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 格式:dps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26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i•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自主预习探新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1)前期: 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 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⑴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⑶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⑴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岀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4[课中思考题]: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
【提示】(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1. 背景和货币(2) 《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兵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新经济政策1. 背景(1) 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思考:马克思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什么?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什么?按劳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
苏俄之局势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怎样的处境?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匮乏一切为了前线余粮征集工业国有集中分配强制劳动战时共产主义苏俄之对策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保家卫国对策之结果(一)材料一……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材料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年)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思考:(1)材料一中说的“功劳”是指什么呀?(2)材料二实施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策之结果(二)1921年春苏俄大饥荒的震撼图片1921年苏俄大饥荒的震撼图片饿死的人堆积如山课本内容:...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50克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
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但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不过是些“彩色纸片”。
...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饥荒?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背景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特点影响经济困难、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区别对待大、中、小工业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自由贸易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
1.现实意义: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忧外患2.理论意义: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借鉴意义消极影响:超过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新的经济、政治危机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管理方法、手段所有制形式过渡方式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军事、行政手段,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直接过渡逐步过渡•1(09广东)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3、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项目年份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材料俄国经济发展情况表从1913年到1925年俄国粮食生产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何在?原因:战争环境的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作用。
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带来的积极作用。
情况:1913到1921年,耕作面积和粮食生产都呈下降趋势。
1921到1925年,耕作面积和粮食生产都有较大的上升。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1、背景•2、过程•3、表现(特点):•①实行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④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评价(1)作用?(2)弊端?1.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2.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上专制主义传统;3.主观:斯大林个人的因素工业化宣传画农业集体化宣传画海报:完成五年计划下列图片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如何?经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开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了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评价一个令人嗟叹的结局: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等,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计划委员会)的……” 计划破坏了苏联经济(2)斯大林模式里面还有那些因素会让经济发展失去活力?(1)这个笑话暗示了什么?僵化的模式让苏联止步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行政手段管理、农轻重比列失调……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210%重工业产值550%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纳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这样,资金便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片面发展重工业,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斯大林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 ~ 25 1933~1937440 ~ 45015 ~ 20 1938~1940420 ~ 43025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它超越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抑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⑷评价:•有过突出成就•①形成比较齐全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开创的新现代化模式被多国借鉴。
•存在严重弊端,最终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超越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③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关于苏联经济体制分析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诞生保卫巩固僵化坚持方向、尊重规律、灵活政策、实事求是“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反思之苏联经济体制对世界苏联“一五”计划之后,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一种崭新的资本主义模式诞生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改革的方向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诞生,世界又前进了一大步。
《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苏联经济体制对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4、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
这一时期应该是A.沙皇统治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斯大林体制时期5.下列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在苏俄(联)的建设中起过积极作用B.都是计划经济模式C.都是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的正确途径D.都是一种失败的经济政策6、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