族文化大有裨益。
文章分析了沙岭壁画的地理条件,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彩绘漆皮大小及绘画内容,体现出大同沙岭壁画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北魏壁画;大同沙岭;民族艺术;研究探索0 引言就我国历史发展而言,北魏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魏时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迅速发展,同时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
由于时代久远,在对于北魏文化的研究中,缺乏大量的史料佐证。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的文物是北魏时期重要的图像资料,为学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1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的地理条件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墓葬群较为庞大,总共包含12座墓葬,其中砖室墓2座、土洞墓为10座。
从现存遗迹分析,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规格极高,且以墓葬群的形式存在。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可以从文化、历史角度反映北魏时期特殊的殡葬礼仪。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区域是当时北魏王公贵族的墓葬区域,考古报告显示,墓葬坐北朝南,地理位置极佳,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整个墓室平面呈现弧边长方形,墓室长10米,宽1.2~1.4米。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西端与甬道相接处为砖砌的封门墙,地砖为“人”字形铺地砖,与墓室相连。
就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的建筑效果来说,其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