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的文章多出自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题源解密
来源:文都图书
很多考生肯定很好奇,考研英语试卷上那些阅读理解题都是从哪来的,是什么给了命题者灵感,我们如何在备考考研英语的时候就做好充足的准备?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考题都是有出处的,大部分话题都可以在《经济学人》等老牌经典英文刊物上找到,或者说的不这么绝对一点儿,就算不是原文,其相似度也是非常高的,很多研究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专家都有相同的见解。
话说回来,这些题之所以成为经典,与其“高贵的”出处自然是分不开的,想要考察大家的英语水平究竟如何,拿一篇写给本土英语阅读者的文章就可以看到效果,所以考生在平时多多阅读一些英文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备考手段。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备考英语阅读题是讲究技巧的,并不是一味盲目的靠量的增长而忽略质的重要性。
推荐大家看看《考研英语阅读思路解析》,这是一本针对考研阅读理解题型而编撰的参考书,非常适合考生们在备考阶段拿来学习提高自己。
最后预祝考生们顺利拿下考研英语!加油!。
考研英语阅读来源考研英语阅读来源考研英语阅读文章都来源于哪儿,你知道吗?了解文章来源可以让同学们在复习中更有针对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近十年考研英语作文的'文章来源,大家可以阅读了解一下!▶2016年考研1.2015年4月5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2014年11月15日《卫报》3.2015年7月23日《经济学人》4.2015年3月26日《美国大西洋月刊》▶2015年考研1.2014年6月4日《卫报》2.2014年4月28日《华盛顿邮报》3.2014年7月3日《自然杂志》4.2014年6月29日《卫报》▶2014年考研1.2013年6月29日《卫报》2.2013年2月2日《经济学人》3.2013年6月12日《自然杂志》4.2013年7月1日《华尔街日报在线》阅读二:1.2013年6月29日《经济学人》《金钱和幸福》2.2013年6月29日《星报在线》《怎样改善自己的相貌》3.2012年12月17日《大思想》《我们能赢得与机器的比赛吗?》4.2013年6月12日《卫报》《综合开支审查可能会扭转房市危机》完型二:2013年6月24日《美国大西洋月刊》《肥胖症真的是一种病吗?》翻译二:2009年3月《时代周刊》▶2013年考研1.2012年6月21日《商业周刊》2.2012年6月9日《经济学人》3.2012年5月23日《科学美国人》4.2012年6月25日《华尔街日报》▶2012年考研阅读:1.2011年3月24日《时代周刊》2.2011年4月24日3。
书《Everyday Practice of Science:Where Intuition and Passion Meet Objective and Logic》4.2011年3月17日《经济学人》新题型:2011年7月5日《新科学家》翻译:2011年4月20日《自然杂志》▶2011年考研阅读:1.2007年9月《社评杂志》2.2009年11月《商业周刊》3.2010年1月《福布斯》4.2010年7月9日《新闻周刊》新题型:书《Professionalizing the professor:the difficulties of an American doctoral stud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America》翻译:书《Fifty self-help classics》▶2010年考研阅读:2.2008年2月26日《商业周刊》3.2007年2月《哈佛经济评价》4.2009年4月《经济学人》新题型:2008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报道完型填空:2009年6月6日《经济学人》翻译:书《A Sand County Almanac》▶2008年考研阅读:1.2006年12月《科学探索》2.2005年9月22日《经济学人》3.2001年7月《科学美国人》4.2004年1月《美国新闻》完型填空:2005年6月2日《经济学人》翻译:达尔文传▶2007年考研阅读:1.2006年5月7日《纽约时报》2.2001年5月《科学美国人》3.2001年6月《哈佛杂志》4.2005年6月《经济学人》新题型:2005年1月《时代周刊》▶2006年考研阅读:2.2000年11月《观察家报》3.2003年5月15日《经济学人》4.2005年1月17日《时代周刊》【考研英语阅读来源】。
考研英语阅读文章出处考研英语阅读题目是考研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察考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能力。
阅读文章多样化,来源也广泛,可以涵盖报纸、杂志、学术期刊、网络文章等不同媒体和类型。
了解文章的出处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意图和作者的观点,从而提高解题准确率。
一、阅读文章的来源1. 报纸和杂志报纸和杂志作为信息传媒的重要媒体,它们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消息和知识。
因此,考研英语阅读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来自报纸和杂志的文章。
这类文章通常以新闻报道、专题评论、社论等形式出现。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题目中,这类文章多涉及社会问题、科技进展、文化现象等。
2.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学术界发布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是学术交流、学术评价的重要依据。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中,经常可以看到来自学术期刊的文章,这类文章通常以研究报告、综述、评论等形式出现。
这类文章较为专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等。
3. 网络文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章也成为了考研英语阅读的重要来源之一。
网络文章通常来自新闻网站、博客、个人网站等,内容类型多样,包括新闻报道、社会评论、个人观点等。
这类文章通常比较生活化,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包括科技、娱乐、社会等。
二、文章出处的意义了解文章的出处对于考生理解文章的意图和作者的观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解答判断题、推理题等需要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判断的题目时。
文章的出处可以帮助考生更准确地判断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文章的出处也反映了文章的立场和角度,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三、如何确定文章的出处1. 文章开头或结尾文章通常在开头或结尾会标明出处信息,如报纸和杂志文章一般会标明作者和出处,学术期刊文章则会标注期刊名称和出版日期。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考生可以注意这些信息。
2. 文章内容提示有些文章在内容中会有暗示或提及出处信息。
例如,引用研究成果、指明学术观点等,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确定文章的出处。
关于考研英语阅读---出处在我们整理查找历年真题阅读理解文章来源时,惊讶的发现历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来源选择是有规律的。
考研文章绝大多数来自英美国家的报刊杂志,以面向大众的大众社科类和科普类刊物为主。
倘若我们找到了这个规律,那么我们的广大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在选择阅读的材料上就有了目的性,相对来说,我们广大的考生也会事半功倍的。
我们通过分析近10年的文章来源,从而将文章来源规律整理出如下:1、经济类文章主要来源:The Economist (经济学家),Business Week (商业周刊),WallStreetJournal(华尔街杂志);2、科学技术类文章主要来源:Nature (自然),Discovery (探索),Science (科学),NationalGeographic(国家地理),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New Scientists(新科学家);3、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类文章主要来源:Newsweek (新闻周刊),Times (时代周刊),U.S News and World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The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USA Today (今日美国),TheTimes(泰晤士报),The Guardian (卫报),和(美国新闻在线);4、其它来源:Independent (独立日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国际先驱论坛),Telegraph(英国电信日报);经过上面的整理,我们不难发现倘若我们准备的时间充分,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考研前、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就把当年考试的文章事先阅读过,那样自然就能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了。
但是,我们广大的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几乎是不可能把上面说到的所有杂志都阅读完毕的,而且每年选择来考查考生的文章并不一定是本年度发表的文章。
一、20XX知识运用试题来源这次知识运用试题选材来自考研英语必考杂志《经济学人》,原文标题是:A Question of Judgment;原文链接:;选项里的大多数单词都能认识,但不一定能选对,这属于考研英语出题的一大特色—熟词生义。
文章难度适中,选项看似容易,但选择起来总感觉模糊不清,很难做判断。
命题专家在出题的时候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和删除。
A NEVER-ENDING flow of information is the lot of most professionals. Whether it comes in the form of lawyers' cases, doctors' patients or even journalists' stories, this information naturally gets broken up into pieces that can be tackled one at a time during the course of a given day. In theory, a decision made when handling one of these pieces should not have much, if any, impact on similar but unrelated subsequent decisions. Yet Uri Simonsohn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Francesca Gino at Harvard report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that this is not how things work out in practice.Dr Simonsohn and Dr Gino knew from studies done in other laboratories that people are, on the whole, poor at consider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when making individual decisions. At first glance this might seem like a strength that 1. grants the ability to make judgments which are unbiased by 2. external factors. 〔But in a world of quotas and limits—in other words, the world in which most professional people operate—the two researchers suspected that it was actually a weakness.在考试中命题老师删掉了 They speculated that an inability to consider the big 3. picture was leading decision-makers to be biased by the daily samples of information they were working with. 4. For example, they theorized that a judge 5. fearful of appearing too soft 7. on crime might be more likely to send someone to prison 8. if he had already sentenced five or six other defendants only to probation on that day. To 8. test this idea, they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ity-admissions process. <Admissions officers interview hundreds of applicants every year, at a rate of 4% a day, and can offer entry to about 40% of them在试卷中删掉了>. In theory, the 9. success of an applicant should not depend on the few others 10. chosen randomly for interview during the same day, but Dr Simonsohn and Dr Gino suspected the truth was 11. otherwise.They studied the results of 9,323 MBA interviews 12. conducted by 31 admissions officers. The interviewers had 13. rated applicants on a scale of one to five. This scale 14. took numerous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personal drive, team-working ability an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s. The scores from this rating were 15 th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n applicant's score on the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 or GMAT, a standardized exam which is 16. marked out of 800 points, to make a decision on whether to accept him or her.Dr Simonsohn and Dr Gino discovered that their hunch was right. If the score of the previous candidate in a daily series of interviewees was 0.75 points or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ne 17. before that, then the score for the next applicant would 18. drop by an average of 0.075 points. This might sound small, but to 19. undo the effects of such a decrease a candidate would need 30 more GMAT points than would otherwise have been 20. necessary.<最后一段命题老师没有选用>As for why people behave this way, Dr Simonsohnproposes that after accepting a number of strong candidates, interviewers might form the illogical expectation that a weaker candidate "is due". Alternatively, he suggests that interviewers may be engaging in mental accounting that simplifies the task of maintaining a given long-term acceptance rate, by trying to apply this rate to each daily group of candidates. Regardless of the reason, if this sort of thinking proves to have a similar effect on the judgments of those in other fields, such as law and medicine, it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far worse things than the rejection of qualified business-school candidates.二、20XX考研英语阅读理解Part A 文章命题来源Text 1第一篇文章出自 2012年6月21日Business-week 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有一定难度。
考研英语二完型填空来源及浅析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2017考研英语二完形填空文章来源及浅析历年来,考研英语二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原文大都出自于英语国家原版报刊书籍,如Economist, Nature, Scientific American, News Week, Washington Post 等,去年和今年英语二的阅读题型仍没超出这个范围。
去年(2016)考研英语二的完形填空文章来源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哈佛商业评论》 2015年6月9日的文章Companies in Happy Cities Invest More for the Long Term.而今年(2017)的完形填空则来自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2016年6月28日的一篇文章:Would a Work-Free World Be So Bad?MBA加油站老师分析发现,从时间上可以看,每年的英语考题都是极为新鲜热乎的,一般出自当年的外文杂志;而从文章题材上看,也都是时下关注度颇高且与生活相关度极高的一些话题。
比如今年的这篇a future without work.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量的劳力被机器所替代,这类主题的文章曾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网上搜索相关关键字会发现这样的文章不计其数。
前几年考试出现的“电子货币”、“瘦并不见得比胖好”也都是如此。
针对这样的特点,MBA加油站的老师一直提倡,考研英语复习一定要以外文杂志为阅读练习内容,以便能更好的阅读、理解文章,同时适应地道的英语写作风格,为写作打下基础。
很多MBA加油站的学员最初阅读量比较少,写出的作文逻辑混乱,言之无物,表达非常chinglish(中国式英语),也不会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而通过大量地阅读原版外文杂志,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地道的英文表达,还能够让你在英语写作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个令我喜出望外的发现早就听说英语阅读的⽂章选⾃国外报刊以及美国⼤学⼀、⼆年级的课本。
这天正好有点空闲时间,就想试试能不能找到考研⽂章的出处。
还记得去年4⽉“能⼒博⼠”中⼀篇介绍“Google”搜索引擎的⽂章吗?在⽂中介绍了“Google”的各种强⼤功能。
于是我就⽤它为⼯具,试图在上搜索考研阅读⽂章的原⽂出处。
⾸先登陆“ ”,如果读者没看过那篇重要的东西,我可以在这⾥插⼊介绍⼀句:Google是世界上的搜索引擎,只要在其中键⼊关键词,就能查到很多有⽤的结果,⼀定要多加利⽤! 看⼀下2004年1⽉考研阅读真题,⼀共有4篇⽂章,其中第⼆篇⽐较眼熟,记得以前曾在⼀些杂志上看到过,⼤意是“⼈的姓名以不同字母开头,也往往决定了他今后是否容易成功,姓名以‘A、B、C'开头的⼈成功的⼏率要⽐'X、Y、Z'⾼”。
⾸先在“Google”关键词中输⼊这篇⽂章的⾸句“Over the past century, all kinds of unfairness and discrimination have been condemned or made illegal.”(其实,在这⾥应该⽤“Google”的“⾼级搜索”,在“包含以下的完整字句”中输⼊这句话,这样就可以排除⽆关链接,使找到的最终结果更精确)。
结果出来了,这篇⽂章是出⾃2001年8⽉的⼀期英国《经济学⼈》(也叫《经济学家》)杂志。
将《经济学⼈》上的原⽂与考研真题相对照,发现出题⼈只是把个别⽣僻的单词替换成考研⼤纲中的单词——把“denounce”替换成“condemn”,把“sad affliction”替换成“disadvantage”。
同时也删减了⽂末的⼀些⽂字,把587词的原⽂缩减成401词的考研阅读⽂章。
2、考卷⾥的阅读⽂章乃何⽅神圣? ⽤同样的⽅法,对近⼏年的⽂章进⾏搜索,也有以下结果:第⼀篇阅读⽂章为1997年10⽉美国《US News & World Report》上的⼀篇⽂章,是该刊记者Margaret Mannix的⼿笔。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文体是什么
来源:文都图书
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一直是很多考生心中的难点,对这个题型的不了解也影响着考生们的备考方法,俗话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彻底拿下阅读理解,有些关键是考生们必须有所了解的。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文体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多考生甚至老师们平时不会注意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题源多出自《经济学人》等老牌英文杂志里,但在分类研究方面却停滞不前。
纵观历年真题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分为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面对议论文时我们要关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所谈到的观点。
面对说明文时我们我们重点注意重要细节和概念性的描述。
但是在考研英语的科普文中,我们一旦陷入关注细节的和概念性描述的常识性认识之中,就很难将一些题目做对。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所选取的文章更多的偏向人文社科类的文章、经济类的文章和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自成一派的反思性文章。
即使选取的是科普类的文章,文中更多的也是对人物观点进行评论,所以我们必须形成清醒的认识:考研阅读的文体就是议论文,哪怕是科普性的文章也是侧重对文中观点进行考查。
知道了这一点之后,考生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进行备考了,更多的备考技巧推荐大家看看《考研英语阅读思路解析》,这本书是专门
针对提高考生们的阅读理解技巧而编撰的,非常适合考生们在备考期间拿来学习,口碑非常不错。
最后预祝考生们考研顺利!加油!。
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的文章多出自<经济学人><时代周刊><卫报><世界报>等国际一流的新闻或学术性媒体期刊. 像我们在国内普通的高校,很少有机会能买到正版原汁原味的英文杂志. 北京地区的财经类大学, 像贸大还有央财的, 他们的学生一入校就啃外文原著,怪不得英语水平是那样的牛. 屈居二线
的天之骄子,我们不是211 的学生, 那是面对考研,我们想再一次地改变命运.只有考研能够再一次地改变命运了. 我们不否认不上研究生就不会成功,但是经历过考研的心路历程, 我们能够面对未来能够以更丰富的经历来处理问题. 考研的成功只是我们在人生拼搏奋斗的漫长征程中的一小步. 考研英语的至关重要性, 我不说,大家都明白. 财经类, 科技类,学术类的英语文章,去哪里找真题性质的阅读资源? 我愿意分享我在偶然中发现的一个世界范围的搜索阅读器. 当GOOGLE 就要离开中国的日子里, TAPTU 还在中国在小范围内被秘密重用. 作为考研学子的我们, 可以在百度上输入TAPTU 这五个字母的关键词, 然后下载到手机端或PC 端, 下载成功以后可通过人人网或新浪微博的账号登陆, 就可以永久进入使用了. 我是学法律的, 竟然可以在TAPTU 上面搜索到<哈佛法学评论>,竟然还找到了当年Aobama在担任<哈佛
法学评论>主编时的发表文章. 我们可以免费下载, 免费阅读, 不需要费尽苦心地去买昂贵的资料了. 善用TAPTU 这个学习英语的好工具, 善用我们的资源,让我们再每天的英语阅读中, 了解世界的走向, 丰富自己的认知.让我们以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成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