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策略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47
博弈的秘诀:《策略思维》读书笔记一、概述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策略思维》,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对于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的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具有实践价值。
二、“策略思维”基本概念(一)策略思维策略思维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关于策略思维的科学称为博弈论。
(二)混合策略博弈混合策略博弈是指博弈的参与人通过模糊自己的策略动机迷惑对手的博弈。
在人们的生活中,谈恋爱就是一种混合策略博弈。
(三)博弈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你的选择 (即策略)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
处于一个博弈中的决策者称为参与者,而他们的选择称为行动。
三、运用“策略思维”遵循的法则(一)法则1: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展望你的最初决策最后可能导致什么结果,利用这个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佳选择。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若要运用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原理,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后行者可以观察到先行者的行动。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原理的另一个适用条件:策略必须是不可逆转的。
(二)法则2: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
“优势策略”的优势是指你的这个策略对你的其他策略占有优势,而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
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结果。
以策略观点来看,各方均有一个优势策略的博弈是最简单的一种博弈。
虽然其中存在策略互动,却有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全体参与者都会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完全不必理会其他人会怎么做。
只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的博弈其实也非常简单。
拥有优势策略的一方将采用其优势策略,另一方则针对这个策略采用自己的最佳策略。
(三)法则3:剔除所有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
对于任何一个相继选择并且数目有限的博弈,总是存在某种最佳策略。
假如你不得不冒一点风险,通常都是越早冒险越好。
博弈论与策略决策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相互影响下做出决策的一门数学分析工具。
它旨在研究决策双方的策略选择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战略规划、经济学、政治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博弈论在策略决策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博弈论基础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包括参与者、策略和支付。
参与者是指参与博弈的个体或组织,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策略。
策略是指参与者可选择的行动方案,而支付则是博弈结果所给予的回报或惩罚。
二、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采取相对独立的决策,不进行合作或沟通。
在非合作博弈中,参与者的选择受到其他参与者选择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需要通过分析其他参与者的策略来优化自己的决策。
三、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现代博弈论的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在非合作博弈中,参与者选择最优策略,并且没有动机改变自己的策略,因为任何单方行动的改变都不能使其获益。
纳什均衡的存在和稳定性对于理解策略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至关重要。
四、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厂商们面临着相互竞争的博弈环境。
他们需要根据其他竞争者的策略来制定最佳的定价和营销策略,以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此外,博弈论也可以用于研究拍卖市场、合作与共享资源等经济现象。
五、博弈论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博弈论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政治参与者之间的策略决策。
例如,在选举中,候选人需要根据选民的反应制定竞选策略。
博弈论可以帮助他们预测选民对不同政策的反应,并找到最佳的竞选策略。
此外,博弈论还可以用于研究国际间的冲突与合作等政治问题。
六、博弈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博弈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分析策略决策的有力工具。
通过研究博弈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参与者的策略和动机,从而优化自己的决策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然而,博弈论也有其局限性,它往往假设参与者具有理性和完全信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参与者的决策常常受到情感、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关于博弈论中策略思维的几点思考作者:伍青桐来源:《商情》2016年第37期【摘要】博弈论,实质上就是一门学问艰深的理论,其主要起源于历史上一部分富含趣味的游戏。
从经济活动方面来看,博弈论的相关研究可从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与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联合撰写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追溯,其主要对经济主体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多人博弈、双人博弈以及担任博弈等一系列基本模型,涵盖了丰富的博弈的解概念与策略思维。
本文主要针对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博弈论自身分析范式的完善策。
【关键词】博弈论策略思维思考从历史方面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萨尼、泽尔腾以及纳什等人在相关研究中对博弈论的解概念予以不断精炼,并将其在理性经纪人的行为分析中予以应用,表明经济均衡与博弈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以及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等多种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智猪博弈分析假设猪圈中有小猪、大猪各一只,于猪圈一端对按钮予以设置,每按一次按钮,猪圈另一端的食槽就会有10单位猪食进槽,但是每按一次按钮就导致相当于2单位猪食的成本被消耗。
若是大猪按钮取食,小猪呆在旁边观望,那么大猪可以进食9单位食物,而小猪只能进食1单位食物;若是大猪与小猪同时按钮取食,那么小猪可以进食3单位食物,大猪可以进食7单位食物;若是小猪按钮取食,大猪呆在旁边观望,那么小猪可以进食4单位食物,大猪可以进食6单位食物,详见表1。
这个博弈并无“剔除劣策略均衡”,主要在于大猪并无劣策略,而小猪的劣策略主要为“按”,因为大猪不管怎样选择,小猪选取“等待”均要优于选取“按”的一种策略。
因此,小猪会将“按”剔除,选取“等待”,而大猪了解小猪一定会选取“按”,所以最佳选择为“按”。
实际生活中,这样类似的“智猪博弈”案例较多,其主要体现的是参与人低位不对等的博弈结构,此不对等可以是参与人选取的策略与行动,也可以是其拥有的支付函数与信息。
博弈论思维模型引言:博弈论是研究决策制定和结果预测的数学模型。
它通过分析参与者之间的策略选择和收益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型。
本文将探讨博弈论思维模型的核心概念,并解读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1.1 策略与收益在博弈论中,参与者面临多种策略选择,并根据自身选择和其他参与者的选择获得相应的收益。
策略是参与者根据自身利益进行的决策,而收益则是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
1.2 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参与者在互相了解对方策略的情况下,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高收益的状态。
纳什均衡是一种稳定的策略选择,参与者在该状态下没有足够的动机改变策略。
1.3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指的是参与者的收益总和为零,即一方的收益必然是另一方的损失。
非零和博弈则允许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都能获得正向的收益。
这两种博弈模式在分析决策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
二、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1 商业竞争中的策略选择博弈论在商业竞争中有广泛的应用。
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市场拓展策略等方面都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和可能获得的收益,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
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企业可以制定出更具竞争力的策略,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
2.2 政治决策的影响因素博弈论也可以用来分析政治决策中的各种因素。
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策略选择和可能获得的收益,以平衡各方利益并获得最大的政治支持。
通过博弈论的思维模型,政治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理解各方的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3 国际关系与战略决策博弈论在国际关系和战略决策中也有重要应用。
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
通过分析各方的策略选择和可能获得的收益,可以帮助国家制定更具战略性和长远眼光的决策,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三、博弈论思维模型的局限性虽然博弈论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思维模型,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互联网时代的博弈论与策略决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它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交流、商业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还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中的影响,都越来越深远。
在这个背景下,博弈论和策略决策成为我们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博弈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矛盾双方的利益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博弈模型,用于解决非零和博弈模型下的策略和输赢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的博弈论中,参与者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博弈问题更加复杂,不仅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还需要在不确定信息和风险等条件下进行决策。
比如,互联网上的广告投放,不仅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问题,还需要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情况实施相应的策略。
在互联网的竞争中,策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互联网上的竞争一旦开始,就是不断的博弈和反博弈,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案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一个成功的企业,除了需要不断地更新产品和服务,在竞争中更要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策略,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阿里巴巴在互联网市场的战略决策,既包括在营销上的策略,也包括产品研发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策略,不断地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市场发展。
在策略决策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首先,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大环境,市场的变化,行业的趋势等,做到对市场和行业的精准把握。
其次,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弄清楚其核心竞争力和短板,从而制定自己的战略方案。
还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资源和实力,以及客户的需求和口碑等因素,对于这些因素进行权衡衡量,以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学会进行智能化决策,并应用科技手段和算法,对市场、用户以及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变化。
此外,在策略决策过程中,更需要将数据分析与思维方法相结合,发挥数据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数据分析中,更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在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中,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互联网策略决策的框架。
博弈论与策略思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互相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的一门学科,而策略思维则是指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采取一种思维方式来制定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博弈论与策略思维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
本文将分别阐述博弈论与策略思维的概念和应用,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互相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的学科。
在博弈论中,有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他们的决策互相影响彼此的利益。
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每个参与者的目标和优先级,以及他们选择的策略和决策的可能结果。
通过分析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策,博弈论试图找到最佳决策方案或平衡策略,以实现参与者的目标。
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经济学。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可以用于研究市场竞争、价格战略、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博弈论也在政治学中有重要的应用,研究政治家、政党和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决策。
在管理学中,博弈论可以应用于组织内部的决策过程和战略规划,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然而,博弈论的应用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来制定和执行行动计划,这就是策略思维。
策略思维是指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采取一种思维方式来制定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策略思维要求决策者具有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策略思维可以应用于各个层面的决策过程。
在个人层面,策略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规划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路径,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组织层面,策略思维可以应用于组织的战略规划和发展,以及协调内外部利益关系,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国家层面,策略思维可以应用于国家级政策制定和外交决策,以实现国家的长期利益和和平发展。
博弈论与策略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博弈论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用于研究决策者之间的互动和冲突。
而策略思维则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规划,制定行动计划并执行,从而达到目标的能力。
博弈论可以为策略思维提供理论支持和工具,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决策环境。
论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李 凌 王 翔(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 200234) 内容摘要:本文从博弈论的起源谈起,简要回顾了博弈论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同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合作、模仿、创新、拍卖、战争和群居等实例表明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又是如何使得博弈达到均衡的。
同时,围绕策略思维的批判也不断完善着博弈论自身的分析范式,从传统博弈论向演化博弈论的转向昭示着理论演进的动力、方向和多学科研究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博弈论 策略思维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0)01-0035-007 博弈论源于历史上一些颇为有趣的游戏,但同时也是一门学问艰深的理论。
博弈论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J o h n V o n N e u m a n n)和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O s k a r M o r g e n s t e r 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 h e o r y o f G a m e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B e h a v i o r”),书中描述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提出了单人博弈、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等基本模型,包含了丰富的策略思维和博弈的解概念,构建了一个完备的用数学和逻辑学描述经济科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基础,有些命题如讨价还价,至今仍是博弈论研究前沿的热点问题。
二战后,纳什(J o h n F.N a s h J r.)、泽尔腾(R e i n h a r d S e l t e n)和海萨尼(J o h nH a i s a n y i)等人围绕博弈论的解概念不断进行精炼,并将其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分析,揭示了博弈论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形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及其内在的相互转化,大量经济现象,如寡头竞争和产业垄断等都可以通过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得到合理预测,这三位学者也因此共同分享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