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看法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哎呀,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
想想那些古老的文明,比如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中国,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蓬勃发展的。
要说埃及,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尼罗河,那可真是个“养命”的河啊。
没有它,埃及人估计连小麦都种不出来,更别说建立金字塔,哎呀,那多伟大的工程啊!他们依靠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来灌溉农田,简直就像上天给他们送来的“水资源包”。
要是没有这条河,古埃及人恐怕只能吃沙子了。
再说说两河流域,那可是“文明的摇篮”啊。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兄弟,把周围的土地变成了富饶的农田。
这些河流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水源,还带来了丰富的泥土,种种作物,养养牲口,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想当年,巴比伦和亚述那些城市,简直是个个都风光无限,都是在这两条河的滋养下慢慢长大的。
没水,没土,文明就成了空中楼阁,谁也不能指望。
古印度呢?印度河流域可真是个宝地,历史悠久的哈拉帕文明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发源的。
印度河就像个温柔的妈妈,轻轻地哺育着这片土地,让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发展,城市也因此兴起。
古印度的地理环境也很特别,山脉和河流的组合,给他们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外敌不容易入侵,文明得以安稳发展。
听说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在这样的环境下,古印度的文化、宗教和科技都发展得特别快,简直是如日中天。
而咱们中国,黄河和长江的角色可不简单。
黄河,哦,那可是真正的母亲河,滋养了华夏儿女。
想当年,黄河水泛滥,带来了丰沃的土地,古代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朝代。
长江则像是奔腾的龙,哗哗地流淌,赋予了南方富饶的土地,水稻、茶叶都在这里发扬光大。
听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吗?这句话在古代中国是个大实话,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是影响了无数王朝的兴衰。
地理环境也给古代文明带来了不少挑战。
比如说,沙漠、山脉和气候变化,都是古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埃及人得面对沙漠的严酷,古印度人要应对季风的影响,中华文明也要忍受黄河的洪水。
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奥秘的蓝色星球。
在这个星球上,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塑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使命,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地理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分布、生物多样性等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比如,高山峻岭地区往往气候寒冷,植被稀少,而平原地带则气候温和,适合农业发展;沿海地区湿润多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内陆地区则相对干旱,水资源较为匮乏。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热带雨林中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复杂而稳定;草原上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相互依存,形成独特的食物链;沙漠中的植物和动物则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生存方式。
这些生态系统不仅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水源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过度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采等行为,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比如,在一些山区,过度的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一些河流流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质恶化,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不同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发展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等要素。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和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并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
1.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地球是一个多样性非常丰富的行星。
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得人类适应了各种各样的环境,并创造了不同的文明。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它们都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2. 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中,人们往往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这种环境条件下,人类社会往往比较原始,文明发展相对较慢。
相反,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就成为可能,由此催生了农业文明。
例如,古埃及是在尼罗河的泥沙沉积物滋养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肥沃的土地为埃及人的农业和灌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 地形对文明的影响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限制或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举个例子,位于欧洲的古希腊是一个由许多岛屿和山脉组成的地区。
这些地理特征使得希腊变得分散而分裂,形成了城邦国家的政治结构。
每个城邦都具有独立的政府和军队,鼓励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4. 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的可用性直接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例如,古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干旱河谷地区形成的。
在这个地区,人们利用河流的水源建立了灌溉系统,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
类似地,古中国的黄河文明也是在黄河的灌溉下孕育而生。
5.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理位置不仅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候和地形,还影响了人类社会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贸易。
位于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它位于富饶的两河流域地区。
论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以古代中国与古希腊为例摘要:一个文明的演变,离不开地理的影响。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华夏大地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给整个爱琴海沿岸乃至地中海带来了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地理,古希腊,中国,文明地球这个蔚蓝的星球,是人类的家园。
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已有46亿年。
当人类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就是文明的开始。
纵观人类文明,我们可以看到有璀璨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也有承载地中海古典文明的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
人类文明的演变与该文明的地理位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大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有江河流淌于国度之中,江河孕育文明的壮大。
这些河流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
中国文明诞生于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之畔。
古印度文明源于印度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淌其中。
尼罗河为早期的埃及人创造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河谷。
大河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但不幸的是除了中国文明延续下来,其余三个文明都相继终止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是大河流域不适应文明的进程吗?答案显然不是。
如果大河流域不适应文明的进程,那么他们的文明就不会绵延几千年。
大河流域诞生了农耕文明,农业的发展是保证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流提供了灌溉的水源,也提供了肥沃的泥土。
人类在河流两岸居住,建立城市,甚至成为国家的中心。
长安位于渭河河畔,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长安城成为西汉和唐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
东汉的首都洛阳,北宋的首都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也成就了中国文明辉煌的历史瞬间。
关中平原、江汉平原、伊洛平原、华北大平原这些适宜农耕的地区,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主要所在地。
正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让中国能独善其身。
中国地大物博,疆土广袤。
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在中国的西南是高原地带,高耸的青藏高原是天然的屏障。
西北是茫茫的戈壁与沙漠,寸草不生的地带犹如死亡之海。
论述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1420)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在地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构成。
一、自然环境与文明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即必然是文明产生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种族。
它的文明的产生及特征,总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地形、山川、水文、气候、植被、生态、风物、海陆分布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影响着不同文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演进。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实践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文化形成的初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都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一地区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的空间配置及组合最为优越,而在高寒和亚热带要出现早期的文明史很难的,在文化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很难适应高寒的气候,地形条件与地理位置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作用盛大,几乎所有灿烂的文明和文化都是沿着海岸、顺着江河在富庶的平原地区发展和传播的,而贫瘠交通阻塞的内地山区则常常被文明遗忘在角落。
早期人类的文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与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文明明显地带着所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烙印。
人类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环境好的地方比如大河的下游都是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埃及,尼罗河谷底,古代印度,恒河谷底,古代巴比伦,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黄河中下游。
而且人类的各种种族特征、民族性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情风俗等,必然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文化又能动地作用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塑造人类文化的同时,人类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塑造人化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就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或者受到人类文化洗礼的自然,使地理自然环境被赋予文化的寓意。
一、人类文明改变了自然界的性质,使现实的地理环境不再是原始的状态,而是沉淀人类千万年来的文化因子,二、人类文明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面貌,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之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三、人类文明影响地理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总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经历不同时代的变化。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一般说来,所谓文明是指人类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以来所创造的全部精神遗产和物质成就。
文明的类型的划分十分复杂,它可以按照地域、经济结构、历史时代、宗教信仰、区域政治等不同的门类分别划分。
在各种文明类型当中,所涉及到的文明主要是海洋文明、大河文明和游牧文明,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拟谈谈古代中西方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的影响。
作为西方文明的摇蓝的希腊,地处欧洲南部,位于地中海环绕着的巴尔干半岛的南端。
半岛是一种三面环水的陆地,海岸线自然很长,而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更是海岸线曲折绵长,且多海峡和港湾,因此,希腊拥有相对于陆地面积而言的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
希腊半岛的陆地部分山多土薄,山脉丘陵纵横交错,仅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小块平原又为难越的关山所阻隔。
希腊的北、中、南三部分陆路交通,因大山、丘陵作梗,在古代始终处于行路难的状态。
所以希腊内陆各地的交通也多靠海运,尤以爱琴海的航运居多。
因为多山,希腊的耕地缺乏,而且耕地的地力状况不好,大多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希腊的粮食不能自给。
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和以后西方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为关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古代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
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才有条件建立那种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而且极不容易形成专制。
2.平原少、土地贫瘠,只利于种植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粮食不能自给,这使得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
而对希腊来说,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就决定了古希腊民族从整体上相对而言,决不是一个农业民族,而是一个工商航海贸易占据重要经济地位的商业民族。
古希腊曲折的海岸,众多天然的海湾良港,温和的地中海型的气候,晴朗的天空,风平浪静的海洋,又为这种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
古代希腊的经济结构至少是一种农、工、商并重的一种经济形式,而且,即使是农业,同古代中国的农业相比,希腊的农业也有面向市场的特点,决不同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农业经济。
【地理】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引言地球物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要素的总和,包括地球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
这些物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与地球物理环境密切相关的,而地球物理环境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将从地球物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物理环境的改变以及如何保护地球物理环境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
地球物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气候与人类文明地球的气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包括太阳的辐射、地球的自转、海洋的循环以及陆地的地形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
例如,在温暖潮湿的气候下,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这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利,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地形与人类文明地球的地形多种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人类的生产、居住和交通具有直接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通常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不适宜农业发展,但却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水利资源和发电等;而平原地带则适宜农业生产,交通便利,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水资源与人类文明地球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水资源不仅支持着人类的日常生活用水,还为农业、工业和能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已经面临严重短缺的问题,这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物理环境的改变工业化对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工业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了污染,破坏了地球物理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也导致了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剧了地球物理环境的恶化。
城市化对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也对地球物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人文与文化——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农业、交通、居住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
首先,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的发展史上,水源和土地的丰富性是农业社会繁荣的基础。
例如,尼罗河流域的长期洪水泛滥使埃及成为了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
当河水退去后,留下了肥沃的泥沙,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类似的例子还有黄河流域、恒河流域和亚马逊流域等。
这些地区的农业文明得以繁荣是因为地理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资源。
其次,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交通的方式和范围。
例如,地形的高低和水系的发达与否对航海和陆路交通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欧洲的河流交通网络使得古代欧洲的国家能够通过内陆水道相互联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而在高山、沙漠等地形条件恶劣的地区,交通困难,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交通方式和距离的限制,影响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地理环境还对人类的居住方式产生了影响。
人类栖息地的选择受限于地理环境的条件。
例如,高山地区由于气候严寒和缺乏自然资源,人类的居住范围较小,形成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
而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人类社区相对容易形成。
地理环境还决定了居住方式的多样性。
例如,沼泽地区的人们选择在水上居住,形成了独特的水上生活文化。
各个地理环境的不同特点与人类的居住方式相互作用,塑造了多样化的文化形态。
最后,地理环境也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和文化的传承。
地理环境的各种元素如山川、河流、湖泊和动植物等,都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例如,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受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的启发,艺术家们通过描绘山水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多样的家园。
而地理环境,就如同这个家园的基础架构,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我们为了维护这个家园的和谐、美丽和可持续性所做出的努力。
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首先,地理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
比如,肥沃的土地提供了粮食和蔬菜的生长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广袤的森林不仅提供了木材,还起到了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
而这些资源的分布和质量,都受到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
在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的地区,农业往往发达;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发展就有了先天的优势。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地理环境所赋予的资源并非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过度开发和利用,不考虑其承载能力,就会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
其次,地理环境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不同的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的差异,面临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
在干旱少雨的地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山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森林植被是重中之重;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保护、防治海洋污染则是工作的重点。
比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就需要着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同时注重防风固沙,防止土地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
而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
因此,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建立海洋保护区,推广可持续的渔业发展模式,就成为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再者,地理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如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宜的气候,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设工作更容易取得成效。
相反,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高寒地区、荒漠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建设的成果也更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多样地理环境的家园。
从广袤的平原到高耸的山脉,从奔腾的江河到辽阔的海洋,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两极,地理环境的差异塑造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而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人类发展的重要课题,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又复杂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不同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我们可以发展灌溉农业和水力发电;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支撑起相关的工业产业。
然而,这些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比如一些地区过度开采煤炭,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快速消耗,还引发了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荒漠、湿地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各自有着独特的物种组成、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
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生态文明建设又反过来影响着地理环境。
积极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能够改善地理环境质量。
比如,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局部气候。
一些地区曾经因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但经过长期的生态修复工程,如今又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调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一些地理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而且,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保护地理环境的清洁和健康。
自然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认知一、关键信息1、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平衡等3、自然地理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提供资源基础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制约经济发展模式4、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生态修复优化资源利用效率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所组成的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
1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温、降水、风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类型。
地形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水流的走向。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性质和肥力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水文要素如河流、湖泊、海洋等,不仅提供水资源,还影响着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21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资源合理利用要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充分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再生性,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生态平衡的维护旨在保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功能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和恢复。
21 自然地理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资源基础。
中华文明生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文化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中国世界领域广大,地形地貌繁复。
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到处有堪作农耕凭籍的灌溉区域,诸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如此则极适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酝酿与成长。
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使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1.统一性地理环境极为完整,山脉河流构成一完整系统,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易于形成大一统的国家。
1.独立性。
周边环境的大势为负陆面海的格局,但又非可以形成海洋文化的基本地形。
与其他文明中心区距离遥远,且有重重关山阻碍,使得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中华文化是独自完成文化发展过程的。
2. 延续性。
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土地的富饶与辽阔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间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共同进步。
使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北朝、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3.免外来入侵。
我国东太平洋,其它方向都有高山、高原的阻隔,特别是西面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阻隔,使我国免受西面外来民族的入侵,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4.闭关锁国,固步自封。
中国周围,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市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
这种态势,加之周边国家文化在历史上落后于中国,易于使闭关锁国政策长期实行。
使中国人逐渐染上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
3.自然条件较好,地域辽阔、产丰富、易于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延续发展。
4.气候温和,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族性格。
相对稳定的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宗族观念形成的影响。
由于易于安居的环境创造了发达的家庭形式,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家族不易瓦解,进而长辈的权威性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建立,并衍生出“孝”的权威思想观念,进一步催生出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伦理政治纲领。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观是环境与人之间的长期作用形成的。
中华文明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PDF
中华文明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一直是世界文化、历史、政治乃至社会问题研究的核心之一。
中国拥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文化,这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同样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可
以说,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两者之间有着有机联系、相互依赖。
其一,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大陆地理环
境的变化和生态影响密不可分。
国土的狭小,以及受西山山系、太行山、黄河流域的影响,限制了中原地理区域的文明方式发展;而喜马拉雅山、淮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则是国家的腹地安置,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谱系。
其二,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中国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但也是对外交
流有限的。
它在西部和东部面对着其它文明,要吸收、学习外来文化也非常困难,当然这
也要跟大体形狭窄地貌及性格独立等地理环境有关。
另外,华夏文明孕育在西北草原,影
响着中华文明国家建立的扩大统一政权构造,以及落实统一法律、制度影响了中国文明的
发展。
总的来说,中华文明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深刻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依相生的。
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金矿藏”,同时也影响着中国文明的影响力。
因此,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保护地理资源,并高度重视各地文化景观的保护,对发掘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人文地理: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引言1.1 概述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地理环境的要求,并通过与之相互作用实现了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对于文明形成、演进以及对地球上特定区域文明产生塑造作用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的案例分析、文化地理与现代社会、结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内容并介绍研究目标;接着,重点阐述地理环境对于文明形成和演进所起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探讨文明对地理环境的塑造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然后,在案例分析部分将以尼罗河流域与古埃及文明、黄河流域与古代中国文明、印度次大陆和恒河流域与印度文明为例,具体探讨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发展的影响;接着,在文化地理与现代社会部分将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问题、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变迁以及多元文化交融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阐述现代社会中地理环境对于文化演变和传播的作用;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各章节主要观点,强调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的启示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的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上各个重要区域对比和现代社会情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文明形成与演进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相互影响关系。
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并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2. 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1 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文明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地理条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
气候、水源和土壤质量等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否在某个地区居住、耕种和养殖。
六、试析中华文明生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虽是一句俗语, 但它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类文明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文明。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产生与地理环境又有怎么的关系呢?一、适宜农耕文明发展的地理环境东方文化的源头——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是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这里西高东低,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在中华大地上,长江、黄河等河流由西向东汇入太平洋。
中华文明就是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产生的。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
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的稳定性、持续性,又使得中国文化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忽视逻辑推理,包括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经验所得,如火药就是道学家在炼丹时发明的,许多历法、医术都是对观察、经验的描述和记录。
这些都是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并没有进行科学推论和分析,更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土壤肥沃度、资源分布等人文条件。
这些环境因素与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明的发展,并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
一、地理环境与农业文明地理环境对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气候和水文条件影响着农业的产量和发展。
例如,气温适宜、降雨充沛的地区适合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生长茁壮,农民收成丰收,从而促进了农业文明的繁荣。
而干旱和缺水的地区则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贫困。
其次,土壤肥沃度也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
肥沃的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农作物生长得更好,从而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和人口的增长。
例如,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与土壤肥沃和水文条件密不可分。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
由于大部分中国人主要以农业为生,农业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反,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农业发展困难,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贫困问题。
二、地理环境与城市文明地理环境也对城市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地形条件和资源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位置和发展。
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如河流交汇处、港口等,往往成为商业和交通的中心,吸引了人们的聚居和交流。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例如,古代埃及文明的兴起与尼罗河的存在密不可分。
尼罗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埃及出现了庞大的城市,如吉萨、底比斯等,这些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埃及文明因此得以繁荣发展。
相反,缺少水源和肥沃土地的地区,城市文明往往无法长久持续。
三、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地理环境也为文明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条件。
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交通和通讯,进而决定了文化联系的频繁程度。
综合论述并举例说明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综合论述并举例说明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等因素,都将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在古代,受到黄河流域的大量灌溉水的照顾,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孕育出中国文明,这是黄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
又比如,非洲这片大陆,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形成种族多样性的文化发展,使非洲文化储备极为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
从现实来看,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紧密的。
比如,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和西南地区的文化就会有所不同,而且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再比如,由于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得益于古老文明的传承,西班牙文化拥有着它灿烂多彩的文化地貌,使得西班牙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也有着独特的联系。
可以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地理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古人的耕种活动影响了地理环境,修建河堤、灌溉等,从而对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文化和地理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的,紧密联系的
复杂系统。
浅谈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兴仁一中鲁家敏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地理环境与之密切相关。
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一般来说,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湖泊、河流、海洋、动植物分布以及陆地和水中的矿藏等等.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前提,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世界各地独特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影响着各族人民的体格、习惯、风尚、乃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因此,文明才呈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其中,以古希腊的海洋文明最为突出和典型。
一、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
古希腊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
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
三面环水,东有爱琴海,西有伊奥尼亚海和亚得里亚海(它们都是地中海的一部分)。
其中爱琴海处于地中海东部的西北隅,东接小亚细亚,西连希腊半岛,南与埃及叙利亚隔海相望,海中岛屿星罗棋布,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
因此,古代希腊实际上是诸海环绕的半岛。
在这里,温和晴朗的地中海气候表现的最为典型,没有欧洲大陆冬季的严寒,也没有非洲夏日的酷暑。
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独特的文明,其中最为杰出的就是爱琴文明,在历史传统上,爱琴海与希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爱琴文明形成后,爱琴海与希腊组成统一文化区,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古希腊文化区,它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二、地理环境与古希腊的生活习俗和经济形态古希腊三面环水,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海峡连绵,加之人多地少,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已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为了解决人们的土地和生存问题,古希腊人往往凭借海洋优势从事海上贸易活动和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是殖民运动的高潮时期,数以千计的殖民城邦遍布整个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构成了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
地理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人类在不断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
有一位地理学家走在路上,突然被一位路人问道:“请问,地理和人类文明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地理学家笑了笑,回答说:“其实很简单,就像北极熊和冰川的关系一样。
”
这位路人听了一愣,立刻追问:“北极熊和冰川有什么关系?”
地理学家深沉地说:“北极熊需要冰川来生存,而冰川则需要北极熊来成为观光照顾对象。
”路人顿时恍然大悟,笑着说:“原来如此,地理和人类文明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啊!”
地理学家点点头说:“是的,正所谓‘人类文明因地理而异’,而地理也因人类文明而精彩。
就像本来寂寥无边的沙漠,在人类的勤劳耕耘下,竟然也能变成繁华的城市。
”
路人感慨地说:“原来地理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啊。
”
地理学家微笑着补充道:“没错,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的支持,正如鱼离不开水一样。
而地理也因人类文明的创造而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就像一部大片的背景布景。
”
路人听后豁然开朗,感慨万分地说:“原来地理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舞台,更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指南针啊。
”
地理学家轻轻一笑,微微颔首:“是的,地理不仅仅是山川河流和地形地貌的科学研究,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见证者。
正所谓‘文明因地理而生’,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让地理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
路人听后深受启发,对地理学家竖起了大拇指。
两人一起继续前行,留下一道阳光灿烂的笑容,仿佛地理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也在笑声中更加清晰和美好。
试论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在文明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讨论中,国内外学者都承认,地理环境在文明起源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事实告诉我们,离开了一定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被、动物以及矿产、能源等自然条件,离开了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切文化创造活动都会失掉客观的基础。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克尔在其《英国文明史》中提到,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丰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活动。
所以,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
在这里,我们看到文明的产生是与农业生产情况联系了起来,而农业生产又与其作物所需的地理环境有关。
可见,地理条件优越不优越是以是否满足某种农作物的需要而言,不是人们的主观条件所决定的。
同时,地理条件发挥作用是以人的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相结合时而表现出来的。
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制约表现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为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水土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能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现差异。
这是因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本来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当然要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和方式,固有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区别,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环境,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商业,航海,殖民则较为发达。
自然资源的丰富和自然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文明产生的早晚。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反复论证了自然条件的贫瘠还是富饶对劳动生产率的决定作用。
他指出:“同一劳动在开采不同金属时提供的采掘量有大有小,这要看这些金属在地壳中蕴藏多少而定。
同一劳动在丰收年可以物化为两蒲式耳的小麦,在歉收年或许只物化为一蒲式耳小麦。
在这里,因为自然条件的贫瘠还是富饶决定着自然条件限制的生产力。
”因为,人类劳动所处的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劣,就意味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劣;假定其它条件相同,同优等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相结合的劳动力,比同劣等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劳动力来说,生产力各要素综合作用产出使用价值的合力就大,社会生产力水平就高。
一般剩余劳动的增多,是加速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但剩余劳动的积累,与地理环境的优劣有一定关系。
例如在河洛地区,早在石器或青铜时代,就获得剩余产品,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和剥削,进入了阶级社会。
而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要到铁器时代才有剩余劳动的积累。
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在建国之初尚停留在原始社会。
地理环境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的特点,而劳动对象的特点,又使劳动工具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的生产技术都具有相应的特色。
例如,在没有金属的地方,就不能发明优于石器的工具;在没有野生马和野生牛的地方,就不能有作为运输工具和生产工具的驯服的马牛;在没有海洋和河流的地方,就不能发展行船的技术。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劳动分工也有影响。
它首先促成了古代氏族内部成员按性别和年
龄及随着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的分工,如男子从事渔猎、畜牧,妇女从事采集、种植、纺织、制陶。
种植季节多数成员从事农业,农闲时从事编织,狩猎等。
摩尔根曾说,西半球缺乏适于畜养的动物和东西半球植物区系的特殊差异,使得两个半球居民的社会发展进程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区别。
恩格斯也曾说,在野蛮时代,东大陆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而西大陆只能种植玉蜀黍和驯养羊驼,“由于自然条件的这种差异,两个半球上的居民,从此以后,便各自循着自己的独特的道路发展,而表示各阶段的界标在两个半球也就各不相同了。
”
地理环境不仅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推动或延缓作用,而且它对社会文化的许多特质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早期河洛地区先民出现的是半穴居住址,而同期长江流域则为巢居或半巢居,这种差异直接与地理环境有关。
从建筑艺术上来说,河洛地区的建筑艺术与古代希腊的建筑艺术就存在着极大差异。
古代希腊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无严寒也无酷暑,雨季在冬天,其它季节晴朗温暖,宜于户外活动。
境内多山岩,少树木,又盛产可以精细加工的优质大理石,因此建筑材料以石料为主。
为了防备骤雨和炽热的阳光,通风而又蔽光并能满足户内外活动的过渡的柱廊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
它的一系列建筑艺术风格,都是在古代希腊的自然条件、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河洛地区,冬季寒冷,雨量集中在夏季,并时有暴雨,建筑遮风避雨防寒的功能比希腊重要,石料虽有,但黄土地带的土(随后还有以土为原料的砖瓦)更易获得,因此建筑材料沿袭了早期的半地穴式房屋特点,主要以土(砖瓦)和木料为主。
由于土的承受能力差,建筑结构主要采取了梁柱式的木构形式,土墙只起屏障和隔断作用。
这类土木结构的建筑,如何防雨防潮防朽是突出的问题,这就使得河洛地区的古代建筑具有高台基、大坡形房顶,宽深的出檐,以及为节约木材,更好地利用木材的力学性能以加宽柱列间跨度及出檐深度的斗拱等一系列独具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黄河流域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
除上例之外,河洛地区的古代神话、宗教禁忌,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都有一定的自然烙印。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不仅使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创造与自然有关,而且许多社会组织及制度性文化也都由自然环境的需要派生出来。
例如以河洛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埃及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并且古代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但由于埃及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某些差异,所以他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封建王朝有一定的区别。
例如在中国国家不控制土地买卖,将土地分配给自耕农就可以了。
土地一旦分配、登记、造册完毕后,第二次更新登记往往要经过很多年(大约是土地兼并严重,不得不变法之际),而并没有必要对自耕农加以严密的控制。
但古埃及则不行,由于尼罗河年年泛滥,地界经常被覆盖,随着地界每覆盖一次,就必须重新登记分配一次。
对于埃及社会,是不可能形成拥有小块土地的中国式的自耕农的,土地经常要由国家重新丈量、分配、核对。
由于管理上的困难,不允许农民离开土地。
正由于黄河流域与埃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从而使管理土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再一个例证是进入封建社会后,西欧长期处在封建领主制的阶段,而黄河流域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地主经济。
除了其它因素外,地理环境不同也是一个原因,西欧地势平坦,处于盛行的西风带,雨量较多,土壤性能较好,气候稳定性强。
而黄河中下游在年度的季节上雨量分布不均,春夏往往还有旱涝灾害,再加上中国人多地少,所以中国农业的核心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制度,土地也因此分成小块,分散经营。
因此,中国封建主无法也无需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管理和监督。
出现的剥削形式是把土地分租给农民自己经营,以实物地租为主的租佃制的地主经济。
而欧洲则不同,大面积的粗放耕作对技术要求较低,生产环节较少,农具也多是大型和通用,这就使生产带有一定的集体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主需要也可能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的管理和监督。
这就形成了西欧封建剥削方式的主体——以徭役劳动为特色的庄园农奴制。
综上所述,河洛文明的产生虽然存在着众多的因素,但从自然因素来讲,中纬度适宜的
气候、河流、地形、黄土、动植物矿藏五大因素对文明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并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优美的自然环境并不必然产生古代文明,河洛文明产生的五大自然因素,并不是文明产生的唯一因素,它对文明影响的重要性,表现在延缓和促进文明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