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中的神仙形象
- 格式:pdf
- 大小:144.22 KB
- 文档页数:2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诸葛亮《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是世界一流小说中成书最早的经典性作品。
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可以说是极具有可读性的。
本书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我国明朝伟大的文学家。
而《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
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而今天我要讲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现在就让我来做个简单的人物介绍吧。
诸葛亮,蜀国丞相兼军师,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琅伢阳都人,善计谋,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自号“卧龙先生”。
而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给人的印象给定格了,哪二十四个字呢?“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从这二十四个字来看,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做完人物简介,那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近诸葛亮吧!诸葛亮,自小父母双亡,于是与弟诸葛谨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下成长。
十五岁随诸葛玄到豫州,后投靠荆州刘表安家于襄阳,后来两兄弟便躬耕于南阳,过着闲人雅士的生活。
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处出茅庐的第一功。
诸葛亮还建议刘备联孙抗吴,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欲借十日造十万支箭杀诸葛亮,而诸葛亮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务,之后周瑜又多次设计要害诸葛亮,可都被其一一躲过。
在周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诸葛亮又在七星坛借来东风,从而有了火烧赤壁的一段佳话,随后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特点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
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
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
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
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
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2、尽瘁国事,忠心辅政。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3、任人唯贤,清正廉明。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
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
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
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
《三国演义》中共出现五位仙人最后一位曾送给刘备一个稀世珍宝三国演义,其本身就是七分真,三分假。
同时,它是演义,自然就带有了演义的一些神秘感,带有了一些人力所无法解释的神仙怪力。
然而书中所提及的五位仙人,即于吉、左慈、李意、紫虚上人、南华老仙五人。
那么,这五位如果论及道行和战斗力,谁最厉害呢?个人认为战斗力排序,应该是这样的:南华老仙>左慈>于吉>紫虚上人>李意南华老仙三国演义里第一个出场的神仙是南华老仙,他是张角的师傅,在《三国演义》中将三卷天书太平要术传给张角,让他普救世人。
《三国演义》中记载: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
张角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角拜问姓名。
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
”言讫,化阵清风而去。
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天公将军”。
从正史上来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庄子被认为是道教的始祖之一,唐代被人们敬称为“南华真人”。
因此,也有人认为庄子成仙后便是“南华老仙”。
通过庄子生活年代推算距三国时代的时间,以《西游记》为例所列的天地神人鬼神仙晋升谱系,南华老仙是位地仙的理论,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左慈左慈,字元放,汉族,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
他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
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
《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葛洪《神仙传》也说他能够役使鬼神,会变化、辟谷。
据有关史料记载,左慈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死后成仙的。
于吉于吉的道法高深,根据史书记载,在顺帝时,于吉的小徒“宫崇到皇宫进献神书”。
不过于吉并不是爱慕虚名之人。
还是像少年时期一样,一直在东吴的地盘上发扬道术。
碰巧有一次,孙策出行看到于吉为本地乡民求雨,百姓们为于吉跪拜,孙策极力认为于吉是蛊惑众生,执意的杀掉了于吉。
目录摘要 (1)1.绪论 (2)2.外貌 (2)3.诸葛亮的性格 (2)3.1谨慎 (2)3.2执着 (3)3.3多疑 (3)4.诸葛亮的生活特点 (3)4.1情趣雅致,为人清高 (3)4.2注重精神层次的愉悦 (4)4.3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4)5.诸葛亮的形象 (4)5.1智慧的化身 (4)5.1.1充分顺应时势、观大略 (4)5.1.2灵活机变 (4)5.1.3料事如神,超人一等 (5)5.1.4积极创新发明,保持技术领先 (5)5.1.5能言善辨、临机应变 (5)5.2道德的化身 (6)5.2.1匡世济民的价值取向 (6)5.2.2不谋私利、廉洁奉公 (6)5.2.3法治严明,治世能臣 (6)5.2.4体恤百姓,父母之心 (7)5.2.5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7)5.2.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6.结语 (8)参考文献 (9)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摘要本文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主要从诸葛亮的性格,生活特点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既是智慧的化身,还是道德的化身。
他情趣雅致,为人清高,注重精神层次的愉悦。
但是,诸葛亮一生谨慎、执着、多疑,导致蜀国居然后继无人,在国力匮乏的情况下,六出祁山,国都空虚,最后被魏国所灭。
诸葛亮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心目中向望儒士的代表形象以及能够为国效忠、实现自已毕生抱负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知识分子1.绪论三国演义以东汉未年为历史背景,以当时农民运动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为平台,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在纷杂的政治矛盾中,展现其智慧,实现了报国治天下的宏大理想,诸葛亮身上集聚了知识分子所希望的忠孝礼义的道德理想。
诸葛亮在当时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诸葛亮,也脱离不了历史的局限性。
在当时文化背景下,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为阶级社会封建主服务。
美丽的战场之花——浅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在连环计中,貂蝉是一个智勇双全又深明大义的女子。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自幼养于王允府中,自然看了好多书,她敬仰英雄,为先辈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并立下毒誓: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
貂禅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如果没有雄才大略,决不会说出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的豪言壮语。
貂蝉先被许于吕布,后又嫁于董卓。
她在二人之间巧妙的施展手段,制造矛盾,最后终于借助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
在这场斗争中,貂蝉机智灵活,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如果连环计中少了貂蝉这个人物,这个故事也就不会这样跌宕起伏了,人们也不会对此津津乐道。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塑造美女形象,听美女的故事。
整个事件的发展,貂蝉成为一个决定性人物,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允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布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
同时,貂蝉也通过连环计展示了自身的价值。
她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二、深明大义、尽忠报国的女性妇女的大义凛然及其影响在作品中多处体现,如徐庶、姜叙、赵月等人的母亲,都是在面临亲情与忠义的抉择时,毅然选择了尽忠的形象。
最值得称道的要属徐庶之母。
在曹操贬损刘备为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后,徐母不只厉声痛斥曹操,更取石砚便打。
甫一亮相,便是一个忠臣形象。
性别的取向在这里被最大限度地淡化了。
待徐庶到了许昌,徐母大怒时对徐庶的称呼甚是有趣:开口便称辱子,随后口气软化改称汝,最后一气之下又骂出了愚夫二字。
对比此前痛斥曹操时言及徐庶必称吾儿,不啻为一大转变。
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徐母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认为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之间。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曹操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具复杂性的形象,既有强烈的人物魅力,也有深深的人性缺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针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从几个角度进行浅论。
首先,曹操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英明神武、威风凛凛的军事家。
他能够在刘备、孙权等诸侯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同时又能够不断地扩张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拥有一支忠诚、战斗力强的部队,能够出奇制胜,让敌人闻风丧胆。
这些都使得曹操成为了一个备受仰慕和崇拜的形象,为后世不少的读者所喜爱。
但是,除了英明神武的形象之外,曹操在小说中还被描绘成一个狡诈、阴险、冷酷无情的人物。
他的好处被看在眼里,而对手的弱点则毫不留情地被利用。
在小说中,曹操设下的诡计层出不穷,甚至让许多读者感到十分厌恶。
他的治国方式也充满了残酷和暴力,许多人被他所钳制而无法呼吸。
此外,曹操还被描绘成一个极具文化底蕴的人物。
他精通文学、诗词,并且经常与文人雅客交往。
他对于历史和人文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扎实。
这些特质不仅在小说中塑造了曹操独特的形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操的真实形象。
然而,尽管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极具复杂性,但总体来说,他还是被塑造成了一个“大反派”的形象。
虽然其统治时期的治理成果有目共睹,但是曹操在小说中的种种作为都被审视和谴责,体现了小说的价值取向。
同时,曹操的形象也更好地凸显了其他物中人的形象,以及其他物事的性质。
总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非常丰富多彩,其各种形象都反映了他的塑造者对这个人物复杂性度的掌握,同时,越发体现了小说作品的价值取向。
他既有英明神武的一面,又有狡诈阴险、冷酷无情的另一面,同时还兼具了文化底蕴的特质,这些元素使得曹操成为了一个极其具有人物魅力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宰相,因人物特点比较突出被古往今来的众多小说家选中并做了很多另类阐释。
《三国演义》作为最早对诸葛亮进行深入描写的小说之一,因多方面的原因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美化,甚至神化。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下现实中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情况,就小说中对诸葛亮的神化进行了举例,并对造成作者这样描写的原因做了阐释。
标签:诸葛亮《三国演义》神化诸葛亮可以说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作者把古代贤能之人的诸多优点都集中到这一人物形象上来,成功塑造了一个政治奇才和军事能人的形象,并使这一角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现实中确实存在诸葛亮这一人物,他的生平也经历丰富且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三国演义》以其为创作原型,借鉴了很多实例,但《三国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加之作者是站在蜀国的角度进行创作的,故在政治目的的影响下有美化或丑化个别人物的描写。
诸葛亮作为蜀国宰相,他的形象在小说中也被过渡美化甚至神化。
一、现实与小说的碰撞现实中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也是杰出的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政治上,他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可与管仲、萧何媲美;在军事上,他得到了历代兵家的好评,《三国志》评价他“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他也有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1];在经济上,他主张因地制宜,修建了大量现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为汉中盆地的富饶和持续发展做出了持久的贡献;在文学上,他有代表作《出师表》、《诫子书》等,流传至今,仍被后世称颂;在发明上,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且改造了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对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与智慧的化身。
而在《三国演义》罗贯中笔下,笔者借鉴了现实中诸葛亮的人设。
为了把诸葛亮招入麾下,刘备为他三顾茅庐。
浅析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心理摘要:《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片段。
这个片段通过多种形式被演绎。
比如京剧,电影。
本文通过《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解读京剧艺术,追根溯源,深度挖掘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的心理。
关键词:空城计;诸葛亮;京剧;塑造一、《空城计》溯源《京剧剧目初探》中的“三国戏”不低于100出。
《草船借箭》、《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傻》等剧更是家喻户晓。
这些三国戏将诸葛亮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然而,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谋略,其原创有的并非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在《空城计》里不起眼儿的“报子”为例。
“报子”不是个轻而易举可以塑造精准的角色。
《空城计》里一正一反的尖锐矛盾被反应得恰到其分。
京剧中两个小童通过守卫大将诸葛亮并禀报战局把剧情的矛盾层层推进。
《空城计》将丰富的舞台背景和唯美唱腔巧妙结合,演绎得精彩至极。
京剧其把其虚拟化和程式化融合在了一起。
在司马懿率军到达城外的时候,诸葛亮却悠然自得的在城头弹琴。
这种场景在京剧表演的艺术舞台上被缩小,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生活中,距离较远,是不会看清对方相貌,更不会进行隔空对话的。
但是京剧的舞台就以虚带实,进行了夸张的表演。
在表演舞台上,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时空距离很近,甚至可以用近在咫尺来形容。
在《空城计》里,诸葛亮的外在形象和独特的唱腔都是经过巧妙的设计的。
通过精心设计的唱腔,作者将诸葛亮不同场景下不同心理活动生动表现出来。
“数十年我用兵一向慎重,如今却错用了马谡之人。
无奈何空城计使我心神不定”这句话充分表现出诸葛亮的焦急和无奈。
台下观众在这句话的引领下,很容易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西城之地原本就是战略要地,城内早就埋伏大量兵力”,此选段充分地表现出了诸葛亮在面对危机的情况下临危不惧。
“退司马保空城全仗此琴”这个选段更是表现出诸葛亮临危不惧的从容。
二、诸葛亮形象戏曲表现京剧里包括诸葛亮这个神话一般的人物的三国故事的流传多是靠“说话”艺术来实现的。
《三国演义》中的道教人物《三国演义》中的道教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叙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形成、斗争与融合的历史小说,涵盖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几乎所有政治、军事大事。
这一时期也是道教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关键时期,最早的道教教团就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这部小说叙写这段历史,自然要描写包括张角、张鲁在内的一系列道教人物。
罗贯中依据《三国志》,采撷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在小说中描写了众多的人物,有王侯将相,有巫道医卜,也有普通百姓,他们大多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
不过,《三国演义》既然是“据正史,采小说” 创作出来的一部文学作品,它就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很多改造和重塑,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历史人物的原型而被文学化,成为文学画廊中的艺术形象了。
就小说描写的道教人物而言,有的是当时著名的道士,有的本来与道教没有瓜葛,是后来被民众加工成道士、神仙的。
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张角利用道教法术联络民众,发动起义后遭**;张鲁利用道教思想组织民众,建立割据政权;于吉、左慈因声望显赫、法术高超遭到统治者猜忌和迫害;关羽、诸葛亮分别在智能、忠义方面被夸大,乃至于被道士化、神仙化了。
下面分别谈谈这些道教人物。
张角是一个被妖魔化的道教人物。
张角,巨鹿郡人,是历史上太平道领袖,黄巾军起义的主要领导者。
他有张宝、张梁两个弟弟,也是黄巾军起义的领导人。
《三国演义》说,张角本是个落第的秀才(汉代并没有科举考试,更不会有落第秀才),入山采药,遇到一位碧眼童颜、手执藜杖的老人,授给他天书三卷。
老人说:“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 张角拜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南华老仙也。
”说完,化作一阵清风走了。
所谓“南华老仙”,就是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一书被后世的道教徒称作《南华真经》,他被称作“南华真人”,民间也叫他“南华老仙”。
张角得到天书,日夜攻读研究,学会了呼风唤雨的本领,自号“太平道人”。
浅论关公形象的文化意义自《三国演义》问世、流传以来,“义绝”关羽的形象,便连同“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的形象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他敬爱有加。
关公这一形象为什么会赢得如此广泛的认同?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正确认识关公一用文学的观点来看,值得称道的“英雄人物”,不但是叱咤风云、勇于进取的斗士和强者,同时必须具有作为一个好人而不可或缺的美德。
英国17世纪的戏剧家、诗人德莱登曾说过:“要想引起我们怜悯的角色必须有合乎美德的倾向,他必须有某种程度的美德。
”“他的美德胜过恶行,这样观众才喜欢他。
”(《西方文论选》上卷)德莱登所强调的美德,正是把握英雄人物性格的美学原则。
在《三国演义》对关羽这一形象的塑造中,这一准则主要体现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义”的道德伦理关系。
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主要是由于小说着意描绘了关羽同刘备、张飞之间“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的“义气”,使他表现出令人喜爱的美德。
这种义气,不受情势的影响,不受利欲的诱惑,它贯穿于关公一生的为人处事中,成为关公的人生信条。
相反,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则自然遭人唾弃。
在封建时代,“义”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正是人民群众理想中至高无上的道德、情操和伦理关系。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相互扶助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概括了那一时代的英雄气质。
诚如恩格期所说,“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反杜林论》)。
出于小生产者的狭隘心理,“义”就其个人行为来讲,所维护的只能是某一集团的利益,因而不难为封建统治阶级接受和利用。
但是不能否认,在那一历史条件下,“义”终究是一种进步的道德观,其所鼓吹的扶危济困的道德责任感,本质上符合人民的意愿。
更何况关公所效忠的义兄刘备是一个带有广大社会民众理想色彩的“平民皇帝”,结义桃园时立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后来的创业奋斗中又时刻关心民众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