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研究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40.03 KB
- 文档页数:4
区域治理LIVELIHOOD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佛山市为例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陈燕霞摘要:进入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始终在增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更多地跟随父母迁往城市,而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如教育问题、城市融入问题等,也成为了社会治理过程的重要内容。
佛山市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个群体的城市融入。
面对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责任主体保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权利,加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笔者通过“小候鸟”社区项目,对随迁子女、外来务工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调研访谈,了解佛山市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生活、学习状态及面临的城市融入困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中图分类号:D5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275-0003新时期,改革进程迅速,农民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201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9077万,比上年增加241万,增长0.8%。
外出务工人员17425万,增长0.9%。
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因素影响,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并不尽如人意,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让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关乎着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也是未来关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及概念界定(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农民工群体。
广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底佛山市常住人口为815.86万,比2018年增加25.29万,增长3.25%。
农民工是佛山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农民工的迁移不同于以往的个人迁移。
近年来,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从全家移民过来的。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的影响,加上文化习惯的差异,使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教育融入、文化融入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个人发展和身心都造成许多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是毫无疑问是顶尖的。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经济趋势发展愈发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看中了首都北京的发展前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纷纷离开家来到北京,希望在北京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北京,他们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渐渐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存在会给北京本地人带来危机感,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等。
我们小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所面临的的问题,走访了学校周边,重点采访了看管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足球场和篮球场的刘大爷以及打扫女生澡堂的阿姨,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北京的生活和他们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采访结束后,我们收获颇深,大爷和阿姨的故事也引发了我对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澡堂的阿姨有一位儿子,算算该是上一年级了,可我们却常常看到他在门卫室那写作业,一问阿姨才知道,原来是还在办入学手续,因为是外来人员,所以手续很繁琐很严格,需要很多的证件,比如暂住证,准生证,房东的房产证,结婚证等等。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尽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关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中强调指出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落实得却没有这么理想。
虽然城市公共资源已经向外来人口开放,但实际上,城市公共教育资源仍主要服务于城市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要接受正规的免费教育,需要“五证”------父母身份证、学生的计划免疫卡、暂住证、父母务工劳务合同或营业执照及家乡教育部门出具的借读证,只有这些证件都齐全了,才有机会免收择校费和学杂费,享受同城待遇,否则就要支付昂贵的借读费。
外来务工人员本来工资水平就不高,这昂贵的借读费无疑是雪上加霜。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城市归属感。
城市归属感是指个体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对于农民工来说,城市归属感的缺失不仅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研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对于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民工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农民工往往面对着工资低、工作辛苦、生活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加剧了他们对城市的疏离感和不满情绪,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经济水平,是提高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根本途径。
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可以帮助农民工实现在家乡的就业和创业,减少他们外出打工的需要,从而减轻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压力,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和社会保障,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也是提高他们城市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不仅事关农民工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城市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研究和关注,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农民工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信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中的一支重要劳动力。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归属感如何?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我们需要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
在城市中,农民工多数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或者是一些基础性工作,工作环境常常比较艰苦,收入较低。
他们常常租住在城市的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生活设施也不尽人意。
加之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限制,他们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也常常受到限制。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并不是很容易,他们往往处于城市底层,缺乏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我们需要了解农民工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城市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对所居住的城市的归属和情感认同程度。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城市并不是他们的故乡,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情感纽带,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农民工对于城市的情感认同并不强烈,他们更多的是将城市当做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而不是他们生活的故乡。
这与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因为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中的公共资源和福利,也无法融入城市的主流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
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调查,试图寻找解决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的方法。
首先是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改善,让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福利,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
其次是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技能和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
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也需要更多地考虑农民工的生活需求,改善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我们还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提升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
工人日报/2005年/11月/25日/第003版评论・综合强化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魏文彪据《北京青年报》11月21日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明显暴露,出现了犯罪率大幅上升且居高不下的局面。
对此,有专家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开始活跃,社会对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约束减弱,出现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是一种正常的趋势。
其中重要的一点,即由于对流动人口缺乏有效管理,外来人口犯罪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在我看来,当前犯罪者当中确有相当部分是外来人员,这有相关部门统计数据为证。
但外来人口犯罪者增多的背后,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原因,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对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约束减弱”所能解释。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受教育有限等原因,在就业上没有多少竞争力,他们不得已干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
一些生活无着而又不想放弃城市生活的人,就有可能在一些因素的诱使下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在谴责一些外来人员犯罪的同时,也应该反思驱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各种社会成因。
比如,一些城市对不同户籍人口采取的不同就业政策,为了照顾本区域人口的就业,不惜牺牲外来人员的平等就业权,这实际上加重了外来人员的竞争劣势,使他们在城市工作与生活愈加艰辛。
比如,外来人员不论在城市打工多少年都享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且在子女上学等诸多方面遭受歧视,这不但提高了他们在城市的生存成本,而且弱化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减弱了他们对城市的责任意识。
而城市愈是以不公平政策挤压他们,他们就愈可能对城市滋生不满甚至是仇恨,其中部分自控力差者就可能铤而走险,以犯罪作为报复城市给予他们不公的手段。
“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最好的刑事政策”。
所以,要减少和预防外来人口犯罪,最根本的,应该是加大反哺农村和农民的力度,将广大农民纳入各项基本保障体系,不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同时,城市应给予进城务工者以平等的公民待遇,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认同城市、热爱城市。
外来⼈⼝融⼊城市的社会学研究相关推荐外来⼈⼝融⼊城市的社会学研究论⽂摘要: ⽬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关键时期,适逢和谐社会建设正如⽕如荼进⾏,全⾯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关注城市化主⼒军的⽣存状态,成为当务之急.⼩商贩群体作为进城务⼯农民的⼀部分,⼀直以来很少被(略)的群体进⾏社会学研究.⼩商贩在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不容忽视,理应引起社会学界的关注. 本⽂(略)调查研究⽅法,从济南某⼩吃街商贩的⽣存环境⼊⼿,描绘出商贩的就业⽣态.在城市适应的概念基础上,通过观察将商贩进⾏分类,在陈述事实的过程中总结出各层次商贩之间的互动结构,根(略)动结构,以及群体同外部城市居民间的互动模式,进⼀步了解商贩城市融合途径与融合程度.形成商贩内部群体结构模式后,对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起的作⽤进⾏评价.根据具体的⼩吃街商贩城市适应情况,本⽂从内(略)影响进城务⼯农民城市社会融合的因素,并指出对策. 研究发现异质性来源的⼩商贩群体内部有清晰的交往结构,即依托于房屋租赁的“⼆房东”现象.“⼆房东”作为⼩商贩群体的.最⾼阶层,(略)⼰的能⼒和责任⼼保护了其他商贩,另⼀⽅⾯也阻碍了这些⼈与城市⽣活的直接接触,不利于其进⼀步城市化.“⼆房东”⾃⾝作为城市适应良好的商...At presen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enterin(omitted)al period. Coincided with the building of aharmonio(omitt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all stratum in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especially (omitted)al situation of the main force for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a pressing task. Small vendors as parts ofm(omitted)kers from rural area who search work opportunities in cities rarely have been treated as a separate sociological research (omitted)ll vendors have played...⽬录:摘要第8-9页ABSTRACT 第9页第1章导论第10-20页 ·研究缘起第10页 ·研究综述第10-17页 (⼀) 相关宏观理论第11-12页 (⼆) 移民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研究第12-16页 (三) ⼩摊贩相关研究第16-17页 (四) ⼩结第17页 ·资料收集⽅法第17-19页 ·⼩吃街简介第19-20页第2章⼩吃街的历史与现状第20-29页 ·综合概况与历史沿⾰第20-24页 (⼀) 社会经济环境第20页。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以绍兴市柯桥街道福年社区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与此同时,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在为城市的发展增添动力之时,也为城市管理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社区作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最基层的小单位,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绍兴市柯桥区柯桥街道福年社区管理者的访谈,对社区内居住人员(包括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居民)的问卷调查,整理出了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对外来人口在治安管理、环境卫生、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社会学知识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最后本文运用社区管理的理论和社会融合理论,提出关于社区部门、体系、队伍建设对策,社区建设内容方面侧重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自治建设,以此希望能帮助外来流动人口融入进城市,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外来流动人口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社会融合The research on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opulation——The Shaoxing KeQiao street Funian community as an example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level has reached a new level.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 when add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lso increased a great burden for the urban management. Community as the city management in on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in the role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growing. F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Shaoxing KeQiao street community manager interview, living in our community workers (including migrant workers and local residents) questionnaire, sorting out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for the migrant population, health,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ough the knowledge of sociology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Finally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put forward about the community department, countermeasure system, team construc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ntent focus o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s autonomy, the hope can help migrant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in the city get sense of belongingand happiness in your life.Key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Community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integration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各地域的发展速度不同导致贫富差距的产生,地域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了生产力劳动人口的流动。
绍兴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分析作者:施娇慧欧阳敏娜陆晶晶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期施娇慧欧阳敏娜陆晶晶(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经济系,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关注外来人口在绍兴的生活现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更好地为绍兴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是今后绍兴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外来人口在绍兴的城市归属感现状,对于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困难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关键词】绍兴;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家乡到城市谋求发展,在城市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他们为地区的建设发展贡献着不可缺的力量。
绍兴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座“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达9000亿、工业投资全省第一,全地区城镇收入浙江第一。
绍兴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他们工作在各行各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绍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外来人口做为一个游离于城市市民边缘的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在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同时,共同推进社会多元融合,即加强外来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促使其融入城市社会,也日益成为绍兴市城市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
1 绍兴外来人口现状浙江省作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先行省份,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来浙江就业。
2010年,省外流入人口就高达1182.4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813.5万人,年平均增长12.4%,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
同时,浙江省十年间户籍人口仅增加246.7万人。
2012年浙江范围的外来人口达2400多万,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地都是人口流向的主要城市。
[1]绍兴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有众多的外来人口,其中以外来务工者为主,主要从事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且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实际上的城市常住人口。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的生活困境和城市归属感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以期为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定义与概述城市归属感可以理解为对城市的自我认同感和情感依恋程度,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城市的认同、感情和责任感。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蓬勃发展的趋势下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感知和认同:由于农民工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区和街道对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很难融入到城市社区中,缺乏社区感知和社会认同。
2、就业不稳定:农民工的就业以临时工和零工为主,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保障,导致他们无法稳定居住在城市,也难以建立对城市的情感依恋。
3、住房困境:由于城市房价高昂,农民工只能选择低廉的租房或者集体宿舍,生活环境差,而这种不稳定的居住状态又会对他们的城市归属感产生负面影响。
二、原因分析1、社会身份认同不确定:由于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差异较大,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身份认同感不强。
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很难根据传统的价值规范去认可和接受城市社会。
2、城乡差异的障碍: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的习惯、思想和认知都存在城乡差异,与城市人交往和沟通时,语言、文化和思维习惯都会产生误解和障碍,因此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城市文化和习惯。
3、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城市具有多样化、开放和多变的特点,这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熟悉,因此如果农民工无法和城市生活环境产生共鸣和认同,就会产生情感上的隔阂和疏远感。
三、解决途径解决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政策、法律、文化等多种方面。
1、政策倡导:政府应该准备推出针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包括就业安置、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医疗教育等,以鼓励农民工加强对城市的依恋和认同感。
“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构建问题一、前言“外来人口”一个风口浪尖的词汇,一个关键却又被漠视的群体。
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城市中干着最脏最累最廉价的工作。
却受着城市人眼里的鄙夷心里的瞧不起。
最累的工作里却是几乎为零的社会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也将目光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好发展红利的阶层共享问题,从而让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在城市中找到尊重,找到归属感。
二、归属感缺失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仅靠土地耕作已经满足不了大多数农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优秀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待遇差距使原本在村镇的优秀资源加速向城市流动,从而更大的拉开了城乡差距。
城市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这对乡村人口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为了挣钱,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条件,为了有更高质量的生活,他们从乡村走向了城市。
他们进入城市后,当他们发现房价之高即使不吃不喝没个十年二十年也买不起一套房子的时候,当他们发现许多工作都要求本科硕士学历的时候,当他们在工资极低而可替代性极强的时候;心底油然而生的是不安,是焦虑,是自卑。
他们想到了回到乡村,可是来城市一遭,一没赚到钱,二没拿到物,怎么回去?所以只得继续着明天就可能下岗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使得他们没有胆量去买一套按揭的房子,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下岗就还不了贷。
进而,他们只能租房子住,而人口流动性大的社区很难建立社区认同感。
进而,外来人口聚居区成了垃圾横飞,犯罪率高的代名词。
曾经有位学者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外来人口聚居区治安很差,警方劝居民每户出50块钱给小区装铁门、请保安,但是几乎没人愿交。
因为大部分都是租住户,自己工作不稳定,自然不知道要在这住多久,为什么要给小区做固定投资;对于房主来说,反正自己不住这,被偷的又不是他自己,更没有必要。
这样,使得外来人口与城市隔离开来,不光城市人认为他们是外来人口,他们自己也这么认为,那么我只需要挣钱就好了,这个城市和我没关系,她漂亮也好脏乱也罢,只要我能赚到钱就好。
外来务工人员归属感探索本文从地域归属感与群体归属感两个层面调查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较低,经济因素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并且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收入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城市归属感。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宁波市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 4.5%,本科占 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2.1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1)地域归属感现状。
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
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
广东省东莞市,留着新潮发型的流水线工人。
CFP北京,一个年轻民工抵达火车站。
每年春节过后,上百万民工从家乡返回务工的城市。
CFP归属感,或称隶属感,隶属,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2 .是佛洛姆( E . F r o m m) 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 9 4 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在认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只想对方是属于自己的,也有人说是占有欲。
希望对方只对自己有所付出,有别于一般朋友的用心或形式,自己也愿意强烈回馈,同时只属于两人的。
所以,才会有爱的誓言、盟约,才会吃醋、嫉妒等等反应。
在群体内,成员可以与别人保持联系,获得友情与支持;成员间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行为表现是协调的,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在一致对外时,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体会到大家都同属于一个群体,特别是当群体受到攻击或群体取得荣誉的时候,群体成员会表现得更加团结。
随着房价飙升和工作流动性大,有一个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工作成为一般人拥有归属感的两个基本条件。
有归属感的一般就是有责任感的,责任感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对某些东西的归属感。
归属感分对人、对事、对家庭、对自然的归属感。
青少年时期对人的归属感较强,中年时期对事和家庭的归属感较强,老年时期对自然的归属感较强。
编辑本段相关概念一般来说,归属感属文化心理的概念。
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社会融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归属感与社会融入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归属感和社会融入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农民工来到城市,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他们往往来自农村,习惯了乡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方面,他们对城市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归属感。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也加剧了他们的归属感缺失。
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因素。
由于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收入相对较低,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降低。
其次是文化因素。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还表现在语言和行为方式上。
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融入主流文化,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二、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程度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社会融入是指个体在社会中获得认同和参与感的过程。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的社会融入程度相对较低。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只是临时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
其次,农民工往往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隔离现象,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
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认同感和参与感降低。
三、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和社会融入程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加强教育培训。
提供农民工接受城市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确保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基本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
3.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差距,减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离现象,促进他们的互动和交流。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_调研报告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摘要: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
农民工在城市归属感问题上呈现出不和谐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以强化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为切入点和重心,同时辅以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必要配套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社会;归属感所谓“归属感”,字面上的理解是“归于、属于某种事物的情感”之意,隶属于社会文化心理范畴。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指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村人口在实现由农村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后应当归属于城市社会的一种情感表达、心理认同和依恋程度。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目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完成了社会角色(由农民向工人转变)、资源获取方式(由依赖土地向不依赖土地转变)和空间位置(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改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融入城市社会。
当作为市民最重要的标志-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并没有出现农民工大量迁移户口、举家涌入城市的火爆局面,进城的民工依然处于“漂泊”状态,并没有迅速地实现身份的转变而溶入城市社会,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其中的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缺失是制约其溶入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
一、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上的不和谐态势=、总体层面上的不和谐。
笔者将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划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层面——地域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和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
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总体上呈现出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
主要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进城农民工留恋城市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留在城市定居,在地域上表现出对城市的强烈归属与认同。
但由于客观与主观、制度与观念、自身与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又对与城市居民互相交往、共同生活的意愿不强。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人口城市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人口城市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城市归属感是指个体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流动人口而言,由于其在城市中的短期居住和工作特点,其城市归属感相对较低。
他们常常面临着生活环境的不稳定、社交网络的不完整以及文化认同的缺失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并非完全缺失,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城市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城市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城市归属感可以促进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
当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产生认同感时,他们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建立起稳定的社交网络,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
这种社会支持和资源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
另一方面,主观幸福感也可以影响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
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他们越有可能对所在城市产生认同感,从而提高城市归属感。
影响城市归属感的因素:1.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的发展水平、经济状况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因素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
当城市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时,流动人口更容易对城市产生认同感。
2. 社会心理因素: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交关系和文化认同等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归属感。
当流动人口能够建立起稳定的社交网络,获得社会支持,并与城市文化产生共鸣时,他们更容易对城市产生归属感。
提升流动人口城市归属感的策略:1.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流动人口的基本需求,增加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况调查课题论文第一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况调查课题论文绍兴县马鞍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态调查报告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镇务去开辟新的人生之路,寻找新的生活姿态。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构建和谐城镇我们做了此番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状况普遍有所提高,但在住房,子女就学,维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改善;提高。
在我们的城市里有着这样一群可敬的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打拼;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的用自己辛劳和汗水,铸就着城市的辉煌。
他们是构筑城市的一粒粒微尘,他们有着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外来务工人员,但他们也是折射着城市荣辱的一束束亮光,给城市增添着希望的光环。
社会需要感恩,需要互帮互助,我们的社会需要给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
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调查的情况。
生活————一、收入不高生活节俭略有结余外来务工人员人均月支出为1165.15元,伙食费用是其最主要开销,其次是住宿费用。
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收入与我市城镇在岗就职居民月平均收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城镇居民收入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均月开支为1165.15元,其中用于住宿的费用平均为262.51元,用于伙食消费的为423.40元,用于通讯的有107.96元,用于生活用品的有129.54元,其他消费的有276.06元。
一.住宿靠租房吃饭自己煮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村镇私人出租房屋。
近年来,城市中的房价不断攀升,加之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外来务工者在城镇生活的成本。
务工者大多居住在出租房,也有一部分住在员工集体宿舍,自己购房居住的较少。
总体来讲,用人单位有提供宿舍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人还是以租住房屋的形式来解决住宿问题,且年轻务工者合租的情况比较多。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内容提要:本文从一种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我国进城农民工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研究。
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表现出一种矛盾不和谐的态势,即对城市社会在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
这种状况对进城农民工和城市社会都可能并已经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地域归属感群体归属感一、问题的提出“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农民工问题正同时处在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
也许正缘于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同时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流动行为的研究、农民工内部的分化或分层状况、农民工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农民工的社区研究以及农民工外出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现代性的影响、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1],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中宏观层面和显性的角度出发,而从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城市融入和适应等微观层面和隐性角度的专门研究显得不足。
然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解决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不可不研究。
就如本文研究的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其不仅是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程度的重要表现和参照,同时也是影响进城农民工城市适应和城市社会稳定与整合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很多的行为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合理解释,例如进城农民工的迁移与回流、进城农民工的行为失范与犯罪、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摩擦与冲突等等。
对进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的专门性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但在对农民工问题的相关研究中有很多零星涉及。
比如,“我们认为这种(与城市)接触的经验也会带来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而‘村民’心态使农民工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只有自卑的‘陌生人’的感觉”[2],“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就会使他们只有家乡意识而没有他们所在城市的社区意识,对所生活的城市社区没有归属感,更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3],“要使他们(农民工)既是城市生活的创造者,又是城市生活的享受者,以致对城市产生归属感”[4],“(农民工)获得了一些较为现代化的观念,但仍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引导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社区的主人”[5]。
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研究论文本文从地域归属感与群体归属感两个层面调查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较低,经济因素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以下是“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21和李芳2021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2.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1地域归属感现状。
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
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
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群体归属感现状。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
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
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
综合来说,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处于中等水平。
3整体城市归属感。
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
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均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
其中,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达到了3.37分,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
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影响程度较大。
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
该统计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发现,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渐增长趋势,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
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均值为3.69分,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
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
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3.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第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
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
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身份归属感较低,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
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
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上,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变动性比较大。
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
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
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
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
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
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
同时,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该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4、结论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水平总体不高,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重点从经济因素和城市因素着手来提升他们对宁波市的归属感。
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能够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宁波,在宁波长久工作居住,有助于经济建设的稳定,有效避免“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