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优质word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1课《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点,并用线段表示,进一步感知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线段。
但他们对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应具备基本的画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认识线段的特点,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
2.难点:用直尺和圆规画线段,并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点,感知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线段、测量线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圆规、绳子、课件等。
2.学具:每人一套画图工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线段实例,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例都有共同的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段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线段是有两个端点、有限长的。
并用课件展示线段的表示方法,如箭头、小圆点等。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线段的表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线段画图实践活动。
每组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一条线段,并测量线段的长度。
在画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线段的特点,如端点、长度等。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
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
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并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第三层次折纸游戏中,发现纸的折痕也是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学习者分析】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
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
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教法、学法预设】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并会画线段。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线段的特点,理解线段的含义,掌握线段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平面几何图形,但对线段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达到对线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线段的特点,理解线段的含义,掌握线段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线段的特点,理解线段的含义,掌握线段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线段的长度,如何度量线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点,理解线段的含义,掌握线段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线段模型,如绳子、尺子等,以及一些关于线段的图片,如直线、曲线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一把尺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直线、曲线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线段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线段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线段的含义,掌握线段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用笔画一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点,巩固对线段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线段,还有哪些几何图形呢?让学生对几何图形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案:认识线段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定义,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现线段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线段进行测量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线段的定义和特征2. 线段的测量3. 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线段的定义和特征,线段的测量。
难点:理解线段的有限长度和两个端点的概念,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线段。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线段模型、直尺、卷尺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线段,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新课1. 讲解线段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深入理解线段的概念。
2. 演示如何测量线段,引导学生学会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巩固测量方法。
三、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线段,让学生判断其是否符合线段的定义和特征。
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互相评价,教师巡回指导。
四、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距离、画线等。
2. 学生举例说明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点评。
五、小结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一、线段的定义和特征1. 两个端点2. 有限长度二、线段的测量1. 直尺2. 卷尺三、线段的应用1. 测量距离2. 画线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测量线段,并记录结果。
2. 家庭作业:寻找生活中的线段,并说明其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线段的定义、特征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课后作业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线段的存在,从而引出线段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线段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见过各种各样的线段,对于线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线段的定义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
2.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认识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线段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尺、线段模型等教具。
2.准备线段测量游戏道具。
3.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线段图片,如电线、尺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线段。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线段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线段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线段。
然后进行线段测量实践活动,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讲解测量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线段测量实践活动,每组选一个线段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测量方法不当的地方。
4. 巩固(5分钟)教师线段测量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线段的测量方法。
比赛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收获?线段测量时要注意什么?”5.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线段有哪些应用场景?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1《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征,掌握线段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简单的图形引入线段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但对于线段的特征和表示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能够正确地画出线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难点: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正确地画出线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线段模型、直尺、圆规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3.教学课件:线段的定义、表示方法、线段的特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都有哪些线段。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线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线段的模型和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同时,教师讲解线段的特征,如长度、端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不同的线段,并测量线段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1课《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量一量、画一画的操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引出线段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直线、曲线等。
但是,对于线段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等,学生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知道线段的特征。
2.学会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量一量、画一画的操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和特点,学会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用直尺准确地量出线段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线段的特点,引出线段的概念。
2.直观演示法:利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概念。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直尺、绳子、彩纸、画笔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把直尺、一张纸。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线段的概念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线段图片,如尺子、电线、道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线段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线段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概念。
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猫捉老鼠。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问: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比较:拉紧后的线与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3)变式判断。
师捏住线的两端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观察。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5)小结特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3.操作实践。
(1)折线段。
组织学生折彩纸,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引导学生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4.深化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理解“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引导学生先猜想“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三、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线段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等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但他们对线段的定义及特点可能还不太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线段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含义,认识线段的特征。
2.培养学生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发学生对线段的认知。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测量线段长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绳子、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直尺,几根不同长度的绳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线段,激发学生对线段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揭示线段的定义,讲解线段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测量对方绳子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取几组长度不同的绳子,让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线段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
同时,让学生尝试用线段拼出不同的图形,进一步巩固线段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线段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线段的用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线段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线段》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线段的概念描述物体的长度;2.能够理解和运用线段的基本性质;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长度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线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长度计算问题;3.能够理解线段的标示方法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讨论该图片中的线段有多长,如何计算长度。
引出线段的概念,并向学生介绍线段的基本性质。
2. 线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教师向学生介绍线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线段是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线,有确定的长度和方向。
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找规律等方式加深对线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3. 线段的标示和表示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线段的标示和表示方法:用字母表示线段时,通常用一条小线在字母上面表示长度;用图形表示线段时,通常把线段用一条斜杠线表示。
教师通过练习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线段表示方法的理解。
4. 练习和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线段的长度来解决问题。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线段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来解决问题。
5. 总结和归纳教师向学生总结和归纳线段的概念、基本性质、表示方法和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思考线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此次教学通过引入图片、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概念、基本性质、表示方法和使用方法。
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线段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使用方法不够熟练等。
后续教学中应多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巩固。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题,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
(板书)。
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
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呈现。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呈现。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呈现。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
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
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
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
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
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
(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
说明: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
(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
(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