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 高考语文领航预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2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1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
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
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
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他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
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
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
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
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同上),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
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
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的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
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领航高考预测试卷1文科综合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1至40题为必考题,41至44题为选考题。
第I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东北某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乙地点陡崖的崖底的海拔高度可能是A.388米 B.788米C.688米 D.488米2、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点最可能形成瀑布的是A.甲 B.乙C.丙 D.丁图2中的四地代表拉萨、昆明、重庆和贵阳,读图完成3~4题。
3、③地夏季气温最高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最低B.位于谷地C.太阳高度角大D.距海洋近4、②地冬季气温最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B.距冬季风源地近C.纬度位置高D.太阳高度角小5、④地气候的主要成因是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B.森林覆盖率高C.东南季风的持续影响D.较低的纬度和较高的海拔读图3,沿30°纬线圈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6~7题6、图中占有板块A.三个B.四个C.五个 D.六个7、图示地区地理事物的分布,正确的是A.①处附近有著名渔场 B.②处为热带草原带C.③处附近有寒流流经 D.④处为板块生长边界读图4,北半球某水文站某年实测流量和降水量回答8~9题。
8、该河流的补给主要来源于: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9、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A.东北平原B.浙江南部山区C.塔里木河上游D.青藏高原图5表示20°N某地某日太阳运动轨迹.图中h等于90°,回答10~11题。
10、当天,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A.10° B.30°C.50° D. 70°11、当地正午时,位于该地正西方300km 的甲地直立旗杆的影子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12、在汇率是1美元=7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某出口企业年生产100万件商品,每件商品的成本为10元人民币,每件商品的国际销售价格为8美元。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B2. D3. C4. A5. 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作者从少年时期到中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②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二、古诗文阅读【答案】1. B2. C3.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为终有一天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感到其他山峰都显得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答案】1. C2. B3. 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意为不要虚度年华,等到白发苍苍时才后悔。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意为问你有多少忧愁,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去。
四、作文【答案】题目:青春的力量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青春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青春的力量,如同澎湃的江河,奔腾不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青春的力量来源于梦想。
梦想是青春的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有了梦想,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不惧挫折。
青春的力量来源于勇气。
勇气是青春的翅膀,让我们敢于挑战自我,勇攀高峰。
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要敢于追求,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青春的力量来源于坚持。
坚持是青春的基石,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定不移。
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才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青春的力量来源于热爱。
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祖国,让我们在青春的舞台上尽情演绎。
在热爱中,我们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长。
青春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青春的力量是美丽的,它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绚烂的足迹。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珍惜青春,用青春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字数:500字)。
2013届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领航高考预测试卷4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辽宁沈阳二中等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高三上领航高考预测-(十)语文语文第一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王莹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
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
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仿佛征和载体的潜质。
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
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
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许多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
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
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
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能够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
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
辽宁省沈阳二中2024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
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
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
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
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
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
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
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自然教育受众群体特征(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
辽宁沈阳第二十中学2019高三上高考领航试卷(四)-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宗族与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成化弘治以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习尚的巨大改变,尤以嘉靖至万历年间最为明显,这一社会变化带有全国普遍性,以江浙地区最为突出。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其基本动力来源于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江南地区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以丝织业为核心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增加;大量海外的白银流入内地,货币的增加极大刺激了消费,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高消费成为时尚,文献中记载的奢靡风俗正是这种社会变化的反映。
嘉靖万历时的《余姚县志》以及《余姚江南徐氏宗谱》生动而细致地记载了绍兴府余姚地区的这一风俗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变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观念的影响。
由于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进一步依赖市场,物质欲望迅速增长,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
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高消费首先冲击了现有的身份等级秩序。
服饰不能反映身份,女性方面“求乞之妇、贱艺之妻、奴婢离主而居,媪妪秽行而淫者”与士大夫妻女头饰相同;“星卜商贾、俗子村夫、艺流博徒辈”无不戴巾,而且“无论上下贵贱,悉皆有号”,与士大夫浑然无别。
时人的心态令人担忧,“且有无一缗之产,而制服数缗之衣”,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
这样的社会图景,迥异古昔。
明代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还表现在士大夫数量的激增。
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至明中叶数量庞大,江浙又是科举制最为发达的地区,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而引人注目。
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
士大夫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裕生活,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另一方面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要求又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2013届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领航高考预测试卷9 语文模拟试题 命题:盘锦市高级中学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次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单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
多项选择题写在答题纸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何评价儒学传统的价值 陈卫平 以怎样的尺度来评价儒学传统,这是讨论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必须涉及的问题。
关于评价传统文化的尺度,曾有一个 “民主性”、“封建性”的二分法。
然而,这样的评价尺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了缺陷。
缺陷之一,这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标准。
儒学传统作为对两千多年中国社会产生巨大而深重影响的文化遗产,显然不能只有政治性这个维度。
缺陷之二,这很容易导致儒学传统只有负面价值的结论。
因为儒学传统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很难有许多民主性的精华能在其中萌生发育。
1957年冯友兰提出了著名的“抽象继承法”,从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这两个尺度来评价儒学传统。
他认为就前者而言,儒学传统没有什么当代价值;但就后者而言,几乎都可以分析出在当代还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儒学传统绝不是具体和抽象互不相干的两橛,而且只有来自具体的抽象,才是有真实内涵的抽象,否则只能是没有根基的主观臆断。
因此,“抽象继承法”是无法说通的。
如果把确立儒学传统评价尺度的问题放在以什么尺度评价传统文化的视域里进行考察,那么就应当着眼于文化的价值本性: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从工具价值的角度来评价儒学传统,它的价值取向无疑都有落后于今天时代的性质,但并非完全没有正面的时代意义;从内在价值的角度来评价儒学传统,又蕴涵着我们民族富有创造性的智慧,但也并非没有某些偏颇;因此,必须将这两个尺度结合起来。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
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因此对文学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许多精彩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都被忽略或者遮蔽了。
文学地理学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揭示文学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中,不乏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言论,却鲜有论及文学与气候关系的。
刘勰和钟嵘最早提到“气候影响文学”。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所谓“物色”,就是指“自然景色”,准确地说是物候学所讲的“物候”。
《诗品·序》则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郭绍虞解释“气,气候。
这四句说:气候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又感动着人,所以被激动的感情,便表现在舞咏之中。
这是讲诗歌产生的原因。
”“物色”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的变化引起物候的变迁,物候的变迁引起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激动导致文辞(文学)的产生,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机制。
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引用杜甫的《杜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
2025届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
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
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
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
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
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
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晏曰:“善。
”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
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
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
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
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
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
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
”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
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2013届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领航高考预测试卷11高三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
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
《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
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
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
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
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
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
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
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
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大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
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
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1.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靖,雍州三原人也。
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
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
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取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
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
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贞观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
铣集兵于夔州。
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进兵至夷陵。
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
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
”于是遂止。
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
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
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
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
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
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除.马邑郡丞除:担任B.执.靖将斩之执:捉住C.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骗D. 王者之师,义存吊.伐吊:慰问,安抚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项是(3分)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④靖察高祖,知有取四方之志。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B. ③⑤⑥C. ①③⑥D. 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在唐太宗手下做个左仆射。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强调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酷,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连汉代的李陵也比不过他。
7.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5分)(2)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8.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下阕,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任选3小题)(1)不以物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诗经·氓》) (3)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奈保尔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
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
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
我喜欢看他工作。
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
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
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
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
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
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
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
”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
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
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
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
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
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
他拼命干活。
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
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
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
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
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
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
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
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波普的老婆回来以后,街坊几乎生了他的气。
他们觉得以前对他的同情受到了嘲弄,都白费了。
哈特又说道,“我早就讲过,那个该死的波普就是太傲气。
”但是现在波普不在乎了。
他常对我说:“孩子,今晚回家祈祷吧!愿你像我一样快活。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
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
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
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