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康复评定技术1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41
颈椎病功能障碍康复评定以往的研究多借助影像学进行颈椎疾患的诊断,但是影像学常无法确定与颈痛症状相关的结构病理改变。
从正常人和无症状人群的颈椎M RI研究中发现有很高的退行性变和异常率。
因此临床医师应当转移重心去评估颈痛患者的肌肉、结缔组织、神经的功能,美国物理治疗学会骨科分会2008年有关颈痛的指南中指出:临床医师应当改变以往依据影像学去判断颈痛的病因,而应重视颈椎功能评估。
因此,针对颈椎病功能障碍进行治疗,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客观评价颈椎功能。
本文将从颈椎功能的评价角度进行综述,目前国内外对颈椎功能的评价主要包括有肌肉力量、活动度、肌肉耐力、疲劳度、协调性、运动控制、稳定性、本体感觉等方面的评定。
1 颈部肌力评定颈椎肌力的评价在临床中有多种方式,其中徒手肌力测试(M anual muscle testing,MMT)使用非常普遍,可能与它低成本和节省时间有关。
然而,MMT肌肉功能的评估一直因为简单的测量尺度及可靠性低备受批评,并不建议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评估。
手持式测力器是由MMT衍生而来,用于测量颈椎肌肉力量也是有限的,因为无法测量旋转等动作,以及它们的准确性容易受到操作者影响。
也有学者用等速肌力测试仪进行力量测试;朱清广等应用BiodexsystemⅢ等速运动测试系统对颈椎病患者手法治疗前后进行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分析,但无法测量出其确切数值。
固定框架测力仪可以测试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肌力,部分还能测试旋转时肌力。
其中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M ulti-Cervical Unit,MCU)/(M ulti-Cervical Rehabilitation Unit,MCRU)就属于此类仪器。
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用MCU进行颈椎等长肌力测试,可以测试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肌力,以及颈部左右旋转肌力测定,从而判定颈椎各个方向肌群的肌力大小以及肌力是否对称,对颈椎肌肉功能的最大肌力进行准确评估。
Burnett等研究表明MCU训练能有效增加颈椎肌肉等长收缩的力量以及较好地检测颈部力量。
颈椎病康复评定的内容
颈椎病康复评定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疼痛评估: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等工具,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频率。
2. 活动度评估:测量颈椎的活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方向的活动度。
3. 肌力评估:评估颈部肌肉的力量,包括颈前肌、颈后肌、侧屈肌等。
4. 颈椎功能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或功能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5. 神经系统评估:检查上肢和下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以确定是否存在神经压迫或损伤。
6. 影像学评估:通过 X 光、CT 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评估颈椎的结构和形态。
7.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颈椎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
8. 康复效果评估: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以确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以上是颈椎病康复评定的一些常见内容,具体的评定内容和方法可能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而有所不同。
评定结果将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颈椎病康复评定的内容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头晕、头痛等。
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康复评定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颈椎病康复评定的内容。
颈椎病康复评定的第一步是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了解。
医生需要询问患者有关病症的起因、发展过程、症状的特点、疼痛的程度等方面的信息。
病史的详细了解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并了解患者的病史对康复的影响。
第二步是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的颈椎进行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姿势、肌肉的状况,以及进行一些特殊的体位检查,如旋颈试验、后仰试验等。
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颈椎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第三步是进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MRI)、电生理检查等。
X线摄影可以显示患者颈椎的骨骼结构,评估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判断是否有骨刺形成。
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颈椎软组织结构,包括椎间盘、韧带、神经等的状况。
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了解是否存在神经根受压等情况。
通过辅助检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情的轻重程度、病程的长短,以及患者的痛苦程度等。
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并对康复效果进行监测。
康复评定的最后一步是制定康复方案。
康复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运动、生活习惯的调整等。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热敷、理疗、针灸等,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外用药物等方式,减轻疼痛、消炎、解除肌肉痉挛等。
康复运动是颈椎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锻炼颈椎肌肉、增强颈椎的稳定性,改善颈椎病症状。
生活习惯的调整包括睡姿的调整、避免长时间低头、正确使用电脑等,可以减少颈椎的负担,促进康复。
颈椎康复护理建议须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以慢性疼痛为主,呈反复发作,时重时轻,与职业有关。
据统计,人在一生中,几乎100%有颈椎不适的体验,该类疾病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严重者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能力。
临床上除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外,完善的护理也是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一般护理1、环境要求病室要保持安静、整洁、舒适、干燥,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最度适宜室温以保持在24℃为佳,湿度以50%-60%为宜。
2.心理护理由于本病病情易反复,预后亦相差较大,部分脊髓型颈椎病病少、预后不良,故病人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感,部分病人还常常担心日舌可能瘫痪或生活不能自理。
因此应加强对病人的了解,分析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用温馨的话语、亲切和善的态度对待病人,帮助其消除顾虑,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予以安慰、鼓励。
耐心向病人讲解颈椎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等知。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疾病。
3.生活护理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受风邪加重病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体位与姿势。
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4、饮食护理注重营养,合理膳食,多进食补益肝肾的食品。
5、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和扩张血管药物治疗。
向病人讲解使用药物的有关用途、治疗作用及注意事项。
6、出院时的康复指导(1)嘱病人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风寒侵袭。
在生活中防止突然回头及颈部用力过猛,睡姿和用枕要合理。
(2)在工作中要注意劳逸结合,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尤其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人员,一般工作30^-60min后,休息lOmin,进行颈部功能活动。
(3)有条件者,可做一块与桌面呈15°-30°的斜面工作板或一张斜面桌使用,以缩短眼睛与桌面的距离,减少颈椎前屈的程度,使头、颈、胸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以利于颈椎保健和预防颈椎病复发。
二、颈椎病的辨证施护(一)颈型颈椎病该型在临床[为最常见,临床表现以颈部酸、痛、胀等症状为主,可伴有颈部活动受限青壮年多见。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临床评定一、常规检查病史:本病多发生于一些长期从事低头伏案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的人员,要详细询问发病原因,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与爱好,有无颈部外伤史及受凉史等。
症状和体征:颈椎病患者多颈肩臂背疼痛,一侧手麻、头疼、头晕、心慌、胸闷、多汗、上下肢无力、行走不变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常见的体征有:头、颈、肩的压痛点(枕孔、棘突、棘间、颈椎旁、冈上窝、肩胛区);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压顶试验、颈丛神经牵拉试验、低头仰头试验阳性、上肢腱反射亢进或减弱,病理反射阳性(Hoffmann征、Rossolimo征、Babinski征),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上下肢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
特征性检查(颈椎试验检查)1.压顶试验病人取坐位,头部微向一侧偏斜;检查者位于病人背后,将手按于其头顶部向下加压,若该侧上肢发生放射性疼痛,则为本试验阳性。
阳性提示颈椎病存在。
2.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
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3.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头颈前屈,做头部左右旋转运动,如颈椎出现疼痛为阳性。
提示颈椎有退行性改变。
4.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5.低头试验患者站立,双足并拢,双臂在侧自然下垂,低头看足一分钟。
如出现明显的头昏、头晕、视雾、闪光、恶心、呕吐或倾倒,即为阳性。
6.仰头试验患者站立,姿势同仰头试验,头后仰,双眼看屋顶1分钟,症状及意义同低头试验影像资料1.X线片检查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
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
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下:(1)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