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消费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24
体育社会学(第三版卢元镇)试题库(自编)《体育社会学》题库绪论课后作业一、名词解释1、体育社会学2、结构功能主义3、冲突理论4、符号交流理论5、交换理论二、填空1、体育社会学是介于和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的分支学科,又是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体育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受到当代社会学四大流派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3、社会学是关于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答案:1.体育科学、社会学,社会学,体育科学;2.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交流理论、交换理论结构功能主义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三、问答题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简述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
2、什么是体育社会学?简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社会功能。
3、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4、试述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性。
5、简述我国社会学发展的近况。
6、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哪些?7、试述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简答题1、社会现象2、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3、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4、体育社会现象的复杂化5、系统论二、填空1、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普遍性、影响力和强制力。
2、体育社会现象的三大变化、和复杂化。
3、社会现象由社会存在和两个基本方面组成。
4、18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
答案:1、非个体性2、专门化、扩大化 3.社会意识 4.军国民体育阶段、体育教育阶段、竞技运动阶段、休闲体育阶段三、问答题1、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包括哪些?2、以你的切身经历表述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和复杂化。
3、为什么体育必须紧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4、为什么说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和焦点?请举例说明。
5、如何理解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6、为什么说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1、专门的体育机构2、专门的体育人员3、专门的场所4、专门的法律道德5、专门的理论、学科6、专门的价值观念第二章、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化2、社会分层3、社会流动4、科层制5、社会地位6、当然参与7、或然参与8、终身体育9、垂直流动10、水平流动11、社会控制12、合法性控制13、合理性控制14、社会团体二、填空1、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经济秩序和。
个人消费结构和总结怎么写个人消费结构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及其比例。
个人消费结构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
如何正确描述个人消费结构并进行总结,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人消费的不同方面进行描述。
个人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物、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不同的类别。
我们可以统计每个类别在个人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个人消费结构的组成情况。
例如,某人在一个月的消费中,食品占比30%,衣物占比10%,住房占比25%,交通占比15%,教育占比10%,医疗占比10%。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描述个人消费结构的组成。
其次,我们需要对个人消费结构进行总结。
总结个人消费结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各个类别在个人消费中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例如,食品、住房、交通通常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较高。
而教育、医疗等则是人们对于个人发展和健康的重要关注点。
其次,我们可以对个人消费结构与个人收入进行比较和分析。
如果个人消费结构中某一类别的比例过高,而其他类别的比例较低,可能意味着个人在消费决策上存在偏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
最后,我们需要对个人消费结构进行评价和规划。
评价个人消费结构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需求来进行。
如果个人消费结构合理且符合个人的经济能力,那么可以认为个人在消费上具有良好的规划和管理能力。
如果个人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或不经济的情况,那么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规划个人消费结构可以根据个人的目标和需求来进行。
例如,如果个人希望提高教育水平,那么可以适当增加教育类别的消费比例;如果个人希望提高生活品质,那么可以适当增加住房和交通类别的消费比例。
总之,个人消费结构的描述和总结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生活需求的过程。
通过对个人消费结构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进行消费规划和管理,提高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第三节消费者及其行为第二章消费者的消费决策第一节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及其预算约束第二节收入与消费第三节价格与消费第四节效用第五节影响消费决策的其他因素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第一节预算约束与储蓄第二节储蓄的其他动机第三节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第四节高储蓄的原因第四章消费者的投资决策第一节消费者的投资决策及其主要类型和方式第二节投资收益第三节投资风险第四节流动性与税赋第五节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第一节劳动供给决策第二节劳动供给决策的扩展第三节人力资本与教育第四节家庭规模决策与长期劳动供给第六章消费信贷第一节消费信贷及其主要种类第二节消费信贷的作用第三节消费信贷的风险与收益分析第四节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下篇:宏观篇——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第七章消费函数第一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第二节相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第三节持久收入假定第四节生命周期理论第五节以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理论的简单评价第八章消费需求第一节社会总需求的构成第二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第三节消费模式选择第九章消费需求与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第二节经济周期与宏观消费政策第三节开放经济中的消费政策第十章消费结构第一节消费结构的含义第二节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第三节消费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第四节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第十一章消费方式第一节消费方式的含义及其变化趋势第二节消费服务社会化的含义及其意义第十二章消费者保护第一节消费者权益的内涵第二节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单项选择题1.1.作为消费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的消费是指(C)A生产消费B.能源消费C.生活消费D.家庭消费1.2.消费对象和消费工具构成(A)A.消费资料B.消费条件C.生产资料D.消费方式1.3.英国古典政治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是最早对消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经济学家,他对消费的基本观点是(A)A.节制不必要的消费B.放纵人们多消费C.增加所有消费品高税收D.多发放工资1.4.19世纪对消费经济学研究影响较大的经济学家是(D)A.威廉政策B,西斯蒙C.亚当斯密D.庞巴维克1.5.对消费问题有较多论述的经济学家魁奈和西斯蒙第。
第八章一般均衡的基本分析框架经典经济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建立市场价格机制如何配置社会资源的分析框架,即价格信号决定了消费和生产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所以研究的核心是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决定。
经济学体系安排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分层处理结构。
①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均衡分析;②全部消费者和全部厂商的单一产品或单一要素市场均衡分析;③全部消费者和全部厂商所有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均衡分析。
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均衡分析(1)经济主体行为假设: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经济主体理性假设。
(2)外生变量(数据):商品空间,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用等效曲线确定了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所面临的商品价格;生产者的生产技术集确定了厂商的生产技术,等产量曲线,要素投入,生产者的要素价格,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价格。
(3)内生变量:消费者在商品空间中选择最优商品组合;生产者的技术选择即最优要素组合数量和产出的数量(MCMR )。
显然在该层次分析中,价格是作为前提给定的,其经济主体的均衡表现在在给定价格的前提下,市场商品组合数量的最优决策。
2.单个产品市场的均衡(1)经济主体基本行为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出清,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2)外生变量(数据):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给定了偏好和等效无差异曲线,所有生产者的生产函数给定了技术和等产量曲线,所有消费者的收入和所有要素的价格,除了需要分析的商品或要素之外的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
(3)内生变量:某种单一产品的价格,消费者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生产者生产销售该商品的数量。
3.所有市场的均衡即一般均衡(1)经济主体基本行为假设:追求效用和利润最大,市场出清,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2)外生变量: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所有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初始状态,消费者和生产者拥有的生产要素和商品数量。
消费者行为学第八章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第八章。
学习、记忆与购买行为内容介绍消费者的需要和行为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
通过学习,消费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对环境的适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其行为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
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记忆,学习是无法进行的。
本章主要介绍学习与记忆的机制、理论,以及它们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学习的概念和理论一、学习的含义.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理解学习从几方面入手: –因经验而生:有计划训练、偶然获得–学习伴有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改变是比较持久的消费者刺激反应二、学习的分类. 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根据学习的效果,可分为:;加强型学;削弱型学习;重复型学习三、学习的作用(一)获得有关购买的信息(二 )促发联想刺激对象之间的联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想三)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对购买的评价四、消费者学习的方法(一)模仿法(仿效和重复别人的行为)(二)试误法(自我尝试)消费者通过尝试与错误,从而在一定的情境和反应之间建立起连结。
(三)观察学习法(观察他人行为从中得到信息)消费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并做出或避免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过程。
注意:观察与模仿不同五、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学派;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派;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1、理论:借助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的已有联系,经由练习可以建立起另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的联系。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的铃声与狗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的铃声与狗2、区分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反映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应用条件:低介入情境下,经典性条件反射比较常见。
在低介入情境下,消费者学到的不是关于刺激物的信息,而是关于刺激物的情感反应。
消费者行为学关键词整理需要(Needs)——人们某种不足或者短缺的感觉。
欲望(Wants)——对具体满足物的愿望,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个性的影响,有差异性。
需求(Demands)——对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
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性的高低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感觉阈限(sensation threshold)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感觉出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到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受性:韦伯定律:在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K=△R/R 。
其中R为原刺激量,△R为差别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性: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类)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2)先后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梨&糖;苦药&白开水)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感觉的深入。
接触的方式(1)有意识、有目的的接触,称为主动性接触;(2)随机的、偶然的接触,称为被动性接触。
阈下(blow the threshold)在感觉阈限以下,即能够刺激人类感官的最低强度以下。
条件反射:就是指借助于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已有的联系,经由练习建立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重复、顺序、强度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将产品的所有可能用户分群的过程,每个群体的消费者具有类似的需要,不同群体的消费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