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世俗的博弈_从_怀抱鲜花的女人_看莫言创作的人性抒写
- 格式:pdf
- 大小:757.08 KB
- 文档页数:4
苦难土地上的艳丽花朵———论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车绮珩(广州市花都区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花都区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800)[摘 要] 莫言的很多小说都围绕着女性形象展开,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他对女性的崇拜、对母亲的依恋及对男权制度的否定。
本文主要对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他的作品提供一种参考。
[关键词] 莫言; 小说; 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46-02 莫言三十多年笔耕不辍,创造了大批风格多样、语言独特、寓意深远的作品,2012年,他更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总的来说,莫言的小说创作都围绕着女性人物形象展开,因此,莫言小说的成功与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密切联系,他为自己笔下的女性人物们构造了一个独特的王国,描绘了她们各种的生存状态。
法国的文学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的许多不同作品都是亲属,好像一个父亲生的几个儿女,彼此有着显著的相同之处。
”这些集“美与丑、善与恶、鲜艳与颓废、悲剧与喜剧”于一身的女性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她们把自己的一生凝结成一段不朽的传奇,其光芒无疑远远盖过了莫言作品中的那些平庸懦弱的男性形象。
一、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源探究1.作者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在莫言的创作初期,寻根文学正从文坛崛起,因此,他也把创作的笔触伸向了自己的故乡。
莫言是山东高密人,自幼家境贫寒,他家里有十三口人,时常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状态,由于他家是上中农成分,所以他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得诺贝尔奖后,莫言向蜂拥而至的媒体回忆起自己曾在某一年的除夕到别人家讨饺子吃的事情。
政治上的歧视和家庭的贫困给莫言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
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因为苦难已经成为他对人生的最基本情感体验。
2008年第8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8,2008(第10卷第8期) J 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10.No.8)文学与艺术试析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成分)))以5怀抱鲜花的女人6为个案刘汝慧 傅宗洪(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摘 要] 莫言小说在继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以中国的社会现实为根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
其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量运用象征、荒诞、意识流等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实。
[关键词] 莫言;5怀抱鲜花的女人6;魔幻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8)08)0222)02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的小说家,近年来其作品已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莫言小说的创作手法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世纪中期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
这种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评论家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0。
/魔幻现实主义0这一文学形式的最终落脚点是反映现实。
正如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言:/现实是最高明的作家,我们自叹不如,我们的目的,也许可以说,我们的光荣职责是努力以谦虚的态度和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去反映现实。
0[1]莫言也坦言:/八十年代初,我接触了西方文学,读了福克纳的5喧哗和骚动6、加西亚#马尔克斯的5百年孤独6、卡夫卡的5变形记6、川端康成的5雪国6等许多作品,感到如梦初醒,我想不到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
收稿日期:2020-11-03作者简介:张猛(1995-),女,山东郑城人,聊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摘要:《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锐意进取的创新之作。
他不愿拘泥于传统的套路,剑走偏锋,在浪漫的爱情中加入如蛆附骨的鬼气,以阴森湿冷来解构唯美浪漫,赋予小说象征意义。
他吸收借鉴聊斋传说,解构书生狐女的爱情故事,辅之以西方文学中的浪漫因素,将古今中外的多重浪漫因素进行融合,重新书写了现代版的另类聊斋。
莫言在萦绕不散的鬼气之上将现实和虚幻相交织,展现欲望与理性的博弈,以此来探讨人格深处“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关键词:虚实交织;人格冲突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699(2021)01-0061-06DOI :10.3969/j.issn.1671-3699.2021.01.011众所周知,莫言在早期创作时进行了许多文体尝试,因此早期作品基本一篇有一篇的创新之处。
《怀抱鲜花的女人》凭借其叙事和意义表达的独特,一直是大众关注和解读的焦点,历来众说纷纭。
《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九十年代创作的一篇小说,它主要讲述了海军上尉王四请假回家结婚,在归家途中因避雨偶遇了怀抱着鲜花的美丽女人,在黑狗的“撮合”之下,王四不可抑制地被女人所吸引。
他对女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变化:从亲近到推脱,由憎恶到拯救,最终他选择与女人共同赴死。
倘若故事里没有萦绕不散的鬼气,这应当是相当浪漫的一段爱情佳话。
可是,莫言偏偏不愿拘泥于传统的套路之中而选择剑走偏锋,在浪漫的爱情中加入如蛆附骨的鬼气,以阴森湿冷来解构唯美浪漫,赋予小说深刻的象征意义。
正如莫言自己所言:“《怀抱鲜花的女人》,这是一个浪漫得死去活来的故事,写于1991年春节期间,也是在高密。
希望读者能把它当成一个寓言来读。
”[1]可以说,这篇小说看似是写男女情事,实则是揭示人生两难选择的囧境,其象征意味远远大于故事本身。
一、另类聊斋:浪漫与毁灭的诱惑《怀抱鲜花的女人》是一篇鬼气缭绕的现代浪漫邂逅小说。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角度,解析莫言的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主要讲述海军上尉王四在回家结婚途中,被一位怀抱鲜花的女人吸引,一时冲动吻了她,结果这个女人“缠上”了王四,任凭他怎么劝说、哄骗、辱骂、威胁都无法摆脱,女人一直跟随他回家,搅黄了王四的婚事,各方压力之下,王四拥抱着女人一起死去。
有人评价这是莫言写的最好的中篇小说,他延续过去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打造了一个亦真亦假,亦仙亦鬼的爱情小说,也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现实窘境。
上尉王四在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内,经历了一生中最刺激也最窘迫的时刻,明明回去结婚的他,为什么要去吻一个刚刚认识的姑娘?那姑娘又为什么死皮赖脸跟着他?两人为什么要拥抱死去?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析主人公王四的行为动因,理解莫言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什么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一生著作等身,受人敬仰,晚年所著的《自我与本我》一书,被称为是心理学的革命性著作,书中提出:“人格自身是一个人动态的能量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是一个人心理最原始的部分,属于无意识领域,由人的本能和欲望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一种非理性冲动,一味需求满足。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受知觉系统影响,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自我以现实世界的要求为考量,根据“现实原则”行事,自我主张克制,用来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自我上有超我监视,下有本我刺激,经常处于两难之间。
超我,从“自我”发展而来,以良知的形式支配自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和人们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相关,根据“至善原则”行事。
二、本我:偶遇“鲜花姑娘”,本能欲望被激发弗洛伊德说,本我充满发自本能的欲望,包括各种生理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的生物成份,容易冲动。
人性与社会现象的关联——莫言小说中的写作手法人性作为一个深邃而又神秘的主题,一直是文学创作的至高境界。
正如莫言所说,“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每个文学创作者都无法避免涉及。
”作为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之间关系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本文将从莫言小说中的写作手法入手,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首先,对于莫言小说的创作手法,很难不提到他独特的叙事风格。
莫言小说中的叙述常常跳跃于时间和空间之间,使用多种不同的口吻和视角,以此逐渐揭示出不同角色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小说主人公林丰从天上掉下来后,在被人们救起之前,小说的旁白已经介绍了这个小山村的地理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细节,以及顺口提及了几个村民的生活经历等。
这种叙事手法像是一个博物馆的展品,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多维度的故事世界。
这样的叙事手法也让莫言能够更好地表达他对社会现象与人性的关系的思考。
在小说《酒国》中,莫言通过对一个小山村村民酗酒的描写,展示了社会对于弱者的冷漠和残忍,也揭示了人性中弱者与强大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强大者通常所表现出的傲慢与自大。
在此小镇,贵族阶层品尝着昂贵的饮料,而穷苦百姓则卖家畜以换取“粮好酒足”的满足。
这种社会现象之下,人的生命世界显得空虚而无力,而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也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多变。
此外,莫言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对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重视。
莫言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极乐世界、地狱和轮回思想,同时也会描写中国传统故事或者民间传说。
例如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刻画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母亲形象——象征着母爱与家庭价值的代表。
在小说中,母亲所承受的艰辛以及她作为女人与家属的牺牲感动着读者,而点滴细节中所呈现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也同样具有难以言表的人性深度。
凭借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莫言深入探究了人性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与批判,从传统的视角出发来思考当代中国的现实,以此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切联系。
《怀抱鲜花的女人》读后感
这两天读了莫言的中篇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魔幻现实主义。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世界上的人最喜欢把正常的人叫做“疯子”。
小说的结尾,王四与这个怀抱鲜花的女人一起缠绵死去。
回顾王四这段过山车般的经历,我不禁感叹,假如当初王四能扼住内心的情欲,不去招惹那个女人,他会不会现在已经回到村庄,顺利的和家里安排好的富家小姐结婚,然后生子呢?
欲望受世俗的束缚,文中的王四释放了自己的欲望,女人虽然一言不发,但却一直纠缠着他,他没法忽视她的存在,面对内心和众人的嘲笑,又活在了世俗之中。
在世俗和道德的面前,他不知所措,这不就是芸芸众生里的我们,每天充斥在选择和欲望之间,一边想要奋发图强去行动,一边又无法抵挡诱惑,沉溺于纸醉金迷,最后呆在舒适区域,郁郁不得志。
协调好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快乐、现实和道德达到平衡,直视自己的内心,活得更加通透。
莫言《怀抱鲜花的女人》的人物及意象解读作者:何娅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期何娅内容摘要:《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军人王四、鲜花女人等人物形象以及鲜花、狗等意象,运用象征、荒诞等艺术手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了离奇和诡谲色彩的悲剧爱情故事,凸显了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自我在这中间的调和与拉扯,以此体现他对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怀抱鲜花的女人》人物意象欲望与现实拉扯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重量级的作家,他在2012年凭借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的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往往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怀抱鲜花的女人》最早发表于1991年《人民文学》第7-8合刊,是莫言创作转型期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少见的以军人身份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作品。
小说主要讲述了海军某部的上尉王四在回家结婚的途中,偶遇一个怀抱着鲜花的女人和一条跟随着女人的黑狗。
王四被鲜花女人迷住了,鬼使神差地接近了她,并吻了她。
当他终于清醒过来准备抽身而退时,鲜花女人和黑狗却紧紧跟随着他。
王四想尽了办法,但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
鲜花女人和狗一只跟随王四到家,王四的父母为此恼羞成怒,钟表姑娘拿走婚房内的十只钟表后决绝而去,最后王四与鲜花女人相拥而死。
这样一段区别于传统的离奇爱情故事背后有着哪些丰富复杂的意义呢?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及意象的具体分析,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女人与鲜花:欲望的载体女鲜花人一出场就充满了神秘感。
“她穿着一条质地非常好的墨绿色长裙,肩上披着一条网眼很大的白色披肩……她脚上穿着一双棕色小皮鞋,尽管鞋上沾满污泥,但依然可以看出这鞋子质地优良,既古朴又华贵……”i她的脸庞苍白又清秀,眼睛忧伤而深邃,有着高瘦的鼻子、方形的鼻头、红润的嘴唇,以及披在肩上的湿漉漉的浅蓝色头发……独自一人站在昏暗的桥洞下。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莫言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杨阳
【期刊名称】《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1)1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坛,莫言是一位具有旺盛创作力的天才作家。
他笔耕不辍,写出了《天堂蒜薹之歌》《蛙》《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一系列小说。
在莫言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刻画了诸多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莫言小说中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勇于担当的妻子形象以及独立自主的个体形象,并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关照以及乡土文化的浸润三方面来探究莫言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成因。
这些充满自我解放意识的女性形象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57-60)
【关键词】女性主义;莫言;女性形象;乡土文化
【作者】杨阳
【作者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安徽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莫言小说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为中心
2.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3.女性主义视野下莫言小
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4.女性主义视野下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5.女性主义视角下对王安忆小说中人物形象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学校:廊坊师范学院指导老师:贺莹姓名:李彬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11010141012目录第一章摘要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第五章正文第六章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4.对人性当中暴力第五章附录一、摘要与关键词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
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
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
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
《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生死疲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农村面貌。
在这部小说中以奇幻的手法借用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以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土改中送命之后投胎转世为各种动物的视角来写那五十年的农村的历史事实。
莫言《怀抱鲜花的女人》读书笔记《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与一个怀抱鲜花的女人在火车上相遇,两人在短暂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情感纠葛。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对作品中的主题、人物角色和情节有了自己的理解。
首先,从主题方面来看,《怀抱鲜花的女人》主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作品中,男人和女人的相遇看似偶然,但两人的互动却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无法预料的情感变化。
男人原本计划与女友结婚,但却被怀抱鲜花的女人所吸引,而女人的出现也打乱了她的计划。
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变化构成了作品的主线。
其次,从人物角色方面分析,作品中的男女主角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经历。
男人原本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但在遇到女人之后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女人则是一个神秘的角色,她怀抱鲜花出现在火车上,吸引了男人的目光,但她的身份和经历却让男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女人的出现打乱了男人的计划,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个人情感体验方面,读完《怀抱鲜花的女人》后,我对作品中的男女主角产生了共鸣。
我认同他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也感受到了他们在面对爱情和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
尤其是男主角在面对女友和怀抱鲜花的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时,他的挣扎和痛苦让我感同身受。
同时,我对作品中的情节发展充满期待,想知道男女主角之间的故事会如何发展,他们的情感纠葛会如何解决。
总之,《怀抱鲜花的女人》是一部探讨人性和情感不可预测性的中篇小说。
莫言通过讲述男女主角在火车上相遇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和无法预料的情感变化。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变数和不可预测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相遇的人和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强烈建议读者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会让读者对生活和爱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人性与世俗的博弈———从《怀抱鲜花的女人》看莫言创作的人性抒写杜慧琦纵观莫言三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经了初期的摹仿经典、发展期的实验先锋和成型期的回归民间写作。
”[1]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他从来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摸索、不懈追求艺术完美的过程中,由功利的政治赞美或批判到用生命经验抒写乡土情怀,又后退到现实的民间凡人感受。
但是,无论叙事视角如何变迁,他从未动摇过自己“讲故事”的价值取向,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试图用本色文字发问人性的善恶,拷问世俗道德的真伪。
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真正抒写人性才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在文学被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莫言获得诺尔奖,可以说为文学重新赢得了尊严。
”[2]《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转型期的作品,他自己曾评价这个时期的很多作品是“游戏文字”,可是细细咀嚼这篇文章,却见不到游戏,而更多是独特醒目的着墨,“在脱俗和庸俗两种世界中,作者充分展现人性中的至真、至美的一面,构造了一个区别于传统的爱情故事。
”[3]故事发生在雷雨交加的黄昏时分,地点在昏暗的桥洞里,在这个私密性强的时空下,阴暗之中无声无息地冒出个怀捧鲜花的神秘女人,顿时将读者引进亦真亦幻的阅读氛围;军Human Greed VS Common Customs———The Human Greed in Mo Yan's Novel The Woman with Flowers DU Hui-qi(School of literature,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030600,Shanxi)Abstract:The novel,The Woman with Flowers ,by Mo Yan in early 1990s,is his transition works.In this novel,the author with his unique sense of feelings to life creates two characters :Flowers Woman and Soldier Si Wang,and two images :Fresh Flowers and Black Dogs.And bring them to a romantic and mysterious context,by doing so it portrays the good of human nature and impulses of them,and highlights the human greedy and common customs conflict.Key words:Mo Yan;Flowers Woman;humanity;common customs;conflict摘要押《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转型期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生命感觉塑造了鲜花女人和军人王四两个人物形象,创造了鲜花和黑狗两个独特意象,构建了一个浪漫而诡异的语境,藉此阐释人性的美好和冲动,凸显人性与世俗的博弈。
关键词押莫言;鲜花女人;人性;世俗;博弈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33(2015)01-0041-03(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收稿日期:2014-11-20作者简介:杜慧琦,女,河北新乐人,硕士,讲师doi: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1.010第29卷第1期2015年2月商洛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luoUniversityVol .29No.1Feb.2015人王四避雨躲到这里,鬼使神差走近这个女人还吻了她,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道德,从而想摆脱鲜花女人,不料女人却如鬼影般不弃不馁追随王四,王四侮辱、伤害甚至几欲致她死地,女人居然无所畏惧,始终面带迷人微笑。
世俗中的鲜活女子断然不会做出如此怪异的举动的,除非精神有病患。
这不禁使人疑惑其身份,是鬼是神是魔是妖?陷入诡异氛围层层包裹之中,在似烟雾缭绕、似云霓翻腾的虚虚实实间参悟文字的意旨所在。
一、践行人性自由的鲜花女人鲜花女人一出现就与众不同,从着装到举止行为都显露出脱俗与诡异。
她衣着古朴华贵,白网眼流苏披肩,质优墨绿长裙,棕色小牛皮鞋,好似托尔斯泰笔下的贵妇;在大雨磅礴中,抱着一捧红翠妖冶的鲜花,带着一条幽灵般的黑狗,孤身一人站立在黑暗的桥洞中,清秀苍白的脸上一眼的忧伤;桥洞里充斥着无声无息的黑暗,但她似乎不关心黑暗和雨水的冰冷,甚至周边潜在的危险也无所顾虑,如同飘逸清新的鲜荷静静婀娜立于污泥之上。
她从哪里来,去向何方,为何只身怀抱鲜花面对阴暗,这一切都像迷雾一样环绕着她年轻俏丽的身躯,无形中几分神秘添加在她身上。
鲜花女人没有任何有声的言语,鲜花上的芒刺划得她白皙的胳膊上道道伤痕,但却被她紧紧抱在怀中,仿佛她坚贞捍卫的希望或信念一般,而且面对鲜花她绽放出温柔善良的微笑。
当王四搭讪问这问那时,她面带微笑却一言不发,黑狗积极地汪汪吠叫,是代言抑或是防卫,她却不加以干涉;在鲜花和黑狗的陪伴下,在黑暗的包裹下,这个女人周身放射出古灵鬼怪的迷光。
鲜花女人冷艳的美貌,不凡的气质,裸露的肌肤,迷人的微笑仿佛香喷喷的诱饵,对异性极具诱惑力,军人王四这个有血有肉的男子深深地被这一切吸引,情不自禁地咬上了钩,冒着被狗咬伤的危险靠近了她,茫然无措中吻了她,但很快又回到理性———已是别人未婚夫的现实,迫使他仓皇逃跑;鲜花女人却一反中国传统女性对待爱情的被动矜持,如影随踪地追寻着自己认定的幸福。
气急败坏的王四用“打你一炮也不过五十元”的下流语言污辱她,威胁要把她推到池塘里去淹死,还真的拿出刀子指向她,然而,所有的恐吓威逼都没能让女人消失。
无奈之下王四抽泣着哀求女人饶了他,男人的眼泪反而更加感动这女人,她爱恋地帮王四擦去泪水,继续无视一切地跟着王四进了车站的男厕所,差点被男人们侵犯。
后来恼羞成怒的王四甚至双手掐住她的脖颈,走投无路干脆跃进河里潜伏,那女人也径直向河中走去,全身笼罩在金黄的暮色里,是那般的庄严神圣。
世俗中的人大都认同红颜祸水,会偏执地把鲜花女人误认为“祸水”,可谁又曾想过她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王四的靠近和肌肤之亲,向她发出了爱情的信号,她单纯地以为这个男人喜欢她,是她的命中之托,所以她笑得双肩颤抖,本来有的忧伤之情荡然无存。
人在极其干渴时得到的一滴水远远比不渴时的一碗水珍贵。
王四是真的喜欢也好,假意的逢场作戏也罢,她都怜惜至极,视为珍贵的滴水,不假思索就冒冒失失跟着王四走出了幽暗和孤独。
与世俗的女子相比,鲜花女人很无知,没有确定对方身份,没有查清对方家底,没有对未来的保障,她毅然地踏上了艰辛的爱情之路,面对王四恶语相加,人格侮辱,生命威胁,她始终如一默默前行,没有分毫动摇,世俗里有哪个纤弱女子能做到,不问家世不问背景不问未来就坚贞于此情此爱?如今生活中的一些女子找不到绩优股就找潜力股,而像鲜花女人这般纯情的女子在世俗中就要被嘲笑为傻瓜,被排挤到社会秩序的边缘,甚至被斥责为伤风败俗,甚而至于送进精神病院。
传统要求做人必须遵守人类历史社会形成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中的糟粕如同一条条铁链桎梏了人性的咽喉,把人心灵最深处的纯真埋没,人性只要闪出点火花就立即被扑灭。
所以鲜花女人抑或是妖,抑或为魔,但不失人性的真实,她坚定勇敢地面对王四的犹豫和软弱,并身体力行引导王四践行了人性自由。
可以说,只有超越世俗世界才能给闪光的人性一点自由。
二、理性与世俗的妥协女人是爱和繁衍的代表,“女人的爱情之火一旦燃烧起来便很难扑灭,而男人在关键时刻总像受了惊吓的鳖一样,把脖子缩起来,把女性妖魔化,反应男性不敢正视女性力量的强大,体现了男性的懦弱。
”[4]女性常常能更直接和勇敢地与现实抗衡去坚持自己的内心;男性更容易在迷失或沉溺本真后迅速回到世俗真实,更愿意妥协世俗,获得理性的生活平静。
王四非常明白自己这次回家是为了结婚的,但是半路上出现的怀抱鲜花的女人让他那一瞬间忘记了自己的婚事,忘记了自己的军人身份。
这种非理性的冲动是人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欲求,如果不和世俗的道德良知联系,应该是人心中最美的一块绿地。
但是人活在社会中,道德、伦理、法律等等无时无刻不在阻扰这块绿地的繁茂。
王四在短暂的失去理智后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来,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开始懊悔并谴2015年2月商洛学院学报42责自己,在心里骂自己是“混蛋”“人渣”,如他自己所说:“……简单回顾了这二十多个小时的经历,痛感到这是一生中最悲惨的一段时光,所谓的黑暗地狱也不过如此了。
遭此炼狱般煎熬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荒唐。
他想自己不应该去吻她,不应该去厕所救她,应该把她从河中救上来,但不应该在桥头鬼迷心窍般地回首,更不应该赶走前来搭救自己的堂弟。
”[5]493合乎道德伦理制约的理性指挥王四主动放弃了本我欲望,站在了社会大众认可的范围内。
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平静的生活,才能不另类于世俗之人。
男女性别角色在社会环境中定位不同,生存法则曾要求体力强盛的男性去获取食物、搏斗洪水猛兽,相对弱小的女性负责哺育后代、结衣煮食;近年随着女权主义呼声的高涨,女性虽然也在各个领域撑起了半边天,但是体力较弱、孕育子女等客观性别特征不能改变女性的实质性社会角色,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并不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存在。
由于女性承担较少的生存压力,相对思维感性且适当边缘于现实世俗,因而有些女子敢爱敢恨,敢于冲破世俗,甚至为情能牺牲一切;理性思维较强的男性则常常犹豫在世俗和本真之间患得患失,徘徊不前。
作家莫言刻意塑造这么一个带有仙气的女人和一个看似软弱的男人,有意用纯洁美好的鲜花装饰女人内心深处的无瑕情愫,表征出女人对王四的挚诚情感灿烂绽放的美艳,正如女人姣好的外貌一样充满不可拒绝的诱惑力;黑狗实际上则是军人王四对于这个女人追求和渴望的内心表现的外延,黑狗周身的黝黑寓意着人内心深处原始而隐秘的欲望,和白花花的阳光形成极大的反差。
当王四极力克制住冲动,离开桥洞时,它冲出来咬痛了王四,让王四坍塌在理智面前,促使王四将对女人的艳羡付诸行动;当女人在卫生间里遭遇异性侵犯的时候,黑狗却静悄悄无动于衷,而在王四于心不忍出手救护时黑狗也发起了攻击,人和狗行动的同步性确证了黑狗正是上尉的内心。
最终王四和女子相拥而亡,黑狗撕心裂肺的哀号起来,这难道不是王四内心痛苦挣扎的极致吗?作家特意用鲜花和黑狗沟通了感性与理性,联系起世俗存在与人物内心纠结,展露出女人和男人面对俗界与内心欲求不一致时的行为选择,用一种更具有感官冲击力的方式表达出人性渴求与世俗牵绊间的不可调和,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世俗世界的稳固性。