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解能力与阅读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_陆燕
- 格式:pdf
- 大小:172.47 KB
- 文档页数:3
非英语专业学生接受式隐喻能力与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研究高磊(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和评价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自身的接受式隐喻能力和英语阅读水平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测试呈中低水平;接受式隐喻能力和英语阅读水平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接受式隐喻能力阅读水平相关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1引言较早使用“隐喻能力”这一术语的是Flahive与Carrell (1977)、Gardner与Winner(1979),随后Danesi(1986)、Low (2001)及Littlemore(2001)Azuma(2005)从相对不同的视角对该概念做出了进一步界定。
Azuma(2005)提出了隐喻能力主要由接受式隐喻能力和产出式隐喻能力这两部分组成,并指出接受式隐喻能力指在一定语境下能够辨认和解释目标语中隐喻的能力。
隐喻能力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代表有Littlemore(2001)、Azuma(2005)、姜孟(2006)。
Azuma(2005)运用了接受式隐喻能力测试、产出式隐喻能力测试来考察受试的隐喻能力。
国内学者姜孟运用实证方法从学习者词汇使用的角度考察了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发展情况及其隐喻能力与英语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之,围绕隐喻能力开展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接受式隐喻能力和英语阅读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更鲜有报道。
因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和评价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自身的接受式隐喻能力和英语阅读水平间的相互关系。
2研究方法2.1样本选取6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受试者,来自学校B层次授课班级,高考英语成绩在90到110分之间。
2.2测试问卷接受式隐喻能力测试问卷是在Littlemore(2001)和Azuma(2005)已有问卷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分别测试隐喻识别能力、测试隐喻解释能力和习语阅读理解能力。
隐喻功能视阙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隐喻,隐喻功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里。
目前,鲜有教材用专门的篇幅介绍它,只有个别单元的课后练习题里粗略地提到这种修辞手法,没有相对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隐喻的认知机制,也没有大量的练习题和补充性的材料帮助学生加强和巩固这部分知识。
如果老师不讲解,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渠道或意识去了解和掌握它。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经常被人们有意或无意识地运用到话语或语篇中,来间接地表达所思所想。
因此,如果不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的功能以及其在语篇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很难深度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地从隐喻功能的角度探究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驱动作用,以期为促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一个视角和方法。
课题界定:本课题的名称是“隐喻功能视阙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
本研究探讨的是隐喻的5大功能:修辞功能、认知功能、语篇功能、语用功能和文化功能。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大一、大二期间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的教学。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的学者就隐喻和阅读的研究更关注于隐喻在专门用途英语(ESP)方面的应用。
Marisol Velasco Sacristán (2005)表明隐喻在第二语言商务英语学习者的教学中是一种有用的手段:有助于提高二语学习者技术和半技术词汇的意识和专业阅读水平。
Frank Boers (2000)通过一个小规模的实验证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对他们的专业阅读是有好处的。
国内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隐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刘祥云(2011)指出,运用隐喻研究成果来指导外语教学,已经成为目前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8年20期师资·人才高教学刊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基于隐喻能力的思辨能力培养研究张录文(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18)一、概述思辨在国内外都具有悠久的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思辨能力在治学过程中的培养。
早在东周春秋时期,孔子便告诫广大学习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
”到了秦汉时期,《中庸》第二十章在“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辨”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至此,思辨能力成为中国自古以来教书育人孜孜以求的本质。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只有提高思辨能力,才不会被纷繁芜杂的言论所遮蔽,从而更加适应这个社会。
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去甚远(孙有中,2015)[3]。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状况如此令人堪忧,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思辨能力培养又是怎样一番境况呢?邹绍艳等(2015:6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加重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导致思辨缺失;在培养思辨能力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亟待改革[4]。
有鉴于此,本文试从隐喻能力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作一番探讨。
二、隐喻能力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可能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正如Lakoff&Johnson(1980:4)所指出的:“隐喻无所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中,人类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
[5]”许多普遍的概念,如时间,状态,数量,都是通过隐喻关系来理解的。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以隐喻为思想和概念化奠定了基础,将注意力从语言中的隐喻转移到思维中的隐喻。
束定芳(2000:50)强调,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6]。
王寅(2001:309)在研究了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后归纳道:“可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合作用到另一个概念域,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从而可获得隐喻义……更重要的是该理论不仅解释了语言现象,而且还解释了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人类心智的本质性特征。
阅读理解中隐喻认知的关联性作者:李卫清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5期一、隐喻认知是阅读理解的主要认知工具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反映人类思维的语言也充满了隐喻。
在语言中,概念隐喻及其语言表现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来自隐喻概念”(马越,2005)。
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omnipresentprincipleoflanguage)(束定芳,1998)。
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
因此,我们在英语阅读中会频繁地接触到大量反映隐喻式思维的语言表达。
从语言的发展看,一方面,在语言的最初使用过程中,人们创造的初始词汇多表示具体的、由身体直接感知的事物和行为。
当人类从这些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会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难懂的概念,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上,语言中的隐喻便由此产生。
另一方面,社会在发展进步,科技领域及日常生活中新的、需要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层出不穷,并且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体验的,但是用来表达的词语与新生事物之间、词语与源自体验的概念之间有时存在着空缺,而隐喻的使用正是通过扩展不同词语的意义来填补这些空缺的。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就起到了使语言单位产生新意义的功能,首先是赋予词和短语新的意义。
可见隐喻现象丰富了人类语言的知识宝库和语言的表现力。
当然,隐喻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并不局限于独立的词、短语,它可以扩展到句子、段落乃至整个语篇。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语篇中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隐喻的普遍性赋予了语篇的隐喻性特征。
阅读中语篇意义的建构是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以译解字、词、句所获得的信息作为理解的部分线索或基础,运用非语言知识或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凭借相关的图式作出的概念预测来实现理解。
在现实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不同层次的篇章信息中部分信息是明确的,大部分信息是建立在超常规的认知基础之上的,需要读者利用明示的信息并结合一定的语境进行推导才能获得。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探讨作者:陆燕琴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4期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正是开始接触知识的阶段,是学生思维大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阅读理解则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中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结合实践,从教学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理解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70-01阅读能够使人不断的进步,对知识进行更新,帮助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获取更多的信息。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所养成的习惯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小学阶段要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习惯的形成。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的组织语文教学,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更好的提升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化更加明显,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于阅读知识的个性化追求。
所以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在对学生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句子的分析和词语的讲解,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同时老师在学生发表和主流不一致观点的时候也要分析原因,多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进行鼓励。
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观点的认同,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阅读,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密切相关,语文同时也是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更加深刻的领悟知识,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隐喻,在认知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作者:纪燕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第3期纪燕《认知语义学》( 束定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讨论了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中的中心话题。
该书概述了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并结合实例探索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为语言研究者、语言教师、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等了解当代认知语义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中,隐喻作为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在该书中得以详细讲述与呈现。
隐喻,又称暗喻、简喻。
在语言学中巧妙地使用隐喻,对表现手法的生动、简洁、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灵活、形象。
在英语中,隐喻(Metaphor)是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
隐喻基于人类的体验基础,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类概念具有强大的认知力,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常常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隐喻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诸种事物的一种重要认知活动。
语言是隐喻的一种表象,隐潜于这一表象背后的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人类思维行为。
《认知语义学》一书从语言隐喻出发,明确突出了隐喻的认知基础,不仅对隐喻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详尽地表述,还对隐喻的运作机制、隐喻与转喻之间的转换、隐喻与明喻之间的区别以及隐喻研究应该加强的若干课题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详细地研究,对语义学、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束定芳先生将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经典力作。
早在1996年他就发表了构式语法与语言习得的著作。
此后,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教学研究。
这本《认知语义学》凝集了他多年研究的新作,不但从理论上阐述语言学的魅力,还运用例子说明怎样在根据理论设计语言课堂教学和语言课程大纲。
隐喻理解与语言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来传达深层含义。
它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演讲和日常交流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然而,隐喻的理解对于语言理解能力是一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隐喻理解与语言理解能力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首先,理解隐喻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背景知识。
隐喻通常隐藏着抽象的概念,如将“时间”比作“河流”,将“爱情”比作“火焰”。
这些比喻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联想和推理,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意义。
因此,对于非母语者来说,理解隐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他们需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抓住隐喻中的含义。
其次,隐喻的理解涉及到认知能力的运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理解隐喻的过程涉及到触发联结网络中的新节点,从而实现概念和形象的转换。
这就需要读者或听者具备灵活的思维和联想能力。
研究表明,儿童在发展初期对隐喻的理解能力较低,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个体的隐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理解与个体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然而,隐喻理解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同一隐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变得无法直接翻译。
比如,英语中的隐喻“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在许多文化中具有普遍性,但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将时间比作流水,表达出时间的流逝无法挽回。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不同形式和思维方式。
除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个体的隐喻理解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认知资源的充足程度、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兴趣和关注点等。
研究表明,对某些领域特别感兴趣的个体更容易理解和运用相关的隐喻。
这反映了隐喻理解与认知、情感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的关系。
综上所述,隐喻理解与语言理解能力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理解隐喻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背景知识,同时也需要运用认知能力进行推理和联想。
在华留学生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水平的实证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广泛应用于语言表达中。
然而,隐喻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词汇认知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华留学生的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为隐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在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取样本,共收集了3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参与者的基本信息、词汇认知水平以及隐喻理解与运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在华留学生的词汇认知水平与隐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具有较高词汇认知水平的留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隐喻,而词汇水平较低的留学生则较难掌握隐喻的含义和运用方式。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留学生的语言学习经验和学习动机对隐喻能力的影响较大。
在国内学习时间较长、接触中文环境较多的留学生,其词汇认知水平和隐喻能力更高。
此外,留学生对于学习中文的目标和动机不同,也会对隐喻能力产生影响。
那些对中文文化和语言感兴趣的留学生,通常拥有较高的隐喻能力。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隐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华留学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应注重词汇的积累和理解,为提高隐喻能力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隐喻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隐喻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语言活动,如隐喻创作、隐喻解读等,以提高他们的隐喻运用能力。
总之,本研究探究了在华留学生的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这一发现对于隐喻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留学生的词汇水平和学习动机,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隐喻理解能力与阅读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作者:陆燕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认知隐喻的研究已经进入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阶段。
利用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理论研究隐喻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之间的关系,基于实证发现不同性别被试的隐喻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整体隐喻理解能力与阅读理解水平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相关。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隐喻能力的可教性,提高学生隐喻能力,促进阅读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解;显著相关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93—03一、引言传统的隐喻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
20世纪,Richards[1] 提出了新的隐喻观,即隐喻的互动理论,把隐喻带入了认知学领域。
他认为隐喻由本体和喻体组成,前者是一种概念,客体或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意指,后者指用来与前者对比的一种意象。
据此观点,隐喻的本质就在于隐喻表达与其出现的语境之间的互动。
Lakoff 和Johnson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2]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制约和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因素,这种因素根植于人性。
Cameron 和Low[3]出版的《隐喻的研究与应用》,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应用型研究阶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投身于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相结合的隐喻研究中来。
二、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的理论研究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研究,进入20世纪30年代的语义学研究再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等多学科研究。
国外隐喻能力的研究多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共识,即承认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人类总是以具体事物或涉身体验来认识抽象概念,并认为隐喻的理解和产出反映潜在的总体认知过程,包括相关域(源域和目标域)知识的激活、大脑意象、片段记忆,范畴化、语境运用、类比推理、联想流利、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等过程[4]。
二语阅读教学中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应用研究作者:叶丹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9期【摘要】二语阅读是二语学习及教学的重要目标。
隐喻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无处不在,在二语阅读教学中结合隐喻理解加工机制,能使二语学习者更高效地掌握阅读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文中的隐喻句子为例,探讨【关键词】阅读教学;隐喻;加工机制1. 引言随着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被视为一种思维方式被学习。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本质以及根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之一,也开始进入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领域。
对隐喻的认知研究在二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已有的隐喻认知理论和实验研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从不同角度对隐喻加工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成果对隐喻句理解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如关于语言理解的抑制机制是语言理解也是隐喻理解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集中介绍抑制机制研究,以隐喻句子为语料,探讨这一机制研究对二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抑制机制研究现状综述抑制机制在国外语言学、认知及心理等学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丰硕。
根据结构建构理论(Gemsbacher 1990),理解是一个通用的、对被理解内容建造连贯心理表征,理解者心智建构中的记忆节点的激活程度受强化与抑制两大认知机制的调节。
在母语理解中较多研究证实了隐喻理解加工的双重假设。
然而关于二语隐喻理解,有人赞同双重假设,即二语学习者抑制了与隐喻理解不相关信息的激活;有人提出“促进而无抑制”现象,即在二语理解中,重复或者关联的信息,虽能获得正启动效应,但是无关的信息却并不被抑制,也就是,二语学习者的抑制机制缺乏效率。
Mercier et al.(2013)实证得出二语经历会强化学习者的认知控制能力,这有利于他们在理解中更关注于相关信息,从而增加其抑制不相关信息干扰的能力。
吴诗玉等(2014)采用跨模式启动试验,证实了隐喻理解加工的双重假设,二语隐喻的理解加工既强化隐喻喻体相关属性的激活,又抑制不相关属性的干扰。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广泛存在。
英语中的隐喻使用尤为常见,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隐喻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隐喻的理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两种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对象为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旨在了解他们对英语隐喻的理解程度和难点。
实验部分则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隐喻理解上的差异。
实验设计为两组:对照组为英语本族语者,实验组为中国英语学习者。
所有参与者需完成一项包含隐喻理解题的实验任务。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将分别从反应时间、正确率、认知负荷等方面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隐喻时存在一定困难。
其中,词汇和语境的匹配程度、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二语习得水平等因素均对隐喻理解产生影响。
在实验环节,我们发现虽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理解上的正确率有所提高,但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他们在处理隐喻时的反应时间较长,认知负荷较大。
英语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隐喻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在影响因素方面,英语水平、语境和词汇的匹配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不容忽视。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分配也是影响隐喻理解的关键因素。
与前人研究对比,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理解上的表现有所提高,这可能与英语教学中的针对性训练有关。
然而,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他们在处理隐喻时的反应时间和认知负荷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本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隐喻时仍存在一定困难,英语水平、语境和词汇的匹配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均对其产生影响。
与前人研究对比,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理解上的表现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针对性训练。
认知视角下二语学生隐喻理解能力障碍的实证研究*孙启耀张建丽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摘要:隐喻能力一直被认为是衡量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习得程度的重要标准。
据此,本文基于认知框架,从语言理解的感知阶段,解析阶段和使用阶段考察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发展,具体表现为隐喻理解能力问题。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英语专业学生隐喻理解障碍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阶段:感知阶段(词语辨识和注意控制)、解析阶段(语法分析能力欠缺和整体句子意识薄弱)以及使用阶段(认知图式影响)。
最后笔者就如何结合认知框架理论培养学生隐喻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认知视角隐喻能力隐喻理解An Empirical Study into the Obstacles of MetaphoricalComprehension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Abstract: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s alway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a secondlanguage learner’s proficiency of English.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by Anderson(1995), this paper i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f Englishmajor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hase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perception, parsing and utilization.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we find English majors’barriers on decoding metaphors are mainlyexposed from the following phases: perception phase (words distinction and attention manipulation),parsing phase (lack of grammar analysis and the holistic sentence consciousness) and utilization phase(cognitive schema influence).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develop students’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on the findings mentioned above.Key Words: cognitive perspective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metaphor comprehension1. 引言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
作者: 杨珺;齐丹媛
作者机构: 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邯郸056005
出版物刊名: 邯郸学院学报
页码: 90-9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隐喻能力;实证;词性;源域;目标域
摘要: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五类不同词性隐喻理解中的解析发现:高校低年级学生在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过程中的难度相对较大;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隐喻理解能力相当;三个年级学生会相似程度地出现映射错误;不同词性的隐喻理解在正确率方面没有固定规律;而学生的隐喻理解能力与语言学习中西认知的差异相关。
发现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可以和英语课堂结合,不仅能提高隐喻理论知识,也能提高语言能力。
Fostering Metaphorical Thinking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milarity of Metaphor A Case Study on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作者: 陆燕
作者机构: 三明学院外语系,福建三明365004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5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隐喻 隐喻思维 相似性 大学英语
摘要: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创造相似性是隐喻的重要特征。
隐
喻思维是一种认知能力,是通过已知事物去认识和感知未知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强化学生语言的敏捷感、训练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4年第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9,2014第30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30(总357期)Total No .357收稿日期:2014—03—06作者简介:陆燕(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及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隐喻认知与大学英语阅读”(JG02113JX53)。
隐喻理解能力与阅读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陆燕(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南京210003)摘要:认知隐喻的研究已经进入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阶段。
利用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理论研究隐喻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之间的关系,基于实证发现不同性别被试的隐喻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整体隐喻理解能力与阅读理解水平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相关。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隐喻能力的可教性,提高学生隐喻能力,促进阅读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解;显著相关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93—03一、引言传统的隐喻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
20世纪,Richards [1]提出了新的隐喻观,即隐喻的互动理论,把隐喻带入了认知学领域。
他认为隐喻由本体和喻体组成,前者是一种概念,客体或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意指,后者指用来与前者对比的一种意象。
据此观点,隐喻的本质就在于隐喻表达与其出现的语境之间的互动。
La-koff 和Johnson 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2]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制约和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因素,这种因素根植于人性。
Cameron 和Low [3]出版的《隐喻的研究与应用》,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应用型研究阶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投身于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相结合的隐喻研究中来。
二、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的理论研究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研究,进入20世纪30年代的语义学研究再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等多学科研究。
国外隐喻能力的研究多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共识,即承认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人类总是以具体事物或涉身体验来认识抽象概念,并认为隐喻的理解和产出反映潜在的总体认知过程,包括相关域(源域和目标域)知识的激活、大脑意象、片段记忆,范畴化、语境运用、类比推理、联想流利、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等过程[4]。
国外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尚无统一固定的标准,呈现的是多维度、多方法、由点及面、环环相扣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
严世清[5]发表了国内第一篇隐喻能力的理论性文章《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
汪少华[6]指出,隐喻的认知过程是话语理解的关键环节。
石磊、刘振前[7]分析了隐喻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探讨了从广度和深度加强隐喻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度。
许保芳、袁凤识、王立非[8]对认知风格和隐喻理解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语学习者在口语或者笔语中都较少使用隐喻性语言,不仅仅是因为目的语的意象图式和概念结构难与母语中的概念结构共存,也是由于受到个体本身认知风格等心理特征因素的影响。
国内外隐喻能力实证研究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和范围。
三、隐喻理解能力的定义Danesi [9]认为,隐喻能力是识别与使用新颖隐喻的能力,主要包括语境的恰当性和工具性策略两个方面。
前者指识别概念英语意象的能力,后者指在交际中正确使用概念图式的能力。
Low[10]将隐喻39能力的定义概括为隐喻意识与理解以及隐喻创造策略两个大方面。
本文隐喻理解能力指的是认知主体基于自身体验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建立语义关联,通过图式映射对隐喻进行概念上的深层次加工的能力。
以往国内的隐喻研究多针对单个名词性隐喻或者概念隐喻句子的理解和阐释,对完整的语篇理解关注较少。
但在实际的外语掌握中,隐喻不仅仅是由词汇构成的短句。
它由点及面,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扩展成贯穿始终的语篇。
四、研究设计1.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二语新奇隐喻句子理解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如何?(2)性别差异会不会导致隐喻理解能力的差异?(3)名词性隐喻句子的理解对低年级学生理解完整的篇章的影响是否显著?2.研究被试被试来自江苏一所省属高校一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为了获得不同性别的实验数据,取样时,有意选取了一个文科的自然教学班和一个理科的自然教学班。
分发隐喻理解能力测试和阅读理解水平测试卷98份,共收回有效问卷88份,其中男生46份,女生42份。
3.研究工具本研究的工具为隐喻理解能力测试和阅读水平测试两部分内容。
隐喻理解能力测试包括8个新奇隐喻例子,全部选自于Katz et al[11]隐喻例句。
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词汇因素导致的对隐喻理解的偏差,8个句子中的词汇都处于学生可识别的范畴。
选项采用1 5级量表,1代表最难理解,5代表最容易理解。
本研究采用的例子难度系数近似,本体由抽象和具体的名词构成,喻体也由具体和抽象的名词构成,保证了句子类型的多样化。
阅读理解包括了2篇大学英语2级难度的文章,选自期末考试的备用卷B卷。
本次实验共10题,每题1分。
由于大学英语期末试卷实施考教分离,期末试卷的阅读理解难度适中,客观公正。
4.数据收集测试前,对被试讲清此次问卷的科研目的,减轻被试的心理压力。
讲明具体填写要求,确保没有疑问。
填写过程中提醒大家根据实际状况填写,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隐喻理解水平测试历时5分钟,2篇阅读理解限时20分钟收回。
所有调查材料当场回收后,将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与讨论1.不同性别被试隐喻理解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1不同性别被试隐喻理解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男性平均值标准差女性平均值标准差F Sig.Sig.(双侧)Artists are gods.1.95651.03182.4048.88509.048.828.032 A lawyer is a light-house.2.71741.02552.8333.881151.174.282.573 Money is blood.3.0000.988833.4285.88739.001.971.036 Poems are the seedsof culture.2.9130.962013.1429.783101.503.224.225 Wisdom is a weath-erman.2.5435.935873.0952.905531.101.297.006 Time is the skin ofan onion.2.56521.24102.73811.1489.037.849.501 A dynasty is a play.3.0000.894433.35711.03172.159.145.086 Understanding is thefather of memory.2.4130.804882.9286.86653.459.500.005阅读理解6.17391.51006.95241.60712.836.096.021 (P<0.05表示显著差异,p<0.01表示巨大差异,N =88人,男性46人,女性42人)女生的新奇隐喻句子理解难度均值得分高于男生,分值越高表示越容易理解这些隐喻。
总体阅读理解得分女生=6.9524,也高于男生=6.1739。
从双侧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第1、3、5、7、8句的理解中,性别差异导致学生对隐喻句子的理解难度存在显著差异。
女性在语言上的天赋要高于男性,但导致隐喻能力和阅读水平都高于男性的结果,除了语言能力本身的差异,是否还与认知能力和个体差异等等存在对应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第2句和第6句理解差异较小,而且平均分值低。
上述的两个难句,并不是通过查字典就能解决阅读和认知上的障碍,在中国社会中,律师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在群众生活实践中。
而传统的时间隐喻,往往是生命,或者海绵里的水,因此第2和第6句的隐喻理解有较大难度。
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有认知基础的,是通过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而产生的结果,它是理解事物、建构现实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互相的作用。
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着各自的语言,要准确地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隐喻,学习目的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如果不了解上帝造人的神话就无法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对照语境,我们无法评估字面意义的适切性和真实性,因此用会话原则和隐喻认知推断出非字面意义。
这里的Clay隐喻man,49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明白这是用上帝造人比喻老师艰辛且神圣。
2.隐喻理解能力、阅读水平以及性别的相关分析表2隐喻理解、阅读水平与性别相关分析结果性别习题1习题2习题3习题4习题5习题6习题7习题8分数性别1句子1.0321句子2.573.0191句子3.036.017.9921句子4.225.029.088.5651句子5.006.115.287.224.4981句子6.501.009.008.439.526.018句子7.086.021.190.366.343.005.1601句子8.005.023.592.092.228.006.167.0291阅读:显著双侧Pearson 相关.021.245*.004.306**.003.308**.007.286**.002.333**.001.340**.163.150.001.354**.004.301**1(*.P<0.05表示显著相关,**.p<0.01表示极相关,N=88人,男性46人,女性42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阅读水平与隐喻理解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隐喻理解、阅读水平与性别之间都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相关。
隐喻的认知过程为话语理解中的关键环节,这一认知过程并非简单的语义联系。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联想、推理概括、演绎等方式,在意象图式平台上实现对目标域的理解,对词汇表层意义的掌握往往不能实现整体语篇的理解,只有通过隐喻认知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遵循会话原则,实现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帮助读者实现深层含义的解读。
六、结语本研究通过对88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隐喻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测试,发现学生的总体隐喻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