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对罗素《幸福之路》的两版翻译比较分析——以章节标题为
例
任铄炜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1()24
【摘要】傅雷将罗素著作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第7章标题“the sense of sin”翻译为犯罪意识,而现当代译者多将其翻译为“犯罪感”或“罪恶感”;第11章标题“zest”,傅雷翻译为“兴致”,而现当代译者刘勃版本将其翻译为“情趣”。
该文试图从原文语境、历史背景和逻辑必然出发,将傅雷译本与现当代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若干章节标题的准确翻译问题。
【总页数】2页(P53-54)
【关键词】罗素;傅雷;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the sense of sin;zest
【作者】任铄炜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孔颜之乐”与罗素“幸福之路”比较--现代德性幸福的大众化何以可能
2.数学思维方式视角下的教科书例题比较研究——以中国和新加坡二次函数章节中的例
题为例3.袁行霈两版《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章节内容的比较4.两版高中课程标准"概率与统计"内容比较研究——以2017年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为例5.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新旧两版教材中“基因的表达”章节变化的比较与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幸福之路》读书心得英文回答: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s a captivating and inspiring book by Richard Wiseman that delves into the intriguing world of happiness. Through a series of compelling experiments, studies, and anecdotes, Wiseman unveils the secrets to achieving a more fulfilling and contented life.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Wiseman emphasizes is the importance of positive thinking. By focusing on the good things in our lives and actively cultivating a positive mindset, we can train our brains to see the world in a more optimistic light. For instance, Wiseman's "three good things" exercise, where individuals are asked to write down three positive experiences each day, has been shown to significantly boost happiness levels over time.Another key element discussed in the book is the power of gratitude. Expressing gratitude for the things we have,both big and small, has been found to enhance overall well-being. Wiseman suggests keeping a gratitude journal to record and reflect on daily gratitudes, fostering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life's gifts.Wiseman also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onne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Surrounding ourselves with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individuals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happiness. Engaging in social activities, pursuing shared interests, and seeking out meaningful connections can contribute to a more fulfilling life.Furthermore, the book explores the role of purpose and meaning in achieving happiness. Finding activities that align with our values and passions can provide a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direction. Whether it's volunteering for a cause we care about, pursuing a creative hobby, or simply spending time doing things we enjoy, having a sense of purpose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our overall well-being.In summary,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d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the nature of happiness. By embracing positive thinking, cultivating gratitude, fostering strong relationships, and finding purpose in our lives, we can create a morefulfilling and contented existence.中文回答:《幸福之路》这本书是理查德·怀斯曼写的一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作品,深入探讨了幸福的奥妙。
1. 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4.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幸福之路》傅雷译(译者弁言·引·序)译者弁言人尽皆知戏剧是综合的艺术;但人生之为综合的艺术,似乎还没被人充分认识,且其综合意义的更完满更广大,尤其不曾获得深刻的体验。
在戏剧舞台上,演员得扮演种种角色,追求演技上的成功,经历悲欢离合的情绪。
但在人生舞台上,我们得扮演更多种的角色,追求更多方面的成功,遇到的局势也更光怪陆离,出人意外。
即使在长途的跋涉奔波,忧患遍尝之后,也不一定能尝到甘美的果实,——这果实我们称之为人生艺术的结晶品,称之为幸福。
症结所在,就如本书作者所云,有内外双重的原因。
外的原因是物质环境,现存制度,那是不在个人能力范围以内的;内的原因有一切的心理症结,传统信念,那是在个人能力之内而往往为个人所不知或不愿纠正的。
精神分析学近数十年来的努力,已驱除了不少内心的幽灵;但这种专门的科学智识既难于普遍,更难于运用。
而且人生艺术所涉及的还有生物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经济,以及无数或大或小的智识和——尤其是——智慧。
能综合以上的许多观点而可为我们南针的,在近人著作中,罗素的《幸福之路》似乎是值得介绍的一部。
他的现实的观点,有些人也许要认为卑之无甚高论,但我认为正是值得我们紧紧抓握的关键。
现实的枷锁加在每个人身上,大家都沉在苦恼的深渊里无以自拔;我们既不能鼓励每个人都成为革命家,也不能抑压每个人求生和求幸福的本能,那末如何在现存的重负之下挣扎出一颗自由与健全的心灵,去一尝人生的果实,岂非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在此我得感谢几位无形中促使我译成本书的朋友。
我特别要感激一位年青的友人,使我实地体验到:人生的暴风雨和自然界的一样多,来时也一样的突兀;有时内心的阴霾和雷电,比外界的更可怕更致命。
所以我们多一个向导,便多一重盔甲,多一重保障。
这是我译本书的动机。
一九四二年一月·译者傅雷引我想我能变成动物,和它们为伴,它们是那么恬静那么矜持,我站着,久久的望着它们。
它们不为儿女作牛马,也不为儿女哀号,它们不在黑暗里睁眼失眠,为了它们的罪过啼泣,它们不喋喋讨论对上帝的责任,使我头晕脑胀,没有一个不满,没有一个为了占有欲而癫狂,没有一个向另一个屈膝,也不对几千年前的祖先跪拜,在整个的地球上没有一个有什么身份,也没有一个忧郁哀伤。
傅雷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以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为例吕小芳;朱小美【摘要】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a masterpiece written by Bertrand Russell , a famous British philoso-pher, is considered as guide to happiness for human beings .Fu Lei, an outstanding translator in China , made this masterpiece shining even more brilliantly owing to his excellent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Fu Lei ’ s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 mainly manifested in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and recreating the translated text , which includes words and prefaceof the translator as well as explanatory notes and register of the translated text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作为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散文中的一本名著,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向导。
该书因中国杰出翻译家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而大放异彩。
本文选择The Conquest of Happines的傅雷译本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析,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源文本的选择和译文的再创造方面,包括译者弁言、译文中的注释和译文语体等。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THESIS FOR PROFESSIONAL DEGREE(电子科技大学图标)论文题目人性哲学类论说性散文的翻译分析——以《幸福之路》的翻译分析为例专业学位类别翻译硕士学号201122130308作者姓名李宜博指导教师马维毅副教授分类号密级UDC注1学位论文人性哲学类论说性散文的翻译分析——以《幸福之路》的翻译分析为例(题名和副题名)李宜博(作者姓名)指导教师马维毅副教授Array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姓名、职称、单位名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翻译硕士提交论文日期 2014.4.21论文答辩日期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6 月30日答辩委员会主席文艺评阅人文艺杨镇源注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TRNSLATION STUDY OF HUMANITY &PHILOSOPHY ARTICLES----TAKE THE TRANSL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AS AN EXAMPLE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ajor: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uthor: Li YiboAdvisor: Ma WeiyiSchool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UESTC附4: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幸福之路》读后感作文《幸福之路》读后感作文【篇一:《幸福之路》读后感作文】我看过的书不少,涉及到哲学方面的书却不多,但《幸福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什么使人不幸”、“幸福是可能的吗”及“幸福的人”等论述,深入透彻地阐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来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人生道路,同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让人受益匪浅。
以下将浅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和领悟:《幸福之路》一书是1950年荣获诺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作家罗素先生所著,当时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罗素先生在这本的序言里:“在以下篇章中找不到深奥的哲学原理,也找不到艰涩的博学深思,我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但愿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的感悟将一些议论收集于此。
‥‥‥我相信,通过我在本书中做出的努力,许多不幸中的人将会变得幸福甜蜜”。
序言里简要的阐述了书中论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
因此上,这本书通俗易读,对于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整篇文章中,罗素先生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后讨论了幸福的原因。
在篇章上半部分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忧郁、竞争、疲劳、嫉妒、犯罪、被虐、畏惧和舆论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形成人们不幸福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在篇章下半部分首先分析了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整篇文章里,罗素先生以通俗而富有哲理语句,结合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书中所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
因此上,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就感觉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在《什么使人幸福》的文章中,罗素先生对什么使人不幸的外在形式、因素及对自我专注的三种最普通的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进行的论述,得出了造成不幸的主要结论“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当然,后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前者的产物”;同时也阐明了其目的在于: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
从《幸福之路》看罗素的幸福观摘要: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是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著述丰富,在很多领域都剖有建树。
《幸福之路》是罗素的一本较为易读的作品,薄薄的一本,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作者分别写了什么使人不快乐、浪漫底克的忧郁、竞争、烦闷与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畏惧舆论等九个方面来论述不幸福的原因;下篇从八个侧面(快乐还可能么、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幸福的人)来论述幸福的原因。
关键字:罗素,幸福之路,幸福在第一章,什么使人不快乐中,罗素开篇就提出动物只要吃饱就能快乐,为什么人不能。
一方面是制度。
另一方面是心理。
罗素就从心理的角度剖析,人的快乐有的时候要建立在清道夫式的对自我的克制。
这种克制就是“自我沉溺”。
然而他对于自我沉溺型的心理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把“自我沉溺”沉溺型的人又分成了三种。
即“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
“畏罪狂”指的是那种对着行为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自己应该怎样怎样,而实际上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做到,这种人他永远招惹这自己的讨厌,对自己永远不满足,却说是神的旨意。
早年的情爱教育又使他不断地走进迷途。
罗素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走出自己早年接受的教育。
在第七章犯罪意识里,罗素也有对这种类似人格的描述,这种犯罪意识,是潜藏于心底的那种负罪感,也是早期的道德教育的结果,例如仪表堂堂的银行家,哪天偷了个东西,他很可能就会充满犯罪意识。
而如果是个惯犯,可能就没有这种犯罪意识。
罗素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不提倡独坐反省,因为和谐的人格应该是向外发展的,人要官能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认识。
第八章被虐狂写的也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态度。
罗素给出的建议,是人无完人,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期望别人像你关注自己那样密切关注你,也不要以为自己所有的出发点都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大公无私等等。
而第九章畏惧舆论,写的也是太在乎别人的赞同。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朱紫薇41204333摘要:傅雷是我国著名的、艺术造诣极深的、卓有成效的翻译家,其有翻译哲学思想和“神似论”等翻译理论,傅雷先生也是多产的翻译实践家。
本文将结合傅雷先生的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思想和理论。
关键词:傅雷;罗素;《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神似论一、引言傅雷是中国一代译界巨匠,也是正直的作家、严谨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在中国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傅雷和他留下的一流译著和深邃的翻译思想成为一座永久伫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丰碑。
他用毕生心血翻译了33 部文学作品,凝结成了长达15 卷、共500 余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座高峰。
傅雷翻译的《幸福之路》,其原著作者是二十世纪英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伯兰特·罗素;该译著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当中。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切关注是罗素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而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探讨就成了罗素为大众而写的通俗著作的主题。
他对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过他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达出来。
罗素自己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著作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写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和幸福的心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罗素在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等,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
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二、《幸福之路》中傅雷的翻译哲学思想傅雷翻译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于他的翻译艺术哲学思想。
第四课傅雷译文赏析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Bertrand RussellChapter 6: Envy (excerpt)Among average respectable women envy plays an extraordinarily large part. If you are sitting in the underground and a well-dressed woman happens to walk along the car, watch the eyes of the other women. You will see that every one of then,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those who are better dressed, will watch the woman with malevolent glances, and will be struggling to draw inferences derogatory to her. The love of scandal is an expression of this general malevolence: any story against another woman is instantly believed, even on the flimsiest evidence. A lofty morality serves the same purpose: those who have a chance to sin against it are envied, and it is considered virtuous to punish them for their sins. This particular form of virtue is certainly its own reward.Exactly the same thing, however, is to be observed among men, except that women regard all other women as their competitors, whereas men as a rule only have this feeling towards other men in the same profession. Have you, reader, ever been so imprudent as to praise an artist to another artist? Have you ever praised a politician to another politician of the same party? Have you ever praised an Egyptologist to another Egyptologist? If you have, it is a hundred to one that you will have produced an explosion of jealousy.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Leibniz and Huyghens there are a number of letters lamenting the supposed fact that Newton had become insane. 'Is it not sad,' they write to each other, 'that the incomparable genius of Mr Newton should have become overclouded by the loss of reason?' And these two eminent men, in one letter after another, wept crocodile tears with obvious relish.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event which they were hypocritically lamenting had not taken place, though a few examples of eccentric behaviour had given rise to the rumour.Of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dinary human nature envy is the most unfortunate; not only does the envious person wish to inflict misfortune and do so whenever he can with impunity, but he is also himself rendered unhappy by envy. Instead of deriving pleasure from what he has, he derives pain from what others have. If he can, he deprives others of their advantages, which to him is as desirable as it would be to secure the same advantages himself. If this passion is allowed to run riot it becomes fatal to all excellence, and even to the most useful exercise of exceptional skill. Why should a medical man go to see his patients in a car when the labourer has to walk to his work? Why should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or be allowed to spend his time in a warm room when others have to face the inclemency of the elements? Why should a man who possesses some rare talent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ld be saved from the drudgery of his own housework? To such questions envy finds no answer. Fortunately, however, there is in human nature a compensating passion, namely that of admiration. Whoever wishes to increase human happiness must wish to increase admiration and to diminish envy.第六章嫉妒一、傅雷译文:在一般的善良妇女身上,忌妒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幸福之路读后感幸福之路是罗素写的一本著作。
大家读了这本书,对幸福有了哪些新见解?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幸福之路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幸福之路读后感篇一《幸福之路》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凘罗素所著,中文版由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
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
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
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
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罗素书中论述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阅历和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
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较强,而且确实对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
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
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
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
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对其翻译理论的分析摘要:傅雷一名极为著名的中国翻译巨匠,同时,他正直而又严谨,十分受人尊敬。
他的相关翻译理论,类似于翻译哲学思想以及他的“神似论”也广为流传。
他作为一名翻译巨匠,他在严谨的同时极为勤奋,他的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的作品。
本文将从傅雷先生的《幸福之路》这一译著出发,对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傅雷;《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一、引言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此外,傅雷先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名作家、艺术家与教育家。
在20世纪傅雷先生所生活的那一时代,傅雷先生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译作、还有他广为流传的翻译理论等,他正直的人品以及他一生的著作,都在翻译史上为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用了一生的时间翻译了共计33 部文学作品,编著出了《傅雷译文集》,这部作品共500 余万字、长约15 卷。
傅雷先生的这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巨著。
傅雷先生翻译的《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幸福之路》这一文学著作的作者是伯兰特·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幸福之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幸福之路》这一作品的译作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之中。
罗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因而他有着范仲淹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全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有着深刻的重视,所以为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是作家为一般性著作的代表性的话题。
罗索通过他的著作,通过他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以及著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通向自由、通向幸福的道路的研究。
他说过,他并没有以哲学家的角度写那些并不是哲学的主题通俗的作品,而是站在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上,用普通人所遭遇的苦难所写出的作品,他所追求的是改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想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呼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罗素在他的这一部作品中分析了了各种各样的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像生活的压力、类似于烦闷等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在书中说明了他自认为可以帮助到大家的相关的方法措施。
在中,罗素的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部作品并没有艰涩难懂的哲学原理,而是把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后写入书中,希望为无数正在烦闷不已的读者们,利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可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傅雷先生的翻译更是为这本书的阅读提升了不少的色彩。
二、《幸福之路》中傅雷的“神似论”傅雷有一句座右铭:“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他在1951年《高老头》序中写到:“需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和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的神似有着丰富的内涵。
“化为我有”是“神似”中对于理解这一环节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到,在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当中,《论努力与舍弃》这一章节当中,罗素所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是:“The golden mean is an uninteresting doctrine, and I can remember when I was young rejecting it with scorn and indignation, since in those days it was heroic extremes that I admired.”。
其中,傅雷先生对“The golden mean ”的翻译是“中庸之道”,显然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理解了作者罗索在文中提到的“The golden mean ”,傅雷先生将其所含的意思与中国文化进行了对比,找出了与其含义极为相近的解释——中庸之道。
就当下而言,我们翻译为黄金法则似乎也是可以的,但是对比而言,翻译为“中庸之道”似乎可以中国人更为透彻的对罗索所要表达的含义有所理解。
正如傅雷所说:“翻译这门学问,好似蚕的吐丝过程。
这蚕如果吃了桑叶,但是吐些渣滓出来,这样就不对了。
吃了桑叶,吐出来的应该是丝嘛。
翻译者应该将整篇文章都读懂,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写作。
”傅雷“神似论”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傅雷先生提到的流畅,不是固有的,自然形成的,而是翻译的作者通过精雕细琢所做出的艺术。
在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当中,第十一章《论兴致》中有一段话:“The more things a man is interested in, the more opportunities of happiness he has, and the less he is at the mercy of fate, since if he loses one thing he can fall back upon another.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interested in everything, but it is good to be interested in as many things as are necessary to fill our days. We are all prone to the malady of the introvert, who, with the manifold spectacle of the world spread out before him, turns away and gazes only upon the emptiness within. But let us not imagine that there is anything grand about the introvert's unhappiness.”傅雷相应的译文为:“当一个人发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相对较多时,他获得快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而受到命运打击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就算他失去了一项,他也可以发展别的方面。
当然,生命的短暂,使我们的精力有限,注意力有限,但兴趣这一爱好总是多多益善的。
”读完这段翻译出来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任何翻译的感觉,行文十分流畅,没有任何的由外文翻译而来的艰涩之感,此外,其中用到的一些成语和常见的汉化表述,短短一段话,就可以体会到傅雷先生的“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在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当中,第一章有这样两句话:“The result is failure and disappointment , with ridicule instead of the expected adulation. ”“结果是失败和失望,期待的是恭维,到手的是冷漠。
”“I believe, will deliberately choose unhappiness if they see a way of being happy.”“我相信,倘有一条幸福之路摆在眼前,很少人会胸有成竹地去选择不快乐。
”我们可以从前一句话的原文以及译文的对照中可以发现,傅雷先生翻译出的句子运用的是中文中常见的类似于对仗的修辞手法;后一句话,傅雷先生也做出了相应的类似改变。
这从书中随意挑出的两个句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傅雷先生严谨的译著风格。
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的“神似论”的第三个特点是“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说过:“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是支离破碎的。
”神似或者神韵,是指原文作者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以及原文的行文风格等特点。
罗素的一生写出了很多的非哲学的、通俗的著作。
罗素也在作者序中写到:“这部书中,我只是将一些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
”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部文学作品,它所使用的语言让人感觉十分放松,甚至有些部分让人忍俊不禁。
傅雷先生在对这部作品进行翻译时,译文风格也极为幽默,让大家在阅读之时,可以幸福地走向幸福之路。
在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当中,第十二章《论情爱》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They seek from their wives what they obtained formerly from an unwise mother, and yet they are surprised if their wives regard them as grown-up children.”傅雷译为:“他们在他们的妻子身上寻找着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可以看到的类似之处时,但一朝发觉他们的妻子将他们看成大孩子,他们反而吃惊了。
”在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当中,第十六章《论努力与舍弃》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Marriage is a matter in regard to which effort may or may not be necessary,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Where one sex is in the minority, as men are in England and women are in Australia, members of that sex require, as a rule, little effortin order to marry if they wish. For members of the sex which is in the majority, however, the opposite is the case. The amount of effort and thought expended in this direction by women where they are in the majority is obvious to anyone who will study the advancements in woman's magazines. Men, where they are in a majority, frequently adopt more expeditious methods, such as skill with the revolver. This is natural, since a majority of men occurs most frequently on the border-line of civilization. I do not know what men would do if a discriminating pestilence caused them to become a majority in England; they might have to revert to the manners of gallants in a bygone age.”傅雷先生译文是:“在婚姻上付出相应的努力的必要性,取决于社会当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