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难治性慢性溃疡中西医治疗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7.94 MB
- 文档页数:45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医治疗发布时间:2021-05-14T10:39:56.0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期作者:任宇珂任劲松[导读] 本文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结合笔者自身临床心得体会,归纳分析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特点任宇珂任劲松江阴市中医外科医院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本文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结合笔者自身临床心得体会,归纳分析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特点关键词:下肢静脉性溃疡、外治法、中医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VLU)是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中医称之为“臁疮”,俗称“老烂脚”。
此病经久不愈,抑或愈合反复发作,继发感染则溃疡化脓,损伤血络则溢血不止,损伤筋骨则形成慢性骨膜炎,少数病人可因缠绵多年不愈而导致岩变。
西医治疗本病多集中在防止疮面感染和对创面进行保护、外用生长因子等措施上,总体疗效不理想。
而本病则是中医外科诊治的优势病种之一,有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经验。
笔者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内服和外敷相结合的方法,去弊创新,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疗效,特总结报告如下【病因病机】本病起因为站立过长时间或负重过度,导致小腿筋脉横解,瘀阻脉络,肌肤失养,瘀久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1]。
国内知名学者唐汉钧教授等认为本虚、瘀滞及腐变是臁疮的主要发病因素,其病机演变为“始于虚,变于瘀,坏于腐”[2]。
“虚”是因,虚之为病多由于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瘀”是病理基础,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久则成瘀;“腐”为果,瘀久蕴热,至皮损肉烂筋腐。
反之,“腐”至肌肤、经脉溃腐损伤进一步加重“瘀”,瘀腐日久,津液亏损,又进一步加重“虚”的程度。
在临床治疗上紧紧围绕虚、瘀、腐这三个方面,屡有良效。
【辩证论治】1.内治法:1.1 气滞血瘀证:主证:疮面腐肉不脱,干结,苍白,周围皮色暗,黑肉芽色淡;四肢觉沉,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下肢静脉性溃疡(完整版)一、概述下肢静脉性溃疡,又称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淤积性溃疡,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外侧的慢性溃疡,其特点为难愈且易反复,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俗称“老烂腿”,中医称之为“臁疮腿”。
占腿部溃疡的70%-90%。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是下肢静脉性慢功能不全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可达1%-2%,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更高。
2008 年,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1]。
下肢静脉高压是导致下肢静脉性疾病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持续的静脉高压增加毛细血管后血管透壁压,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损伤、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吸收障碍、慢性炎症反应,代谢产物堆积、组织营养不良、下肢水肿和皮肤营养改变,最终导致溃疡形成。
下肢静脉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有:①静脉反流,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逆流导致下肢静脉高压。
②静脉回流障碍: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近端静脉阻塞造成的回流障碍引起的静脉高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下腔静脉综合征等。
③先天发育异常: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 综合征);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syndrome,KTS)等。
其他可能会妨碍静脉血流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站立或负重工作、妊娠、肥胖、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畸形、水肿、腹水、外伤后及腿部肿瘤等。
下肢静脉性疾病临床常用分级为CEAP分级法,C0~C6 共7 级。
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外治及临症施护作者:刘晓峥张琼肖韦叶静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慢性皮肤溃疡又称难治性溃疡[1],是由于皮肤或黏膜组织缺损且合并慢性感染,伤口不能及时愈合导致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共同特征是体表皮肤经久不愈,病程缠绵。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所致。
我科自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对46例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实施中医外治及临症施护,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临症施护【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72-02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25,女21例;年龄34~89岁,平均49.5岁;病程1月~6年,平均3个月。
1.2 伤口分级按Wagner分级标准[2]分为5级,I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II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III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IV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Ⅴ级:全足坏疽。
I级16例。
II级28例。
III级2例。
IV级0例。
Ⅴ级0例。
溃疡面积最小0.9×2cm,最大8×11cm。
1.3 伤口临床证型按王永炎下肢溃疡分型,湿热下注17例,创面色黯,或附上脓苔,脓水浸淫,臭味难闻,四周浸肿灼热;脾虚湿盛9例,病程日久,创面色黯,黄水浸淫,患肢浮肿;气虚血瘀20例,溃烂经年,腐肉已脱,起白色厚边,创面肉色苍白,四周肤色黯黑。
2 中医外治2.1 评估评估患者伤口类型、分级、面积、创面组织形态、潜行、窦道、渗出液、疼痛及相关心理、社会、饮食问题。
了解来科前的伤口处理,每周评估1次,若伴有感染每次换药均需评估。
2.2 伤口常规处理 0.9%nacl注射液棉球清洗伤口,待干。
伤口周围皮肤胶布痕迹以75%酒精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