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6.05 KB
- 文档页数:4
绕行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紧急抢救和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绕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能对STEMI的救治有积极影响。
本文将对绕行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绕行急诊PCI的定义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绕行急诊PCI。
PCI是介入性心脏病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导管介入手术,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置入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
而绕行急诊PCI则是指在STEMI患者无法及时转运至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时,在首选PCI中心行急诊PCI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患者通过急诊PCI中心的介入手术获得了治疗,而未能及时到达PCI中心。
这种情况下的绕行急诊PCI实质上是一种更便捷的救治形式,因为患者无需等待转运到PCI中心,而是立即获得了必要的治疗。
与传统的转运至PCI中心相比,绕行急诊PCI有着明显的优势。
绕行急诊PCI能够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从而减少对心肌的损害。
心肌梗死的病情进展非常迅速,而及时的介入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心肌。
绕行急诊PCI能够减少因等待转运而导致的延迟治疗的风险。
在STEMI的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患者的不良后果。
而绕行急诊PCI能够最大程度地缩短治疗的延迟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绕行急诊PCI并不适用于所有的STEMI患者,它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情况。
患者所在地距离PCI中心较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到达PCI中心进行治疗。
患者需要立即进行介入治疗,而转运时间较长或存在转运延误的情况。
绕行急诊PCI中心具备进行介入治疗的条件和能力,并且已经获得相应的批准。
在这些情况下,绕行急诊PCI能够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STEMI救治方式。
尽管绕行急诊PCI有着一定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但它也面临一些争议。
绕行急诊PCI 需要严格的临床判断和指导,否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治疗延误或不当的介入手术。
急诊pci案例
以下是急诊PCI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为69岁女性,因腹痛伴恶心呕吐6小时被紧急送往医院急诊科。
检查结果显示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情危重。
救治过程:
医院立即为其开通患者绿色通道,心内科李泽厚主任紧急会诊,并转入介入导管室,行急诊PCI术。
从患者入院到血管开通时间仅34分钟,血管开通后,患者胸痛症状即刻缓解。
术后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急诊PCI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重要的方法之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生命体征稳定,已转入心血管内科CCU病房。
注意事项: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关键。
如果身边有疑似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同时,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提高警惕意识,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
急诊pci的资质要求
急诊PCI,即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进行急诊PCI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要求,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
首先,进行急诊PCI的医疗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许可和资质。
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医院才能进行急诊PCI治疗,这些医院通常拥有心脏介入治疗中心的资格,设有专门的心脏急诊室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室,配备有先进的介入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
其次,进行急诊PCI的医疗团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经验。
急诊PCI需要由专业的心脏介入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团队进行操作,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介入治疗经验和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介入治疗操作,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此外,进行急诊PCI的医疗机构还需要具备完善的急救设施和护理条件。
急诊PCI是一种紧急的治疗方式,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急剧的变化,医疗机构需要配备有完善的急救设施和监护设备,能够及时应对患者的突发情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的来说,进行急诊PCI需要医疗机构具备相应的许可和资质,医疗团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医疗机构需要具备完善的急救设施和护理条件。
只有满足这些资质要求,医疗机构才能够安全地进行急诊PCI治疗,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的全程护理服务及效果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患者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以极大地减少病情的恶化和死亡率。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它通过在梗死部位植入支架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
在急诊PCI术后,患者需要接受全程护理服务,以保证术后恢复的顺利进行。
本篇文章将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的全程护理服务及效果观察。
一、护理服务内容1. 术前准备:在进行急诊PCI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监测工作,包括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指标。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2. 术中监护:在急诊PCI术进行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血压和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的并发症。
3. 术后护理:术后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指标的监测。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等药物的管理和监测。
4. 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工作,包括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运动康复指导等工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二、效果观察1. 应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通过及时的监测和处理,可以避免术中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2. 患者术后并发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通过全程护理服务,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药物、控制病情,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 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关怀,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有利于恢复期的康复和治疗效果的提高。
4. 患者康复速度加快。
通过早期的康复护理服务,患者可以尽早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的全程护理服务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又名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心肌因长时间缺血而造成的心肌坏死。
早期心肌再灌注是挽救濒死心肌的关键,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和降低病死率。
大多数患者在患病前都有心绞痛、胸闷憋气、四肢麻木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留心注意,发现先兆应积极治疗,为病人赢得最佳的治疗时间。
心肌梗死同时会有许多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都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都危及到病人的生命。
因此,笔者通过对比急诊PCI与择期PCI 的方法来为进一步治疗心肌梗死提供合理的方法。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12月至20XX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
实验组共90人,其中男41例,女49例,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32.5±11.5)岁。
对比组共90例,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32.5±11.5)岁。
经检查确定180例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均无其他严峻疾病。
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前均嚼服300mg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手术中均注射750U肝素。
手术后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
实验组先按照心电图梗死部位,初步推断梗死的动脉,实施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
择期PCI患者入院后进行营养心肌等治疗,梗死一周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采纳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资料采纳X2检验,P2 结果实验组与对比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对比性。
实验组即采纳急诊PCI 治疗临床治愈率高于对比组(P3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且后遗症多。
急性心肌梗死不仅会对血液循环系统造成严峻的损伤,而且可引其他系统、器官的紊乱。
急性心肌梗死给患者带来心理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患者生活的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急性心梗的再灌注治疗至关重要。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迅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挽救缺血及濒临死亡的心肌,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
成功的再灌注策略是早期、完全、持久地开通病变血管。
其手段包括: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
由于介入技术的蓬勃发展,需要急诊CABG的病例越来越少,那么到底采用哪种方法更好呢?
溶栓疗法因其实施方便,且不需要特殊器械和设备,其疗效肯定,再通率可达60%~80%,已在全国普及并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开展。
但是,溶栓治疗有出血、低血压、过敏等副反应且仅限于治疗ST段抬高型心梗,其禁忌症为:近期外伤、手术;出血性疾病;动脉夹层;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血压、休克;高龄等。
溶栓治疗的不足之处为:(1) 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为60 %~80% ,且再通后仍有残余狭窄。
(2)溶栓后冠脉血流达TIMI3级仅30%~55 %。
(3)溶栓后心肌缺血复发或冠脉再闭塞率为15 %~20 %。
(4)出血并发症为1%~2%。
(5)部分患者因溶栓禁忌症而不能接受溶栓治疗。
PCI与药物溶栓相比较,再通率、再通时间、残余狭窄等方面
都有绝对的优势。
ACC/AHA指南制定的STEMI治疗策略是:在症状发作12小时内的STEMI患者或伴有新发的LBBB的患者,应进行梗死相关血管PCI(I类适应症);当STEMI或新出现LBBB的急性心梗在36小时内并发心源性休克,其血运重建可在休克发生18小时内完成者应行PCI(I类适应症);适宜再灌注治疗而有溶栓治疗禁忌症者,直接PTCA可作为一种再灌注治疗手段(IIa类适应症);非ST段抬高的AMI患者,但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血流减慢(TIMI血流≤2级),在发病12h内可考虑进行PTCA(IIb类适应症)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优点为:(1)疗效确切,急诊PCI再通率可达85%~95%,达到正常血流速度比率高,可达85%以上。
(2)疗效迅速,再通时间快。
(3)心源性休克,心衰等严重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减少。
(4)心脏破裂,乳头肌断裂等并发症减少。
(5)再梗死率较低。
(6)出血等并发症少。
(7)禁忌症少,高危病人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高龄患者、既往有心梗史及CABG史患者可行PCI术。
(8)急诊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临床恢复快,回归社会的时间明显缩短。
(9)PCI还可以帮助医师了解患者冠脉的解剖及病变特点,为治疗提供更直接的依据。
但是,PCI是一种有创操作,有一定的并发症,如PCI术后无再流、支架内狭窄、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意外等,并且我国大多数基层医院没有行PCI的条件。
那么,遇到具体病人时到底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呢?
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1)评估症状发作后的时间,(2)STEMI的危险分层,(3)溶栓风险,(4)转运至熟练PCI导管室所需时间。
(1)如果发病时间少于3小时,无溶栓禁忌症且介入治疗无耽搁,溶栓和PCI首选哪种都可以;如果早期就诊(症状发作在3小时内)行介入治疗有耽搁,应首选溶栓治疗(如导管室被占用或不能用、血管入路困难、缺乏熟练PCI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运输时间长、从进门到球囊扩张时间超过1小时)。
如就诊较晚,症状发作3小时后,应首选PCI。
(2)危险分层:若病人是高危,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溶栓的病死率大于80%,PCI可能降至50%左右,应首选PCI;
(3)有溶栓禁忌症者应首选PCI;
(4)PCI的时间:若从病人就诊到开始PCI时间小于90分钟,并且有熟练的PCI操作相关人员,有心外科支持,PCI效果肯定好于溶栓,拖延时间越长,PCI的优越性就越差。
总之,PCI和静脉溶栓两种再灌注手段各有长短,而且并不是
互不相容的。
根据患者和医疗单位的条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再灌注治疗是关键,不论是溶栓,还是PCI,我们可以作出最合理的再灌注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