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石)化和研究实例
- 格式:ppt
- 大小:23.37 MB
- 文档页数:55
白云岩的成因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叶征宇;孙成旺;黄晓东【摘要】白云岩是主要由白云石组成的碳酸盐岩,对其成因的研究一直是沉积岩石学的热点.主要有原生白云石直接沉淀、次生交代和其他成因模式.目前普遍接受的主流成因模式是白云岩由石灰岩经过变化而成的,即石灰岩白云石化.【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031)003【总页数】3页(P266-268)【关键词】白云岩;成因模式;新进展【作者】叶征宇;孙成旺;黄晓东【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成都610061;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成都61006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白云岩是主要由白云石组成的一种碳酸盐岩,其成因一直是地质学上讨论的热点。
白云岩在现代沉积环境中几乎见不到原生的,且在实验室条件下也极难合成,但在古地层中却大量存在。
由此我们不得不做出一种推测:白云岩只有很少是原生的,大部分都是在石灰岩成岩后由其他岩石变化而成的。
目前的研究,石灰石“白云岩化”是白云岩成因的主流观点,很多证据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对白云岩成因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国际上常用的有阴极发光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碳同位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和 X射线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
根据这些方法,目前地质学界普遍认同白云岩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原白云石直接沉淀、次生交代和其他成因模式。
1 主要成因模式1.1 原生白云岩“原生白云石”的定义通常为:从溶液中成核为晶并像原生沉积物那样微晶,其晶体洁净透明,或与文石、高镁方解石共生。
矿物学研究发现,现代环境中的原白云石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上与典型白云石并不一样,表现在:原白云石中n(Mg)/n(Ca)一般不是1:1,往往具有富Ca趋势;Mg离子层和Ca离子层在晶格中也不是完全相间出现,往往有混杂现象。
显然原白云石与典型白云石存在差异。
这些原白云石是欠稳定的,有向典型白云石转化的趋势。
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过程白云岩是一种由碳酸盐矿物主要组成的岩石,它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过程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岩石变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白云岩主要由钙质矿物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方解石(CaCO3)。
白云岩通常呈现出白色或灰白色的颜色,质地坚硬,具有特别光滑的表面。
与其他岩石相比,白云岩相对较轻,其密度通常在2.5 g/cm³左右。
白云岩具有较高的钙含量,这使得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制药和农业等领域。
白云岩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沉积和变质。
在沉积阶段,白云岩形成于浅海水或湖泊中,这些地区通常具有高浓度的碳酸盐物质,如海洋生物遗骸和沉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碳酸盐物质逐渐堆积并压实形成岩石。
而在变质阶段,白云岩会经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使其结构发生改变。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白云岩沉积后的地壳深处,受到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
在地质演化的过程中,白云岩还会经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白云岩中的方解石会发生热变质作用,转化为高压相或低压相的矿物。
这些矿物包括硅酸盐和榍石等。
这些矿物的形成过程中,还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地球大气的成分和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白云岩还具有一定的演化特征。
它通常形成于富含碳酸盐物质的湖盆和海洋环境中,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沉积作用。
在沉积过程中,白云岩往往与其他岩石类型交互沉积,例如粘土和砂岩等。
这种交互沉积的作用使白云岩具有不同的垂向和平行向变化。
总的来说,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沉积到变质,从化学成分到岩石结构的演变,这些过程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岩石变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并为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蒸发泵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摘要:本文主要是简单介绍古代白云岩形成的经典模式:原生白云石模式、蒸发作用模式、渗流-回流模式、混合白云石化模式、埋藏白云石化模式和最近兴起的构造热液白云岩化。
关键词:碳酸盐白云石化模式1、原生白云石模式“原生白云石”通常定义为:从溶液中成核为晶体并像原生沉积物那样堆积下来,或者以胶结物形式沉淀在大孔隙中,因此在它们生长过程中仅仅占据了流体的空间。
其中作为原生白云石最典型的实例是澳大利亚南部考龙泻湖和美国加利福尼亚深泉盐湖中的白云石。
但研究中发现,这些白云石大都不是化学计量成分的,且沉淀速度不是过快就是太慢,故将它们看作是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的例子可能更为合适。
由此,许多人认为在地表条件下不能直接沉淀白云石。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新仪器的应用,国内外学者陆续在波斯湾、巴哈马安得罗斯全新世沉积物、牙买加发现湾附近裙礁及我国西沙群岛第三系生物礁碳酸盐岩中发现了直接沉淀的原生白云石沉积物。
这些原生自形的白云石或与文石、高镁方解石共生,或作为孔隙充填的胶结物产出。
另外,最近人们开始关注“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
在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地层中,除发育有浅色的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外,还发育有黑色的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
它既可发育于沉积期和胶结作用期,也可发育于成岩作用期。
沉积期发育的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呈纹层状产出或围绕颗粒的四周生长,其单层厚度从1mm到大于10mm不等,有时呈不连续的黑色小点发育于白色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的叠层石、层纹石中。
现在的某些学者支持将这种白云岩算作是原生白云石的例子。
虽然原生白云石的例子已被大量发现,但目前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在实验室中尚未合成出真正化学计量的白云石。
所以,是否有真正原生的白云石,即是否真正有以化学沉淀的方式从水体中直接沉淀出来的白云石的问题,仍将继续讨论下去。
2、蒸发泵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这两种作用模式都需要比较炎热的气候,发生在蒸发作用比较强烈的海岸环境。
白云岩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引言:白云岩是一种由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岩,其由于其独特的构造和美丽的形态,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的关注。
地层年代学是地质学中研究地壳岩石的年代顺序和相对年代的学科。
在白云岩的地层年代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利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深入了解了白云岩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时间跨度。
一、白云岩的地质特征白云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方解石(CaCO3),它形成了白云岩无可争议的主要标志。
白云岩常常呈现出洞穴状,具有丰富的风化孔洞和具有装饰性的结晶体。
岩石质地坚硬,质地细腻,表面通常比较平整。
白云岩的颜色和纹理也因地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风景。
二、白云岩的形成与演化白云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的长期作用下,方解石沉积和多次变质再结晶形成了白云岩。
研究表明,白云岩的形成环境主要有海洋沉积环境、湖泊沉积环境和洞穴沉积环境等。
其中,洞穴沉积环境是白云岩最常见和典型的形成环境,这对于白云岩也赋予了其特殊的地质景观。
三、地层划分与地质时代根据岩性、化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地层学家可以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和地质时代。
在白云岩的地层年代学研究中,通过对白云岩样品的采集,并在实验室中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测试,科学家们确定了白云岩的地质时代和相互关系。
四、地层年代学方法与技术地层年代学主要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来确定岩石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相对地层年代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岩石磁性方向、地层对比、古生物学和岩相学等方法,它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岩石的性质和特征来确定岩石的相对年龄。
绝对年代学方法包括岩石的年龄测定技术,如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年轮计数和化石对比等方法,通过测定岩石中含有的同位素的比例或进行放射性衰变计算,可以得到岩石的精确年代。
五、白云岩地层年代学研究的意义白云岩地层年代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地质演化、揭示地壳变动和推断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白云岩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可以了解地壳的沉积历史和岩石的演化过程。
白云岩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白云岩是一种常见的石材,具有浅色、坚硬、抗风化等特点,因此在建筑、雕刻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石材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白云岩的开采、加工、销售等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对白云岩进行可行性研究,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白云岩的市场需求、资源储量、开采加工技术、行业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为相关企业和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推动白云岩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方法1.调研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对白云岩的市场情况、资源分布情况等进行梳理分析;2.实地调查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白云岩开采地点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开采情况、加工技术、市场销售等情况;3.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就白云岩产业现状、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探讨。
四、研究内容1.白云岩资源概况:对全国范围内白云岩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各地资源的质量、产量、储量等情况;2.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石材市场的调查分析,了解白云岩的市场需求量、价格走势等情况;3.开采加工技术分析:对白云岩的开采、加工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优化技术、提高产能的途径;4.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综合分析国内外白云岩产业的发展动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五、研究结果1.资源概况:白云岩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质量较好,储量较大;2.市场需求:白云岩在建筑、雕刻等领域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市场前景广阔;3.开采加工技术:目前我国白云岩的开采加工技术相对落后,需要引进新技术设备,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4.行业发展趋势:白云岩产业将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六、研究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白云岩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2.技术引进: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开采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3.产品升级:通过创新设计、差异化经营等方式,提高白云岩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4.加强品牌推广:建立白云岩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行业标杆。
浅谈细晶白云岩“砂化”机制及工程实例作者:邹子南王湘锋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08期摘要:岩溶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而细晶白云岩“砂化”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岩溶现象。
本文主要介绍了细晶白云岩“砂化”机制的生成,以及举例说明细晶白云岩“砂化”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细晶白云岩;水电站;洞室围岩中图分类号:P34 文献标识码:A1概述白云岩是一种沉积碳酸盐岩,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常混入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粘土矿物,呈灰白色,性脆,大多为中等硬度,用铁器可划出擦痕,遇稀盐酸缓慢起泡或不起泡,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地质学上将具细晶结构的白云岩称为细晶白云岩。
很多人认为,细晶白云岩常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强白云石化,并可能叠加有重结晶作用的产物。
2细晶白云岩“砂化”机制在谈细晶白云岩“砂化”机制之前,先简单地了解一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各种起源的地下水,各有其不同的初始化学成分,当它们形成地下水后,参与地球物质的循环,不断与环境介质发生各种作用,并使水的化学成分进一步发生演变。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主要有六种:①溶滤作用、②浓缩作用、③脱碳酸作用、④脱硫酸作用、⑤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⑥混合作用。
其中溶滤作用是指在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下,岩石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的过程,它既包括在不破坏矿物结晶格架的情况下,一部分化学成分进入水中的作用;也包括岩石中可溶盐的溶解,难溶盐及不溶盐的溶解。
溶滤作用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岩土的空隙结构是影响溶滤作用的另一因素,水的溶解能力决定着溶滤作用的强度,地下水的径流和交替强度是决定溶滤作用强度的最活跃最重要因素。
自然界中,可溶性岩石岩溶发育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在可溶性岩石中具备一定的孔隙或裂隙系统,为水的循环提供通道;②有适宜的地貌条件和地质结构条件,为水向可溶性岩中渗入提供补给途径,并为水排出可溶性岩石之外提供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