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6章共享资源的利用
- 格式:ppt
- 大小:533.50 KB
- 文档页数:5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_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指所有污染物都满足随着经济发展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答案:错误2.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性资源,还包括这些物质资源的功能过程,如自然循环、食物链等答案:正确3.代际公平是指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该观点与帕累托关于社会整体改善的观点一致答案:正确4.弱可持续性观点认为关键自然资源的减少对人类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增加的人造资本难以弥补的答案:错误5.“绿色GNP”(或可持续性收入)扣除了资源与环境损失(折旧)答案:正确6.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可再生资源可能会转变为不可再生资源答案:正确7.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应当等于该资源开发利用的边际开发成本、边际环境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之和答案:正确8.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变动一般遵循曲线循环上升的轨道变化答案:正确9.共享资源的利用必然带来囚徒困境问题,而导致利用趋向于耗竭答案:错误10.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社会支付意愿等于所有消费者个别支付意愿之和答案:正确1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答案:正确12.与社会最优相比,企业的微观决策倾向于过度开发资源。
答案:正确13.局部(部分)均衡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的所有部门发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
答案:错误14.当贴现率水平在零与无穷大之间时,贴现率越高,保存可再生资源的成本就越高,资源趋向现在开采答案:正确15.太平洋鲑鱼保护措施中一项措施为在鲑鱼高产区设置障碍物和陷阱,该措施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主要原理在于它提高了鲑鱼捕捞成本。
答案:正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为什么要学习该门课?★更新对生活中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如同:哲学--辩证方法看事物,事物两面性•对汽油价格波动的认识汽油是家庭汽车消费支出主要部分;价格变化取决于价格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长期趋势:石油-不可再生资源;不再生资源的特征及其最优开采利用规律等。
•对邻居宿舍噪音影响事件的处理方式认识宿舍A:吹笛、看电影;宿舍B:休息、看书学习如何处理?(宿舍管理人员管制或者协商等)理论依据?实质:外部性问题,即宿舍A的吹笛、看电影活动影响了宿舍B的休息和学习,但又不直接承担这种影响造成的成本。
外部性处理办法:直接管制、庇古税、协商等★增加工作中可运用的理论与知识⏹政府吸引投资项目(开发房地产或者建工厂等)的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环境可行性分析以及项目建成后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企业投标项目-可行性分析(?)⏹对盐城市饮用水中毒事件处理(工业污染问题、水资源利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是稀缺的⏹能源危机(中国、世界范围内的)美国为争夺能源战争中国大量进口能源⏹耕地资源危机:1997到2003年减少1亿亩耕地(18亿亩)⏹水资源危机………(上百个城市缺水!)★资源与环境利用中出现了分配的问题⏹当代人间分配问题穷人和富人/穷国和富国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代际间分配问题当代人与当代人的子孙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费★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低效利用与稀缺并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国家环保局局长潘岳介绍说:中国的能源消耗问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
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19日A7版)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与环境利用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合理利用资源★人们的理性思考★现实的迫切要求★“增长的极限” (米都斯)★“世界无末日” (西蒙)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经济学研究,如产权研究★社会学研究,如权利结构、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的构建,如税费制度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全面)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了解资源与环境利用中基本的问题★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基本的原理★理解资源与环境利用与管理中的政策手段★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与环境利用的影响达到的效果★掌握基本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理解政策工具★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思路章节:★绪论:资源概念、分类、特征等★资源的稀缺原理★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原理★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管理★可再生资源利用管理★共享资源利用管理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资源概念✂资源分类✂资源特性✂资源与环境一、资源的概念★资源(resources):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独特而又重要的学科,它旨在研究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门学科主要涉及到自然资源、环境质量、能源消耗等方面,这些都是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资源是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由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矿物、燃料、水资源、森林、土地和空气等组成。
而人力资源是指人们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和智慧等方面。
资源的利用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然而,资源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会导致资源短缺。
其次,过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危害。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的研究和实践。
因此,资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意味着需要坚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公共利益三者间的协调发展,没有其中之一,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考虑到社会的不同利益方,促进社会共享资源、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人口增长快速、资源匮乏的大环境下。
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环境成本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
有时,环境保护需要牺牲一些商业利益,这是一种必须做出的取舍。
然而,我们需要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来平衡这种取舍,将货币成本与环境成本结合起来估算、管理环境成本,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行动方案,以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气候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气温不断升高,气候变化日益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一方面,这涉及到能源的利用效率、再生能源的推广和能源替代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需要采取全球性的气候治理措施,促进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挑战。
可以看到,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共享经济(应用经济学词汇)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
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
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
其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
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
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
经济牵扯到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一、背景:共享概念早已有之。
传统社会,朋友之间借书或共享一条信息、包括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一种形式的共享。
但这种共享受制于空间、关系两大要素,一方面,信息或实物的共享要受制于空间的限制,只能仅限于个人所能触达的空间之内;另一方面,共享需要有双方的信任关系才能达成。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社区、BBS、论坛开始出现,用户在网络空间上开始向陌生人表达观点、分享信息。
但网络社区以匿名为主,社区上的分享形式主要局限在信息分享或者用户提供内容(UGC),而并不涉及任何实物的交割,大多数时候也并不带来任何金钱的报酬。
2010年前后,随着Uber、Airbnb等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的出现,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资源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纲⼀、教学⽬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法研究⾃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属于西⽅经济学的分⽀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性等特征。
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运⽤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树⽴统筹⼈与⾃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教学内容第⼀讲导论第⼀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及成就贡献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向第⼆讲可持续性问题第⼀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第⼆节可持续性的概念第三讲资源配置理论第⼀节效率与最优化第⼆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第四讲⾃然资源管理第⼀节不可再⽣资源经济学第⼆节可再⽣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第三节可再⽣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第五讲环境污染控制第⼀节污染控制⽬标第⼆节污染控制⼯具/⼿段第六讲环境资源评价第⼀节成本收益分析第⼆节市场价值法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三、主要参考教材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3.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罗杰. 珀曼等,2002. 《⾃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四、作业与考试作业:40%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课程论⽂:40%通过阅读⼀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写作⼀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基本理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学会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基础,并能较系统地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绿色GDP核算、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环境税、循环经济、土地资源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经济。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相关内容,将理论内容与相关时事热点文件相联系,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现实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的应用、案例教学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2.重、难点提示(1)经济学观点的环境反思;(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2.重、难点提示资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5学时)1.教学内容(1)一般产权理论(2)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3)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4)资源产权的基本分配(5)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2.重、难点提示(1)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2)资源产权制度基本模式;(3)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资源的最优配置B. 环境保护C. 经济发展D. 可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旨在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2. 以下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 太阳能B. 风能C. 石油D. 水能答案:C解析: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和特定条件。
3. 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A. 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B. 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不一致C. 以上两者都是D. 以上两者都不是答案:C解析:外部性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出现差异,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偏离最优。
4.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A.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B.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 非排他性和竞争性D. 排他性和竞争性答案:A解析: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他人使用;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效果。
5. 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A. 资源数量有限B. 人类欲望无限C. 资源数量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的矛盾D. 资源分布不均答案:C解析:资源稀缺性源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A.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呈正相关B.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呈负相关C.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先正相关后负相关D.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先上升(正相关)后下降(负相关)的关系。
7. 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环境价值评估()A. 成本效益分析B. 市场均衡分析C. 投入产出分析D. 一般均衡分析答案:A解析: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估环境项目或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常用于环境价值评估。
8. 绿色GDP 是在GDP 的基础上扣除了()A. 资源损耗成本B. 环境退化成本C. 资源损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D. 社会成本答案:C解析:绿色GDP 考虑了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成本,对传统GDP 进行了修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章1.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UNEP(一般);自然资源,就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技术水平和发展预期下,可以为人们发现并能被控制利用以及具备稀缺性的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功能总和(经济)。
2.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1、有用性、2、可控性—利用的能力、3.区域性、4.系统性、5.更新性、6.时效性;自然资源的经济特性:1、稀缺性、2、财产性。
3.生产要素4.市场性—商品属性。
3.分类:自然资源一般分类:按位置特性分类:原位性资源、可开采资源;按更新速度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按可否耗竭分类:可耗竭资源、不可耗竭资源按资源存在的时间分类流失性资源、非流失性资源经济分类:按所有权分割分类:专有资源、共享资源按资源所有者分类:公共资源、私有资源按实际用途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其他产业资源按作用大小分类:战略性资源、非战略性资源按(国际)贸易度分类:可贸易(交易)的资源、有限贸易(交易)的资源、不可贸易(交易)资源第四章1.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区别?资源稀缺由于资源量的有限性而使人们不能无限的占有和使用资源,是引起资源价值存在及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资源短缺则是由于资源在不同部门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而引起的,反映着某一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稀缺的永恒性、常规性;短缺的暂时性、非常规性;制度性短缺、工程性短缺2.资源稀缺性指标:实物指标2.非再生资源储量:3.再生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关系4、资源承载力5.最大生物产量经济指标1.价格:资源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其指数;资源产权交易价格:较长期的价格预期2.资源税的主要功能及意义资源税是为了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对资源产品征收的一种税。
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一是促进国有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有效配置;二是合理地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资源级差收入,促使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三是为国家取得一定的财政收入,以确保财税体制改革后,国家财政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步提高5.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一般途径:技术进步、有效的制度安排、有效的价格政策、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资源贸易:通过区域贸易使各国或地区都能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克服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产权经济学属性1、具有强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私有物品,如衣食房车,依靠市场配置供给2、具有弱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如路灯、防疫、排污,易产生供给不足3、具有强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如公路、通信、自来水、教育,易产生垄断4、具有弱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池塘性资源,如鱼、石油、波段,易产生过度开发♪资源的属性与特征1、属性:有用性、稀缺性、动态性、天然性2、特征:系统角度:整体性空间角度:地域性角度作用:多功能性动态角度:数量的有限性和发展潜力的无限性从微笑曲线角度看:资源的垄断性从马鞭效应和蛛网图角度看:资源价格的波动性♪农业中的可持续1、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2、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非稳定现象举例:(1)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与退化(松毛虫、毛白杨)(2)土壤的污染与退化3、各时期农业问题:(1)人民公社时期:信息不对称(2)而今当下:相对低价(3)未来:垄断(蒙牛:用纵向一体化和垄断解决信息不对称;联想:高端;恒大:地域资源)???绿色革命对社会问题的贡献:1、资源供给地区与资源使用地区2、垄断性资源供给者与竞争性资源使用者3、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基于技术水平差异的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针对污染问题的矛盾♪时间与代际问题P48-491、第一代代际效率条件:所有资产各个部门的实际回报率相等2、第二代代际效率条件:投资的实际回报率等于贴现率,贴现率表示把一单位的消费延迟一期,且将这些资源投资所得到的实际回报率,贴现率的高低代表对当下(或本代人)的重视程度,贴现率一般用r表示,r=0表示主体对当下与以后的重视程度相同;r=+∞表示主体只重视当下,r≤0是违背人性的3、贴现率高低对资源开采的影响:贴现率越高,越鼓励人们较早地消耗自然资源直至匮乏。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2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进展100连年以来,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可是直到环境问题开始要挟人类自身的生存以后,经济学家才真正全面、认真、深切地试探这一问题。
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岛,面积不足400km2,人口最多时也只是7000人,它距最近的大陆——南美洲西海岸有3000km之多,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皮特凯恩岛也有近2000km之遥。
可是它的一部文明兴衰史,却是昭示人类以后的一面镜子。
在1722年的复活节,荷兰海军上将罗格温(Roggeveen)乘阿雷纳号船到了一个无名岛屿,成为访问该岛的第一个欧洲人。
复活节岛也因此而得名。
使欧洲人感到震惊的是岛上600余尊高大的石雕像和一个极为掉队野蛮的原始社会,二者形成鲜明对照。
那时岛上大约有3000人,都生活在破烂的芦苇棚或山洞中。
为了生存,岛民之间整日械斗不断,因为食物极度匮乏,人们乃至同类相食。
后来不断有来自欧洲的探险者登上复活节岛,包括闻名的库克船长(1774年)。
1770年,西班牙人占据了复活节岛,可是由于距离遥远,人口稀少,资源匮乏,西班牙对那个地址从未实行真正的殖民统治。
所有的来访者无不为岛上存在的文明遗迹与掉队野蛮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庞大反差而感到困惑。
考古学家证明,复活节岛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
并以为复活节岛的居民属于波利尼西亚人,公元5世纪抵达复活节岛,那时已是全世界大迁移的晚期。
最先的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东南亚,公元前1000年抵达汤加岛和萨摩亚岛,公元后约300年东迁到马克萨斯岛,然后分两路进一步迁移。
东南路迁到复活节岛,北路迁到夏威夷。
专栏1-1 得活节岛之谜关于复活节岛600多尊高度超过6m的神秘雕像,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20世纪初,当考古学家开始研究复活节岛的文化和历史时,他们一致认为,这些雕像不可能是18世纪贫穷落后的复活节岛显然有过一个文明和发达的历史。
但是谁是这个文明的创造者,却成了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