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291.00 KB
- 文档页数:97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南阳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7.25•【字号】宛政办[2013]69号•【施行日期】2013.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南阳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宛政办〔2013〕69号)南召县、卧龙区人民政府,鸭河工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南阳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7月25日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南阳市实施方案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原卫生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环发〔2010〕63号)(以下简称《规划》)的要求,切实落实《规划》任务,保障我市城市饮用水安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面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
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状况得到全面控制,水质得到有效保障;提升水源应急监测及应急供水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技术及方法体系。
二、重点任务(一)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项目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工程。
隔离防护工程包括隔离防护围栏、围网、生态防护林和水源地标志建设及取水口污染防护工程等。
隔离防护包括采用围栏或围网进行保护的物理隔离和选择适宜树木种类建设防护林的生物隔离两种形式。
规划重点项目及责任单位:1.鸭河口水库鸭河口水库库区防护围栏项目责任单位:鸭河工区管委会2.白河地下水井群生物系统拦截工程责任单位:市城管局(二)一级保护区整治项目一级保护区整治主要针对保护区内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采用拆除、关闭、搬迁等措施解决一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编制说明(送审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编制组二○○六年十一月1、任务由来与背景饮用水安全关系千百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证饮用水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饮用水越来越高的要求,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设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最大可能免受人类活动影响、保证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
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同级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提出划定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的规定,1989年起,部分省市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划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划分标准,各地保护区划分工作随意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区作用的发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的“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在参考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起草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本规范是《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划工作的基础。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先后召开多次专家论证会对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经专家修改后,国家环保总局发文到各部委、各有关单位及各省市环保局征求意见。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时间:xx-10-25作者:(xx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颁布实施)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发展,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
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第四条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六条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得影响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条根据需要可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及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准保护区。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案》的通知⽂号:环办[2008]28号颁布⽇期:2008-03-06执⾏⽇期:2008-03-06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各省、⾃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按照党的⼗七⼤关于建设⽣态⽂明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为重点解决危害⼈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国家环境保护“⼗⼀五”规划》中关于饮⽤⽔安全保障⽬标的实现,我局决定开展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以下简称调查及评估⼯作)。
这是继《全国城市饮⽤⽔⽔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作之后,开展的⼀次范围更加⼴泛、内容更加丰富、时间更为紧迫、技术要求更为严格的基础性⼯作,将为各地经济社会⼜好⼜快发展提供全⾯准确的⽔源地基础环境信息,也是2008年度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明确任务。
为做好本次调查与评估⼯作,我局组织技术牵头单位(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编制了《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案》(详见附件),并经专家审核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
各地应根据实际⼯作需要,加强领导与协调,明确本地区技术牵头单位,积极配合总局环境规划院做好辖区内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作,并努⼒争取同级财政配套资⾦⽀持。
我局将采取调度与检查相结合的⽅式进⾏督促指导,并于每季度将调查及评估⼯作进展情况予以通报。
特此通知。
附件: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案⼆○○⼋年三⽉六⽇附件: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1⽉第1章项⽬背景1.1 我国饮⽤⽔⽔源地环境保护进展《国家环境保护“⼗⼀五”规划》(国发〔2007〕37 号)明确要求,围绕实现“⼗⼀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标,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城乡⼈民饮⽔安全作为⾸要任务。
2006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661个县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集中式饮⽤⽔⽔源地环境基础状况的调查评估⼯作,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讨论稿)》。
规划2023-11-14CATALOGUE目录•引言•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策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监管体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投资与效益•结论与展望01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保障饮用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威胁到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背景与意义规划目标通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划任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规划目标与任务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全国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地。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三年。
0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03跨界水源地跨界水源地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水源共享地,可能存在管理协调和污染治理难题。
水源地分布与特点0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国约80%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在城市和工业区周边,这些地区的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02农村水源地农村水源地分布广泛,但水质监测和管理相对薄弱,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
1水质现状与问题23全国90%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二、三类标准,但部分水源地存在总硬度、硝酸盐、铁等超标现象。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水源地在雨季受到洪水冲刷,导致水质下降,同时冬季枯水期水量不足也会影响水质。
季节性污染部分水源地存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影响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
生态破坏规划措施针对以上污染源,需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管理、推进污染源治理、提高水质监测能力等。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正文:----------------------------------------------------------------------------------------------------------------------------------------------------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以[89]环管字201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发展,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
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第四条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六条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得影响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用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为了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全面落实国家水环境保护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以全面提升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质量和保障水源地的生态安全。
一、整治范围本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主要面向全国范围内部分乡镇、地级市、县级城市,涉及到主要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整治目标1.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提高水源地的自净能力,保障水源地的良好生态环境。
2.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使得饮用水的水质得到更好的保障,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的健康。
3.全面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水平,严格实施水源地保护制度,使得水源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三、整治方式1. 开展水源地环境调查,实行现状分析和问题诊断,全面了解水源地的环境和生态状况。
2. 全面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实现地方政府的水源地管理权与环保部门的政策、技术补助权的有机衔接,完善水源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3. 实行水源地环境减排技术升级改造,重点解决乡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污染、农药滞留等问题。
4. 实行水环境信息化建设,建立“水源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统计发布水源地的环境状况等信息,使得水源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监管得到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
5.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水源地监测评估和水源保护定位管理,严厉打击水源地违法行为,坚决守住不降标准、不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底线。
四、整治效果1. 完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调查和问题诊断,确立现实问题及整治方向,针对重点问题制定相应整治措施,全面推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开展。
2.≥90%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改善,排放到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活、工业、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总量、浓度得到有效控制。
3.搭建起水源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水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准性。
4. 实现水源地环保管理机制上新突破,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快推动水源地保护工作向更高效、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水,是生命之源。
而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喝上放心水,《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应运而生。
饮用水水源地,指的是提供城乡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着诸多威胁。
首先,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是一大问题。
一些工厂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
生活污水如果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也会对水源地造成污染。
其次,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等,通过雨水冲刷和地表径流进入水源地,影响水质。
再者,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对水源地产生破坏。
比如,公路上运输的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泄漏,就有可能污染附近的水源。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一系列的目标和任务。
在保护范围划定方面,要科学合理地确定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区范围,明确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区域。
对于一级保护区,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二级保护区内,要限制一定的生产和建设活动,确保不对水源造成威胁。
加强污染源的治理是关键。
对于工业污染源,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督促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要推进城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减少污水直排。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
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管理,鼓励规模化养殖,配套建设完善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实现资源化利用。
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增加监测点位,提高监测频率,加强对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方面的监测。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培训讲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二O O六年六月项目名称: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张力军成员:樊元生杨朝飞周健李建新宋铁栋赵英民陆新元万本太赵华林蒋延东孟伟邹首民魏山峰技术小组:组长:孟伟郑丙辉成员:石效卷郭瑾珑付青王丽婧韩梅富国朱琦陈鸿汉王灿发马中李广贺胡成刘佑华李崇明宋兰合李志群周智明蒋平安目录1总论 (1)1.1工作背景 (1)1.2规划原则 (2)1.3规划编制依据 (2)1.4规划范围与目标 (3)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4)2城市基础信息及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 (5)2.1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信息调查 (5)2.2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 (6)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7)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 (8)2.5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11)2.6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现状与规划状况调查 (12)2.7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状况调查 (1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14)3.1基本要求 (14)3.2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评价 (14)3.3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水质评价 (19)3.4水质评价结论 (19)3.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价 (20)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控制 (21)4.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21)4.2不达标地表水水源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21)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25)5.1基本要求 (25)5.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25)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27)6.1基本要求 (27)6.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27)6.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34)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36)6.5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37)6.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38)6.7工程投资—效益评估 (39)6.8规划实施保障 (39)7典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41)7.1重庆市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41)7.2大理市湖泊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41)7.3深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筛选技术示范 (41)7.4沈阳市浑河地表—地下复合型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技术示范 (41)8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42)8.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研究 (42)8.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研究 (43)8.3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43)9工作成果提交 (45)9.1地市级规划成果 (45)9.2省级规划成果 (45)9.3国家级规划成果 (45)10基础情况调查表 (46)10.1附表一城市基础信息调查表 (46)10.2附表二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表 (49)10.3附表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表 (70)10.4附表四削减量计算核定表 (75)10.5附表五重新核定和补充划分后上报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登记表 (76)10.6附表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工程项目统计表 (77)11附件一饮用水水源地编码方法 (82)12附件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115)12.1前言 (117)12.2适用范围 (117)12.3规范性引用文件 (117)12.4术语和定义 (117)12.5基本要求 (119)12.6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119)12.7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121)12.8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123)12.9其它 (126)12.10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最终定界 (126)12.11监督实施 (126)12.12附录A(规范性附录)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要求 (127)12.13附录B(资料性附录)二维水质模型基本方程及解析解 (128)12.14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源保护划分概念模型 (131)13附件三源强系数及应用 (133)14附件四评价报告格式 (139)15附件五规划文本格式 (145)16附件六污染物名称及代码表 (147)1总论1.1工作背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
第一节设计原则本项目方案设计的原则为:1、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满足《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的规定要求。
2、提高全民意识、警示及保护地下水,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3、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警示牌上的图形和文字。
4、根据现场情况设计绿化形式及植株选择。
第二节设计范围本项目的内容包括:(1)设计内容包括:界标、警示牌图形文字;隔离栅布设;绿化。
(2)界标、警示牌的制作安装;隔离栅的采购、安装;绿化所需种植地整理、种植、浇水等。
第三节设计依据本项目方案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有: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3.《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环境保护指南(试行)》4. 《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5. 《饮用水水源保护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6.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政策》(HJ588-2010)第四节项目概况在饮用水水源区域做好防护措施,设立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采用隔离栅来进行物理防护,对水源地周边进行合理绿化,建立植被绿化,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拦截农业污染物进入水源,构建植被绿化防护工程。
① 隔离栅建设隔离栅的建设坚持以下原则:根据地形及实际情况,避开较大面积耕地、居住区,有利于彻底保护水源地的生态及安全,所用材质为PVC浸塑护栏。
② 警示牌设置在水源地区域显著位置设置警示牌,警示牌注明保护区范围及注意事项。
③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界标正面的上方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
中下方书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称,下方为监督管理电话等监督管理方面的信息,监督管理电话一般为当地村居主要负责人联系电话。
④植被绿化防护工程对水源地周围进行植被绿化,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植被蓄水能力,有效防止其他生物对水源地进行污染和破坏。
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第一条基本情况2007年,我国城市及县级政府所在镇共有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4002个,供水服务人口4.91亿,占全国城镇人口的83%。
南方地区以地表水水源地(含河流型与湖库型)为主,北方地区以地下水水源地为主。
从取水量来看,湖库型水源地取水量最大,地下水型水源地取水量相对较小。
第二条水质特征河流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河流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氨氮、溶解氧、铁、锰、COD Mn、石油类等。
湖库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总磷、总氮、COD Mn、BOD5等。
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地下水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氟化物、铁、锰、氨氮、硫酸盐等。
第三条管理状况1。
保护区划分全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大部分水源已完成保护区方案,但仍有部分水源的划分方案未获省级政府批复。
2.监测能力(1)站点设置。
据2007年统计,仍有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未设置监测站点,部分饮用水水源地仅设置1个监测点。
因水源地分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一个监测点难以全面反映水源地的水质状况。
(2)监测频次.据2007年统计,水源地监测点位和频次不能满足水质监督需求,常规监测点数量有限且自动检测点位甚少.监测频次也需进一步加强.(3)常规指标监测能力。
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均具备常规指标监测能力,县级城市及乡镇,多数不具备常规指标监测能力。
(4)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
省级监测中心站中,绝大部分监测站不具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全指标(109项)的监测能力。
县级市不具备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目前,绝大部分可能对水源地构成影响的有毒有机物质尚未纳入监测和管理范围。
3。
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现有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各地也颁布实施了多个饮用水水源环保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三篇篇一: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二○XX年五月目录1.总论 (1)1.1.工作背景 (1)1.2.规划原则 (2)1.3.规划编制依据 (2)1.4.规划范围与目标 (3)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4)2.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 (5)2.1.基本要求 (5)2.2.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 (6)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8)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 (9)2.5.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10)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 (10)3.1.基本要求 (10)3.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11)3.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价 (13)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控制 (14)4.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14)4.2.不达标水源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14)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4)5.1.基本要求 (14)5.2.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5)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16)6.1.基本要求 (16)6.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16)6.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18)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19)6.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19)6.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0)6.7.规划投资—效益评估 (21)6.8.规划实施保障 (21)7.典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1.重庆市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2.大理市湖泊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3.深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筛选技术示范 (23)7.4.沈阳市浑河地表—地下复合型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技术示范 (23)8.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24)8.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研究 (24)8.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研究 (25)8.3.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26)9.工作成果提交 (26)9.1.地市级规划成果 (27)9.2.省级规划成果 (27)9.3.国家级规划成果 (27)1.总论1.1.工作背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创作者:玫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发展,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
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第四条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治理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六条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得影响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条根据需要可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及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准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